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哪一座园林能少了苏式砖雕?--潘志慎访谈录

哪一座园林能少了苏式砖雕?

——潘志慎访谈录

 
  本报记者 刘放
  苏州园林是吴文化的集大成者,砖雕是吴文化的重要元素。砖雕的材料是苏州产的金砖,这个金砖本身就非常了得,它是水火的交融,凝聚了吴人的勤劳和智慧,这是鲜明的吴文化。再在这个载体上,施展雕刻人的才艺,它不像石头那么硬那么冷,显得温婉,有烟火气,也更有人的感情在其中,这样的质材雕刻出来的故事,明显也更生动。
  潘志慎小传
  1958年生于东山紫金庵旁的碧
  螺村,系雕刻名家潘氏的第四代传人。1992年为抢救性修复东山雕花楼砖雕门楼,得到国家文化部长领导和相关专家的好评。先后与国画大师亚明合作“中国历代书法诗人”碑刻以及“仕女春醉图”等,2007年被评为第二届“苏州市民间工艺家”。2012年被评为吴中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又被评为苏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重振老潘家雄风

  晚报会客厅:潘先生好!知道你的家族是雕刻世家,能介绍一下吗?
  潘志慎:可以的。第一代是我的曾祖父潘云茂,拜著名香山工匠为师,从事砖雕石刻工艺。开办“潘盛记石作”,建造东山“庆裕堂”。著名国画家刘海粟曾住在东山“庆裕堂”从事艺术创作,与我家先人有过交往和友谊。第二代是我的祖父潘惠峰,他继承他的父辈手艺,是“潘盛记石作”开办的鼎盛时期,常年有七八十名能工巧匠一起工作,做过很多大工程,名声享誉江浙沪。第三代是我的父亲潘学谦,当然也是继承祖上基业接手“潘盛记石作”。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尤其是“文革”时期,“白专道路”行不通,他的精湛手工艺术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说是中落了。我是我们老潘家的第四代。我的幼年生活贫苦,懂事早,从小就想帮大人分担生活的重担,读书的假期就随父亲学艺,13岁就随父从事砖雕石刻,出手的活很像样了。那时主要是做小工,给父亲打下手,父亲也悉心教我,将他的真本事真心地都传授给了我。我的中学母校是东山中学,读了一年半,1975年,那时读书也看不到前途,没有高考一说,高考是1977年底才恢复的,我就干脆退学了,跟父亲成了上阵父子兵。所以我的学历只是高中肄业。更没有读大学。文化不高。但手艺尚可,又认识不少书画名家,耳濡目染,对书法绘画还是懂一些的,对各路名家的风格特点,也是略知一二的。也许,托改革开放的福,托文化繁荣的福,从我这第四代开始,重振老潘家雄风也不是没有可能。现在大家不都在说“中国梦”吗,大家都有各自的梦想,这也算是我的一个梦想吧。
  晚报会客厅:好!有雄心壮志,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式砖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选定你,算是选对了。接下来说说你的自己的成就吧。
  潘志慎:成就不敢当。但本人从学艺至今已逾40年,自受祖辈言传身教外,至今仍不断学习,虚心请教,特别是后阶段接触较多的砖雕业务后,更是从工艺美术、书法、绘画、建筑等领域系统地吸取养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融入到雕刻作品中。从石刻到砖雕,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针对砖雕的工艺特点,我在传统手绘工艺的基础上,用现代的电脑软件对传统的图案重新设计,坚持手工制作砖雕作品,所承建的项目和作品渐臻完美,受到行家和承建单位的赞赏。1993年成立“潘志慎艺术石刻社”,作品广销苏沪等地。
  说几件难忘的工程吧。第一件应该是1992年,为抢救性修复东山雕花楼砖雕门楼,这座江南第一楼“雕花楼”,是国家级保护文物了。大家都只知道东山的雕花楼是木刻楼,其实它的砖雕门楼艺术含量很高,走近雕花楼,人们首先就被这座门楼所吸引。民间不是有“字是门楼书文是屋”一说吗?意思是说,你的文章写得再好,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你的字。过去的文章不像现在用电脑打字,完全是手写的,你的文章好,如果字也好,人家一接触到你的文章,就对你肃然起敬,看文章的心情也极好。相反,如果你文章很好,但字太蹩脚,也许就不会细细读你的文章呢。东山雕花楼的砖雕门楼,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与整座大楼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但有破损。原因是那些年,一些年轻孩子在里面打篮球,投篮将砖雕给砸坏了不少,要修复,也是有难度的,关键是不知道它原来的面貌。他们找到了我,一来我是东山人,对这件作品有印象,对雕花楼有感情;二来,我已经是小有名气了,我会珍惜自己的名声。于是,我将整座门楼的故事融会贯通,拿出看家本事来,修复了,事后恰逢原文化部长周巍峙来视察,我被叫去见了他,当他的面对照着门楼讲解了我修复的构想和理由,他频频点头,连说修复得好,都看不出是经过修复的。后来,来了相关的专家,也对门楼的修复给予了好评。
  第二件是1996年为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镌刻石碑毛主席诗词“答李淑一”等。这个工程是全国招标的,我去竞标,不但带去了自己的作品,还当场表演自己的手艺。招标处的人一见,当场拍板,说一定要我做,我是最佳人选。由于工程紧,别的活我来不及做,就邀请了苏州的同行去帮忙的。这件事,印象深刻,也算是扩大了吴门雕刻的知名度吧。
  其余的,如2001年砖雕作品《仕女春醉图》、《童子戏图》选为苏州APEC会议举办的苏州吴中工艺美术精品展,2001年为国画大师亚明《中国历代书法诗人》画作碑刻,2006年为苏州新区阳山中学雕刻砖雕二十四孝图,共24块,全部是浮雕,透雕,是用心之作。还有为昆山航天英雄费俊龙命名的中学——费俊龙中学制作砖雕《百龙壁》,中间一条阳刻的巨龙,周围是一百个龙字,分别由古今名家撰写,全部印刻,阴阳交错,非常美观,整个作品长20多米,高3.5米,气势非凡,是这所学校的标志性景观。

