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纸堆日记之三(上)

故纸堆日记之三(上)

 

二马

 

 

一、关于晏成的一张“邀请单”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是说三月份,是个心意荡漾的好时节。

谁也不会错过这个“三月天”,去制造一点浪漫,增加一点联谊。这其中,自然缺不了读书人和教书人的身影。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枚物件,是一份“邀请函”,但我宁愿称之为“邀请单”,或干脆就叫它“请片”,因为它形似名片,微如手掌,实在太小了。我不知道当时晏成中学的校长,是如何签字同意印制的——他不怕寒酸吗?我们这么大的教会学校,这么有名头的“双语”学校?请人家来“交谊”,还“大会”,就送这么个“小片子”出去?

但晏成还是印出来了。

我们现在来欣赏:

此“邀请单”,白底黑字,用古粗宋字体;字数寥寥,只是些时间、地点的词汇。但细读起来,总觉得有不同的情味儿在里边。比如,“略备茶点”,比如“恭请”,比如“光临”,比如“谨订”等等,短短五十二字,敬语如春,礼仪如饴,一派绅士之风,扑面而来!小则小矣,礼则礼矣。

此物件收购于何日何地,何方人氏,早已忘却。昨夜晚偶然翻到,便觉得大有生趣,也就萌发了要给晏成中学,即今天的苏州第三中学,写一个短篇系列的想头。于是,晏成“略备茶点”,我们开始“光临”。
 
◇交谊会请柬

 

 

 

二、关于1923年的晏成

 

这本“晏成校刊”,大概算得上是我所藏百余种校刊中,出版年代较早的一种;也算得上是苏州、吴县地区,笔者收藏的民国校刊中的“前三”,很是珍爱,少有示人。

此刊封面用赭色印制,其封面也即是目录,这两点,也是诸多民国刊物的主要风格或“作派”。至于为何将目录直接印到“脸上”,我猜想,一可能为节俭计;二可能为广告计,就是让读者从脸上即能读到心情,在第一时间和第一空间,就知晓刊物内容。我以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些。

此刊共设六个栏目,百页不到。但读者君可能不知,此刊竟然采用了中英文版,是双语的!其中,中文64页,英文14页。这让笔者大为惊讶。在当代教育如此发达的苏州诸校,我参与编辑和印制的校刊、校本,或近百种,但绝少有谁提给要出中英双语版的。为什么?没必要,也少读者。当年的晏成中学因为是教会学校,中西文化交融,英文教学是其特色,故附有英文内容。当然,这样做的好处,也的确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文化性和世界性,真的值得给他“赞”一个!

刊中,有照片一张,大至整幅。文字为“本校球场”,我将另文专门介绍。全书插图不多,仅三四处题花和插图。此是本刊的遗憾所在,没有达到图文并茂的美誉度。看来,当时的晏成,美术人才还是有些缺乏。

在封二的编辑部名单中,笔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吴进贤”——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应该就是苏城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吴进贤”老先生了。他当时是晏成的中文部教员,也就是现在的“中学语老师”。

在编辑部的名册中,老师顶着一个“总编辑”的头衔。因为戴着这顶“老总帽”,笔当然就不能闲着。总编总编,总得先写先编。于是就有了“一本校刊写四篇”的记录——在此校刊的总二十二篇文章中,“老师”一口气写下四篇,真是“下笔如有神”!其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一文,刊于卷首,有点类似于今天“刊首语”之类。叶圣陶先生当年编《中学生》时,也常喜欢这样做。究其原因,一是彰显个性,二呢也是人手紧张的缘故,时间紧,任务急,求人不如求己,于是就只能挺身而出了。当然,作为“刊首语”,风光是风光,但如果出了问题,就会“一期刊物出,名声输精光”。责任大啊!

我对书法没有研究,也不收藏。但先生的匾牌题字和刻联,却是到了苏州就不能不相遇的。现今,在苏州的大多数园林中,几乎都有吴老先生的书文。比如网师园里,万卷堂中的对联“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封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就是他的佳作。写得真好,大有画意,也多藏故事。

一个中学老师,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才华,而终能在苏州古城,成为一代书法名家,在当代,几乎没有。至少,我没听说哪家中学里有过。

最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的晏成学生,能有如此书文俱佳的学者型老师来教授上课,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而自豪的事情!少年时代,就能接触到最优良的教育和最具理想精神的老师,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基本就定局了。

——这是1923年的晏成,距今已有了近百年岁月。如果走一步,算一年,那我们也得走上一分多钟呢。
 
◇1923年的校刊

 

 

 

三、晏成中学:1923年的美丽球场

 

这是1923年的晏成,就是今天的三中。看起来很荒,草木几无,只有左边的那幢建筑,端庄大方地临风而立。一看就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洋味”十足。这在小桥流水的古苏州,在当时,绝对是一件稀罕物;当然,也是一件象征物。虽很孤独,但很公主。

1923年,使用“学校”之名,也才十几年,以前叫学堂。晏成能有如此的建筑和球场,真的是“校园先锋”了。我估计,说不准还会有许多人起来,反对如此浪费土地呢。中国人的旧观念就是多盖房,孙满堂。但大家似乎都忘记了一点,那么多的儿郎,应该怎么活法呢?作为人,他们应该在哪里活着呢?这个事情,做生意买卖的,不必考虑。但做教育的,要第一考虑。

