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驰名中外的苏扇

我国的扇子千姿百态,产地广、品种多,而苏州生产的水磨骨竹折扇、檀香扇、绢宫扇,象牙扇、纸团扇等,统称为苏扇,驰名中外。2006年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苏州扇子的历史沿革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晋人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在殷代,用雄雉尾制成,称为“雉尾扇”。当时的扇子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为帝王“示威仪”的仪仗装饰品,又叫“仪仗扇”。后来扇子由大变小,到了汉代,有了绢制纨扇,又称团扇,(绢宫扇)作为拂凉工具,人们才普遍使用了。

苏州的制扇工艺始于何时,现难以考证,但根据目前所发现的最早传世实物扇,是楚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的扇子,有竹扇和羽扇两种。19823月在湖北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出土的短柄竹扇实物,长40多厘米,扇面为梯形,用极细薄的红、黑两色篾片成矩形纹,柄的一侧有两个长方形孔,周边夹以较厚的竹片,纹饰十分规整,距今2000多年前的遗物,仍然是一件技艺精良的工艺制品。

东晋苏州人谢芳姿有“团扇复团扇,许持自障面”的团扇歌。宋代陆游则更有“吴中近来君子否,团扇家家画放翁”的诗句。”足以证明。自晋到宋,扇子在苏州已是寻常之物。经元历明,苏州制扇业不仅团扇、宫扇颇负声誉,而且又以吴制的折扇闻名四方。到了明清两代,可说是苏州制扇生产的鼎盛时期。明代宣德年间,苏州城郊陆墓遍布制扇作坊,名匠辈出。王鏊《故苏志》记载,明代折扇扇骨产于姑苏陆墓,制扇骨的名匠有马勋、马福、柳玉台、蒋苏台,称为绝技,“蒋骨”一柄值三、四金,尚且争购不得。苏州民间精于制扇面的艺人方氏,技艺高超。据传明代,唐伯虎一定要蒋苏台的扇骨与之相配,文徵明非“方氏扇面”不书。士林推崇,由此可见。1916年虎丘万历吏部尚书王锡爵夫妇合葬墓出土的“916方圆头竹折扇”和“22方圆头雨金乌漆竹骨女折扇”,足以说明了明代苏州制扇工艺的高超水平。当时扇骨式样众多,有圆头、直根、绦环、结子、等,质料有白竹、棕竹、湘妃竹、乌木、紫白檀、玳瑁、象牙等。除了精美的扇骨造型工艺外,还有精制的扇面。明代扇面以方氏的最为著称,明代后叶,制扇业多集中在阊门桃花坞一带。名家辈出,苏州已成为制扇中心。

清代,苏州制扇工艺已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苏州折扇成为进呈皇家的贡品之一。据史料记载,乾隆时阊门内西街有毛恒凤扇庄。嘉庆年间,在山塘街有制作团扇坊十多家。至道光六年又有方丁九、盖美斋扇庄,主要生产竹折扇。名匠有王素川等。同治年间,在苏州桃花坞韩衙庄成立了折扇业公所。太平天国后,苏州扇骨作坊达十多家,工人百余人。刻骨艺人有马根仙、王石香、周致和、谭松坡等。光绪年间,阊门上塘有古训堂扇庄。此时津浦、京奉两线通车,苏扇开辟了奉天(沈阳)市场。但苏州生产能力有限,扇庄委托南京、常州两地作坊加工,后来两地有数十家作坊相继迁苏生产,亦集中在苏州桃花坞一带。南京栖霞山的杨老五、常州湖塘桥的张多宝,均这时落户苏州开业。南京来苏的后称“南京帮”,以生产行货(大路货)为主。常州来的后称“常州帮”,主要生产市货(高档货)。当时制扇工匠上百余人,扇子生意兴隆,产品遍及大江南北。

民国时期,苏州折扇行业渐渐从兴旺走向衰落。民国初年,折扇业有所发展,作坊由桃花坞扩展到西街附近。当时先后从扬州迁苏州生产的制扇作坊有黄荣记、孙恒和、徐经山等扇庄,后称“杨州帮”。苏州已成为折扇业的主要产销地区。由于行业人员扩大,原行会公所改组为扇骨公所、扇面公所,根据不同生产产品公别加入相应公所。还有少量雕边者,没有公所,但亦常去茶馆相聚、交流信息。

