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江路里卫道观

苏州平江区有一条历史文化街巷,它的名字叫“平江路”。沿着这条“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石板路前行,可以看见一条被高高的垣墙夹着的曲折街巷,名字叫卫道观前。这条巷子的名字缘来,如同观前街是因为坐落在玄妙观前而得名一样,是因为它在另一所宫观——卫道观之前,而得名。

卫道观的历史

卫道观位于苏州平江路卫道观前16号,整体坐北朝南有关卫道观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洪武卢熊《苏州府志》,称其初名会道观,宋季蜀人邓道枢以教法显于理、度两朝。宋既内附,道枢游吴中,得上官氏废圃,建此观。”《百城烟水》也记载说:“卫道观,在新学北。元初邓道枢建。邓,蜀人,以教法显于理度两朝,宋亡游吴,得上官氏废园筑成,名会道观。”可见,卫道观最初是由四川人邓道枢在得到苏州里人上官氏的废园后,于元初创建的,初名为“会道观”。

·正德《姑苏志》卷五八记载:邓道枢,字应叔,号山房,绵州(今四川绵阳)人。道士。理宗端平中随魏了翁出蜀,一时名辈皆与游。后住持吴郡文昌宫。宋亡,楼城东上官氏废圃,名会道观。有《东游集》已佚。作为一名四川人,人生地不熟的来到苏州,并能够使“名辈皆与游”,邓的道学涵养可见一斑。至今仍保存有他的《送林道士归茅山》诗一首:“多载事茅君,麻衣与葛巾。眼知人贵贱,心链己形神。丁甲常为使,王侯不得臣。华阳归洞晚,芝草几回春。”诗中描述了一个处身淡薄、修炼有成的茅山道士,可以窥见,邓道枢与当时的许多高道都有往来。

另据《平江区志》记载,卫道观“……明洪武初,归并玄妙观。弘治中重建,嘉靖二十年(1541)邑令吴世良(又说为巡抚舒汀)重修,易名卫道观。清康熙四年(1665),道士周弘教重修扩建,在观内建三清殿,……乾隆三年(1738)道士孔游之又重修诸殿。光绪十四年,西华堂、文昌殿毁于火,孔又举债修复。民国六年,道士钱廷祯又重修。37年,三茅殿圮废。1953年,玄帝殿倾侧,道士钱绶之修复。” 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整顿宗教,赐封苏州玄妙观为正一丛林,设管理道教事务的机构道纪司于观内,因此卫道观归并玄妙观,后经明清几度修复扩建,到20世纪50年代初,虽经连年战事和岁月侵蚀,卫道观仍占地0.195公顷(2.93亩),有殿宇54间。1958年后,随着当时历史条件的变化,卫道观被用作工厂。

卫道观的三次复兴

卫道观自元初创建,经历几百年沧桑,殿宇几番破落、几番重修,这其中,有三次大的修复和扩建,可以说是卫道观的三次复兴。据《百城烟水》记载:“明弘治中,法师张復淳重建。祝京兆允明为记。嘉靖辛丑直指舒公汀迁长洲学于万寿寺,形家言观当学玄武为外卫,邑令吴世良重修,更今名。严文靖公讷为记。康熙丙午,法师周弘教重开山,扩建堂宇,鼎建三清大殿,东为东华堂,申文定公读书处,西为西华堂,王太常时敏书额。郑敷教有记。先是堂中有额曰“可與弘教”,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赠本观法师周世德者,后十余年而周君兴复院事,恰应其名,或以为有先机云。” 可见,卫道观创建后,历岁月沧桑,经人事变迁,有过三次复兴。第一次是成化十二年(1476)道观住持昆玉峰人张复淳,目睹“真宇之失观,若膏肓之匿竖”,发善愿重修道观,并带头捐出自己的所有积蓄,经过十几年的栉风沐雨,在广大善徒信众的帮助下,终于在弘治年间对宫观的殿堂重建成功,当时吴中文坛书界巨擘、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特为撰写了《会道观修建记略》以示庆贺。文中有“金谷既集,土木凑呈;夙壤聿修,新构载起。有若三清殿,有若玄帝殿,有若山门,有若夹庑,皆一日鼎成,完满弘壮。彩上塑像,玄金铸炉,泊诸法筵供具,亦复种称严备”,反映了当时善众群起响应和大兴土木的盛况,以及新、建殿宇的金碧辉煌,规模宏大。

卫道观的第二次复兴是在明嘉靖二十年(1541)巡按御史舒汀将位于今旧学前的长洲县学迂至苑桥以东的万寿寺,而当时还名为“会道观”的卫道观恰与万寿寺相望而近,于是当时的长洲县令吴世良带头出自己的俸禄,再度修葺此观。明朝自朱棣起,视真武大帝为保护神,因此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而卫道观正好在新县学的北面,势若拱卫,所以吴世良将会道观改名为卫道观。曾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常熟人严讷(1511-1584)为之作记。

