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熟:宝岩生态风景区

宝岩生态观光园


  宝岩生态观光园位于虞山南麓宝岩湾的苍山翠谷之中,是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森林景观最为丰富的自然生态园。占地109公顷。以大片天然针阔混交林(松、枫、竹林)为主,森林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9科309种。同时园内栖息着138种鸟类。建有果茶立体栽培园、果树精品园、观赏竹种园、杨梅品种园等森林植物生态园,配以福海池、宝岩苑、接福石、个个桥等景点。尤以10公顷杨梅绽红露紫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900多年来形成的“看杨梅,到宝岩”的民间习俗,经久不衰。

宝 岩 寺   

  常熟西郊,虞山宝岩湾林木繁茂幽深之处,从前曾经有过一座相当规模的佛寺——宝岩寺,它最初名叫延福禅院,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3—519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这座佛寺,背倚虞山,面对尚湖,建筑美丽壮观。
 

翁 同 龢 墓


  在西门外虞山鹁鸽峰麓,临环山公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翁同龢逝世后,按其生前遗嘱,安葬在虞山鹁鸽峰麓祖墓西侧。墓地有穴三家,正中主穴为祖母张太夫人,昭(左)穴为体仁大学士父母翁心存夫妇墓,穆(右)穴为长兄陕西巡抚翁同书夫妇,东侧一穴为次兄湖北巡抚翁同爵之妻杨太夫人墓(翁同爵本人之墓在虞山北麓破龙涧边),西侧一穴即为翁同龢之墓,与妻汤氏、陆氏合葬。墓冢封土高1.2米。直径约3米。与其父墓相同,也设罗城、墓门、平台等。冢后竖民国间其曾孙翁之廉、之循等所立的石碑一通。翁墓后屡修,加设地下混凝土保护措施。今合一墓道,长约65米,道口在环山公路北侧,有1984年重建冲天式花岗石墓坊一座,额镌“翁氏新阡”(阡:墓道)。墓地四周松柏挺立,气势雄伟。

翁 氏 丙 舍


  在西门外虞山鹁鸽峰麓谢家浜,本是翁氏先人墓庐,翁同龢晚年因力主光绪亲政变法被慈禧削职归里后隐居于此,直至病逝。丙舍,指墓庐,翁氏丙舍为清同治年间翁同龢及其次兄翁同爵所建,背虞山面尚湖,内有屋舍、庭园、假山、池塘、茅亭、树木、颇具山水园林格局。初创简陋,后渐扩充。丙舍翁氏另称为“瓶庐”、“瓶隐庐”,据传取守口如瓶不谈政事或如隐瓶中深居不出之意。原正门由山前塘入,门楣上有翁氏题额“翁氏丙舍”。沿塘路有坐北侧屋三间,靠东之厢房用来接待宾客,陈设简雅。南面有正屋五间,内置几椅,供其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朝服像。靠东为翁氏起居室,题额“紫芝白龟之室”,室外园庭有古柏一株及假山一座。东墙辟一月洞门,上镌翁氏自题“瓶隐庐”。靠西有厢房三间,沿山前塘辟一便门,门外有一眼翁氏归隐丙舍后开凿之井,名曰“渫井”。相传翁氏恐慈禧加害,随时应急作投井自裁之准备。又于井栏亲书“渫井”二字,取不污之意。后其甥俞钟銮引《易经》“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井除去污秽,尚未食用,行人为之悲伤)之语,对翁氏说取名“渫井”有讪谤朝廷之嫌,翁氏遂命人连夜将此井栏沉入尚湖,故此井之井口现无井栏,用石板盖覆。西北有茅亭一座,提额“乾坤一草亭”。东端为池塘,用为放养鱼、鸭。翁氏丙舍在抗日战争中,大部分毁于战火,仅存数间屋舍。解放后,重建门屋并加固砖墙。今占地3000平方米。现地方政府已把恢复翁氏丙舍列入《常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钱 谦 益 墓


