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乡有路桥为径

再一次踏上千年古镇同里已是初冬时节。

在那个漂浮着水乡气息的氤氲黄昏,古老而年轻的小镇以其悠长古朴的小巷,温软可亲的吴语以及罗星洲时远时近的鼓声迎接了我。

此前,就在来同里的路上,我还一边翻看着描写同里的书籍,一边回想着三年前与她初相识的情形——那该是怎样匆匆的一握,又是怎样无奈地分别呀。自那以后,常常一闭上眼睛,就有缠绵不绝的河水自心坎漫过,而那些形态各异的石桥一如大写意般的泼墨画卷深深地烙在心底的一隅。每当夜深人静,仰望星空,一种寻找“艳遇”的情怀更是不断地如流星般撞击着心灵。于是便想,何日能够再游同里。或许真的是和同里有缘,这样的想法终于因为《中国信息报》社举办的“同里笔会”而成为现实。

一、

清晨,当度假村的第一声鸟鸣把我从梦中唤醒,我知道,和同里的第二次约会开始了。第一站,便是魂牵梦绕的退思园。作为建成于1887年的一处私家园林,退思园以其精妙的构思和涵盖四季的园林风光而成为园林中的上品。漫步园内,花木泉石点缀四时景色,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无不贴水而筑,仿佛漂浮于碧水之上。但仔细观之,其最特殊也是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莫过于内园南侧的“天桥”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乃一旱桥;而骄傲之处在于,1986年,即在退思园修复开放两年后,《人民画报》将其作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苏州园林”的代表景点予以隆重刊出。此刻,站在初冬微凉的风中远远望去,它恰如一条横空出世的飞龙,越过假山之巅,将“菰雨生凉轩”和“辛台”相连在一起。望着它那动感十足的飞翔姿态,真佩服它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便想,若登临其上,必有一番好风景——夏阴处树影婆娑,芦苇菰草掩映;秋月中风清云淡,石船名虫一静一动;更不要说春花之绚烂,冬雪之纯净洁白了。常言道,高处不胜寒。以任氏“退思补过”的心态出发,我倒觉得此桥也应该包含几分危象的。

出退思园,过古戏台,沿青石路前行,左转右拐,未几,便看见伫立于镇中心十字形小河上最著名的“三桥”了。所谓“三桥”者,乃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它们既小巧玲珑又朴拙典雅,看上去如三尊精雕细刻的石雕艺术品,横跨于绿水碧波之上,掩映于绿树花丛之间。三桥呈品字结构,横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行街道。沿河皆青石驳岸,合欢、女贞临波倒影;桥上人来人往,桥下船去船归。人行至此,早已忘却心中淤积,完全被古镇这一独特的风景所陶醉了。

无疑地,同里人是非常看重“走三桥”的。面对季节更迭,岁月流失,人情变故,谁不希望青春长驻、事业发达、生命永恒呢?而同里人因为有了这三桥的存在,从而使消灾避难、吉祥幸福、健康长寿有了最直观的诉诸对象。于是,一种祈求幸运、平安、健康、富裕的心情便年复一年地积淀下来,并被赋予了美好的内涵:

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

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

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而今,凡是镇里姑娘出嫁、小伙子娶亲,都要吹着喇叭、敲着锣鼓,双双对对地走过“三桥”。每每至此,司仪便会大声诵读:“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恩恩爱爱,夫妻和睦,白头同偕老”。若喜逢老人过六十寿诞,是日午宴后也定要到“三桥”走一走。此刻,早已被黄酒微醺的老人一改之前的矜持和严肃,微笑着自吟道:“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看到此情此景,谁不为同里人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欢欣鼓舞进而向往之呢!

今日,已走过三桥,我定会将它们所蕴涵的吉祥和幸福真藏于心。

 

二、

毕竟是来到水乡,毕竟有着对江河湖水的深深依恋,于是弃岸登舟,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想不到的是,船刚一启动,来自湘西的朱博士便放开了歌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侉我好宝宝……歌声落去,掌声响起,忽儿又有另一首来自冥冥之中的歌谣飘至耳畔:“灯影浆声里,天尤寒,水尤寒。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浆声里,何处是江南?”然而,以今日同里的繁盛早已将历史产生的凄切与怨恨离别淹没殆尽,倘若要找寻旧时的江南也只能去故纸堆里周游了。恍惚间,长庆桥已近眼前。作为“三桥”中历史最短的一座,其堪称为号召同里人造桥、爱桥的宣传体。有对联为证:“共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同里人不仅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至今尚存的那四十九座古桥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是同里人并不把留名看得很重,否则,我们哪里还需要面向石板、河流甚至历史去一一叩问那座座石桥肇始于何年何月呢?

