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鏊与古村陆巷——品味姑苏之36

                                                   王鏊与古村陆巷

    说到王鏊这个历史人物,因为大家都清楚也就不再重复了。但为什么他的故居村落不叫王村而叫陆巷呢? 

    其实陆巷古代本来是叫王巷.后来改为陆巷村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一是宋靖康年间大批北人南迁,途经太湖见东山雄峙湖中,风光秀丽,战火又不易涉及,就在后山太湖边定居下来,并在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因而起名陆巷。另一种说法是明代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得名陆王村,后讹传为陆巷村。其三,据《东山镇志》第三章所述:“陆巷村,系东山王氏世居之地,本称王巷。后因王鏊曾祖父王彦祥赘于陆子敬家为婿(陆经商淮西,值兵乱莫知所终),遂改称陆巷。以后王彦祥仍归宗,恢复王姓,而陆巷之名未改,直至于今。”此为第三种说法,应该是比较权威的也是比较正确的解说。

    几年来去过陆巷多次,前几天又去了陆巷古村。进村后首先看了《怀德堂》一家私人的民俗收藏博物馆,里面石碑、条石、石雕、木雕书画各种古代留下的类似文物,在小小的庭院和房屋中堆的满满的。这里显然收藏条件不具备,如果是文物的话早晚会受损。

    走在陆巷的石板街上,居民们告诉我,这里是雨后青石板,可走绣花鞋。这句话听多了觉得有点夸张。村子主街的两头和横街上竖着三个木石牌坊:解元、会元、探花都是石柱木雕牌坊,但仔细看也是新做的仿制品。问坐在街上的老人,回答是的。说是文革期间三块牌坊全部砸碎拆光,只剩下几根石柱还在。要建文化旅游古村,只能重新做起来。一切按照当年的模样仿制而成,高竖在古村落的中心,倒也没有人挑剔批评。查阅《东山镇志》,也说:“王鏊居官还乡至卒14年,专心著作,著有《姑苏志》、《震泽篇》、《震泽纪语》、《震泽长闻》等书,并留有“柳毅井”、“览胜石”、“可月堂”、“洞庭两山赋”等石刻手迹。以他命名的地名还有王巷、王家弄、王家门前、轿子弯、阁老厅、玉带河、化龙池、阁老坟等。所居陆巷原有登俊、解元、会元、探花、阁老5座牌坊,“文化大革命”尚有解元、会元、探花三牌坊,今仅存石柱,邻里犹能一一指认。”中国人隐恶扬善的品德实在有时给了有些人造假的机会,很多到过陆巷古村落的人,大多相信这三块木石牌坊是古物。

    看过陆巷古村的街道,但一直有个疑问,王鏊的墓地在哪里?方志上说在陆巷梁家山上,是否属实?有待踏勘。向老人打听王鏊的墓地在何处,怎么走?问了些村妇都不大清楚。又问了几个老先生才知道墓地基本已经不存,称为阁老坟的遗址在陆巷南,步行大概有1里多路。我赶紧顺着老街的古道往南走,走出景区,经过嵩下村,最后来到严巷。这才看到路旁有两只残缺的石羊,一只已经用水泥修补过,另一只已被斩首只剩下青石的羊身体。顺着三级青石台阶上去,又有8级青石台阶,台阶旁是吴县政府1986年5月25日公布文物保护石碑,证明这里确实是王鏊的墓地。立碑至今26年已过,保护的结果是什么呢?我只看到墓地长满了野草、种满了果树,坟堆基本看不出,反而在一个土堆下面露出了水泥。问农民才知道,前几年这里发生过盗墓,村里没有办法只能用水泥弥补了被盗的洞口,至于有没有被盗走文物?这农民就不知所终了。原本的墓地前的石兽翁仲等早就不见,两只石亭及碑文石、墓前的石牌坊也都不见踪影。所有刻有文字、花纹的青石墓门条石碑碣等都毫无踪影。唯一保存的两只石羊也难以幸免,被斩首偷盗而去。这样的文物保护只是树一块石牌,形同虚设,让人看了寒心。

