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文化与苏州评弹

[主题] 吴文化与苏州评弹

[主讲] 周明华

[时间] 2011年6月11日

[正文内容] [文档下载]

  序言
  一、领导的关怀
  苏州评弹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曲艺艺术,长期以来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
  *1962年著名弹词艺术家王鹰参加第六次全国文代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照片)
  *1963年苏州市评弹团赴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并且接见全体演职人员(照片)
  *1979年亚云会时,苏州评弹团在北京颐和园苏州街演出,时任人大委员长万里聆听接见评弹演员。(合影)
  *1986年中央顾问主任、中央纪委书记陈云在杭州聆听苏州评弹学校师生汇报演出,他很高兴说:“可以打八十分!”并且提了“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指示,为2000年为新重建的“光裕书厅”“苏州评弹学校”等题词等。(照片)
  *人大委员长乔石在苏州博物馆听评弹留名签字。(照片)
  *江泽民同志多次聆听评弹演出,并且亲切接见演员。(照片)
  *2004年朱容基来苏州期间聆听了京剧与评弹后,兴味盎然地为其题词“振兴京剧”“繁荣评弹”(照片)
  *2007年第八次文代会上,国家主席、总书纪胡锦涛和代表们聚会,接见文艺界代表,他和评弹演员盛小云握手,盛说“我是评弹演员,向总书记问好。”胡主席亲切地说:“苏州评弹是一门很好的艺术,要继承发扬。”
  *2009年5月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在苏州山塘街听评弹,亲切和青年演员殷麒麟杨衣云交谈并合影。(照片)
  *丁关根、唐家璇、杨洁篪等中央领导对评弹十分关心,在他们的支持和关心下,2010年投资1?8亿的新苏州评弹学校落成。
  二、苏州话的语言特色
  在苏州城区的市中心,干将路和宫巷口有一座古牌坊,南北两面均有四字:朝北:句吴神治。朝南:剑气凌云。(2500年前春秋时期,这里曾居住着一对铸剑的名匠夫妇:干将与莫邪,为纪念他们在此设立牌坊)解释一下读音:这里的“句”字并不读(ju)“句子”的“句”,而应当读“勾”(gou)这是古音字。“吴”字,苏州话一般念(wu),这里应念(ng)“一条鱼”。
  现代苏州人一般“吴”字通读为(wu)音,但是至今读(ng)音的有:吴江市、吴趋坊等。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粤语、闽北话、闽南话 、北方话(普通话)。
  (1)吴侬软语
  吴语的范围很广包括:常州、无锡、上海、常熟、嘉兴、湖州等地均属吴语系。但是在同一语系中,语音的变化也很大。起源于吴地的苏州话的发音,从声腔上讲发音的位子偏上,用嘴唇,口腔,齿音较多,它与普通话的发音方法有较大的区别。普通话用的胸腔共鸣和脑门音较多。例子:普通话=你好!苏州话=奈好!苏州话被称为“吴侬软语”是有一定道理的。
  现在我们来分折一下: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如:常州话、无锡话、上海话、常熟话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软糯。举例:“你、我、他”吴语读音:
  常州话:你=伲(ni)阁(ge)、我=俄(e)阁、他=大(d)阁。
  无锡话:你=伲、我=俄、他=大。
  上海话:你=侬(nong)、我=谔(e)、他=夷(yi)
  常熟话:你=喃(nan)我=饿(e)他=戤(gai)
  苏州话:你=奈(nai)我=吾(wu)他=俚(li)
  比较一下,苏州话音韵最软粳,所以称:吴侬软语。
  (2)形容绝到
  苏州话的形容词好听好记好懂:以“红、黄、绿、白、黑”五字为例:
  红:喧红。黄:腊黄。绿:碧绿。白:雪白。黑:墨黑。(二字词组)
  红:喧喧红、黄:腊腊黄、绿:碧碧绿、白:雪雪白、黑:墨墨黑。(三字词组)
  红:血喷大红、黄:赤腊焦黄、绿:碧绿生青、白:隔了丝白、黑:墨腾赤黑。(四字词组)
  (3)简明扼要
  有人说:苏州话噜嗦其实不然,请看例子:
  普通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 8个字)苏州话:一是一,二是二 (6个字)
  普通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8个字)苏州话:眼开眼闭 (4个字) 
  普通话:真不象话(4个字)            苏州话:败潮(2个字)
  普通话:东西很多(4个字)            苏州话:呃实(2个字)
  普通话:办事干练(4个字)            苏州话:爽气(2个字)
  普通话:成功了( 3个字)             苏州话:局  (1个字)
  (4)苏州话的二种读音
  苏州话的读音分为“文”“白”二种。约有八百年前北宋末期,有金兵南侵,大批达官贵人逃避战乱到了江南一带,南宋小朝廷在杭州建都。苏州是一个繁华之地,受北方人的影响,交流的语言中出现了“中洲韵”和“本土音”二种语音。也就是“文”“白”二种读音。
  这在我们苏州评弹、昆曲、吴歌小调中均有所体现。如:
  “人”:文读为(ren)白读为(yin)。
  “女儿”:文读“女”(nu)“儿”(  )白读“囡”(   )“圄”(  )
  “吴”的读音:文读(wu);白读(ng)
  三、“吴”的概说
  吴文化的概念很大很广,内涵博大精深,流播范围应在江浙沪长三角地区。我同意一种说法:吴文化的根在岐山周原;吴文化的源在无锡梅堰;吴文化的中心在苏州。
  “勾吴”是在商代末期,约三千年前,陕西岐山古公亶父(周族首领)的长子泰伯南奔,赴江南建立最早的“勾吴国”也就是吴国的起源。
  到目前为止,苏州城区还保留着纪念开吴先祖泰伯的遗迹。如:西中市上塘街:泰伯庙及<至德坊>牌坊、阊门吊桥堍:泰伯像、阊胥路:泰让桥、干将路:让王庙等。
  尤其是在无锡梅村,那儿有着泰伯庙、泰伯墓及大量与开吴国有关的历史遗址,古村古镇。还有清康熙皇帝的题词《至德无名》乾隆皇帝的题词《三让高踪》及范仲淹、方孝孺、文政明历代名人的诗词歌赋。明代方孝孺撰写:“泰伯三让王,采药赴纲常。忠孝一身殉,皇山土也香。”
  孔夫子《论语》中讲:“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巳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墓志铭上有一段文字:殷商之末,周太王长子泰伯秉承父意,让王与季历,借采药为名,偕弟仲雍从陕西岐山经齐鲁而至荆蛮江南梅里,入乡随俗,断发纹身,率妆地先民,修水利,授蚕桑,兴农耕,传周礼;筑泰伯城,建句吴国,创吴文化,荆蛮之地从此由原始走向文明。
  吴国经历了25代君主,约六百多年,是春秋时期一个中等诸侯国,它最强盛的时期是第24代君主阖闾和25代君主夫差。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司马迁的《史记》上是这么描述地:“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班固的《汉书》:“阖庐举伍子胥,孙武为将,战胜攻取,兴伯名于诸侯”.<汉书?地理志>
公元前514年(至今建城2523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造“阖闾大城”即苏州城。公元前473年,吴被越灭;公元前306年越被楚灭,;公元前221年楚被秦灭。秦灭六国,一统江山,开辟秦朝。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诗曰: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大夸。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
  秦设“会稽郡”下立”吴县”。汉为刘濞的诸侯国:”吴国”;三国:孙权”东吴””吴国” ;晋代为”吴州””吴郡”;隋初,隋文帝杨坚:废郡改为州。公元589年改吴郡为苏州。是以苏州城西“姑苏山”而定名为苏州。(见宋:范成大《吴郡志》
  (四)苏州评弹
  历史的长河中吴文化形成了物质层面上的:古城古镇、园林胜迹、丝绸工艺等有形的历史建筑。同时在非物质文化层面上有:昆曲、苏剧、评弹、吴歌、吴门画派、吴中医派等。