由常州来的张多宝扇骨作,这时已扩大为张多记扇庄,后成为苏州第一大扇庄,他除了生产男女折扇外,还生产檀香扇。先后参加上海总商会和江苏省第二次物品展览会、杭州西湖博览会,并多次获奖。产品不仅内销还出口日本。张多记扇庄声誉四方。

20世纪30年代初,张多记扇庄受杭州王星记扇庄委托,仿照日本女扇式样,加工成檀香扇,向南洋推销后,风靡一时,此后苏州檀香扇,便形成一种产品,开始正式生产。同时,各扇庄还推出了各种式样应市,纷纷推出扇面新品种,除市矾扇面外,还有泥金、冷金面、洒金面、格景面、柿青、珊瑚等,以及绢纺古面、发笺、虎皮笺等扇面,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当时,苏州扇骨名匠有梅宝生、许阿金、金纪明、薛炳泉、杨老五等,尤其以杨老五做工细腻的水磨骨竹折扇为最,圆头扇也是他的代表杰作。漆骨高手有沈福寿、张阿炳、王阿泉等,沈福寿的八宝漆、月华漆、菠萝漆、金星漆为最佳。刻骨艺人有谭一民、黄水泉、周玉菁、唐双喜等,但谭一民、黄水泉雕刻的钟鼎文字,更富有古趣。制扇面的首推张镇,能制三开扇面,可向左右撒开,别具一格。1936年,苏州有扇骨作坊60300多人;扇面作坊16104人;漆骨作坊714人。1937年苏城沦陷后,这些扇庄、作坊均处瘫痪状态。不少扇庄为弥补淡季损失,与帽业联姻,改扇庄为扇帽庄,夏季卖扇,冬季卖帽。只有檀香扇沿尚属兴旺,多数扇庄扩展了檀香扇生产。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1955年后,先后成立了苏州市檀香扇生产合作社和苏州折扇生产合作社,以后又改为苏州檀香扇厂和苏州扇厂。分别生产檀香扇、绢宫扇、象牙扇和竹折扇、纸团扇、轻便扇等。两家扇厂通过技术革新、大胆创新,新品层出不穷,其中檀香扇年产量高达三十多万把,花色品种发展到三百多种,产品畅销国内外。1979年,苏州如意牌檀香扇被评为轻工业部优秀产品、1980年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1981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同年,在轻工业部组织的全国扇子评比中,苏州水磨骨竹折扇被评为同类产品第一名。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多种原因,生产日趋艰难,市场销路不畅,加上一批年事已高的技艺人员退休和青年工人招不进来等,苏州檀香扇厂和苏州扇厂步入了困境。后通过企业改制,两家企业均转向民间,虽说生产规模缩小,但留住了手艺。尤其是新成立的正牌檀香扇厂,为继承和保护檀香扇的传统技艺,他们仍在努力工作着,不断创新,重振昔日檀香扇的辉煌。

当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虽有电扇、空调等现代化纳凉工具,但苏扇以它的文化品位特具风采和精美风雅,仍然使人爱不释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欣赏品、纪念品、收藏品。愿苏扇伴随着人们与时俱进,世代相传。

二、苏州扇子的艺术特色

1)折扇:折扇,又称“聚头扇”。苏州制作折扇,相传南宋时期民间已开始生产了。明代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就是苏州所制。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作股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尤其是苏州的水磨骨竹折扇,做工讲究、造型优美、竹色玉润、边直轮齐、折迭紧凑、开合自如、人见人爱。一直流传至今。

