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力村:鸡头米专业村的进城“突围”[图]

  

  颇具现代化气息的群力社区居住小区。□记者濮建明摄

  □苏报“行走村落”报道组

  你很难用“乡下”还是“城里”来界定工业园区娄葑镇群力社区居民的身份。

  走过东环路,走进群力社区,让你不相信这里曾经是农村。高层、电梯、超市、社区活动中心……这里六成居民有私家车,跟苏州城里大多数小区居民没啥差异。不过,从生产方式而言,这里大多数居民仍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产,苏州水乡赫赫有名的“水八仙”产品、特别是鸡头米,是群力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个因征地动迁已没有一分地的“失地乡村”,通过外出包地,每年种植的鸡头米面积超过了万亩,是征地前村里土地最多时候的5倍左右。
 6000多村民搬进60幢高楼当居民

  “我们村原本是黄天荡中的一个孤岛”,年近五旬的社区居委会主任许秋生是土生土长的群力人。

  群力社区前身是群力村,原名大荡村,这个户籍人口近6000的村落曾是苏州人口最多的几个村落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围垦黄天荡”让群力村一下子多出上千亩水田,有效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状况,也让群力村名扬苏城,成为艰苦奋斗的典型。“不过,当时我们村还是相对贫困落后,只有一条小路与葑门横街相连。一路之隔,群力跟城里不能比。”许秋生回忆。

  改革开放后,群力村跟江南大多数乡村一样,乡镇企业兴起时,村里也有近10家企业。伴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群力村的城市化进程骤然缩短。短短几年间,盛产茭白、莲藕、鸡头米等“水八仙”的水田洼地,一下子“九通一平”成了工业厂房,到2000年,群力村的3000多亩田地、500多亩宅基地被区镇全部征用;到2009年,6000多村民全部搬进了60幢高楼里。如今,在这苏州“农村第一高层动迁小区”,已经很难再找到当年的乡村痕迹。

  从资料照片上可以看到,动迁前的群力村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后建起的两层小楼,地势低洼,农宅居然比村边的通园路整整低了一层楼。今年七十多岁仍然笔耕不辍的老通讯员沈锡兴说:“整个村子就是一个‘锅底’,一下大雨,水就往村里灌,村委会门前都能开船,群力人抗洪经常是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群力社区党委书记许兴明对这个变迁感触更深:“动迁住进高楼后,环境改善是翻天覆地的。过去村里民房挤在一起,前后只有2.5米的间距,汽车都开不进。环境脏乱,治安又差,公安部门每年要两次进村集中整治。现在你来看看,高楼布局井井有条,小区环境清清爽爽,绿树成荫,配套齐全,不少在这里租房过渡的老城区拆迁改造居民都说,你们的生活环境不比城里差。”
 没有一分田照样种出上万亩鸡头米

  尽管全村现在已经没有一分田地了,村民也都住进了高楼大厦,但群力人并没有放弃农业,这在苏州城市化进程中算得上是一个“特例”。“动迁后,村里大多数人家拿到3套房子,因为靠近工业园区,房子出租很容易”,许兴明介绍说,不过,群力人并不安于做个房东,不少村民做起了水电安装和建筑土方生意,“村里挖掘机、翻斗车最多时有400多辆,注册的土方施工、水电安装企业就有30多家。”

  而更多的群力村民不愿丢掉祖辈传下来的“水八仙”种植手艺。虽说没了田地,但这并没有难住勤劳、吃苦的群力人。动迁征地以后,群力人开始走出“黄天荡”———带着优质品种和种植技术,外出包地种植鸡头米。群力人早起晚归,一拨拨在尹山湖、阳澄湖、太湖边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群力村”,打响了“南荡芡实”的品牌。

  一开始,群力人还只是单打独斗包个15亩、20亩地自己种种,后来村里一些“能人”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发展,自己来不及种,就联合村民一起去,往往一下子拿下三四百亩水田,据说最多的一次包下了上千亩。而且,群力人包地的手也越伸越长,有的还跑到了苏北、安徽,不折不扣地做起了鸡头米的“飞地经济”。

  许秋生告诉记者,如今群力一户人家在外包地种下的鸡头米,往往比从前一个生产队种的还要多,“当年,群力村土地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两千亩鸡头米,而今没有一分地的群力人通过外出包地,种下的鸡头米超过了1万亩。”