晏成荒凉而广阔的球场,其实就是大自然,就是大教育,就是天地人。读书需要房间,教育需要自然——在阳光下,在春光里;在奔跑,在掷球;在无拘地群笑,在无目的地行走,等等,都是作为人而必须的体验和经历。教育岂止在课堂。

晏成的教育者们没有吝惜土地,没有“寸土寸金”。他们给孩子以球场,给学生以体育,也给童年以天空。

照片,真是一样好东西。
 
◇1923年的球场

 

 

 

四、关于1932年的《晏成校刊》和程金冠老先生(一)

 

关于这本《晏成校刊》,有许多故事可讲。

先谈这本校刊的来历。

大概是十年前的样子,我开始迷恋上叶圣陶的著作。因为崇拜,所以收藏。我花了三五年时间,就将叶老先生的几乎所有著作搜罗齐全。到了2005年的时光,已经差缺不到十种。我胜利在望。

这些图书,有些是网上来的,也有些是专程到上海的几家旧书店淘来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每月要到上海的福州路去个一两次,有点像探亲的意味。如果不去,就觉得没有尽职,对不起谁,或者会失去什么。收藏者的心态到了一定阶段,就“异变”了,这大概也可以叫做变态,或者叫“态变”。

我在上海的旧书店注意到了这本《晏成校刊》。此书品相七品,周边已经起卷。藏放在玻璃柜中,允许你看,但不许你翻。开价五百。

太贵了。我开始讨价还价。但旧书店的两位阿姨轮流给我上课,一个用上海话,一个用上海话夹普通话,对我说你看看好,我们是公家的店,我们不是做生意的。我只才看明白,这个四楼的旧书店群,还有公私之分。因为其他的十余家书店都是可以还价的。五百,太贵。我就离开了。

然后是第二次到上海,第三次到上海,次次都要见面。真是一面复一面,相见复相见。大概是到了第五第六次的时候,我按耐不住了。我似乎看到了《晏成校刊》中的一双眼睛,目光里都有点眼巴巴的样子了。我就觉得,如果我不拿下,还会有谁会将其领回家呢?我的心中似乎生出了一种慈悲为怀的心情。于是,我决定将这本《晏成校刊》带回祖地,带回他的出身之城:苏州。

于是,什么话也没有交流,摊出五百,指指书。然后下楼出门,坐车回苏州。

火车上,紧紧地捂着皮包,心情复杂。

我还是觉得有点贵,疼钱。在当时,像这样品相和不成套的校刊,三百元足能拿下了。但是,阿姨说了,她们是公家的店,不是做生意的,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那几位阿姨未必知道,何谓“晏成”,何谓“校刊”?为何是五百,而不是三百?她们只要认识一百元是什么样子,做到不收假钞就可以了。

此校刊为16开本,高27厘米,宽20厘米。封面用特种纸印制,书名烫银,果然比1923年有了极大的进步。大概此时的晏成,资金和编辑力量都强大了吧。

校刊的出版时间为1932年。版权页内容全文如下:

 

出版期: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七月五日

编辑者:苏州晏成中学校刊社

发行者:苏州晏成中学校刊社

印刷者:苏州西中市文新印刷公司

 

版权页附录在书后。

版权页前,加有十个页码的广告页。这也是当时很多校刊的做法,即出版的费用,是学校拿一点,学生积一点,然后再到社会上去讨一点。所谓“讨一点”,也就是现在“拉广告”的说法,这个工作全靠编辑人员,也就是学生编辑去完成,脸皮要厚,最好有人脉,认识大老板。但一般遭回绝的多。的确够辛苦,也够郁闷。但现在看来,也不乏是一种社会实践的方式之一。社会,本来就非“顺风港”。

于是,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一本近两百页码,图文并茂的软精装校刊,就雄赳赳地“出炉”,与大家见面了!

1923年的那本相比,时间已过去了九个春秋。但今非昔比,楼上楼下。两种校刊放在一起,就是童年与青年的差别。晏成,长大了,英俊了,成熟了,有型了,做什么都像模像样了。

书中,有名人题词,有各编辑者头像,有众教师群像,更有各科各班的所有学生头像和姓名,简直是一本晏成中学的“集体户口本”了。

我一页一页地翻阅着。忽然,在编辑部人员的相册专辑中,我的目光停住了,一个名字出现在我的眼前:

程金冠。

——这不就是当年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那个运动员吗?

看看面容鼻脸,完全吻合。

作为中学生的程金冠,在编辑部的成员中,是专门做“广告业务”的,算是个校刊“广告科”员工。他挑的其实是最难的活。

说起程老先生,笔者曾与其有过一段同事经历——这大概是当年作为“广告业务”员工的少年程金冠所没有想到的;也是八十年后,此校刊的收藏者所没有想到的。

我与程老先生的同事经历,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州铁路中学,是平门桥那边的一所学校,现在已经关门打烊近十年了。

这段“同事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一位当年才二十三岁,青涩单薄;而另一位,名冠全国,却已过花甲之年,是一位真正的“老”师了。而他,就是当年晏成的翩翩美少年:程金冠。
 
◇1932年的校刊

 

 

 

(下期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7年5月南侨中学第一期校刊《起帆》
钱穆的中国文化之爱
长假旅程(六、苏州)
伤寒论后条辩 十五卷 程应旄条注.王叔和序例贬伪一卷,辩伤寒论一卷 王式钰校刊,清康熙10年
绽放玫瑰馨香成就这场“晚报杯之约”
乡土书法家江基魁为花桥中学校刊《魁星楼》题写刊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