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灯:小镇故事多

张永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东接上海,西连苏州,是2500多年的时光沉积成太湖流域的一个水乡古镇,历代人文荟萃,水乡风貌灵秀,地丰物阜独特,民俗风情纯朴,历史底蕴深厚。

古镇东北侧的少卿山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中国土建筑金字塔”之称。吴王寿梦为御越国,曾在千灯一土墩筑烽火台,公元210年秦始皇东巡登临此墩望海祭祀,故称此墩为“秦望山”或称秦柱山。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在此山之阳,又建成“七级释迦佛塔”和宏大的“波若寺”,后期改为“秦峰塔”和“延福寺”。秦峰塔因建塔之砖有浮雕、塔身修长而被称为美人塔,内有从缅甸引进的“世界第一大玉佛”的白玉大佛。还有唐代陶渊明第九代裔孙文学家陶岘首创的“江南丝竹”,至于余氏典当行更是保存至今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时期江南一带有名的典当行。

最重要的是,这里是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故乡,这里又是“百戏之祖”昆曲创始人顾坚的故里,这里还孕育出源远流长、遐迩闻名的千灯文化……

 

 

千年“灯”一回

凡是听到或到过千灯的人都会对“千灯”地名颇感兴趣,这里确实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千灯”在历史上有过千墩、茜墩等名字,这些都是事实,只不过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千灯最早叫千墩。据汉书《吴越春秋》和宋《玉峰记》记载:吴地有三江,其吴凇江畔有土墩九百九十九个,及昆山南三十里有一高土堆,为第一千墩,遂称“千墩”。据清陈元模著《淞南志》载,清宣统二年(1910年),因为该地土墩上长满了一种草:“根可以做红色染料,也可以做药材,这种草称‘茜草’。”所以,那时的人们便把“千墩”易名为“茜墩”。“茜墩”这个地名一直用到解放后,也许是茜墩过于文雅不通俗,或者是因为发音基本相同,人们便索性又把“茜墩”改为“千灯”。对于千灯的曾用名,既要充分理解,也要充分尊重,毕竟都有历史的斑驳投影,但从我个人来说,仿佛一听到“千灯”这名子,心里就会一亮的感觉,觉得很美,很亲切,很温暖,也有想象的空间,似乎代表着光明的使者,象征着辉煌,象征着富裕。这也许与当地人的初衷不谋而合,或者他们还有更为美好地寓意。总之,“千灯”这个地名一经产生,便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于是,19644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最终正式改名为“千灯”。

走进千灯,只见居民住宅缘河而筑、临水而居,驳岸列排、河埠成市,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江南小镇的水巷、河埠、古桥、廊坊、庭院等优美景致,依然飘荡在人们的视线中,特别是绵延15公里的千年石板街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奇迹(据说是江苏省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道,是由2073块条形花岗石铺成)。当我们行走这花岗石铺成石板之上,两侧楼宇挑檐而出,小楼相依,形成江南古镇“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的特有风貌,但漫步于石板街,但能够从江南水乡的古朴风貌中领略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还是那个由远及近、由内而外发散的千灯文化。

应该说,作为千灯的近邻“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中国博物馆之乡”锦溪的横空出世,唤醒了千灯人,也激发了千灯人,千灯人发现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丝毫不亚于其他江南名镇,走出自己的文化之路,便成了该镇从上到下协力同心的共识。自2002年以来,全镇不断加大投入用于古镇的修缮保护,明确以石板街为主的历史街区34公顷为核心保护区,同时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先贤文化、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延福古刹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少卿山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和江南水乡农耕文化等五大文化特色为依托,重点还是凝聚在 “灯文化”的挖掘之中,……