  在虞山西南麓拂水岩下刘神浜,环山公路西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钱谦益(1582-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绛云老人、在涧老人等。明末清初文坛泰斗,被尊为“东南文宗”。生于常熟官宦之家,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第三(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因东林党在与浙、齐、楚三党斗争中失败,倾向于东林党的钱氏被迫在家乡长期闲居。明天启时复出,典试浙江,参与修缮《神宗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罗织东林党罪名,其名字列入魏党《东林点将录》黑名册,受参劾削籍归里。明崇桢初,复出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因温体仁、周延儒与之争阁臣之位。被诬“结党受贿”,再次削职归里。崇桢九年(1636年),常熟奸人张汉儒迎合温体仁之意,上书诬钱氏与其门生瞿式耜“居乡不法”,被掌持朝政的温体仁逮捕入京刑部狱。钱氏在狱中上疏盛刑部白并托人辩奸,终使温体仁罢官,自己得能出狱归乡。自此钱氏声望日高,举国文士以能睹晤钱氏为荣,来访者“覆痕交错,舟船填咽,邑屋阒其无人,空山为之成市”(《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

  崇祯十三年(1640年),名姬才女柳如是慕其才学与文名,委身钱氏为妾。不久,清兵入关,建元“顺治”,钱氏与马士英、阮大铖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南明“弘光”政权,任礼部尚书。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围南京,钱氏失节迎降并代檄安抚江南,受封内秘书院学士兼礼部侍郎。五个月后,钱氏即称疾告归,从此隐居家乡常熟白茆红豆山庄,作诗文哀悼明亡,对身仕两朝之事深自谴责、悔恨,更投入秘密的反清复明活动,支持反清义士的斗争;清顺治四年(1647年),江阴义士黄毓琪起兵舟山,曾谴柳如是至海上犒师;又曾受反清斗士黄宗羲嘱托,在顺治七年至十三年(1650-1656年)间,三次冒死入浙策反清朝驻金华总兵马进宝(后因马态度暧昧而未成);顺治六年(1649年)其门生瞿式耜留守桂林时,钱氏秘密致信为瞿式耜筹划军事部署;顺治十三年(1656年),其门郑成功北征反清失利退兵崇明,钱氏驾小舟自常熟白茆居地至长江入海口处风崇明与之会见,共商再起之计。钱氏后为支持抗清耗尽精力和资财,至康熙三年(1664年)在常熟病逝,已高筑债台,贫困如洗。

  钱氏是领袖明末清初两代诗坛的泰斗,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论诗倡导“转益多师”,主张学习唐宋,写学问、性情兼备的“有本”之诗,并在诗歌创作上身体力行加以实践,其一扫明代前后七子的拟古颓风,为清诗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局面。钱氏对诗界的影响极为深远,以其为宗师形成了居清初诗歌流派之冠的虞山诗派,该诗派主体就是钱氏弟子与族人,如冯舒、冯班、瞿式耜、吴历、孙永祚、钱曾、钱陆灿、柳如是等。钱氏乐于提携后辈,清初许多著名诗人由他推引而名扬诗坛,如吴伟业、屈大钧、龚鼎孳、宋琬、施闰章、王士禛等,其中对王士禛的揄扬最力,王氏后来继钱而起,成为康熙时代诗界领袖。

  钱氏古文也极有成就,经史文论乃至佛道无不精通。其以叙跋书札、传记碑志、山水游记、讽喻杂说等形式,或阐说经学,或参订史实,或详记时事,或论述文艺,见识卓绝,格局宏伟。

  钱氏还是著名的藏书家,其不辞辛劳,不惜以重金录求古籍珍本,在虞山东麓筑“绛云楼”收藏,积至七十三大椟,其中所集宋元刻本被称为全国藏书之最。在清顺治七年(1650年)绛云楼失火藏书大部烧毁后,仍继续购书收藏,自慰曰:“我晚而贫,书则可云富矣。”

  钱氏著作甚丰,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国初群雄事略》、《杜甫诗笺注》、《列朝诗集小传》、《钱牧斋尺牍》等。
  钱氏墓地较广,临山塘本有石坊,墓道,拜台等,皆已毁,仅存罗城。今存墓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占地743平方米,封土高1.3米,主穴为钱氏父母钱世杨、顾氏之墓,有碑一通,钱氏墓在其昭(左)位,墓后立清嘉庆间钱泳所书青石碑及民国立花岗石碑各一通。钱泳所书碑正中镌“东涧老人墓”,上端镌小字“集东坡先生书”,下端镌小字“尚湖渔者题”,末镌“吾意独怜才”及“尚湖渔者”两印。民国间立碑镌“钱牧斋先生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墓屡修,曾于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调整为县级,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 如 是 墓