可是,名扇难做。水磨骨竹折扇由“竹骨”和“扇面”配套而成。就说“竹骨”吧,一般竹子不行,必须用肉头厚,色泽好的安徽、浙江两地的毛竹为原料。每年春天,生产厂家都要派专人去山区看竹砍伐,就地进行粗加工。坯料进厂以后,还要经过造型工人亲自挑选,选出竹色清白、无斑点、无黑丝的竹料,再进行开片制作。一把折扇要通过煮、劈、刮、拖、倒、烘、打磨、雕刻或髹漆等58道工艺流程的精细制作得以完成。扇骨再经艺人精心雕刻上山水、花乌、书字,更是锦上添花,可见艺术之精良。扇骨的档数和尺寸一般从九档至十八档不等;扇头花色繁多,有古方头、茄头、马牙头、燕尾头、金鱼头、橄榄头和大钩如意头、小钩如意头、花鼓圆头、松枝圆头等60多种。此外,还有各种高档漆骨扇,有红、黄、绿、紫、黑等单色退光漆以及金星珊瑚、细金雨、菠萝、槟榔影漆等,经艺人髹漆加工后,具有美丽光泽、漆色之美感,令人拍案叫绝。

再说,“扇面”,它采用花纹清晰、纸张洁白的特市超等绵料宣纸,上胶矾后裱成,品种有金面、洒金面、泥金、格景、仿古、白面(素面)等,其中金面、洒金面、泥金用真金打成金箔而制成,极为名贵。各种扇面厚薄均匀、平正牢固、久用不裂,书画后有丰富的“韵味”,与历代文人墨客结下不解之缘。我国的历代文人无不喜欢在扇面上赋诗绘画,表露他们的文采。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扇面书画始于魏,名士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掉下一个墨点,聪明多才的杨修就顺势将墨点画成一只苍蝇,一会曹操过来,竟信画作真,忙用手拍打,被传为千古美谈。到了宋代,画扇之风盛况空前,宋代画家王晋卿与诗人苏东坡,一个作画,一个题字,谈笑风生,富有情趣,传为佳话。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擅长扇面书画,画有《秋风纨扇图》,还题有一首引人注目的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佳人何事重感伤?请把世事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当代书画家在扇面上赋诗绘画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山东考古学家王献唐在扇面上画一枝红梅,1957年秋,当代诗人王统照在扇面上题诗一首:“铁骨冰胎古艳姿,冷欺霜雪破胭脂。莫言枯干门生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然后赠给诗人臧克家。

2)檀香扇:檀香扇是由折扇沿变而来,但檀香扇可称得上是扇中之王了。一扇在手,清香扑鼻而来。檀香扇是用进口的檀香木原料的,据说檀香树不仅生长期长,而且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它不长在深山老林里,而喜欢在百花丛生的地方扎根。它的香味就是长年累月的吸收四周名花奇葩的香气而成,深入树质,经久不衰。制扇艺人不辜负这名贵木材,精心制作出的檀香扇,无不令人赞叹。

要制作一把精美的檀香扇,用料非常讲究。它使用的原材料为檀香木,主要产地为印度,长势缓慢,喜温湿,质坚而细腻,含油多,独具天然芳香,为其它材种可不及,是一种极为优良的名贵品种。檀香木品种较多,用于制扇的通常是老山香和祁门香两种。前者为赭褐、含油量高,后者为杏黄色,含油量较低。因此,艺人们除了要了解材种的性能和特点之外,还要“因材施艺”方能充分体现“材美工巧”的艺术特色。

檀香扇制作技艺独特,尤其是制扇的“四花”工艺素负盛名:拉花,即在扇骨上用纲锯拉出千变万化的图案,透空灵巧,轻盈如纱;烫花,又称烙画。是用特殊的电笔在扇骨上画出深浅浓淡枯黄焦色的图画。旧时烫花,技艺更神,要在铁笔中穿上一块烧红的炭几,利用传导至铁笔上的火温烫画。操作者必须把握住时间和力度,难度较高。已故著名烫花老艺人龚福祺,他擅长戏文人物、花卉、瓜果、博古等画,烙画时无需画稿,信手烫花,却构思新颖、造型别致、浓淡相宜,被称之为“一代烫花高手”。画花,即在扇子的绢面上绘画山水、花乌、鱼虫、仕女等;雕花,在檀香扇大骨上雕刻出山水、花乌、钟鼎文等,阴阳相宜,富有立体感。