  留下了自己的生命痕迹

  晚报会客厅:你怎么不说说你的《清明上河图》?这个作品,应该是你最为大气也最为精美的作品吧?说说这个作品的故事吧?
  潘志慎:谢谢你提到我的这件呕心沥血之作。的确,这是我从艺以来最大的作品。石刻《清明上河图》整通石刻长14米,高41厘米,以色泽浅绿、质地细腻的“江西绿石”为材料,施以精细的浅浮雕,当年京城汴梁的繁荣景象跃然石上。《清明上河图》由翰林院画师张择端根据清明时节、汴河两岸自然风景,京郊建筑和民生万象创作的历史长卷。此画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明代,“明四家”之一的苏州大画家仇英,也留有临本。有清代宫廷画院陈枚等画师,参照历史献之《清明上河图》也采用“界划”方式,铺陈构图而成为乾隆御览之宝,也为不可多得的惊世之作,该画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2000年,我从台湾的一位朋友处觅得此画的印行文卷,顿生了将画刻于石上的念头。从构思、采办石料,历数个寒暑,终将这幅名画刻成于石上。光人工,花费在1万个以上。这件石雕作品,不是简单的线刻,而采用立体浮雕的形式,河流、桥梁、船只错落,有汴河两岸树木葱茏,街道上车马成群,行人络绎不绝,路旁商家酒肆林林总总,汴京城池、宫阙、殿宇气势恢宏……石雕而成的画卷比纸本画显得更厚重,更具立体感。这件石刻中有人物千个,小的如米粒,大的也仅1.2厘米,但个个形神兼备。男女老幼、三教九流,各级其态、栩栩如生。这么多的人物一刀不能刻错、刻坏,坏了一处,就影响整件作品。要使石刻画卷不失名画的厚意,以浮雕的形式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需要扎实雄厚的功力,还要有耐心,毅力,我想这件作品是对我人生的一大挑战吧。有人愿出300万元购买,我谢绝了。这件作品,耗费了我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和才学,不是金钱能衡量的。再说,投入也的确非常大,我本人只能是艺术总监,从描摹,绘图,到凿刻,数度寒暑,花费了大量人工,其间艰辛痛楚,只有我自己清楚。现在的人啊都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许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耗费心血做这么大的一件作品,我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趁着自己精力还充沛,眼力还好,就想做一件自己一辈子都值得自豪的事吧。但没想到这通石雕的耗费,还是远远超出了我当初的规划,现在回头看,都有些后怕。但后怕之余,我觉得自己赌的这把,是值得的,留下了自己的生命痕迹。
  晚报会客厅:这么大的工程,估计你们潘氏前人也没有做过的吧?可喜可贺。
  潘志慎:那倒不一定的。我的祖父潘惠峰算得上是我们老潘家几代的一座高峰,他的作品很多很大,可惜的是许多都被毁了。至今还可以一见的,是我们东山启园中的石雕桥,精美无比,可以看出他们的工艺造化非常了得。至于工程量,更是没法和他比,他为民国大佬宋子文的先人在东山修的墓地,几十个能工巧匠一修好几年,运大件的石料上山,都要专门修路搭桥。凿石头的凿子钝了,要重新锻打淬火,由于匠人多,都要配备铁匠铺的。我呢,当年凿子钝了,我自己锻打淬火,自己修理自己的工具,是雕刻匠也是铁匠。我算了一下,他当年的许多工程,拿现在的标准算,都是逾亿元的,我的工程从规模上来说,是不敢与他相比的。

