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万成酱园旧史钩沉
《姑苏晚报》2023年12月01日 B08版

  周燕萍 文/图

  若提到苏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望族潘家,酱园是一个怎么也无法绕开的话题。经过世代累积的潘家,到明清时期,搭上了繁华姑苏这艘鼓满风帆的大船,借着祖上世代流传下来的“忠厚、勤勉、崇文、重义”的家风,也凭借无比敏锐的商业嗅觉,紧紧依托经营盐业、酱园,为潘家的子孙后代奠定了优厚的物质基础,使他们能安心读书,求取功名,一步步走向辉煌,达到潘氏家族鼎盛的巅峰。

  一

  成长于明末清初的潘仲兰(1609-1677)是奠定潘家兴盛基础的重量级人物。他是潘家的二十四世祖、潘世恩状元的六世祖,是他带着潘家后人走出了平和安宁的安徽黄山歙县大阜村。

  带着对潘家历史的浓厚兴趣,2022年初,趁着春节假期,我们决定重走潘氏的寻根之路,驱车前往大阜村。因为是控保建筑的缘故,潘氏宗祠平时大门紧闭,甚至连本村村民也鲜有进入参观的机会,但我们的运气却不是一般的好,看管宗祠的潘姓后裔匆匆从劳作中的山上下来,为我们打开了祠堂大门。另一位当地的老者则非常热心地为我们做起了义务讲解员。从交谈中得知,他也是潘氏后裔,住在宗祠的西边。

  “潘氏宗祠”四个大字方方正正遒劲有力,彰显着大家族雍容的气度风范,尤其是少了一撇的潘字,很有意思,潘家人不愿意让有水有米有田的好日子被罩住,“华夏姓氏潘最好,水绕田园米满仓”,寄托了农耕社会人们希望过上丰衣足食生活的美好愿望。看着这飞檐翘角、墙面斑驳、风采卓然的潘氏宗祠,我的思绪仿佛飞回到了经济开始腾飞、徽商开始崭露头角的明末清初。

  自古徽州山多地少,田地无法养活一家老小,徽州百姓为了活命,不得不转向手工业和商业,不得不走出大山去讨生活。徽州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悲惨的历史,但这在客观上也成就了徽州人。徽商由水陆两路走向江浙:水路从屯溪的渔梁坝码头出发,经新安江,来到苏杭;陆路则由如今比较热门的徽杭古道来到临安。带着徽州丰富的特产、带着徽商超前的商业思维、带着徽州人天生的勤勉,徽商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潘仲兰就是这支浩浩荡荡的徽商大军中的佼佼者,他是一名盐商。古代盐业都掌握在官府手中,故有“官盐”之称,官府给当地有实力的商户颁发盐引,即盐业经营许可证,盐商要花不菲的代价才能购买盐引。据《宋史·通货志》,“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所以,要成为一名盐商,前提是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光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不行,必须能和官府周旋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拥有经营盐业的资格。盐商取得贩卖官盐的资格后,再加上自己的利润,定好价格,卖给百姓。因为沾染着高额的利润,所以盐商在历史上的口碑很不好,往往是唯利是图的代名词,但是潘仲兰却是个例外。他“业浙盐往来吴中”,他眼界开阔,心系国计民生,丝毫没有商人唯利是图的恶习,他乐善好施,凭自己的力量散家财救济贫苦之人,因此在政府和民间都有极好的口碑,简直是盐商界的一股清流。常言道“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他勤勉努力,多次苏杭往返中,不仅积累了财富,为子孙后代专心求取功名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渐渐地,也喜欢上了苏州。他做生意的终极目标毕竟不是为了金钱,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当时的商人社会地位实在是太低了,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让孩子们走上读书取仕的康庄大道,这样,风雨兼程的苦头才算没有白吃。苏州崇文重教的浓厚文化氛围以及百业兴盛的富庶繁华,正是潘仲兰看重的地方,虽然他还只是租住在繁华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但是因两个儿子景隆和景文都出生在苏州,于是苏州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除了大阜之外的第二个家。

  二

  对潘家家族兴盛的贡献,潘景文应该比他的父亲潘仲兰更大一些。潘景文幼时读书就聪颖过人,而且异常勤奋,后来成为“岁贡生”。除了子承父业继续经营盐业外,他还深知安居才能乐业的道理,靠着省吃俭用在黄鹂坊桥购买了自己的宅第,正式成为“新苏州人”。安居后,潘景文生下9子7女,他也一如其父,重视孩子的教育,让后代一心求取功名,对潘家后世的繁盛和开枝散叶,功不可没。

  潘家以盐业起家,始终没有放弃盐业,因为他们深知经济是基础,没有好的物质基础,子孙后代要为生计奔波,无法安心读书,无法抚琴作画,更无法进行扶危济困的慈善事业。潘家开始只是单纯地销盐,低价买高价卖,赚取差价。后来,官府出台了新政策,谁的销量大,还能获得奖励,因为盐销量大,官府的收入相应也会提高。徽商都是非常精明的,光是卖盐,属于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如果用盐进行深加工,这样盐的用量就能大增,经营品种也会增加,同时品种的丰富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不知道是谁第一个想到向官府申请正式的营业执照,开设了酱园,因为是官方允许,酱园又被称为“官酱园”。酱园往往采取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店面用于零售,主营开门七件事中的五件——“米油盐酱醋”,还有各色甜酱小菜、各种花露名酒乳腐香糟,琳琅满目。精明的徽商在后坊用盐、面来做酱,酱又能产出酱油,酱还能腌制酱菜;用米酿酒,酒做乳腐,豆做豆腐干。生产过程中严把质量关、产量关,保证了酱园产品口味的稳定性,同时也减少了利润的流失。

