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60载兴衰“野荸荠”

           260载兴衰“野荸荠”

2012年11月01日 来源:苏州日报

“野荸荠”钮家巷店(左)、肖家巷店(右)模拟图(沈大栋提供)

 

  

  现定居天津的“野荸荠”后人沈大栋昨来苏,向记者讲述曾经的苏州茶食老大“野荸荠”的往事

 

 

    提起苏州茶食点心,你也许会想到稻香村、采芝斋、叶受和。其实,历史上苏州还有一家更老的茶食店———创办于260多年前的“野荸荠”,其产品还一度成为贡品,堪称当时苏州茶食业的老大。

    昨天,就在第七届中国·苏州美食节揭开盖头的同时,定居天津的“野荸荠”后人沈大栋专程来苏,将一批家族成员照片捐赠给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趁此机会,记者独家采访了沈大栋。就在这位81岁老人兴奋又充满感慨的回忆中,已经淡出苏州人视线的“野荸荠”的真容,被一一还原。

 

起 名:为啥要叫“野荸荠”

    乍一听,“野荸荠”这个名字怪怪的。沈大栋笑着说,这个名字和建造房屋时挖出的一块奇石有关。

    历史回到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当时,沈家在临顿路钮家巷口北首建造房屋,准备开设茶食店。不料开挖地基的时候,竟然挖出了一块一头带尖的扁圆形大石头。这块石头表面呈褐色,浑身泛着光泽,看起来像珍宝一样。

    沈家不知是祸是福,于是到道观求签。占卜道士的说法,让沈家吃了颗定心丸:这块石头像荸荠,是大富大贵的象征!

    原来,苏州荸荠个大味甜,自古就被列为贡品,民间有“天津鸭梨儿不及苏州大荸荠”的说法。在苏州人心目中,荸荠更象征福气、钱财。直到今天,苏州还有这样一个民间习俗:在年夜饭里放几个荸荠,吃饭时挖出来,叫“掘元宝”,挖到者会觉得很吉利。

    于是,沈家茶食店开张时,就取名为“野荸荠”。沈大栋解释,之所以加个“野”字,是因为当时的店名通常用三个字,那块石头又不是家传的。店铺开张后,那块挖到的荸荠形石头被陈列在柜台里,吸引了许多顾客的眼球。

    与苏州的其他茶食名店相比,“野荸荠”创建时间更早。沈大栋说,《苏州市志》记载,稻香村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张的,采芝斋、叶受和则分别开设于1870年和1886年,“难怪《苏州市志》在提到清末苏州茶食业的著名商号时,第一个提到的就是‘野荸荠’!”

 

鼎 盛:一度包揽蜜饯贡品

    经过沈家几代人的经营,“野荸荠”逐渐成为苏州的著名茶食商号。沈大栋认为,这除了与苏州人宴请时必用茶食款待宾客、市场很大外,更离不开沈氏先祖的苦心经营。

    原来,“野荸荠”一贯以“货真价实、讲究精致、推陈出新、诚信经营”为经营策略,推出的肉饺、楂糕、云片糕、猪油糕、熏鱼,各类炒货和干湿蜜饯,质量都首屈一指。清末—民国时期的美食家朱枫隐在他的《饕餮家言》里称:“出其品,‘野荸荠’则较精”。

    到道光年间(1821—1850年)时,“野荸荠”已成为苏州茶食业的老大,店铺也进行了翻新扩建。当时的经营者是沈大栋的五世祖沈惟馨。沈大栋介绍,根据《姑胥》一书,当时苏州进贡的干湿蜜饯一度由“野荸荠”包揽。

    太平天国期间,“野荸荠”受战火影响,只能艰难维持,荸荠形石头也不知所终,幸而店面被保留了下来。战争结束后,在沈大栋曾祖父的哥哥、儒商沈世禄的经营下,“野荸荠”重新走向兴旺。他从产品原料抓起,哪里的原料好,就从哪里进料;还严格产品的原料配比,固定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从而保持产品的质量。同时,沈世禄还能根据市场需要与变化,推出新产品。

    说到这里,沈大栋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推出了不同馅料、口味的酒酿饼;二是推出了橘红糕。沈大栋说,橘红糕色泽浅红,口感细腻、绵软,带有玫瑰花和橘子的香味,存放20多天也不会发硬。

 

插 曲:官府立碑禁止假冒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野荸荠”生意红火、声誉鹊起,自然让一些同行分外眼红,假冒“野荸荠”的现象随之发生。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发生在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沈大栋介绍,当时,曾在观前街开“留香久”茶食店的邹阿五,冒用“野荸荠”的牌号在养育巷开了一家茶食店。沈世禄得知后,立即禀报官府稽查,最后邹阿五只能更换招牌。

    为杜绝类似现象,沈世禄还专门请求苏州知府“勒石永禁”,得到了批准。沈大栋说,当时的告示被刻在一块黑色石板上,砌在钮家巷“野荸荠”店堂门口的墙头里。有了这个官府告示,“野荸荠”生意越发红火了。

