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寅最后的人生风景

我第一眼见到它时,那是一丘荒茔。我们的初中时代,学校里还时兴学农。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后一个秋天,我们去郊区横塘公社王家村学农,帮助农民秋收秋种。一条小河将王家村分为河东、河西两个自然村落。小河南流断头,河南端的田角有个大土墩,旁边杂乱地长了些灌木。我们几乎天天在它近旁割稻、撒猪窠灰肥,就是没有谁告诉过我们那是明代“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最后归宿。我们甚至还以为,那也就是一个土墩。

    二十多年前我回到苏州从事文博工作。不久,为纪念苏州建城2500年,对一些有影响的遗址遗迹进行了整修。此时,我方知少年时见过的那一丘荒茔,竟是“名传万口”的唐伯虎之墓,而且还是省级文保单位。

    唐寅于明嘉靖二年岁尾(1524年初)离世,最终葬在横塘王家村的祖垄,墓志铭是好友祝允明撰写的。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文人雷起剑、毛子晋等人见唐寅墓地荒芜,牛羊践踏,感叹道:“即使历经千年,凡读过唐寅书画诗文的,就都是他的朋友,何必非要与他生活在同一年代呢?”于是,便集资整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长沙人唐仲冕任吴县知县,以唐寅族裔身份又对唐寅墓加以重修,并立碑书“明唐解元之墓”,覆以石亭,立石绰楔。解放后,五十年代中期作过一次整修,并新建石坊一座。但“文革”开始后,这里横遭破坏,墓碑、石亭和石坊都荡然无存。我年少时所见到的,就是那仅存的荒茔一丘。1985年的重修,按原碑拓片重刻墓碑,再建石亭,恢复石坊,在墓周砌以护壁,墓地四周加筑石墙,形成墓园,并建陈列厅介绍唐寅,供人瞻仰,于苏州建城2500年纪念活动期间的1986年10月12日开放。

    我在博物馆工作时,接触过一些唐寅的作品,有绘画,也有书法。而印象最深的,是一幅《灌木丛筱图》。这幅图轴纵三尺有余、横不足两尺,绢本墨笔。图中一峰湖石屹然独立,姿态奇异,坚凝峭拔。石旁灌木丛生,枯枝盘曲,藤萝缠绕。唐寅以他最擅长的斧劈皴结合长线皴技法,将雄秀苍莽的一片寒秋渲染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潇洒磊落、野趣逸然的深幽意境。每每观赏此画,我总会想到第一眼见到的横塘王家村田头那一丘荒茔。

    这幅《灌木丛筱图》,题材取自唐寅自作五言古诗“灌木寒声集,丛筱静色深”之意。唐寅所作灌木丛筱题材的绘画,现传世有六幅。他如此深爱此类题材,恐怕与他曲折颠沛的人生有关。他二十九岁赴南京乡试中解元。次年,进京会试受江阴举人徐经贿赂案牵连,被贬浙江为小吏,他耻不就官。三十一岁起千里壮游,足迹遍及长江中下游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但此次山川游历,使他的仕途失意得到了释放,也使这个皋桥堍酒肆里长大的商贾之子得到了重塑。如果没有那次科场舞弊案,至多只是当时封建官场里多了个“龙套”,而后人恐怕就不会再看到那个蜚声中国艺苑文坛,贫困凄苦但仍傲世不羁的唐寅了。

    至于现今这个路人皆知的唐伯虎,实在只是一个被文学化、戏剧化而曲解了的艺术形象。我从事过多个门类的文化工作,使我有更多机会从不同方向走近唐寅。从他的绘画书法,到以他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自明代冯梦龙《唐解元一笑姻缘》起,到当代评弹、锡剧、越剧和影视等多种艺术样式的《三笑》或《唐伯虎点秋香》,一个潇洒倜傥、风流不羁的唐伯虎被不断地演绎得生动鲜活。其实,对这个纯属虚构的“点秋香”艳事,清代学者俞樾曾在《茶得室从钞》中为唐寅辟过谣。也有学者考证:唐寅小于华太师与秋香,且年龄悬殊,绝非同代同辈。现在,唐寅墓园西侧又添了个秋香园。让唐伯虎在舞台上点点秋香也就罢了,为何在他静穆的归宿之地还一定要把子虚乌有的“秋香”拖来陪伴?

    唐寅是擅长绘山水的,一生留下了无数山水风景作品。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一生绘就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唐寅的人生风景,最终停留在了苏州古城西南郊的横塘王家村。但我总觉得:他人生风景的意境,是应该定格在那片“灌木丛筱”上的。

                                                2005年10月31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解元真实的诗画人生 点秋香只是绯闻
你知道的唐伯虎不是真正的唐伯虎!
还原唐伯虎的真实人生
唐寅诗词
祖国风光(4436)苏州唐寅园
你以为他风流多金?让悲情才子的凄惨人生告诉你究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