  苏州评弹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江浙沪一带。苏州评弹是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老百姓一般笼统地称其为“说书”。建立于公元1776年(乾隆41年)苏州评弹光裕公所是苏州评弹艺人们的第一个行会组织。供奉吴地始祖”三皇祖师”神像即吴泰伯像。每逢正月二十四和十月初八是三皇祖师吴泰伯的生日。说书艺人要烧香焚烛纪念先贤。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是运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的地方曲艺。俗称:说书。苏州评话:大书;苏州弹词:小书。
  苏州评弹2006年6月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首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评弹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流传于汉语吴方言区,即中国东部的江苏南部、上海全部和浙江北部,涵盖长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千万。主要城市有:苏州、上海、南京、无锡、常州、杭州、嘉兴、宁波、湖州、绍兴等。
  苏州评弹是从讲史和小说发展起来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吴语相结合的说唱。早在16世纪末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号称“弹词”的曲艺“说书”形式存在。作为采用汉语吴方言表演的苏州评弹即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种形式,约在清代初期(17世纪末)趋于成熟,18世纪初期已经相当繁荣。
  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著名评弹艺人王周士创建了评弹史上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光裕社)。地址在苏州市第一天门8号,现为苏州市评弹团团部。光裕社供奉三皇祖师吴泰伯神位,(吴泰伯系吴国始祖,吴文化开创者)每逢正月廿四和十月初八举行祭祀仪式,此活动一直延申至今。二百多年来,光裕社出了一大批评弹名家响档,有“千里书声出光裕”之称。清代后期陆续建立“润余社”、“普余社”等行会组织。新中国成立后,江浙沪各地相继建立了苏州市评弹团、上海评弹团、江苏省曲艺团、浙江省曲艺团、无锡市评弹团、常州市评弹团、湖州评弹团、嘉兴评弹团、常熟市评弹团、张家港市评弹团等评弹艺人们聚集的表演团体数十个。苏州评弹主要通过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另外设有专门培养评弹演员的学校——苏州评弹学校和上海评弹团等举办培养评弹接班人的学馆及培训班用课堂教育结合拜师传承评弹艺术。
  苏州评弹拥有其他曲种很少拥有的专门演出场所——书场。上海市、苏州市各有一百多家书场日夜营业,周边大小市镇也都有书场,常年说书。据统计最多时江浙沪共有上千家书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评弹的听众数仅次于电影的观众数。现有演出评弹的书场:1/专业性书场。2/茶楼书场。3/社区书场/4/农村书场等,约二百多家,另外还有电视书场、电台广播书场和网络书场等。每天有近百万的观众欣赏评弹艺术。
  苏州评弹的表演器具:1/不小于2X3米的表演舞台。(书台)灯光简单。2/一张半桌和高脚椅子一至三只及木制踏脚。3/书桌及高脚椅子用丝绸绣花的桌围椅披围着。3/桌子上放有茶壶和茶杯。4/表演服饰:男演员穿长衫,女演员穿旗袍。(现代书也穿西装或短装)5/评话表演器具:折扇、手帕、醒木。6/弹词表演器具:三弦、琵琶及折扇、手帕、醒木。
  苏州评弹的脚本是至关重要的,以前的脚本是提纲式的,或仅有对白、唱词。现在的脚本有的则较为完整、具体了。
  苏州评弹确立了以说、噱、弹、唱、演为主要手段的表演体系,。“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未来先说、过去重提”,凭演员的一张嘴,运用苏州评弹特有的“六白”一、表白:演员以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内容,故称叙事体。二、衬白:演员以说书人身份,对语意含蓄或不易理解的内容予以解释与强调。三、托白:演员以说书人的身份对人物的言行进行补充与评说。四、官白:故事中人物所说的话,由演员代言,故称代言体。五、私白:人物的内心独白。六、咕白:人物的自言自语。做功(动作表情)、八技(口技)、弹唱等手段来交代情节、塑造人物。苏州评弹时空转换异常方便,大到千军万马、前朝后代,小到人物内心、稍纵即逝,都可以任意扬厉、抽丝剥茧。和舞台剧相比,不仅可以传达出舞台剧能够实际展示的东西,而且可以传达出舞台剧无法展示的东西。