  在虞山西南麓拂水岩下花园浜,距钱谦益墓西约50米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如是(1618-1664年),原姓杨,名爱,字影怜。后改姓柳,名隐,又名是,字如是,一字藤芜,号我闻居士。嫁钱谦益后,以其族望称河乐君。明末清初富有民族节气的著名才女、诗人。原籍浙江嘉兴,后迁居吴江。幼年被诱拐,卖入娼寮,所幸投靠的是吴江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徐佛琴、棋、诗、画兼善,柳在其指点下,博览群书,工诗文,通琴、棋、书、画。后“游历三吴,与晚明复社主将反清斗士陈子龙过从甚密,先以兄弟相称,后曾与之同居。柳如是关心时局,纵论天下形势,赞者誉之为“巾帼女杰”。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陈子龙家室干预而被逼与陈分手已六七年的柳如是,仰慕领袖文坛数十年的当世名士钱谦益的诗才、学问,放舟来常熟投名遏见,后嫁其为妾,隐居常熟钱氏半野堂(遗址在今虞山北路),红颜白发,酬唱应对,相得甚欢,时人称之为“神仙眷属”。

  南明“弘光”政权隔江守御清兵,柳曾着昭君装到“江防犒师”。清顺治三年(1646年),“弘光”政权灭亡,钱谦益失节开城迎降,柳曾力劝钱氏投水殉国未成,自己奋身沉入池中身殉未遂。“弘光”南都倾覆,钱氏随例北迁,柳不愿随行,独留金陵。不久钱氏辞官归里,柳随钱隐居在常熟白茆之红豆山庄,一直关心政局的变化和战局的发展,力促并参与钱氏支持反清复明志士黄毓琪、郑成功等的斗争活动,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现代学界泰斗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尤看重柳的民族气节,赞其有“三户亡秦之志”,誉之为“女侠名妹”。

  康熙三年(1664年)钱谦益病故,引发家变,柳不堪钱氏族人素逼钱财,污辱人格,自缢而亡,以示抗争,结束了47岁的坎坷而壮烈、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

  柳如是遗著有诗集《戊寅草》、《湖上草》,其他诗作散见于钱谦益著作中。柳诗寄托深沉,感情真挚。近代著名文人王国维在题其《湖上草》诗集时赞之为“女中须眉”;陈寅恪称从柳诗中“往往可窥见其孤怀遗限,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其画有《柳如是山水人物册》。

  柳氏死后,由钱谦益门生王梦鼎等人营葬于钱氏别业拂水山庄之秋水阁庭院。其墓由清嘉庆间常熟知县陈文述修,邑人孙原湘撰墓记,查揆撰墓碣。后墓上建筑皆毁。今存墓从北朝南,背山面湖,占地243平方米,封土高1.1米,围以罗城,竖建国后重修时所立“河东君之墓”石灰石碑一通。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调整为县级,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 公 望 墓

      位于虞山西麓小石洞左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公望(1269-1354年),是元代最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以其为首,与王蒙、倪瓒、吴慎被后人称为“元四家”。本姓陆,家居常熟城内子游巷(今言子巷)。幼年父母双亡,在元年攻占常熟后,过继给寓居常熟虞山小山头的浙江永嘉黄氏作嗣子,改为黄姓。黄氏年九十而无子女,得嗣子喜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为之起名公望,字子久。黄公望中年后曾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张闾属下小吏,因张闾逼死人命而无辜受牵连入狱。出狱后便隐居不仕,归常熟并加入“全真教”,自号“大痴道人”、“一峰道人”。常来往于常熟、松江、富阳、杭州一带,讲道卖卜,邀游山水。

      黄年轻时,结交元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受其影响甚大。三十多岁学画时,师法唐、五代之王维、董源、巨然及宋代之郭熙、李成等。中年之后,其绘画极其注重师法自然,在常熟,常泛舟于尚湖观察湖边虞山拂水岩之皴石,常寻景于虞山探阅山色朝暮变幻和四时阴霁;居浙江富阳时,常领略江山秀美明朗。其作画常用两种笔墨,一为水墨色,少皴纹,意境简洁高远;另一为水墨作底以淡赭石为颜料设色,多干笔皴擦,多画山岩;后一种成就尤高,被后人称为黄氏首创的“浅绛山水”。其作画还渗合书法草籀笔法,峰峦浑厚,草木华滋,雄秀苍茫,画风自成一家。对明清两代山水画影响至大,明代的吴门画派、清初的常熟虞山画派及安徽的新安画派、黄山画派,都尊之为作画之圭臬。

