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八仙:唯有此物最苏州
1234
 

  首席记者 李婷
  11月9日下午,由姑苏晚报与汉声编辑室共同主办的苏州水八仙座谈在庭院深深的礼耕堂内举行,来自我市文化、方志、烹饪、蔬菜研究的多位专家学者、种植者参加了座谈。此前,汉声杂志带着最新出版的《中国水生植物———苏州水八仙》一书,应邀在杭州、深圳举行了新书发布,热情的当地主人对源自苏州的水八仙给予了相当礼遇:用苏州的水八仙食材精心调制了一席水八仙宴。

  得名不过五十载 却是最能代表苏州人的乡土食材

  文化学者王稼句对苏州风物多有研究:“现在的苏州人还是知道点儿水八仙的,但是水八仙到底是哪八位呢?它们又是从何时起被称为水八仙的呢?就说不准了。”王稼句表示,在参考了很多的文献之后,都没有找到水八仙被命名的确实依据。“所以我认为,苏州人开始叫出‘水八仙’也许应该在20世纪60到70年代期间,并慢慢开始流行。在这之前是没有‘水八仙’这种集体称谓的。”江南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经历代发现、食用的多种水生植物中,只有苏州人把其中的莼菜、茭白、莲藕、菱角、芡实、水芹、荸荠、慈姑八种并称为“水八仙”,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来自苏州民间的力量仍然在慢慢地积淀着文化和底蕴,让水八仙在今天和将来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通过对地方文献、志书的研究,王稼句发现水八仙内不同品种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并不那么平衡。莲藕、红菱相对就多些,正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的吴门画派之沈周特展中,就有两幅以菱角为主题的画作,这说明在明朝文人画家的眼中,水八仙中的一些品种就是可以入画的好对象。但是也有相对沉默些的,比如水芹就很少。
  既可入画,亦能果腹,水八仙的多重性还体现在苏州民风民俗之中。苏州旧时曾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观莲节”、“采莲节”,也就是荷花生日。到了那一天,全城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赶到城东的荷花荡,观荷纳凉、泛舟采莲,这个习俗从明清两朝一直延至民国年间,数百年不变。
  华永根,苏州市烹饪协会会长,他对汉声编撰的水八仙图书给予了盛赞:“这套书出得真是时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苏州的欠缺和空白。希望这个能成为我们苏州美食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长期服务于苏州美食的华永根对水八仙的认识非常独特,在对几乎所有的食材进行了筛选之后,他认为水八仙是最能反映、体现苏州人的个性与特点的天然食材,“这一点非常有趣。因为水八仙长在水中,原生口味又都是比较清淡、可口的,软糯适中,一方水土一方人,水八仙与苏州人真是太匹配了!”
  水八仙向外引种的过程中,的确已经在不少水资源也很丰富的地区安家落户,“但是它的特殊性也出来了,比如说芡实如果到苏北去种,能种好,但是回来的东西品质完全两样,口感、价格没有可比性。这说明水八仙就是我们苏州特有的水生植物。”华永根还特别强调,心思细密、手艺高超的苏州人能把水八仙的每一个品种调配出一桌宴席,“我们曾经把莲藕做出一席莲藕宴。20多年前,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曾经在得月楼专门拍了一部科教片。这样的事情,也就只有苏州人做得到。”