长庆桥一过,便是吉利桥。此桥有两幅对联,尤以南向的为最妙:“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透过此联,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似梦似幻的同里:太湖之滨,五湖环抱,街随水走,水随桥行。雨天,听窗棂檐下的淅沥,阅池塘小河上的涟漪;晴日,看湖畔芦苇青青,湖心云烟茫茫。在水巷深处,劳作了一天的同里人或品茗于岸,或隔河而语,或目睹着黄昏渐渐黯淡下去,迎接又一个宁静夜晚的来临……当然,若要真正走进这不是天堂胜似天堂的所在,当需一颗如水般透彻明亮的心。而经过千百年来湖水的浸润,同里人早已和脚下的泥土、青石和小桥融为一体了。

歌声起起落落,船却未停,须臾间,太平桥已进入视线。与前两桥的拱形相比,太平桥虽为梁式结构,但更加小巧玲珑,尤其是两个不对称的桥墩使得小桥充满了无限动感。桥上也有对联:“永济太平南北路;落成嘉庆廿三年。”此联既道出造桥者的美好心愿,又记录下了建桥时的年代,真可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自太平桥北堍进入仓场弄,穿过富观街,就到富观桥了。这座始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的武康石桥几乎已找不到最初的痕迹了,现存之桥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的单孔石桥。与“三桥”处的喧闹和喜庆相比,此处甚是幽静。自远处望去,秀木古树南北伫立,倒影投向河面,更显河水之碧绿。而半圆形的桥孔亦将影子投在河面,一虚一实,合成一个满圆。前船既过,划起阵阵涟漪;后船续行,满圆复又时断时连了。此种景象与趣味着实为水巷中的旅行更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若视力极佳,待船至桥下,便可有幸目睹“鲤鱼跳龙门”的精美图案。传说这条鲤鱼在三月桃花水发的时候,乘风破浪奋力跳跃,想跳过龙门而进入仙界,可就在跃出水面时,桥上走来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便动了凡心,结果是“一出水而成千古恨”,变成了似鱼非鱼,似龙非龙的摸样。今天,与其说它是在和富观桥长年厮守,毋宁说是同里人要借着它的故事给尘世间的芸芸众生以某种忠告吧。

自富观桥以后,河道渐窄,再过饮马桥,前方不远便是普安桥。普安桥俗称小东溪桥,坐落在同里镇东北,拱形单孔,南北走向,跨后港,亦名读书桥。它初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此桥东西两侧皆有桥联,但能表现为“读书桥”的惟有西侧桥联:“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此联不由地让人联想起古同里镇的读书风气和风土人情——月光皎洁之晚,书声朗朗;轻舟归港之时,渔歌唱晚……此情此景,即使是神仙亦不能不慨叹之。我以为,更为重要的是,此联还反映出同里人绝不是那种死读书,更不是读死书,而是在读着同里自身的一本大书……

既是水乡,桥当然不止这单单的几座,正所谓“水乡同里五湖围,东西南北处处桥”。不说则已,说出来就是一长串有着厚重意味的名字:东望“退思”西顾“三桥”的得春桥,气势轩昂的泰来桥,隐含赌气成分的中元桥,“马上报喜”的乌金桥,崇尚民本的思本桥,一心向善的渡船桥(又名西津桥)。至于架二块长形桥石就可以称为半堍桥的奇思妙想,更是同里人聪明睿智的绝好证明。而正是有了这些拱如长虹卧波、平似横笛劲吹的座座石桥,让前去同里的路不再曲折艰难,让走出同里的路不再充满忧伤和悲凉。