      黄传世杰作,约存二十余幅,分别珍藏于中国上海、南京、浙江及台湾等地的博物馆以及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富春山居图》,此图是黄79岁时为至友无用禅师所画,历数年始绘成。画面表现秋初富春江两岸山野景色,显示出黄氏“浅绛山水”的典型画风,是元代画坛最辉煌的杰作,后人把它比作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图经明清两代诸多人士相继珍藏,至清顺治七年(1650年)转至宜兴吴向卿手,吴临死前嘱家人焚此画以殉,其侄趁其不备从火中抢出,但已烧残一段,后吴家人把该一段烧残部分截割,此为短段,长51.4厘米,称“剩山图”,今藏浙江博物馆。未烧着的长段长637厘米,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氏在杭州逝世,遗体归葬故乡常熟。其墓1983年进行了整修,坐北朝南,占地800多平方米,封土直径4米,高1.5米,冢后竖清嘉庆间其裔孙黄泰所立“元高士黄公一峰之墓”碑一通,外设罗城、拜台。墓道顺山坡而下,长而60米,道口有七十年代重建单间冲天式墓坊一座,上镌“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道”。

      其祠初建于墓前,清同治间迁至虞山西北麓邹巷,临山塘路,今尚存飨堂一进,面宽3间11米,进深8米,1984年为纪念黄公望诞辰630周年,在祠中立石碑一通,现该祠列为黄墓之附属建筑。

王 石 谷 墓
   

      在虞山南麓程家桥(二条桥),环山公路南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石谷(1632-1717年),名翚,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因晚年主持绘制《南巡图》,康熙帝赐书“山水清晖”,又自号清晖山人。为清初著名山水画家,虞山画派创始人。出生在常熟四代书画世家,自幼喜画山水,童年师从常熟山水画家张坷,专仿黄公望画。清顺治八年(1651年),太仓名画家王鉴在常熟见到二十岁的王石谷所画山水扇面,极为赞赏,收其为弟子,领回太仓悉心指导其临写书法及历代画迹稿本。 后王鉴外行,又将其引荐给太仓名画家王时敏作弟子。王时敏带王石谷游历山川,并将已藏和各地藏家的宋元名家秘本供其博览临摹。在“二王”的指授下,王石谷画技大进,功力渐深;四十岁后展示出个人独特画风;五十岁后,取南北二宗百家之长冶为一炉,技法丰富精湛,成为画界公认的巨擘,被尊为全国一代“画圣”、“百年以来第一人”(清周亮工赞语)。后人将其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四王”,合吴历、恽寿平为“清六家”。

      王石谷最被人称道的是六十岁时主持绘制的《南巡图》。康熙帝为颂扬自己六下江南之政绩,颂诏天下征求画手,绘制《南巡图》。王石谷经御史宋骏业、宰相工炎、户部左侍郎王原祁保荐,带其弟子杨晋应诏入宫,费时二年主持绘成巨幅宏篇《南巡图》。该图共十二大卷,卷卷以康熙帝形象为中心,再现康熙南巡盛况,画面自京永定门始,至绍兴大禹庙再经金陵回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城乡山川风光和社会生活。该画十二卷草图,全部构思和树石的绘制皆出自王石谷本人之手(人物、动物、屋宇等由其弟子杨晋等合绘)。该图是王石谷的代表作,其场面浩大,内容丰富,技法多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康熙在事后曾御笔赐王“山水清晖”四字。

      王石谷还画有《北征扈从图》和《北征图》,反映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定由沙俄支持的准噶尔贵族葛尔丹叛乱的事件。康熙新征葛尔丹时,出发前肖像画家禹之鼎为扈从官员张文质画戎装像,王石谷补画山水为背景;后内阁学士宋大业奉命督动粮,王石谷为此作《北征图》。

      王石谷六十七岁时,辞康熙授官,离京归常熟,王公贵族为之设宴饯行,禹之鼎特绘《石谷先生骑牛还山图》赠别,回常熟后,作画不辍,直至逝世。其传世精品有《断崖云气图》、《芳洲图》、《仿王蒙秋山草堂图》,分别藏上海、常熟、北京故宫博物馆。论著有《清晖画跋》、《清晖赠言》、《清晖阁赠贻尺牍》等。

