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瑞云峰与谢姑山
走进苏州十中西花园,就被水池周围那些形态各异的湖石小品深深吸引。形似猎鹰、狗熊、猴子的几块湖石,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为江南诸多园林中所少见。但最能夺人眼球的还是水池中央那高大的瑞云峰,在周围湖石假山和花木陪衬下,显得那样卓然独立、苍润嶙峋。
  瑞云峰由两大块太湖石叠置而成,上部为布满70多孔洞的石峰,下为巨厚的盘石底座。峰座相配,色泽一致,宛若天成。高达6米多,形似巨掌,褶皱相叠,涡洞相套,玲珑剔透,如夏云奔浪,若峰峦峭拔,极太湖石“皱漏透”之美姿。立峰一般只有一两面可赏,三面可赏者被称为上品,“若四面者,百无一二”。但瑞云峰却是四面可赏,八方皆美,被誉为“妍巧甲于天下”,史称石祖,位列江南三大名石之首。瑞云峰并不像其他奇石那样归于名园,而是悄然隐身于校园内,而且1957年就成为江苏省文保单位,真的很让我惊讶。
  校园为清代苏州织造署旧址,曹雪芹祖父曹寅和舅公李煦都在这儿任过织造。康熙二十三年(1684),李煦在织造署西部建皇帝行宫,康熙、乾隆帝巡游江南时就曾多次驻跸此处,瑞云峰正面对着的楼房就是皇帝寝宫。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为迎弘历皇帝南巡,将瑞云峰从留园移到织造署的西花园水池内。
  瑞云峰的经历极具传奇色彩。和瑞云峰关联的人物,大多是中国历史或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有宋徽宗赵佶、有因花石纲而引发方腊起义的朱勔,有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张岱、王世贞,有国子祭酒陈霁、太仆寺少卿徐泰时、范仲淹17代孙范允临、吏部尚书董份,有清弘历皇帝、江南织造李煦、林则徐、曾国藩等,曹雪芹也许就是受这块奇石启迪才写出千古传诵的《石头记》的。
  瑞云峰最早为人们认识是在北宋。宣和年间,朱勔在太湖西山岛东侧谢姑山岛采得两峰湖石。动用了2000多劳力,才将大谢姑石通过“花石纲”运到汴京(今河南开封),置于御苑艮岳,称“昭功神运石”。宋徽宗见石大喜,竟封为“盘固侯”。小谢姑石未运走的原因,明代人有两种说法。徐树丕《识小录》说“靖康乱,未进,弃诸河滨”,而袁宏道《园亭纪略》和张岱《花石纲遗石》都说是因为石盘沉入湖底。也许该合并二说:因石盘沉湖而耽误了运送,“靖康乱”起,朱勔被杀,石峰就留下了。但对苏州来说,却是幸甚至哉呀。
  到了明代,小谢姑石为陈霁所得。陈霁,横金上堡(现吴中区临湖镇穗丰村)人,弘治八年(1495)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陈霁将小谢姑石从洞庭西山运至横金上堡,途中舟漏,石峰和作为底座的石盘沉入水中。陈在石峰四周筑堤排水,耗时近月,花费千余人工,才将石峰打捞出来,但石盘却未见踪影。陈霁住宅极其富丽堂皇,花园广可百亩,堂前有五座石峰,小谢姑石为其中最巨者,高三丈余,极其巍峨。因算命先生说石峰似“火”形,对宅主不吉,于是被断去六七尺。徐树丕在《识小录》中所记载石峰上的“臣朱勔进”四字,很可能就毁于此时。
  明嘉靖年间,小谢姑石被董份购得。董份,浙江湖州南浔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运石途中,再次船破石沉,仿陈霁筑堤之法打捞,打捞上的竟然是石盘。董再招募善泅者下水底探寻,终于在一里外找到石峰。至此,石峰和底座始为完璧,距上次沉石恰好六十年一个轮回,大家都认为很是神异。董份为减少摩擦力,搬运此石时,在石头底下铺了一万多斤葱,以致南浔数日不见葱影。和董份生活年代差不多的太仓人王世贞曾在董家园内看到“所移陈氏洞庭峰石三四为天下冠,而皆卧之苔藓中。”更为巧合的是,陈霁与董份死后都葬在苏州光福,陈墓在潭山,董墓则在潭山支脉青芝山北麓。
  董份女婿徐泰时,明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徐爱奇石,董份遂赠以小谢姑石。《江南园林志》则说董是将小谢姑石作为嫁妆送徐的。因石峰巨大而沉重,运送途中损坏了许多桥梁。到阊门外下塘徐氏家园后,小谢姑石等五石峰仍是一直高卧深林茂草中。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泰时建东园(今留园)。徐泰时去世后,儿子徐清之花费“三百金”终于将石峰竖立起来。传说此石到了东园以后,黑夜“有光烛空”,宛若祥云,遂称“瑞云”。后东园逐渐衰落,改为民居,园中除瑞云峰岿然独存外,其他土山花阜已面目全非。明末清初,宅园荒废,一度成为踹布作坊。其后瑞云峰移至织造署,东园被东山刘氏所有。
  留园西部土山高约7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24米。山势北陡南缓,南坡下有溪流清泉,溪水绕山脚朝西南汩汩而去。瑞云峰置此,较为符合袁宏道《园亭纪略》中“堂侧有垄甚高,多古木,垅上有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的描述。园林博物馆陈老师介绍说:“明代徐氏建‘东园’时,山上立有瑞云一峰,并多林。至刘氏时,山上多桃花,又名桃花墩。”
  瑞云峰采自谢姑山,谢姑山属金庭镇元山村。原在元山以南、下堡以东太湖湖湾中。1969年湖湾被围垦,谢姑山小岛成战备圩内小丘。大谢姑山宽约150米,从鸡冠山向东南延伸200多米,穿越大堤后没于太湖中。相对高度为六七米,其西北端几块巨大的石灰石似耸起的鸡冠,在圩区内显得特别高兀,当地人称鸡冠山。承包土地的村民介绍,小岛成陆后,生产队曾在大谢姑山上开山取石,凿痕现仍清晰可辨。山坡上及周围生长着枇杷和桃树,远处则是网格状的养殖大闸蟹的池塘。大谢姑山西北约500米处的小高地就是小谢姑山,南北走向,长约150米,宽约100米,呈中间微微隆起的馒头状,已为泥土覆盖,其上生长着大片油菜,偶见青石出露地表。若无村民指点,根本看不出山的形态。清代《太湖备考》说朱勔采石后,已经“二山一空”,看来确是事实。站在太湖湖堤上眺望谢姑山,看到的是大片良田沃土,已很难想象当初“有若两女娟好相对立者”之美好景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江南名石·瑞云峰
瑞云峰| 妍巧甲于江南
东吴姑苏地 天光动云根
明清江南园林与赏石文化
《奇石情缘》之六——苏州观石(1956届初三甲班 周德藻)
浙派园林的造园特色(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