  苏州评弹还有“大书一股劲,小书一段情;大书怕招亲,小书怕开兵。”之说。在以苏州方言为主的表演中串插“乡谈”(即各地方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借助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来表演评弹书目中的角色。
  苏州评弹注重: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功夫也。
  “关子毒如砒”评弹的长篇演出,为了每天能拉住听众,必须组织好长篇书目中的情节安排,注意书情跌岩起伏,制造悬念“俗知后事,明日请早”。
  清代王周士总结了评弹演员在书坛上所要达到的一些基本要求,提出了:《书品》和《书忌》。《书品》内容为:“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放而不宽、收而不短、冷而不颤、热而不汗、高而不喧、低而不闪、明而不暗、哑而不干、急而不喘、新而不窜、闻而不倦、贫而不诌”。这是对苏州评弹演员提出的表演要求和应该努力做到的目标。《书忌》的内容为:“乐而不欢、哀而不怨、 哭而不惨、苦而不酸、接而不贯、扳而不换、指而不看、望而不远、评而不判、羞而不敢、学而不愿、束而不展、坐而不安、惜而不拼。”要求苏州评弹艺人在表演中应加以注意和克服,而不应暴露的艺病。
  苏州评弹反映江南人文精神,保留了丰富生动的苏州方言,弹词音乐优美委婉,曲调丰富,风格独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评弹书目中保存丰富的历史知识、传统道德、民风民俗等,折射着民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及生活理想。不少听众尤其在过去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他们往往是通过听评弹接受其教化。百年来听评弹成为广大市民文化生活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是当地社区的人们娱乐审美的主要手段和依托。
  苏州评弹还具有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如《玉蜻蜓》它就是明清时期吴地苏州市民生活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的民风民俗。文人雅士采用苏州弹词的脚本体裁创作案头文学作品,普通老百姓更借助听书了解历史知识,苏州评弹书目内容折射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和思维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评弹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到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展示吴地文化的风采。苏州评弹数十次地赴台港澳演出,为同胞们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苏州评弹始终是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方言大量流失消亡、苏州话受到严重入侵的今天,苏州评弹成了难得的吴方言原汁原味的典型标本。苏州评弹还走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
  (五) 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只说不唱,俗称“大书”。源于宋代“说话”技艺。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于赋赞的韵文,和现在苏州评话的表演基本相同。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中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言称“白”,另外还念诵一小部分韵文,有赋赞、挂口和韵白。赋赞:用于场景的描述和烘托人物的心理及性格特征。挂口:一般中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韵白:是情节铺叙或承上启下的衍接。