  潘家应该是清代酱园业的领头羊,徽州府歙县向来有“吴茶周漆潘酱园”的说法。清乾隆年间,潘家在苏州开设潘万成酱园,这是苏州创设最早的酱园。

  随着潘家后代在读书之路上的高歌猛进,尤其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潘世恩高中状元后,酱园业也迎来全盛的100年。“苏城两家潘,占城一大半”说的就是当时潘家酱园业兴盛的场景。潘万成酱园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首先是潘家得天独厚的盐商身份,在成本上优人一等。其次,它赶上了苏州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大潮。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苏州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富庶的城市之一,手工业发达,物产行销世界各地,文化先进,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产业,堪称世界雄州。再次,选址非常正确,先择运河边的横塘开设总店,这家店经营完善成熟后,再缓步扩大经营规模,一家分店成熟了,再复制第二家、第三家,以此类推,稳扎稳打,逐步成长壮大。在陆运不发达的年代,运输主要靠水路,而横塘占尽大运河的地理优势,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从众多流传下来的“横塘”意象诗词中都可以窥见其当年与众不同的魅力。客流就是商机,酱菜和米酒体积小、携带方便,又是苏州有名的特产,因此,潘万成酱园在横塘的产销两旺是必然的。在《横塘镇志》上有这样几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东街有潘万成酱油作坊(潘万成建于清代,内设接驾亭,乾隆皇帝曾驾幸过)。作坊规模甚大,内设酒作、酱作、糟作、米作、豆作。在苏州开设16家分店。”我们仅从一个“甚”字就可以解读出潘万成酱园曾经的辉煌。

  三

  月盈亏,水满溢,凡事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大阜的潘家也没能逃脱这个命运。在潘世恩高中状元后的五十年中,潘家达到政治上和酱园业发展的巅峰,在儒商两界如鱼得水,风声水起。潘世恩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元老,该有的荣誉一样不少,是大清最有福气之人。他是潘家唯一的状元,后辈无人能超越。孙辈中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是探花潘祖荫,光绪年间官至工部尚书。后人记住他,是因为他的两件宝物——国之重器大盂鼎和大克鼎。后来,潘祖荫之弟潘祖年的孙媳妇潘达于为国护宝的故事也令人称道。目前,大克鼎在上海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到了清末,辉煌了近200年的潘万成酱园慢慢地走向衰落,这是历史的必然造成的。京沪铁路通车,改变了中国千百年来主要依靠水运的格局,曾经的运河明珠横塘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仅仅成为残存在诗歌中的意象被人们传唱。随着横塘的衰落,潘万成酱园的生意也是大不如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仕途得意朝中有人的潘家将主要精力放在读书取仕、公益慈善、文化收藏等领域。于是,潘万成酱园的经营规模大幅萎缩。

  家族生意衰落的时候,潘家走出来一位青年才俊潘博山(字承厚),他是潘祖荫的堂兄弟潘祖同的孙子。潘祖同是咸丰六年(1856)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户部左侍郎,也曾经进入清朝的政治核心层。可惜,仅仅2年后,他就受顺天科场舞弊案的牵连,遭遇免职充军新疆的厄运,后来用钱赎罪,免于充军。经历了这些浮沉,他不愿再涉官场,宁愿陪伴在博学多才的父亲身边,以读书作画、收藏古籍为乐事。到了潘博山这一辈的时候,支撑潘家经济的酱园不景气了,毕竟要生活,加上他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另立门户后,重振潘万成酱园的重任一下子落到了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潘家的基因里打着深深的儒商印记,潘博山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潘家文化的基因,继承了祖父的4万余册藏书,而且少年时期便和其弟活跃于书市,以藏养藏,极力搜购,使藏书达到30余万册,藏于自己的“宝山楼”中,最后由他的弟弟潘承弼全部捐献给国家,为抢救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再一次体现了潘家的大义精神。不仅如此,他还很好地遗传了祖上的经商基因,筹集资金,考察苏州各个商业中心,严控产品质量,知人善用,设有潘万成横塘总店和分店6家,阊门外上塘街的潘万成阊号和临顿路上的“潘万成北栈” 就是其中两家分店,史称“潘酱园”。其时,军阀混战,能重振“潘酱园”,实属大不易,况且他还发起倡办了电气公司等。抗战初期,苏州富人纷纷携带巨资跑到“孤岛”上海避难,他又瞅准时机,在上海创设通惠银号,方便生意人的资金周转。潘博山真是一个成功的实业家,是潘家后人中的佼佼者。可能是过度劳累之故,潘博山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时代变迁,社会日新月异,经过1956年公私合营后,潘万成酱园似乎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此,潘万成的名字就在苏州的大街小巷消失了,也像梦幻一般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残存的记忆和散落民间的点点滴滴的资料,却在时刻提醒着我们潘万成酱园昔日的忙碌和繁华。在重塑民族自信、恢复老字号的春天到来之际,潘万成这颗老字号的明珠被很多有心人拂去历史的尘埃,并认真搜寻解读着潘万成背后的精彩故事,重塑“潘万成”酱园昔日的芳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捐赠国宝大克鼎的苏州潘家,是个什么样的家族
明清扬州盐商代表人物及简介 黄至筠
【司马狂说徽州171】垄断苏州酱园产业的先为大阜潘,后为蔡坞王
徽商(转载)
明清两淮的徽州盐商
想知道扬州盐商如何形成和扬州盐业2000多年的发展史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