檀香扇花色品种繁多。扇骨有长短宽窄的区别,扇面有全面、绢面两种,绢面又有阔狭、错落层次的变化,称之为三格景或四格景。全面用檀香木制成,采用拉花、烫花和拉烫结合、拉烫嵌雕结合等技法。规格有“三十方”和“三十四方”不等。经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创造和制作,檀香扇已从一般的日用品发展到艺术欣赏品。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制扇艺人在继承传统的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批艺术高超的檀香扇精品。如26厘米细拉檀香扇《沧浪亭》,扇面上细拉的图案线条细如发丝,衬托了主题沧浪亭的胜景,造型优美、巧夺天工。1984年入选国家级工艺珍品。又如52厘米双异拉烫檀香扇《歌舞升平·人文荟萃》,画面以吹笛击鼓,舞姿婀娜多姿的七仕女和握卷挥毫,吟诗饮酒的六雅士,“阴柔”“阳刚”,对比强烈,驻足观看,赏心悦目、幽香沁人。再如法炮制72厘米大型双异拉烫檀香扇《群仙祝寿·十六应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的艺术檀香扇。正面为十六罗汉,神态生动惟妙惟肖;反面为群仙祝寿,姿态生动,各显神通。整把扇子结构错落有致、线条自然明快,使雅韵隽秀的烫花和精美生动的拉花图案交相辉映,配上红木雕刻的扇座,古色古香,更具有浓郁的东方传统文艺内涵。

3)绢宫扇:绢宫扇,古时称“宫扇”,它以绫、罗、绢为面,故又名“纨扇”。扇多为圆形,亦称“团扇”。其制作历史悠久,早在西汉班婕好的《纨扇歌》中,已记载有关绢宫扇的描述:“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它除了有扇凉的功能之外,亦为闺阁千金遮面之用,于是有“便面”、“障面”的别称。

在元、明时代,苏州绢宫扇无论在制作和工艺方面,都以达到了较高艺术水平。到了明末清初,更形成了“轻巧明丽”的独特风格。当时虎丘和阊门山塘一带有十多家作坊,是绢宫扇集中的销售地。每逢夏秋季节,香客、游人纷至沓来争购苏州绢宫扇作为旅游纪念品,并渐渐成为习俗。绢宫扇也因此成了苏州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和纪念品。

苏州绢宫扇造型质朴大方,除圆形外,还有六角、八角、鸡心、宫灯、金钟、海棠及燕尾、凤尾等多种造型。高档绢宫扇制作精良,选料讲究,边圈有镶嵌象牙和玳瑁的,扇柄选用竹、木、牙、角之类,并雕刻、镶嵌或髹漆。扇坠亦极考究,再配以名家书画,典雅高贵。品种分高、中、低三档:高中档有湘妃宫扇、象牙柄大包边宫扇、桃丝竹柄大包边和红木柄大包边宫扇等,外圈制作精致,扇面绘工笔国画,富有艺术性和装饰美。低档产品一般是采用铁丝作圈,花竹为柄,有大小宫扇不等规格品种,为常见的旅游品宫扇,色彩鲜艳夺目,雅俗共赏。扇面绘画不同于中国画,有两种类型:一类为“苏画”。其特点题材以花卉为主,色彩鲜艳、画面丰满、图案夸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另一类为“杭画”。系杭州扇面画法,绢面上先涂一层白底色,使所绘图案衬托出来,起到鲜明、夺目的效果。亦颇有民间艺术特色。

20世纪80年代后,技艺人员在绢宫扇画面传统的“苏画”、“杭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了各种卡通动物、西游记人物;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喷绘技术,使绢宫扇画面出现了喷印结合和喷绘结合的画面,使扇面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立体感之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喜,特别颇受孩儿喜爱。

后来,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绢宫扇运用高科技手段,以古代的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等名画为蓝本,采用电脑印刷在扇面上,图画形象逼真,古色古香,富有新意。还有借鉴吸收苏绣艺术,在绢宫扇上绣上山水、花卉等到图案,亦别具一格,美不胜收。