      王石谷画风影响巨大,弟子宗学者极多,形成著名的虞山画派,其次子王畴,曾孙王玖亦善画。

      其墓本在北门外山麓,后迁至南麓程家桥今址,为三冢墓。墓坐北面南,昭(左)穴为其子处伯墓,穆(右)穴为其孙邦宪墓。正中为王石谷墓,前后各竖一碑,后碑为乾隆九年其孙所立,前碑为宣统时其八世孙增立,上刻翁同龢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书“清画圣王石谷先生墓”。墓封土直径3.1米,高1.2米,有罗城、拜台、墓门等,墓域占地457平方米,墓道长20多米,有近年重建单间冲天式石坊一座,上镌“清画圣王石谷先生墓道”。

      其祠在北门大街,现存三间七架梁硬山顶式房屋一所,另存砖木结构三间长方亭一座,中嵌《石谷先生还山图》石刻。现该祠正在修整。

曾 朴 墓

      在虞山宝岩湾大鹏山坡,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朴(1872—1935年),生于常熟城内官僚地主家族,近代著名小说家,翻译家。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题笔名“东亚病夫”,借以引起国人疗救中国的注意。曾朴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不满科举制度,迫于老父严命,次年,勉强北上应会试,入场后故意弄污试卷,题诗拂袖而去。后其父为其在京捐官内阁中书,供职于京,文名著于内阁。1894年,曾朴抱着“旷世救国”的心愿,因嫌英文只足为通商贸易之用,而法文却是外交折冲必要的文字,与友人张鸿同入同文馆学习法文。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赴上海筹办实业,与谭嗣同、林旭、唐才常、杨深秀过从甚密,畅言维新,筹措变法活动,致使实业之念全消。翌年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六君子被杀,曾朴因正好归乡办理其父墓葬事不在京都,未被牵连。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常熟名士沈鹏上疏劾三凶(李莲英、刚毅、荣禄),曾朴参与其事,在家乡与之有书信往来。事败,沈入狱,曾朴为之设法张罗,使其少受狱中苦楚。后沈氏遇赦出狱,已成疯子,曾朴仍为之维持生计,直至沈氏死。 

      光绪三十年(1904年),和邑人丁芝孙、徐念慈在上海创办小说林社,发行创作小说和西洋小说译本。同年,接金松岑原作六卷,开始续撰《孽海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小说林社发行《小说林月刊》,曾朴为主要撰稿人。此年当清廷将残杀秋瑾的浙江巡抚张曾扬调任江苏主政时,曾朴带头发起驱张运动,迫使清廷收回成命,改调张赴陕西。

      宣统元年(1909年),如两江总督端方府为幕僚,民国初参加共和党,选为江苏省议员,曾任省官产处长,财政厅长,政务厅长。1927年,与长子曾虚白在上海创建真善美书店,发行《真善美》杂志。自此直至1931年《真善美》停刊,除续写《孽海花》及创作《鲁男子》和诗文外,主要精力用以翻译法国雨果、左拉、莫里哀、福楼拜的小说、诗、剧本及有关法国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乔治.桑、梅里美等代表作品作了系统介绍。1930年,在上海与著名小说家郁达夫初识,畅谈《孽海花》及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1931年《真善美》停办,书店闭歇后返里,居常熟虚廓园,种花为遣,直至1935年病逝。

  曾朴主要著作有《孽海花》、《鲁男子》、《补后汉书艺文志》一卷、《补后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病夫日记》等。其中长篇小说《孽海花》鼓吹反封建专制,同情民主革命,被学界公认为晚清西大谴责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是我国近代第一部以同情的态度来描写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小说。

      其墓与父刑部郎中曾之撰之墓为二冢墓穴,曾朴墓位于昭(左)位。地355平方米,封土直径3米,高1.5米,墓道长约10米。冢前竖“东亚病夫曾公孟朴之幕”碑一通,系1980年重立。