清康熙四年(1665)卫道观都讲周宏教在时隔一百三十年后又一次发起了大规模的重修扩建。说到这次复兴,中间还有一段故事。据说在周复兴卫道观前十多年,龙虎山五十三代天师张宏任将一块“可与教”的匾额赠送给周世德,而十多年后,周世德果然应了匾额上的字,仿佛天师早就算准了周世德会在十几年后做出这番事情。对于此次复兴,当时为苏州乡里文人所尊崇的郑敷教《重修卫道观碑记》写道:“是役也,修建殿宇,增塑神像,金碧丹垩,堂构罘崽。前拓明堂,立两廊庑,长逾数丈,深广半之,一供三元大帝,一供三茅真君。后则缭以墙垣。殿东、西各树危楼,凭栏四望:青山粉堞,树色塔影,晴雨皆宜。这是卫道观历史上的第三次复兴。此后,卫道观又经嘉庆十五年(1810)、光绪十四年(1888)、民国六年(1917)和1953年几度修缮,直至1958年被用作工厂。

卫道观现状

1958年后,卫道观被改作工厂,大批殿堂被拆除明大学士申时行读书处东华堂等也就在那个时候被拆除。在所存建筑有中轴线上的山门、玄帝殿、三清殿、后殿,以及西华堂,西庑等。

三清殿是卫道观的主殿。苏州旧有三清殿两座,除玄妙观的三清殿是属于中国长江以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外,另一座就是卫道观的三清殿。

《平江区志》记载,清康熙四年(1665),道士周弘教重修扩建,在观内建三清殿,但从光绪元年《重修卫道(观)记略》的碑文中,可知三清殿始建自明正德四年,距今已近五百年了。三清殿至今基本完整,面阔三间13米,进深17米,高10余米,硬山,扁作梁架,两山墙全用抹角方石柱,柱础均为青石素覆盆式,至今仍保存明代遗构。殿内有造像碑和重修记石刻多种,扇面墙上的彩色道教壁画和前金柱上的蓝地金字抱柱对联犹清晰可辨。

卫道观中各进殿宇之间均为天井中路殿宇两侧均有廊庑,分别以月洞门与东西两路相通,门上原有水磨细砖门额。西路为西华堂,前后共三进。堂中原有“可与匾额;堂前另有平房五间,为厨炊、库房及沭浴之所,并有古井一眼。墙外原有空地亩许,曾是观中道士高树杂木、种植蔬果之所。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的卫道观已物是人非。所幸,目前卫道观的修复得到了苏州市道教协会和平江历史街区的重视,并在积极协商卫道观的修复和开发。

卫道观与申时行

卫道观的东华堂因为与明代大吏申时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人,长洲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申时行祖父从小过继于徐姓舅家,故幼时姓徐,中状元后归宗姓申。举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第一,殿试高中状元,一举跃上龙门。授修撰,历左庶子,掌翰林院事。时张居正推广新政变法,权倾朝野。申时行以文字受知于张居正,从此仕途一路平坦,万历五年(1577),由礼部右侍郎改为吏部左侍郎 ,翌年三月兼东阁大士,参与机务,不久又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进少傅兼太子大傅、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成为朝廷首辅。成为内阁首辅后,政务宽大,能容纳人,世称长者。然务承帝旨,不能有所匡正,一切务为简易,“上下恬熙,法纪渐不振”。为相九年,于万历十九年告老还乡。直至万历四十二年,神宗还派行人存问,诏书到苏州,时行已逝世。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诏赠太师。谥“文定”,赐葬吴山之阳。《四库全书总目》说“其相业无咎无誉,诗文亦如其人”。 

卫道观与申时行看似了无系,但却与他—生的辉煌仕途有着重大影响。《吴门表隐》载:“明申文定公时行祖宅,在混堂巷东”。混堂巷即在卫道观之北,前后两巷有多处小弄相通,来往甚是便捷,申宅与卫道观相隔不远。明嘉靖二十年(1541)卫道观重修时,他才六岁。由于家境清贫,二十七岁考中状元前,申时行都是在卫道观中日复一日伴随着晨钟暮鼓埋首苦读。冯时可在《申时行墓志》中称赞:“先生生有异微,十余岁即兼通今古业。前辈陆贞山先生亟赏许,谓是龙文万里,非外厩蹀躞。弱冠入庠,每试辄冠曹耦。”有关申时行在卫道观读书的记载有《申氏世谱》卷二《祠图引卫道观·文定公祠考》:“城东卫道观,系公少时读书处。”郑敷教《重修卫道观碑记》亦有“东日东华堂,大学士申文定公时行所书也。堂故文定读书处。”《百城烟水》中也记载着申时行《重游卫道观》诗一首:青氈憶昔傍丹丘,此日重来胜地幽。别去不知金竈冷,归来仍伴赤松游。萤火囊照夜看猶在,鹤驭乘云逝不留。漫为朱颜求大药,且教白首卧沧州。据《平江区志》记载,解放前,申时行后人仍常到观中祭祀。

申时行因卫道观提供了一个读书环境而功成名就,而卫道观也因为申时行而倍添了几分人文气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破旧的卫道观—品味姑苏之30
苏州百巷(79)卫道观前
【小巷记忆之一】卫道观前的秋天
十大道观
明朝 申时行行草《书诗册》
中国十大道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