  苏州评话通常为一人表演,注重说、噱、口技、起角色,还借助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来制造气氛或演示神、形,表演时讲究“精、气、神”。 评话的“手、眼、身、法、步” “大书一股劲,小书一段情”解释。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即笑料的发挥。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一为“肉里噱”一为“外插花”。所谓“肉里噱”是指有人物性格和书情矛盾发展中产生的内在的喜剧效果。“外插花”是通过打比喻,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讽刺戏虐。另外还有一种称为“小买”用片言只语,非常简明扼要一句话来引得听众笑声。
  苏州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人物的语言、语调、形态一表演,这被称为“起角色”。
  评话演员的演出因其演员本身的素养不同和说法、语言、所启角色等方面特点,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舞台语言基本固定,被称为“方口”。有的演员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作“活口”如评话名家金声伯擅演《七侠五义》等被冠以“巧嘴金声伯”;有的演员说表妙语连珠,声音铿锵有力,称之为“一口干”如评话响档杨震新擅演《东汉》冠于“评话状元”,他还以“扇子功”著称书坛。评话演员以书中角色的表演给观众褒以如:表演《三国》的汪雄飞称为“活关公”擅说《英烈》的张鸿声人称“胡大海”擅演《水浒传》的吴君玉有“江南活武松”之美称。演出《三国》擅长分析人物内心,以说表見长的唐耿良被冠以“唐三国”; 衷气足,口齿清,书路清的曹汉昌被称为“曹派岳传”等。
  苏州评话还着重口技的运用,俗称“八技”。如:战鼓声、舞刀枪、马嘶、汽笛、家畜声、水声、风声等,为单一的评话表演艺术增添色彩。如擅长表演以“舞枪”为特点评话名家钟士亮称为“钟家一条枪”
  苏州评话书目丰富,传世的传统长篇书有五十多部。评话有讲史类的《三国》、《英烈》、《岳传》、《西汉》、《英烈》、《金枪》、《隋唐》等“长靠书”,又叫“着甲”书。一类是《水浒》、《七侠五义》、《血滴子》、《小五义》、《绿牡丹》等称为“短打书”、“武侠书”。还有《包公》、《彭公》、《施公》等“袍帽书”“、公案书”五十多部。这些书目都是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续演出,每天一回,约110分钟。能连续说几个月,长的可达半年之久。建国后,苏州评话创作、改编了一批新书目,如《江南红》、《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桥龙飚》《敌后武工队》等及中篇、短篇评话作品。
  苏州评话《岳传》的传承普系:——清道光年姜如山——陆少帅——钟士亮——钟子亮——曹汉昌——周明华。 
  苏州评话的《三国》传承为例:陈汉章(创演者、清嘉庆年间名艺人)——朱春华——许文安——黄兆麟——张玉书——张国良——陈希伯(目前仍在演出)。
  (四)苏州评话的传承人
  苏州评话的传承人
  金声伯:男,1930年生。 国家级苏州评话艺术传承人。江苏省曲艺团退休。16岁师从杨莲青习《包公》,从徐剑衡习《七侠五义》。语言幽默生动,有“巧嘴”之称。擅放噱,尤以“小卖”见长。传人有徒朱悟伯等。
  张国良:男,1929年生。 国家级苏州评话艺术传承人 ,张家港评弹团退休。其父传授《三国》,能自编自演,擅长说表,语言生动,善于组织关子。所整理编写评话《三国》演出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分集出版。收徒有陈希伯。
  朱雍伯:男,1931年出生,苏州通安桥人。苏州市苏州评话传承人。师从张震伯学《隋唐》,后随曹汉昌学《岳传》,说表老辣,精气神十足。收有上海评弹团张小平为徒。
  杨玉麟:1937年生,苏州人。师从评话名家杨震新学《东汉》后自编自演《清代三侠》,参加创作现代长篇评话《江南红》等。收徒陈燕燕等。