因为,千灯、千灯——自然少不了灯,也需要创造许多的灯。于是,聪明的千灯人,以灯为灯,以灯造灯,以灯聚灯,以灯展灯。今天的千灯,据说正在古镇区建设一个集灯之大成的灯艺术馆,开发灯艺术品,收集国内外的各种各样的灯,将相思廊和千灯浦两岸用灯点缀,在三里石板街上悬挂各色彩灯。过节时候的千灯,街上有灯,桥上有灯,岸上有灯,塔上有灯,一派千百盏齐明、万家灯火的红火场景,游客们日游周庄,夜游千灯,真是人在街上行,胜似灯中游,届时的千灯真是名符其实的“千灯”了。那天我们去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灯的展览,好像是在一个古宅里摆放着某高校的一位教授自己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灯,尽管是个人收藏,但相当丰富,古代的灯、现代的灯、中国的灯和外国的灯,这已经让人在山阴路上,有目不暇接之感了。

亭林故里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爱国学者,中华民族七十二伟人之一。初名绛,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他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水利河漕、兵农田赋、经史百家、经济贸易都有精湛研究。晚年侧重考证,深究哲理,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提倡“经世致用”实学。开创清代朴学风气,对吴、皖考据派有深刻影响,被誉为明清学问有根柢第一人。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由于他的思想深刻缜密、新锐务实,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千灯镇,正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诞生之地。

走过石板街,就来到顾炎武的故居。这是一处五进的明清建筑,从雕梁画柱之中显然已透露了扩建的信息,事实上经过改造以后已由原来占地6亩扩至60亩,空间放大,内容变丰,形成了包括顾炎武起居生活区、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和顾园几个景点,其中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形成墓、祠、厅一体的园林布局,在当地大户名宅构成的古建筑群中也是最值称道的,乃为千灯诸景之首。我们认真阅读了建筑群的每一个细节,深入地感受着一代伟人的衣食住行的形神韵致,希望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到思想的发源地和睿智的触发点。我知道顾炎武自幼勤奋好学,所以对读书楼最为感兴趣。听人介绍,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后来,由于家庭的缘故,顾炎武被送给他的叔叔抚养。叔叔婶婶对他很好。不幸的是,叔叔很早就去世了,小顾炎武只好由婶婶抚养成人。婶婶出身书香门第,喜欢读书,有学问,而且对顾炎武也十分疼爱,为了教育顾炎武,婶婶经常给顾炎武讲历史故事,教顾炎武读书、学识字。聪明的顾炎武在婶婶的悉心教育下,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受到了邻居的夸奖,年幼的顾炎武不禁有些飘飘然了。婶婶及时发现了顾炎武的这种思想苗头,让顾炎武背诵宋朝刘基写的《卖柑者言》这篇文章。然后,婶婶问:“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顾炎武说,文章揭露了某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婶婶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一个人刚刚有了一点进步就骄傲自满,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又有什么区别呢?”顾炎武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些谆谆教诲的点滴启示,为顾炎武勤奋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注入了不竭动力,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家。当顾炎武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家以后,他那“苛刻”的读书法也不胫而走、倍受称道。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书的卷数,这时铁律,必须完成;他限定把每天读完的书抄一遍;再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心得体会;最后,他还要在春秋两季,再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他读《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成了两部书;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也就成了后来的《日知录》,从中人们不难发现呕心沥血的史料印证和落笔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自己本人也说:“平生之志与业”竟在《日知录》……

尽管《日知录》在当今社会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老百姓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句激励了多少人仁志仕的至理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这句名言就是来自于《日知录》:“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卷十三《正始》篇)这句名言,炎黄子孙都耳熟能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刘洁修先生对它孕育过程进行过认真的考辨,他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是来自于顾炎武,但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我们查看了有关典籍,发现梁启超确实说过:“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的理解是,梁启超明确认为这是顾炎武的原话,但是查遍《日知录》中却真的没有找到完全一样的八个字,这只能说明梁启超或许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的版本,或者是他在文字上作了进一步提炼概括,这才使顾炎武磅礴的思想在精炼的文字中得到了固化定型,让发自顾炎武胸际的突进狂飙更加催人奋进、声振寰宇!