4)象牙扇:象牙扇是珍贵高档工艺品。它以材美工巧,玲珑透剔,精细奇特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蜚声中外。

说到象牙扇,不能不说到苏州檀香扇厂已故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大师周天民先生。他以细拉花技艺作深度加工,在20世纪70年代首创了象牙扇。

象牙质地细腻坚韧,色泽洁白,密度均匀,特别适宜细拉、雕刻。象牙扇分象牙折扇和象牙宫扇两种,象牙折扇外形似檀香扇,象牙宫扇外形与绢宫扇相似。

多年来,制扇艺人们先后创作了一批构思奇特、风格各异的象牙扇,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好评。周天民先生1983年设计的26厘米细拉象牙扇《双凤》,作品打破了象牙扇面构图常见的形式,以一条带形横贯扇面中间,带形的上下方以方格网纹几何图案装饰,带形的视点中心为一朵盛开的牡丹花,两侧对称的翔凤,造型优美,动静结合,布局合理。再经过艺人们一丝不苟的拉花和雕花,使整件作品精雕细致,巧夺天工,成为一件难得的工艺珍品。1984年,他又精心设计了一把《樱花》象牙折扇,扇面上以细拉的几何图形的网纹底来衬托艳丽夺目的樱花,在两旁大骨上再雕上樱花图案,显得格外华丽高雅,当年入选为国家级珍品,现收藏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还有细拉象牙女折扇《天女散花》,在一片扇骨上镂刻出1000多个孔眼,全扇30根扇骨,孔眼超过3万个,再施于线刻、上色,工艺水平绝佳。已故江苏省工艺美术师徐松元,首创了象牙微扇《飞天图》,正面微刻飞天图,反面微刻唐诗五百首,两万多字在十多倍放大镜下观察,字迹清晰,令人拍案叫绝。

象牙扇是借鉴了绢宫扇的外形,将象牙薄片拼成宫扇状后,经拉、雕、镂、嵌于一炉而制成。1975年苏州檀香扇厂制作了第一把象牙宫扇《牡丹》,由于制作精良,别具一格,高雅贵重,1976年在广州举办的秋季广交会上亮相,一炮打响,并以2.5万元售出。1985年,又精心设计、精心制作了大型艺术象牙宫扇《松鹤长青》,扇高38厘米,扇面图案由翔鹤、松针、浮云组成松鹤图,采用浮雕、立雕相结合的技艺手法制作,边框与扇面之间由6只仙鹤为榫,互相连接,边框镂雕90只造型各异的飞翔白鹤。在扇面与扇柄连接部分,镂刻牡丹、水仙、秋菊,分别镶嵌玛瑙、珊瑚、绿玉作为花蕊,闪闪发光,美不胜收。再配上扇坠、红木扇座,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整件作品造型优美、动静结合,典雅秀丽,清新古朴。该扇从设计到制作共耗时两年多,不失为象牙扇中的一件稀有佳作。作品曾赴日本等国家展出,倾到了各界人士。还有大型象牙宫扇《吴中名园》,镂刻双面异样白玉框象牙宫扇《牡丹》和象牙套扇《梅兰竹菊》、《苏州园林》等,这些作品造型美、做工细、技巧精,巧夺天工。20世纪后期由于国际上已出台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的规定,如今象牙工艺制品在我国已停止生产,故苏州昔日生产的象牙扇将成为稀世珍品。

5)纸团扇:纸团扇系从古代“沼扇”演变而来。明末清初时,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仿沼扇”,俗称“黑漆洋扇”,扇面用猪血乌煤打底,后为美观起见,改为贴金纸剪花,又称“贴金纸扇”。民国初年,由上海九华堂裱画店将“仿沼扇”改为圆形白纸扇面,采用国画印于扇上,被称为“纸团扇”。当时作坊有张天源、沈福泰、周石元、张天生等十多家。解放后仅苏州扇厂一家生产。

