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地名背后的传说
地名是地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街道、桥梁、景观、建筑等等因何得名,得于何时,有无变化,变化经过等等,把其中脉络梳理清晰,就如沙里淘金,得到一点点叫作“文化”的东西了。
    硕果仅存的铁铃关
    前文《三关六码头带来百业兴旺》中重点说了说六码头。今天再来说说“三关”,但只能是三关中硕果仅存的一座铁铃关。
    明朝年间,由于倭寇经常在沿海登陆后入侵内陆,官府在苏州城外筑有不少关口,以防倭寇入侵。所谓“苏州三关”应该是指分列在从阊门经上塘街接枫桥路至枫桥铁铃关沿古运河(枫桥塘)一线的金阊关、白虎关和铁铃关。“三关”即三道由西向东的防线,铁铃关为一,白虎关为二,金阊关为三。
  金阊关在普安桥,普安桥位于上塘街。白虎关在今枫桥路下津桥东之白莲桥堍。铁铃关在枫桥镇之枫桥东堍。金阊关、白虎关、铁铃关,都建于明嘉靖年间,约在嘉靖三十年至三十六年(1551—1557)之间。金阊关和白虎关,是任环为抗倭而建。铁铃关,《苏州市志》称:“又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按御史尚维持为抗御倭寇窜扰苏州城,创建敌楼三处,一在木渎镇,一在葑门外,一在枫桥即铁铃关。现仅存铁铃关一处。”可见,此三关建造年代相近,设关目的相同。至于今天的浒墅关,在明景泰元年(1450年),由户部尚书金濂建议,在浒墅添设钞关。“浒墅钞关”比阊门之西的三关要早了100多年,而且设钞关主要是为了抽税。
  在明代,倭患和抗倭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大事件,也是苏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抗倭专设的“苏州三关”就是一个例证。由于战火与岁月的劫难,当年的“三关”已仅剩铁铃关了。
  与铁铃关唇齿相依的是更加著名的枫桥。枫桥古名封桥,跨古运河支流,是经运河进出苏州的水陆交通要道,官方因此设卡护粮,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封锁河道,禁止别的船只通行,遂名“封桥”。自唐张继作《枫桥夜泊》后,此桥遂以更加诗化的“枫桥”之名而远播四方。古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建,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桥长39.6米,中宽4.4米,矢高5.7米,净跨10.5米。花岗石构筑,桥东西两坡砌踏步,东坡30级,西坡28级,东坡落于铁铃关拱门内。
  金阊亭到底身在何处?
  在今金阊区内曾有座金阊亭,这是地方史志中有清楚记载的。但是这座金阊亭到底在城内还是在城外,却是一个到今天也难以证实的历史之谜。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下“轾诋二十六”曾说及金阊亭:“褚太傅初渡江,尝入吴,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后面有注文:“谢歆(晋人)《金昌亭诗》叙曰:‘余寻师来人经吴,行达昌门,忽睹斯亭,傍川带河,其榜题曰金昌。访之耆老,曰:昔朱买臣仕汉,还为会稽(汉在苏州设会稽郡)内史,逢其迎吏逆旅北舍,与买臣争席。买臣出其印绶,群吏惭服自裁。因事建亭,号曰金伤,失其字义耳。”,此注交代了金阊亭建亭于汉武帝时期的传说,距今已有2100余年。初建时名为“金伤”,后以谐音易为金阊。傍川带河,意为此亭建于昌门外的大河边,而且到晋朝时,金阊亭已成为当时苏州的一个风景名胜,是达官贵人来往、宴游之地。
  但是在梁沈约《宋书》卷四“本纪第四·少帝”中记述宋少帝被皇太后废为营阳王,幽于吴郡。“(景平二年)六月癸丑,徐羡之等使中书舍人邢安泰弑帝于金昌亭。帝有勇力,不即受制,突走出昌门,追以门关踣之,致殒,时年十九岁。”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要暗害少帝的地点就在金昌亭内,但少帝从亭内逃出,要想“出昌门”,最后倒在门边。———这个记载明指当时的金阊亭在阊门内。
  金昌亭在城内还是城外的悬疑态,最后是由范成大在《吴郡志》中首次明确提出的。《吴郡志》卷九“古迹”中有金昌(阊)亭条,范成大在引用了《宋书》“少帝”一条后也说道:“此云走出阊门,则亭尚在城中。”可是随后他又说:“陆龟蒙又谓梁鸿墓在金阊亭下一里,又似在城外。”
  金阊亭也许曾经是一座建筑华美、名声显赫的楼阁,但是时光流逝,烽火无情,这座神秘的亭子没有留下更多的痕迹,永远消失在时光的重重迷雾中。1998年在南浩街(北段)街坊改造工程中,于金门外南新桥西堍北侧重建一金阊亭,于1999年4月落成,成为新建的“南浩十八景”之一。
  渡僧桥的始建及得名
  渡僧桥在阊门外,跨上塘河(运河古道)。
  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二十称:他曾在朋友那里听说有块渡僧桥的石碑,为此留心寻访二十年也没有见到,后来他女婿偶然买到一张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十月僧元凯等“募缘重修记”的拓片,其开首即明确写道:“渡僧桥建于至道年间,缘起、得名俱载旧记。”
  如今苏州博物馆尚保存有这一“旧记”的拓片,那是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的渡僧桥修造记,上面便有“缘起得名”的记载:“苏州虎丘山塘渡僧桥者,故中书令陈公省华自至道年除吏部员外郎临莅是邦,为长老顺师出世聚徒,接四方之来者,济数乡之居民,特给公用之所置也。”意思是说,渡僧桥是陈省华在北宋至道年间(995—997)调任苏州地方官后,为了方便许多远道而来听虎丘清顺长老讲经的僧侣、信徒,同时也便利当地居民渡河,特地用公款建造起来的。
  有关宋代修造渡僧桥的石碑早已消失,而且碑文的拓片在钱大昕所处的乾隆年间也属于极其罕见的文物。关于渡僧桥建造的缘起,就只能由民间传说来补白了。人们根据渡僧桥的字义,借用少林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典故,编出一个老和尚过河呼渡被拒后,大显法力折杨柳枝浮水渡河的传说,就是一个劝说众人莫要势利眼的故事罢了。
  广济桥
  位于广济路南端,跨古运河(上塘河),建于1862年,初为石墩木梁桥,当时称洋桥。1911年改建为现在的式样,石桥台,钢筋混凝土桥面,铁栏杆。1922年由桥旁地主捐助基地六尺多,把原来上塘街至大马路的一段宽仅3尺的石级坡道改建为宽1.5丈斜面弹石路,行人、车辆上下称便。(摘自《姑苏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运河与阊门3关
江苏苏州枫桥
姑苏城外寒山寺,枫桥南堍铁铃关
姑苏风光
苏州运河十景:“枫桥夜泊”
关于苏州三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