                    百戏之祖

 

昆曲源于昆山,是现今我国活跃于舞台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对许多戏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戏剧、音乐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何说昆曲是中国的百戏之祖?一说是昆曲出现较早。昆曲诞生于元末,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与历史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但希腊和印度的戏剧都早已绝迹,只有昆剧至今仍活跃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昆曲的唱腔清柔婉转,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高雅精湛,剧本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我国几乎所有剧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昆剧的滋养,所以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二说是昆曲的成长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成长。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同时,昆曲对京剧和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常把昆剧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三说是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昆曲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京剧便是从昆曲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很多京剧艺术家如梅兰芳等也都参加过昆曲表演,甚者是昆剧表演的行家。就连佛教的梵唱也完全是从昆曲演变而来的。

随着“百戏之祖”昆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该戏曲的创始人顾坚也开始为世人熟知。顾坚(约1368年前后),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太学生,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元将扩廊贴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与当时文人顾德辉、杨维祯、倪元慎等相友善,著自《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今均已不存。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顾世居昆山,“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为昆山腔创始人。也就是说,昆曲创始人根本就是元朝的顾坚。

其实在去千灯之前,只知道千灯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家乡,在昆山亭林公园浏览的时候看见昆曲博物馆还以为昆曲和顾炎武有些关系,后来经人介绍才知道犯了个常识错误。

于是,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顾坚纪念馆。纪念馆很大,有顾坚的像,仙风道骨,栩栩如生。馆里有用小腊人呈现的《浣纱记》、《十五贯》、《牡丹亭》、《长生殿》等昆曲代表剧。腊人小巧精致,造型生动地表现昆剧艺术,让人过目不忘。这里显然是一个以昆曲鼻祖顾坚为主题,以昆曲为中心,为历代各种戏剧人物为展品,表现中国戏曲发展史的展馆,游客可以从这里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真正让我们有些意外的是,在路过陈列室楼下的一间大房间时,只见一屋子的人悄无声息地坐在那里守着一杯清茶听曲。原来这里还布置着昆曲小舞台呢?舞台背景全是从民间收上来的福、禄、、喜图案的雕刻,精巧地拼出中间的一个小圆门。这些木雕精细雅致不说,图案还是对映的,保存又那么完好,坐在这里,听听昆曲,好不惬意!难怪有些人是从早到晚都不舍得离开。说老实话,在这个戏曲日益衰微的时代,这些肯听和肯唱的人,无疑是真正的爱曲人,比起昆曲创始人的拓荒开垦,他们在寂寞中的执着和热爱,他们在相伴中的坚守和痴情,对于昆曲的延续也许另有一番值得称道的风景。

那天,我们去是时候,正好在唱《牡丹亭》选段,男女主角的深情演绎,让我们真的沉浸到人物的心灵世界之中。当你跟那些票友聊起昆曲的时候,他们会马上告诉你,昆山腔的创始人顾坚就是这儿的人,然而再给你细水长流地介绍昆曲的子丑寅卯,那些写在脸上自豪感油然而生。喜欢昆曲的人都知道,昆曲是昆山腔的再创作,但不管怎么说是从这里演绎出去的,这里就是昆曲的发源地。尽管当今昆曲已不仅属于千灯、属于昆山,而是属于中国,或者说往更大的方面说,已不再只属于中国的而是属于世界的了,但千灯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责任,他们为纪念顾坚也为传承昆曲, 正通过各种形式发扬光大,甚至在小学生中就开启了昆曲课……

千灯,对于我们来说,总是有一种诱惑,也是一种难舍,荡漾在古镇的记忆中,我们谛听或者看到历史文化的清晰回响和生动足迹,这在现代文明的构筑中反而有一种回归的意味,清幽、古朴、自然、亲切,引人遐思,发人深省,历史赋予它的使命不仅是连接过往岁月的千年文化,也要续写时代文明的灯火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文化之路 现古镇魅力
顾炎武何以疏远昆曲(文|杨瑞庆)
千灯古镇千灯人
走进千灯古镇
累了 去另一座城走走
游走昆山千灯古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