同里的桥,已成为古镇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三、

午后,随着游客渐渐散去,本就安静的同里镇又回到安静本身。择河边茶摊坐下,一边端着香茗,一边看着“三桥”发呆。此刻,时间于我仿佛静止,不复流动。少顷,忽有声音自某处传来,这一切都是真的吗?环顾四周,并不见有人相问,才知道这声音来自心底。再看看自己,的确就坐在同里镇慵懒的阳光之下。或许,如此感觉和余秋雨先生所言同里的“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如出一辙吧!眼看茶已见底,起身缓缓续水,竟似听到了时间流动的声音。入座,环顾四周,正有人自桥上过。看那神情之轻松,姿态之舒展,就知道是镇上的人。而逆着那人的背影远远望去,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或急或缓地走来又走去。

叶茵是拿着他的《顺适堂诗稿》走过来的。这位南宋诗人不仅诗格高远,还有着乐善好施的秉性。据嘉庆年间的《同里志》记载,同里镇桥龄最古老的思本桥就是由他所建。不仅如此,对于家乡的桥他还有着了极深的情感:“两桥横处放潮回,桥外花竹涨晚埃。”(《次范无外孙花翁游法喜寺韵》)可以说,走桥,建桥,赏桥,写桥构成了他人生中最值得后人仰慕的风景。叶茵走过,同是江南人的倪瓒又走来。这位有着“元季四大家”称谓的水墨画家,尽管在其人生的最后二十年“扁舟五湖,过着闲适,优游的岁月”,但亦不失诗人情怀。“寄诗为道长相忆,想亦依依念去纵”(《同里怀元用》)。这份怀旧与思念之情,或许只有同里的一座座石桥可以作证了。紧接着,李继本吟咏着“柳桥通水市,荷田入湖田”(《夕次同川》)从面前走过。在他身后,桥渐远,水生波,黄昏中的同里已是一片烟雨迷蒙……宋人走过,元人走过,明代诗人吴骥也身沐春风翩翩而来。面对水乡的无限美景,他早已情不自禁:“地带三吴远近至,桥通一水东西分,白粲连艘何济济,青蚨满箧常欣欣。”(《同里六景:南市晓烟》)。如此诗情画意,不是熟悉并热爱这块土地的人是难以完成的。

人自近处来,却向远处去,这大约就是时光于人的动人之处。弹词名家马如飞虽是抱着《珍珠塔》悄悄走进同里,却是高昂着头颅从同里大小不一的石桥上大踏步走出去的,同里于他实在是一个扬名千古的福地。如果说他是靠着同里出名的外乡人,那么沿着那一座座石桥走出去的同里人则更多。据史料记载,自南宋淳佑四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物举人九十三人。叶茵之后,曾经在会川桥边度过快乐童年的计成以一部《园冶》而使其成为一代造园名家,名播海内外。近代以来,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等里人亦名声显赫。说来,这些人哪一个不是由同里的水喂养大,哪一个不是以同里的桥为其人生的起点呢?著名杂文家冯英子在《同里杂忆》中写道:“我在同里住过不少地方,先是住在三元桥的白场,……在三元桥堍有一家邱隆兴小木作,专门做雕刻的木器,如大床、樟木箱等等,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手艺。还一家自制麻油的作坊,每天用一匹驴子磨芝麻,驴子的眼睛蒙上一个罩子,不断地沿着石磨打转,那精神使我佩服。”倘若说鱼米之乡的同里给予冯先生的是赖以成长的物质条件,那么三元桥附近的丰富阅历则给冯先生赋予了精神和灵魂的翅膀。

同里的桥,一座通往成功的桥。

四、

海德格尔曾有过一段如诗如画的描述:河岸之所以作为河岸出现,只是因为桥梁横跨在河上……桥梁带给河流一个又一个位于河岸后面的广阔景观。它使河流、河岸和大地互为邻里,桥梁把大地聚集成河流周围的景观。

同里的桥,不仅“把大地聚集成河流周围的景观”,其本身就是作为有生命的景观而存在的,其骨子里所传承的文化、精神与灵气更是超越了桥本身。

而其实,作为一段人生的驿站,作为丰富我们心灵感知的永远的“远方”,同里本身不就是一座桥吗?回望来路,是古镇千年的沧桑变幻;放眼前途,是同里人更加辉煌美好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江南的桥
同里:醇正水乡 旧时江南
古镇四方水 波光映同里
同里古镇——小桥流水人家
【南翔古镇】2、南翔也有“走三桥”
江南六大水乡古镇纪行 王道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