纸团扇外形虽然简单,制作亦需十多道工序。尤其是扇架,先要将竹片上部劈出宽窄均匀的细丝,充作扇骨,经装弓配弦,造型成鸭掌形,然后对其两面裱糊,用细长色纸或绢条沿边,再经凉晒等工序制作而成。纸团扇造型有圆形、海棠形、鸡心形等,扇面印上电影明星、戏曲人物、山水花鸟等,反面印上歌曲、戏曲或民俗小调等。此外,苏州民间还有油纸扇、纸板扇、排丝扇等。纸团扇由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俗雅共赏,轻便实用,价格低廉。进入夏季,男女老幼手摇一柄,凉风习习,闲时可就扇看图识戏,学唱歌曲,倍受市民青睐。1980年后,由于高中档水磨骨竹折扇、檀香扇、绢宫扇、轻便扇、塑料扇等各种扇子大量上市,纸团扇在市场渐渐消失,如今已成为人们心中的怀念。

三、苏州扇子的历代名人

苏扇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明清时期,制扇高手有刘永晖、李昭、马勋、马福、沈少楼、、蒋苏台、柳玉台、张芝山、马小官和马根仙、王石香、周致和等。近代有杨永生、杨子英、杨春来、龚福祺、蔡震渊、周天明、戴钱生、史培生等,当今有徐义林、陈琴、邢伟中、王健、曹小弟、王建平等制扇名手。

苏州制扇技艺当今代表性人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义林。

徐义林,男,193310月出生在苏州,从事折扇“扇骨”造型艺术已有60多年。他少时便在“胡汉东制扇作坊”学艺,尔后进苏州扇厂工作,从事制扇制作和技艺研究,退休后仍教子带徒。他制作的高档“水磨骨竹折扇”和尚头、燕尾方以及紫檀木、乌木、红木等扇骨的头样造型折扇上百余件,深受收藏家的喜爱。他制作的“水磨骨男女旅游竹折扇”曾在1986年“江苏省旅游纪念品大赛”中,被评为“优秀奖”。2005年被首批评为“苏州民间工艺家”称号、2006年,被文化部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四、苏州扇子的文化价值

中国的扇文化自古以来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产地渐渐缩小,技艺人员流失;加上工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电扇与空调纳凉工具替代了扇子,使扇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但苏扇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

首先,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制扇中心。由于苏扇制作精良、品种繁多、尤其是繁杂的制扇工艺程序,是纯手工制作技艺更难以仿制,经历代能工巧匠的辛勤耕耘,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地方风格。无论是扇骨的造型艺术,还是扇面的制作绝技以及扇面的绘画技巧,都构成了苏扇文化,驰名中外。

其次,扇子与文学创作、书画艺术、戏曲文化和舞蹈、园林等艺术处处相关、紧密结合,无处不有。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中都有扇子的描述;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喜欢在扇面上绘画赋诗,已成为中国书画家的一大特色;扇子在戏曲艺术中被称为“万能道具”。折扇,在苏州评弹艺人手中除了运用扇子表演角色外,还用来当作各种兵器道具,使表演更为逼真动人;在中国民间舞蹈中,一般常用折扇式彩扇,《扇子舞》是现代舞坛的一朵小花,一把把扇子将江南的采茶风情表现得栩栩如生;还有在苏州园林内、江南民宅等建筑也能常常领略到扇形图案、扇形花窗、扇形亭子等造型的艺术之美,显示了深厚的吴地文化魅力。

第三,苏扇,由于制作精良,品种繁多,深得人们的喜欢,这小小的扇子带着浓浓的古韵今风吹遍了世界各地,让更多地人知道了苏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为宣传苏州、了解苏州,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第四,苏扇除了用作纳凉驱暑外,高档的艺术品扇,都出于名家名匠之手,颇有赏玩和收藏价值,既丰富活跃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又陶冶了高雅情操,难怪人们会对它青睐有加了。

愿苏扇伴随着人们世代相传,制扇技艺发扬广大,展现苏州千年文化底蕴,为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作出新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扇的故事与四大名扇
轻拢慢捻的古扇,风韵依旧
【盘点老行业之八十七】制扇
传承文化 守护非遗:达官、雅士、闺秀都喜爱的苏州雅扇
苏扇
[转载]【编帖】古今精品大集结——扇子(图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