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秘苏州“丝绸郎中”

工序繁杂 从分析文物,到补料的定制染色、缝针和缝线的选择,讲究相当多修补细微 缝补的力度和速度都要精准控制,几乎修补每件服饰都要历时数月完美结果 经过“医治”,千疮百孔的古代服饰,在他们的妙手下变成了“新衣裳”

“丝绸郎中”正在修补明代丝绸。

 修补前的明代丝绸服饰破旧不堪。

 修补后的明代丝绸服饰恢复了昔日的风采。□记者 施晓平 摄

 

  苏州丝绸甲天下,苏州的丝绸服饰修复技术也领先全国。27日,出于对苏州丝绸博物馆修复技术的充分信任,南京市博物馆再度委托苏州丝绸博物馆修复10多件宋代和明代的丝绸服饰。
  算上这批服饰,这些年,苏州丝绸博物馆收治的“丝绸病人”已达100多“位”。
  这些服饰原先是什么模样,又是怎样进行修复的?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苏州丝绸博物馆。

  病症:“丝绸病号”大多千疮百孔

  南京市博物馆这次待修补的丝绸服饰还没运到,不过,通过苏州丝绸博物馆提供的之前的诊疗照片,记者已可以想象即将送来的服饰的破损程度。照片中的服饰因年代久远,大多千疮百孔,有的分明只是一块块布片或一个个满是窟窿眼的破布!
  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王晨介绍,蚕丝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跟其它材质的文物相比,丝绸服饰更易因环境影响而变质、受损,自然条件下能保存一两百年就已十分不易,南京市博物馆等单位送来修复的“丝绸病号”,大多是墓中出土的明代服饰。
  地下相对封闭的环境保护了丝绸服饰,但受地下水等的影响,许多精美丝绸服饰出土时还是已经霉烂、受损。出土后,它们又因环境变化而导致丝纤维疲劳、强度下降。因此,苏州丝绸博物馆接下的“丝绸病号”中,有些衣制结构难以辨清;有些破洞连绵; 有些面料材质严重脆化,稍有翻动就会出现新的裂痕。王晨指着一张照片向记者解释说,这是因磨损而使裂痕沿经向将服饰纬线整齐切断,破裂的口子多达几十条,最长达70厘米,看起来就像布条一般。
  这样的服饰,光看一眼就会让人发怵,而它们含有的腐蚀性气味,更会给接触者带来一定伤害。但博物馆工作人员知道,如果不对这些服饰进行及时、科学的修复,它们会坏得更快,最后变得毫无价值。反之,则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实物依据。

  现场:一尺多长缝线半小时没补好

  随后,记者来到丝绸文物修复室,直击修补过程。刚到门口,一股淡淡的药水味道就扑鼻而来。原来,这是出于保护丝绸服饰文物的需要而喷洒的。
  修复室中间的一张大桌子上,摆着一件其他单位委托修复的赭色丝绸服饰,上面除了有洞、裂痕,缝线也已断成了好几段。只见女工孟师傅戴着口罩轻轻地用镊子把已脆断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缝线夹住,慢慢抽掉并清除,再捏着穿有新线的细针,轻轻地在原先的缝合部位进行处理。
  半个小时过去,孟师傅却是连一条一尺多长的缝线都没补好,尽管她早已是熟练工。“太吃工夫了,主要是必须掌握好力度,以免弄破面料,而要掌握好力度,就只能放慢速度。几乎每件服饰都要花费两三个月才能补好。”孟师傅说。
  王晨介绍,他们馆是1999年在丝绸专家、前任馆长钱小萍的带领下,率先开始进军丝绸文物修复这一特殊保护领域的,具体工作由她主持。十多年来,他们制订了较为科学的修复原则及修复工艺流程。博物馆聘请的“丝绸郎中”最多时曾达六位,其中骨干两位,一位吴师傅已有七八年工作经验。不过,即使是吴师傅修补起来,同样也要花费那么多时间。

  疑问:为何不用现代粘合剂提速?

  如今市面上有多种多样的粘合剂,为啥不用这些“现代武器”加快修补速度,却还要使用传统的缝合术?
  王晨解释说,对丝绸服饰这样立体性和柔软性特强的文物来说,用粘合的方法加固会使局部丝绸质地发硬,甚至还会对修补区域造成新的损害。以手工针线为主进行衬补缝合的方法,才符合可持续性和可再处理性的修复原则,最大优点是修复后能使丝绸服饰仍保持柔软的特性,能够立体陈列展示。同时,若丝绸服饰再度“生病”,可拆除修复部分重新“医治”。因此,这种“衬补”法也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和被业内认可的丝织品修复方法。
  “修复古代丝绸服饰,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纺织工程、古代服装史及传统手工缝制等多方面的领域,被业界评价为‘一项系统工程’。”王晨说,它要求修复工作者不仅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善于综合多种学科和技艺,拿出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幕后:缝线和面料往往靠专门定做

  正在记者感叹修复的动作太讲究时,王晨笑了:讲究多呢,从文物的分析研究到补料的准备,乃至缝针的大小、缝线的粗细、颜色,还有修复室的温湿度控制和存放环境等,都不能有一点马虎。
  因为出土丝绸服装不同部位色泽褪变程度往往不同,所以,补片必须根据破损处现状取样染色,缝线也要求采用相应的颜色,才能达到补片与原件混为一体的视觉效果。而缝线必须是真丝线,市面上能买到的普通的缝纫棉线或涤纶线,光泽和柔软度都不符合古代丝绸服装的要求。为提高修复质量,博物馆特意到苏州花线厂定制加工了相应粗细的真丝缝线,又根据文物原件的颜色反复打样,染上10多种近似的色线备用。
  最为关键的是补料。王晨介绍,古代面料和现代面料在花纹、经纬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寻找相近面料作为补片是个难题。“补片织物的厚度和紧度最好稍低于原件,这样,补片衬在背面后服饰就仍能保持柔软和飘逸感。”为此,许多情况下需要定做面料。
  王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们近期完成了一件“四合云纹长袍”,这件长袍残缺近三分之一,可在现代丝织品中根本找不到与之相近的花纹绸缎作为补料。为此,他们根据原件分析经纬密度,临摹花纹,请丝织厂专门定制、织造相同的面料,再染成与文物一样的色彩,终于使这件残缺严重的明代服饰得以修复完整,前后历时半年。

  相关链接

  近百件丝绸服饰再现昔日风采

  也正是多年的努力及产生的社会影响,苏州丝绸博物馆于2009年获授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织绣类文物修复”一级资质单位。目前已有近百件丝绸服饰再现了昔日的衣制形式、风采。这些服饰不仅已大部分陈列于博物馆展厅,还曾赴意大利等国展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丝绸博物馆服饰(原)
了解苏州历史文化,除了苏州博物馆,这几处小众博物馆一样精彩
苏州丝绸博物馆
12月沪上各大博物馆将推出一批重磅新展
丝绸博物馆(2):苏州丝绸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及文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