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凤周椿首创昆曲堂名

  
  【历史渊源】
  明嘉隆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在太仓南码头改革昆山腔,创制水磨腔,改革乐器,组建丝竹乐队,获得巨大成功。民歌之乡的双凤周椿学习昆曲水磨腔,在原来堂名演唱北曲、南曲的基础上,改唱昆曲水磨腔,和鼓手业务结合,率先建立了昆曲堂名班子,名为“余庆堂”,得到群众欢迎,他们既“歌”(唱昆曲散曲、折子戏)又“吹”(演奏乐曲)称为“歌吹”(太仓人谐音“鼓手”,俗名“小唱班”),得到群众欢迎。后逐步推广发展出集玉堂、三省堂等堂名班子,当地堂名艺人都尊称周椿为“堂名的祖师爷”。明崇祯张采《太仓州志》云:“(太仓)州著歌吹,吾州魏良辅开昆腔一宗。”据1986年《中国戏曲志》(江苏卷)普查工作中调查,太仓的昆曲堂名遍布城乡,在前期普及昆曲及后期维持昆曲“衰而不亡”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基本内容】
  堂名艺人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称“小堂名”,16周岁以上的称“大堂名”。一个堂名班子一般8人,少则4人为“半堂”,也有6人、10人的,12人称“一堂半”,最多不超过14人。
  堂名演唱时,一般用两张八仙桌相拼成台面,一面系上桌围,上绣堂的名称,如“余庆堂”等,桌上放置九云锣,乐器架上插笛、箫等乐器,艺人分坐两边,主唱者、副唱者在前面,其他人在后面,按戏情需要再随时调整座位。
  堂名演唱一场即一排,太仓的演唱规则是“四戏一锣鼓”(敲一套十番锣鼓,然后唱四个折子戏)。如果唱堂会,需要唱四排或五排,主客(顾客)可以点戏。
  首先演奏一套十番锣鼓,如《将军令》、《下西风》、《寿亭侯》、《太仓大红袍》、《万花灯》等等。然后坐唱四个折子戏,一般先合唱一折同场戏,如《上寿》、《赐福》、《仙聚》等,再唱老生戏、官生戏、大面戏、旦角戏等。要求唱曲念白,角色搭配,乐队伴奏,一应俱全,只是不化妆表演而已。如果碰到唱“双堂”(对台戏),甲、乙两班堂名轮流,各唱一折(或一排)。甲班先唱《牡丹亭》里的一折戏后,乙班就不能再唱《牡丹亭》里的任何一折了。部分班社为了吸引群众,四戏一锣鼓演出结束后,常加演一二支滩簧(苏滩南词),如《卖橄榄》、《卖垃圾》等。南郊瑞蔼堂就按“四戏、二滩、一锣鼓”的规格来安排演出。
  【相关器具和制品】
  两张方桌,若干凳子(按堂名演出艺人数),桌上系的桌围,桌上放置使用的乐器(笛、箫、笙、管、弦子、提琴、阮、二胡、怀鼓(荸荠鼓)、单皮鼓、招军、铜角、锣鼓、钹、九云锣等),还有演唱的曲本。
  【基本特征】
  1、坐唱昆曲(不化妆表演),演奏十番锣鼓、江南丝竹。
  2、常兼业吹鼓手,有固定的主客。
  3、在民间婚丧喜庆时,宴宾娱客。
  4、职业性或半职业性的班社。
  【主要价值】
  1、堂名比昆剧团的人数少,队伍小,装备少,简便灵活,收费低廉,便于普及昆曲,保护、振兴昆曲。
  2、还传承十番锣鼓、江南丝竹,对农村培养民间戏曲音乐人才有益。
  3、婚丧喜庆时营造气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4、增加就业门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营造和谐社会。
  
  
  (转自《太仓日报》)


 

  
 
  沙溪堂名老艺人的表演场景
  
  
  

   
      双凤集玉堂艺人在表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仓明清时期江南丝竹繁荣缘由的探究
昆剧表演艺术的“乾嘉传统”及其传承
打击乐的审美启示――京高腔与京剧锣鼓点滴谈
关于锣鼓的笔战:梅兰芳答萧伯纳所说“昆曲中亦有不用锣鼓者”到底对不对?
名家十日谈:融会南北的“天津十番”
岭南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