  (六)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既说又唱,俗称“小书”。通常为二人合作的双档,(亦有单档、三个档)操三弦、琵琶自弹自唱,讲究配合默契,注重情感抒发。自明末以来,苏州弹词在苏浙沪一带广泛流行。
苏州弹词以说表为主,讲究语音、语气、语调的变化运用,注重用词的精确生动,结合不同的书目,形成不同的流派说功。一般有铿锵有力的“火功”,柔绵悱恻的“阴功”,说表语速较快的称之为“小走马”。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擅演《啼笑因缘》的姚荫梅角色生动,以巧嘴之称;以“阴功”之称的周玉泉其拿手书《玉蜻蜓》、《文武香球》风靡一时;蒋月泉、朱慧珍《玉蜻蜓》更是评弹同仁的范本。“描王”(指《描金凤》)夏荷生;“弹词皇帝”严雪亭等等,行内有一名话“千斤说表,四两唱”由此可见,说表的重要性。
  苏州弹词的唱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早在清代中叶就形成了陈遇乾的“陈调”俞秀山的“俞调”马如飞的“马调”三大弹词流派唱腔。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脍炙人口的“蒋调”,苍劲有力的“张调”缠绵悱恻的“丽调”似行云流水一气贯通的“小飞调”感情激越,扣人心玄的“香香调”等多达二十四种流派唱腔,苏州弹词流派分呈,百花齐放。另外,苏州弹词还借鉴运用“九边环”“银绞丝”“剪剪花”“山歌调”等曲牌。
  苏州弹词还注重弹奏,台上分工明确:上手弹三弦,下手弹琵琶。伴奏乐器三弦与琵琶,为江南丝竹的主要乐器,在外形与材质上也与同类乐器有所不同。比如琵琶的“品相”,通常器乐演奏使用的是24品,用以伴奏苏州弹词吟唱的,则是13品或18品;弦线的材质,用的是丝质弦,与器乐演奏通常使用的钢丝弦也有不同。而且在伴奏技巧上创造了独特的支声复调法。
  苏州评弹的唱词是诗赞体,七字句居多,其格律直接继承七言诗,讲究精炼、形象、抒情。唱腔则是从流传久远的吟诗腔基础上吸收民间小曲小调逐步发展而成,有鲜明的吴地民歌特点,能叙事,能抒情,吐字软糯,曲调优美,历代名家又结合自身特长创造了许许多多风格各异的流派唱腔。目前仍传唱的还有俞调、蒋调、薛调、张调、琴调、丽调、周调、夏调、杨调、严调、侯调等二十几种。另外还有金绞丝、银绞丝、乱鸡啼、费家调等曲牌近二十种,来自于明清俗曲、南北曲、时调等。
  苏州弹词的演出本有长篇弹词《珍珠塔》、《玉蜻蜓》、《三笑》、《落金扇》、《描金凤》、《双金锭》、《大红袍》、《西厢记》、《白蛇传》、《倭袍》、《顾鼎臣》、《杨乃武》等七十多部。还有《老杨与小杨》、《刘胡兰》、《老子、折子、孝子》、《白衣血冤》、《大脚皇后》、《孙庞斗智》等一大批中篇及《车厢一角》、《风雨桃花洲》等短篇数十篇,广为传唱的开篇则有《杜十娘》、《莺莺操琴》、《宫怨》、《新木兰辞》等一百多首。
  苏州弹词的传承方式数百年来都是口授心传、师徒相袭,学书目并学习其表演技艺。以弹词《三笑》为例:吴毓昌(创演者、清乾嘉年间名艺人)——郁怀嘉——王子香——王丽泉——王少泉、谢少泉——夏莲生——徐云志——孙珏亭——范林元(目前仍在演出)。
  苏州弹词的传承人
  邢晏芝 :女,1948年生国家级传承人。师从其父邢瑞亭,演有《杨乃武》等。嗓音清丽圆润,尤精祁调、俞调及杨派俞调,创立晏芝调,收徒盛小云等。
  邢晏春: 男,1944年生,。国家级传承人。 师从其父邢瑞亭,演《杨乃武》角色形象生动,注重人物塑造,尤精严调、薛调。遣词用语精当,
  王月香 :女,1932年生 ,国家级传承人。出身于评弹世家。与徐碧英合说《梁祝》,创造了高弹响唱、节奏明快、感情炽烈奔放、“王月香调”,收徒赵慧兰。
  金丽生,男,1944年2月出生,回族,国家一级演员。1961年苏州评弹学校,1963年进入苏州市评弹团至今。2008年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    
  苏州弹词流派唱腔统计表(请看下载的文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艺术评论 | 潘讯:文化视野中的苏州评弹
世间已无吴君玉
苏州评弹包括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来听盛小云分享
苏州评弹,往哪里去?
吴侬软语苏州评弹/西行文化
苏州评弹 | 吴侬软语里的诗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