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越春秋史话》的“文外之文”
《吴越春秋史话》的“文外之文”
 

《吴越春秋史话》是从《吴越春秋》文本中引出、派生出来,运用完全别样的逻辑表现出来的“文外之文”,从而使文本意义的阐释得到无限的延伸。

《吴越春秋史话》是《吴越春秋》的超文本

互文性概念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之后至今已发展40年,始终是一个仁智互见、开放的、动态的理论。热奈特一方面承续了克里斯蒂娃的定义,将“一篇文本在另一篇中切实地出现”即“再现”称为“互文性”;另一方面,他又将一篇文本从另一篇文本中被“派生”出来的关系命名为“超文性”。“互文”是一种“再现”和“共生的关系,“超文”则是一种“引出”和“派生”的关系;“超文”不一定直接引用源文,但却是由源文“引出”和“派生”出来的。萧军创作的《吴越春秋史话》与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两个文本间的关系特性,无疑正属于热奈特所定义的“超文性”。

《吴越春秋》被学界认定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长篇历史小说,作者赵晔,成书于东汉。全书以吴越兴亡为内容,以吴越世系为线索,从开国一直写到亡国,面面俱到。全书共十卷,前五卷为内传,着重记叙吴国的兴亡史;后五卷为外传,着重记叙越国的兴亡史。全书所涉人物达180余人,其中大多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另又加入一些虚构的人物如干将、莫耶、钩师、越处女、袁公,或虚实之间的人物如击绵女、渔父、鹿子。

《吴越春秋史话》是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承上启下者”、东北作家萧军在1957年创作完成的一部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它以《吴越春秋》为蓝本,以章回体的形式讲述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故事。它是以古代历史文学所承载的“历史”为材料,却以现代的历史观、人生观乃至美学观对其加以艺术加工的一部小说。《吴越春秋史话》由伍子胥的命运扩展开来,作家以雄健的笔触进而勾勒出吴国内部政治集团之间的血腥搏斗。小说的下卷就是从越王勾践自知吴越誓不两立,战争势不可免,拼死备战写起的。并引出范蠡和文仲两个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的描述。吴越之战,先是吴胜越败,勾践君臣,休养生息,励精图治,终于灭吴。

尽管萧军本人明确表示作品的形成“其中主要还是以吴越春秋为蓝本”,但在《吴越春秋史话》中,表现为对源文本《吴越春秋》的局部的、个别的语词、句段或意象的引用并不多见,而是从《吴越春秋》文本中吸收了吴越争霸的大背景,其中又以吴王阖闾、夫差和越王勾践争霸过程中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作为重点进行大胆剪裁,截取了主要的矛盾和轴心人物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是从《吴越春秋》文本中引出、派生出来,运用完全别样的逻辑表现出来的“文外之文”。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并不是局部的、个别的、零星的,而是整体的、派生的、外化或异化的;这种关系也不是通过引用、参考、暗示、粘贴和抄袭来实现,而是经过改写、改编、仿拟的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完成的。与互文性关系中源文本局部的语词、句段或意象进入本体文本之后必定和后者融为一体,从而化解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吴越春秋史话》作为《吴越春秋》的超文本,将源文本整体外化或异化后,两文本形成一种独立的整体对话关系。

到历史文学中寻求宁静和释放

一个故事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传并引起共鸣;一个文学母题可以不断置换变形被赋予新的内容,比如《吴越春秋》及后世那些或多或少取材于该书的文艺作品,如唐代的说唱文学《伍子胥变文》、宋元话本《吴越春秋连像评话》、明代传奇梁辰鱼的《浣纱记》、明清历史小说冯梦龙、蔡元放编的《东周列国志》、近代的《吴越春秋说唱鼓词》、现代曹愚创作的话剧《胆剑篇》、萧军所著《吴越春秋史话》等,历代皆有,绵延至今。在共时空间内发现的诸如此类的“共性”或“永恒”,是否有一种无形的内在力量或一种恒定的因素在发挥作用?不同作品之间除了有迹可循的文本上的互文内容之外,在引用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作品,真正表现的是什么?文本之间发生互动的内在理路到底是什么?

《吴越春秋》大量取资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且《隋书·经籍志》便是将《吴越春秋》列入“史部·杂史类”后,古代学者多将之看作历史著作。随着对古代小说观念和作品的研究,现代学者才渐渐认识到《吴越春秋》的文学价值,倾向于把它看成小说。而萧军的《吴越春秋史话》创作于1957年,在作者人生际遇最低谷的时期,无论是作者的精神世界,还是现实生活际遇,特别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大的国家历史环境中,作者内心的郁闷无法渲泄之时,对《吴越春秋》的阅读经验与彼时的心理体验相遇并发生心灵上的契合,到历史文学中寻求一种短暂的宁静和精神的逃避,并在对义理与人物的表现和塑造中抒发胸臆,使那些被理性牵制的精神得以感性地释放。萧军对这一题材的选择无疑是一个记忆与希冀相伴的精神实践过程。文艺通过意象来激活集体无意识的特性与人类精神本能的某些特殊需求的契合,正是文艺活动中的某些“永恒”现象的内在原因。所以好多原型能够在文学史中反复出现。《吴越春秋史话》与《吴越春秋》因共同的文学原型现象而发生的互文性特点,不仅可以揭示出心理原型与艺术发展嬗变之间的关系,同时见证了互文性理论可以使过去与现代的两个文本共存在一个文本之外的隐性语境中,从而使文本意义的阐释得到无限的延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越春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九篇小文串讲吴越春秋!
互文性
莫言长篇小说《蛙》原罪与救赎
金庸武侠小说的社会阅读分析
《黄金时代》:颠覆电影院惯例的勇敢之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