  芡实没有南北之分 现在应该为“苏芡”正名

  在蔬菜育种专家鲍忠洲看来,“水八仙”中的芡实是最需要他关注的一个品种。20世纪八十年代苏州只有一个品种,当时这个品种是开紫花的,人们就叫它“紫花苏芡”。这个品种与全国各地的芡实有一个基本区别,就是几乎所有外地品种的芡实植株上都是长刺的,只有“紫花苏芡”植株上几乎没有刺。对于芡实现在分出了南、北的说法,鲍忠洲作出了解释,在当年全国进行水生蔬菜资源调查的时候,曾经以长江之南,长江之北两块地域分开进行,在后来的调查报告和一些出版物中,就有了所谓南芡、北芡之分,实际上提出这个说法的,也承认南芡者就是我们苏州的紫花苏芡。
  在明朝正德年间《姑苏志》中,已经提到了江湾村的芡实,而且还特别强调它的质感比较糯而有弹性,鲍忠洲认为这个可以算是“最起码我们已经有了苏芡的原型。”查到了历史源头,鲍忠洲继续做调查,“现在全国各地我们苏芡的推广面积,仅初步估算,少说也有10万亩,多一点15万亩,都是苏州推广出去的,都是苏州的品种苏芡!全国各地都在种,为什么不打苏州的牌子呢?”--地产优势品种在向外输出的同时,一定要有原产地保护的意识。“杭州的西湖莼菜名气很响,我曾经实地调查过,真正的西湖莼菜当年就只有半山腰里的半亩地,杭州周边的萧山、富阳等地的莼菜后来都是从苏州太湖拿过去的,并不是那半亩地里的正宗货了。”
  即便是现在的茭白产销大户浙江,也承认他们的品种很多都是从苏州人手中拿过去的,因为历史上茭白本来就是苏州的优势品种。“但是现在浙江的茭白种植却走出了自己的特点,各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比如台州地区,它搞大棚茭白,易早熟,那儿的高山茭白,每年七、八月份上市,正好补缺。那么靠近我们的嘉兴、余杭这一带,也搞大棚,它的品种也比较多。”对于这些“嫁出去的女儿”,如果适应了地气,经过优化有了更多的长处,鲍忠洲认为还是可以再从外地引种回苏州。

  水八仙是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绵长话题应汉声编辑室负责人黄永松之邀,苏州艺术家、美食家叶放担任了本次座谈的主持。
  “对一般人来说,水八仙只是一种食物,对种植的农民来说就是一个产品。但水八仙却毫无疑问应该是文化,是一个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内涵丰富的文化。从千百年的历史记载来看,作家、文人、画家们用了很多方式去表现水八仙的美,这种风气一直传承到近现代,齐白石就画了以水八仙为内容的作品。”但是叶放同时也认为,正因为苏州人多多少少都吃水八仙,知道水八仙,也关注水八仙,但是水八仙跟人们的关系有多深厚,这种关系的缘起与发展有过什么变化?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这样的思考也许就并不那么清楚。“朋友们在一起也常常聊起这个话题,但是却没有很系统地把它归纳、总结成一个文化现象,并且集中呈现出来,汉声做到了这一点,很重要。”
  更为紧迫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八仙的保护与去留正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话题。首先是种植需要的水田正在不断减少中,祖孙三代在石湖种菱角的周根夫已经在为明年的种植水面锐减而发愁,“我准备到吴江同里附近去租水面试试看。”然而,比寻找种植地更为难的是,水八仙的种植者开始出现后继无人,一些比较有技术含量的栽培技艺会不会濒临失传?“今天座谈请来了三位第一线的水八仙种植者,'芡实状元'徐海根就表示,自己的孩子已经不可能子承父业了,孩子只愿意以家庭成员的身份来帮助父母剥剥芡实,但却不愿意每天凌晨就出门赶到城市另一个角落里的水田中去劳作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难题。”叶放进而认为,这正是城市与乡村发展模式的一个碰撞:“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实在是一个全世界的问题。欧洲人很多就愿意去城市工作,在乡村生活,因为他觉得乡村里有好生活;慢慢地中国也有这种倾向了,周末时人们总想着去乡村小住一下,度个假。因此我们在不断让乡村城市化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好好考虑一个问题:乡村里确实有很多好东西不能让它城市化,等到完全城市化后,再想品尝乡村里的好生活时,却找不到了。后来的人只能在水八仙的书里,看到过去曾经有过如此可看、可食的优雅之物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水八仙”
老苏州人常说的“水八仙”指的是什么?
舌尖上的苏州 与“水八仙”长相守
水八仙 舌尖上的苏州好味道
秋季江南本味,尽在水八仙
鸡头米的N种打开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