    从墓地出来,回到嵩下村。细看一家门上还留有一个破旧的门牌号码,标着“吴县嵩下镇28都5”其他字迹已经没有了。说明当年这里小小的嵩下村是一个集镇,而且用了都图这种清代行政划分。在嵩下村遇到了一位81岁的老人周荣根,他告诉我关于陆巷的一些传说和历史。陆巷行政村原名含山村,后又改为红旗大队,包括9个自然村,陆巷只是其中之一。传说这里有36条巷门,72口古井,有更楼、当铺,有不少的明清建筑。古代的巷门都是实有其门的,到了晚上都可以关门上锁,也是防备于盗贼的意思。至于说王鏊墓地是有很多异冢,据说王鏊的头被斩杀,用一颗6斤4两的金头颅装殓入棺。为了防止盗贼所以出殡分成若干个队伍,四面八方抬着棺木出去,其中只有一个是真的。之后多年盗贼还是念念不忘那颗黄金头颅,想方设法要盗取王鏊墓穴的宝贝。

    民间的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并不是周荣根老人的个人看法。我问了几个老人说法大同小异,但事实上王鏊既没有被斩首也没有黄金头颅下葬。这样的传说,只是说明当地人对王鏊的崇敬和迷信。

    周荣根老人还领我去看了村中的两幢古建,一幢叫做谦和堂,另一座叫做鸣和堂。谦和堂的主要建筑园堂已经被拆除后建了新楼,能见到的只是原来的楼厅,因此只是看到了清代建筑,并无突出之处。后面的鸣和堂却不同,虽然园堂也被拆除,但是就这座还存在的楼厅来看,虽则破旧不堪,但保存着很多明代建筑的信息。最有意义的是楼厅的柱础是木质的而不是通常我们所见的石础,这在苏州的古建中并不多见。刘敦桢在民国时期第一批来苏州实地测绘苏州古典园林时看到后,在他的《刘敦桢文集》第四册记载,称这种柱础叫做“櫍”,他怀疑这是南宋建筑在江南地区的残留。因为最早提到“櫍”的是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书。查了一下,书中是这样说的:“凡造柱下櫍,徑周各出柱三分,厚十分,下三分爲平,其上並爲欹,上徑四周各殺三分,令與柱身通上匀平。” 这样古老的木质柱础“櫍”,不但苏州各乡镇未必有,就是苏州城里的古建也是十分罕有的。但是遗憾的是这幢鸣和堂居然没有被列为苏州控保建筑,更挨不到文保建筑,不知有关部门对之能否重视起来?


陆巷古村牌楼

陆巷古镇新貌

北箭壶岛

村里的海纳百川石牌楼

怀德堂私人民俗收藏馆收藏的石碑

民俗馆收藏的匾和抱联

各种青石件和假山石

民俗馆院子很小,石件很多

各种石狮子和石雕

花岗石雕

石狮子和石础

这是怀德堂私人民俗收藏馆

陆巷古村的《会元》木石牌坊

《解元》牌坊

《探花》牌坊

吴县嵩山镇门牌号--28都5图,现在的嵩山村


王鏊墓地前的台阶和青石羊

吴县政府的文物保护碑

王鏊墓地,一片荒草凄迷

又是9级青石台阶

王鏊墓地的8级青石台阶

这是嵩山村的村牌

周荣根是一位优秀党员

为我讲述陆巷历史和传说的周荣根老人

市控保建筑251号,是谦和堂清代建筑

进门的石雕大门门楣,依稀是明代留下的

这扇门还是古代的遗物

三层青石台阶

院子的门楼

这就是木础

西部的厨房已经倒塌

倒塌的西半屋

鸣和堂的楼厅,一半是玻璃一半是明瓦窗

还是明代的横门栓

鸣和堂的主人

村子里都是这样的台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味姑苏之36—王鏊与古村陆巷
姑苏风光 - 西山甪里古村(上)
太湖第一古村落——陆巷 
【赣雩文艺】作者:饶晓辉《灵秀古村一一浯溪》总1152期2021年358期⑤
《永嘉古村》之廊下村——风景秀丽、古迹颇多的南宋古村
【实影记】周村李家疃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