  通过群力人的种植引领,鸡头米这个绿色营养食品逐年走俏,从而推动了鸡头米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带动了从种米到剥米、卖米、煮米的整条产业链,“我认识的一对四川夫妻,前几年在村里租房子打工,后来回老家去了,但每年鸡头米上市季节,他们要请两个月假过来租了房子专门剥鸡头米赚钱。”许秋生说。

  2011年,群力“一粒米”的产值超过了5000万元,“最保守每户也能增收3万元以上,苏州市场上超过两成的鸡头米是我们群力人种的”,许兴明说,“群力可以说得上是苏州鸡头米的‘创业孵化基地’了,我们的鸡头米品种和种植技术已经在各地开花结果。”
 一个专业市场全面提升鸡头米价值链

  在群力村,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群力人的勤劳。在群力有句老话,哪家人家不出去种鸡头米,要被大家看不起。二是园区、娄葑镇、社区各级对鸡头米特色产业的全力扶持。全力扶持,让鸡头米产业“一条龙”全面升级。

  为了打响“南荡芡实”的品牌,群力社区领导班子积极组织本地水产作物参加各种展会,群力鸡头米更是拿下了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的金奖。品牌打响了,鸡头米自然就更好卖,价格也更高了。去年,群力鸡头米最高价超过了百元一斤,许多周边城市的客户纷纷慕名登门。“政府惠农政策是我们群力人种鸡头米致富的一个重要保障”,许兴明告诉记者,去年一年,社区外出包地种养的1160户居民拿到了区、镇两级财政补贴368万元。为更好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群力社区去年组织农民成立了“娄葑水八仙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领失地农民抱团增收。社区还专门请来水生植物专家,为群力人培训上课。

  进城后,都市的高层小区,跟传统农耕方式毕竟还是有距离的。别的不说,鸡头米收获后到哪里加工交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镇和社区投资700多万元建了一个1.7万平方米的鸡头米加工交易市场,里面有800多间摊位,还有5280平方米的育秧基地,可以满足群力人生产经营鸡头米从头到尾的需要。许秋生说,群力居民只要象征性地缴一些管理费就可以进场使用。

  更让群力人高兴的是,为了保证“南荡芡实”的优质种质资源,娄葑镇还投资数千万在阳澄湖畔划出600多亩湿地,以打造一个集水产作物育种、种植及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水八仙”生产基地。
 采访手记

  呵护 “鱼米之乡”的 宝贵财富

  □苏报“行走村落”报道组

  苏州是个灵秀水天堂,盛产各种水产品。群力的“南荡芡实”,就是一个苏州水乡特有的水精灵,享有“水人参”的美誉,悠久的种植历史,传承着灿烂的农耕文化。

  时代在发展,水乡在巨变。群力人进城了,但原来的特色没有丢掉。村里没有一分地,在外种植的鸡头米却有上万亩,当地百姓一季的生产产值达5000万元。同时,相应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价值得到了更大地提升。

  这是一笔宝贵的经济财富,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留下来,实属不易;守好它,更需努力。

  当初,不少老苏州人看到曾经的“水八仙”产地建起一幢幢高楼,就发出这样的担忧:“照格个样子发展下去,要吃勿着‘水八仙’哉!”其实,比吃不着更令人担忧的是,像种植芡实这样的浓厚农耕文化,以及像芡实这些吴地特色种质资源的生存。这一点,群力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尽管现在芡实的种植规模达万亩,而且产品是供不应求,但他们也看到,外出包地所受的土地资源制约将越来越大,五年、十年之后,到底还有多少田地可供种植,谁都没有底。

  为此,在芡实市场刚刚开始红火之时,娄葑镇和群力村就着手在阳澄湖边规划一处占地600亩的“水八仙”种质资源保护基地,鸡头米、塘藕、茭白、水芹、茨菰、荸荠、菱角、莼菜,每一样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群力社区党委书记许兴明的话很直白,也很有深意,“起码能让现代人直观看到‘水八仙’到底是哪‘八仙’,是怎么种怎么采收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水八仙”
水八仙是指哪八仙?苏州的水八仙有哪些
亦食亦药的鸡头米
老苏州人常说的“水八仙”指的是什么?
舌尖上的苏州 与“水八仙”长相守
秋吃水八仙,赛过小神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