  苏州园林是吴文化的集大成者,砖雕是吴文化的重要元素

  晚报会客厅:你现在的传承人角色,担负的是苏式砖雕,但你讲了很多都是石雕的,能讲讲苏式砖雕的美学特征吗?
  潘志慎:可以。就我自己的实践与理解,砖雕和石雕是大同小异的,不过刀下的质材不同而已。技巧上,运用浅雕、浮雕、圆雕、透雕、线刻、阴刻、阳刻、阳刻线条、阴刻平面等手段,用锒头、扁凿、尖凿、砖刨等工具在砖或石上进行艺术再创作。还有将书法、绘画、图案、雕刻、建筑等艺术手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层次感、韵律感。至于我本人,就是借鉴文人墨客的智慧并不断努力创新,形成秀逸、典雅、精致的苏派风格。砖雕的美学特征,恐怕要放置在园林中才是最好说清楚的。看看我们苏州列入世遗名录的古典私家园林就知道,没有哪一座园林少了砖雕作品的,也就是说,苏州的古典私家园林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就是苏式砖雕。我不是胡吹砖雕,这么说吧,砖雕在苏州园林中必不可少,但也不能太多,一多,喧宾夺主,就不好看了。
  就像园林中的叠山理水,还有树木亭台,都是重要元素,砖雕也是。苏州园林是吴文化的集大成者,砖雕是吴文化的重要元素。砖雕的材料是苏州产的金砖,这个金砖本身就非常了得,它是水火的交融,凝聚了吴人的勤劳和智慧,这是鲜明的吴文化。再在这个载体上,施展雕刻人的才艺,它不像石头那么硬那么冷,显得温婉,有烟火气,也更有人的感情在其中,这样的质材雕刻出来的故事,明显也更生动。所以,人们都是将砖雕放在门楼上,或者院子里的回廊中,天井里,是供自己和来家的客人把玩的,并不是要向外面显示什么硬朗。一句话,重向内而非向外,重自省而非宣扬,等等吧。
  晚报会客厅:作为苏式砖雕的传承人,你不但要做好自己的作品,同时,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的精华,你还有发扬光大并后继有人的义务,你有压力吗?有喜忧吗?
  潘志慎:我有的,我有压力,也有喜忧,也就是有喜有忧。喜不多说了,说说忧虑的,也就是压力。现在,愿意学这门技艺的人不多了。为什么?这个活太苦。工作起来满身的石屑灰尘,是个体力活,还有点脏。并且,钱不多。即便挣了点钱,也是心血钱,汗水钱,是辛苦钱。苏州的年轻人不愿意学。我现在带有五个徒弟,都是很不错的,但有四个是江西人,只有一个是藏书人,也就是说百分之八十是外地人。我儿子潘绪勇也是我的徒弟,在经营管理上有一套,是我的好帮手,但雕刻的手艺还不能和我的五个徒弟相比。我可以负责我们老潘家的世代家传传至我儿子身上,传至第五代;但能否再传到我孙子身上,传到第六代身上,我毫无把握。昆山率先给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资助,他们在积极地寻找对策思路,这是让我们从业者深感温暖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匠心 | 苏州非遗文化系列之六--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东山雕花楼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网师园
苏州系列118|大儒巷古昭庆寺砖雕门楼
苏州百巷(36)马大箓巷
奢华至极,十五万银元堆出的雕花大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