小 石 洞


  为虞山著名洞泉胜景,位于虞山西麓原白云牺寺内,该寺毁已久,先仅存山门。进山门数十步,便见此洞,称“小石洞”。洞深三米多,上窄下宽,沿石级而下,地层左侧石崖覆盖如屋,可容十余人。唐陆广微《吴地记》据传说称此为“太公吕望避纣之处”。洞底正中为泉池,碧水清澈,洞上之天云树影皆入池中。池壁有“露珠泉”、“天下名泉”醒目石刻。泉从石隙溢落如珠,入池 琤琮可闻。泉水甘冽,为烹茗上品。洞口有明代藤溪草堂所遗紫藤一株,主干胸径0.25米,高约10米,根围一抱,分为数珠,盘根虬枝,盘缠向上升攀。由于洞势深邃,加以洞顶古藤覆盖,洞内冬暖夏凉,气温宜人,游人至此,如入仙境。

  此石洞所处之白云栖寺,据方志载,初时明代在洞旁建佛庐草堂。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邑人孙祈福斥资增修,历时七载广筑房屋五十余间,重阁飞楼,气势恢宏,取名“白云栖寺”。嘉庆间钱朝锦、言尚炜等重修,并在洞上建“泉亭”。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毁,后略加修葺,已不复旧观。洞四周本有众多石刻、碑记,如乾隆摹刻米芾“梵天游”额、赵孟頫书《陋室铭》、嘉庆孙原湘撰吴蔚光书《小石洞创寺置田记》、道光翁雒画、钱泳撰《梅花溪居士像传》等,惜因岁月久远均已不存。

老 石 洞


  由小石洞北行半里左右,山腰有一天然石洞,即为“老石洞”。洞深丈余,下有石洞横伸,长30多米,沿石级曲折而下可达。洞口题“冷泉”二字,洞中石壁上镌刻清代艺人书法家季厚镕所书“秉烛游”三个篆体大字。洞壁渗水,潮湿泞滑。洞中阴森幽暗,寒气逼人,一般游人不宜入洞,用于探洞者需带手电并加穿衣服。

  洞旁本有季氏墓庐,季厚镕曾在此构筑屋室数间及题额“古今三庙”的牌坊一座,用以祭祀巫咸、姜尚、虞仲三位常熟先贤(一说供奉吴高士季礼,汉孝子黄香、元大画家黄公望及季氏先祖神位)。季为人狂放,相传曾在洞中悬所书“仙老此洞,痴大于黄”楹联。


秦 坡 涧


  虞山东北坡多溪涧,有桃源、石屋、坠石、破龙、秦坡诸涧。其中秦坡涧最为壮观。秦坡瀑布被列为虞山十八景之一。此涧离城约七里,出北门至三峰站,行山径穿竹林及至。涧长百余米,呈层楼庄,越上越陡,涧内巨石怪石,累累直达山颠。雨后飞流湍激,搏击涧石,声如风雷,数里外能听到其喧鸣声。明代诗人倪巨《秦坡涧》诗曰:“雨后秦坡水,势若天横注。非风亦非雷,摇动山中树”。明张应遴《虞山圣地记略》曰:“入秦坡行,鸟道盘行,丛簧灌木间,沈沈如雷鸣者皆涧声也。”“涧中怪石蹲牙,俯仰奔突,汇乱流曲折下注,殆虞山最深秀之景。”涧上有相峙两峰雄踞涧头,涧东名“石城”,涧西名“石门”,在石城峰上俯视涧石,似万马从涧底奔来,气势特雄。见旁有一泉名“玉蟹泉”,泉旁石坡,呈潭形,潭水清见底,大雨不溢,旱天不竭,潭底常有细珠泛出,如蟹之吐沫,泉因此得名。水质醇厚,水味甘冽,前人品为“虞山第一泉”。泉前有篆碑一块,并有一游程碑为游人指路,为清末王庆芝、宗嘉树所立。涧下有名为“七星墩”的长方形石室一座,为虞山春秋吴文化遗址。秦坡涧的得名,与常熟一则民间传说有关。相传秦始皇东巡观海,嫌虞山遮其视线,挥赶山鞭驱之,不料虞山乃神牛所化,鞭挥不去,尽在山坡处裂肤成涧,故而此涧称“秦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江苏常熟王石谷墓
虞山故事传千年,世间繁华似云烟
常熟虞山~秦坡涧
漫游常熟,江南一梦
【诗咏虞山】历代名人咏常熟——清之上
常熟市名胜古迹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