    时间一晃而过,到1916年,一些利令智昏的不法商人以为清朝立的碑已经失效,重新动起了“野荸荠”的脑筋。于是,沈家人又禀请政府给予注册,同时恳求苏州总商会转请政府发给执照、贴出布告,声明“野荸荠”在苏城并无分店,禁止其它同业假冒牌号。

    然而,这样的假冒并没有就此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道前街、景德路、黄埭、蠡墅等地,甚至上海都有冒名的“野荸荠”出现,有的叫“老野荸荠”,也有的在“野荸荠”后面加上“义记”、“仁记”等,自称分号。更有甚者,阊门外大亨罗锦堂,还公然在1930年11月26日的《吴县日报》上刊登广告,称“野荸荠”因亏本难以维持,被店主盘给了他,拟迁移老阊门外大马路,起名“老野荸荠(丰记)”重新开业。后来这家店真的开了出来,又转了一次手,1936年因电线起火才告歇业。

 

期 待:“野荸荠”何时回归故土

    随着同行竞争的加剧和假冒店家的冲击,1920年,沈家在临顿路萧家巷口租下门面,将“野荸荠”搬到那里,继续营业。小时候经常和堂兄在那里玩耍的沈大栋记得,店堂里特地做了一个很大的野荸荠模型,放在柜台上作为标记。

    新店靠近观前街东口,人气更旺。因此,这样的搬迁扼住了“野荸荠”生意滑坡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日寇侵华,“野荸荠”店堂被洗劫一空,沈家再也无力经营,只好关门歇业。1882年在湖州南浔开设的唯一“野荸荠”正宗分店,也在抗战期间被焚为灰烬,后来才进行了重建。

    因为南浔“野荸荠”的关系,如今“野荸荠”已成为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和浙江省经贸委认定的“浙江老字号”。对此,沈大栋既感到高兴,又有一丝失落。他说,“野荸荠”是起源于苏州的茶食品牌,是苏州饮食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在如今的苏州,已只有少数耄耋老人还依稀记得“野荸荠”,只有少数研究人员还知道这块牌子,真希望有朝一日苏州能恢复这个店号,让“野荸荠”在故土重新飘香。

 

【延伸阅读】《苏州市志》记载的清代苏州茶食店

    吴俗“婚嫁、弥月、祝寿、高升、迁居、遇丧、祭祀等宴请必以茶点款待宾客”,“故例,以茶款客,必佐以细碟敬事,内设糕饼之属,故谓之茶食”,苏州茶食正源于吴地这种礼俗。明清时期,苏州食品已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苏式系列,经营茶食的商铺遍及苏城,并涌现一些著名商号和名特产品……清末,苏州茶食业著名的商号有野荸荠、稻香村、王仁和、叶受和、赵天禄、如意斋、万隆顺、会丰、紫阳馆、杏林村、益昌尧、春阳泰、老如号、如号恒、任和泰、吴鼎盛等,其中稻香村、益昌尧、赵天禄、叶受和、春阳泰以散帮各业名义加入苏州商务总会。

    各茶食店还形成各自的特色经营,稻香村以月饼为佳,肉饺、方糕、松子黄干糕、熏鱼野鸭等次之;初以专批发给各乡镇为主,故营业虽佳但制法甚粗,后来竞争者渐多,遂大加改良,以质量取胜。野荸荠讲究精致,肉饺、楂糕、云片糕、猪油糕、熏鱼等项,可称首屈一指。这两家在同业中影响较大。叶受和以零星茶食著称,有枣子糕、绿豆糕、豆仁酥、芙蓉酥等,制法甚精,饶有美味。(记者 施晓平)

 

【相关链接】荸荠价值可不止象征富贵

    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茎作蔬菜食用。古称凫茈,俗称马蹄,又称地栗,因它形如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称它马蹄,仅指其外表;说它像栗子,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所以有地栗之称。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

    荸荠口感甜脆,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铁、钙、磷和碳水化合物。可以生吃,也可以用来烹调,可制淀粉,还可作中药。荸荠还有预防急性传染病的功能,在麻疹、流行性脑膜炎较易发生的春季,荸荠是很好的防病食品。荸荠是寒性食物,有清热泻火的良好功效。既可清热生津,又可补充营养,最宜用于发烧病人。马蹄最好不要经常生吃,如果常吃,其中的姜片虫就会进入人体并附在肠粘膜上,会造成肠道溃疡、腹泻或面部浮肿。另外,马蹄属于生冷食物,对脾肾虚寒和有血淤的人来说不太适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姑苏茶食店 260载兴衰“野荸荠”
淮海电影院和野荸荠,犹如小姐和丫鬟
#乔茗星ART#淮海电影院吃货搭子野荸荠
苏州小食全谱
采芝斋稻香村叶受和
苏州稻香村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