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脉望馆与《古今杂剧》
脉望馆与《古今杂剧》
包光潜

  过常熟,看看脉望馆,这是读书人流连的地方。匆匆邂逅,又匆匆离去,十年宛若弹指之间。起初,我以为那是个藏医学书籍的地方。其实不然,脉望而非望脉。脉望者,书中小虫也。传说,“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夜以矰映当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还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时换骨上升。”

  常熟人,自古喜爱藏书,出过许多藏书大家。除了脉望,我能记得的还有绛云楼、也是园和汲古阁。其中绛云楼是钱谦益和柳如是生活、读书、校书的场所,可是天公不作美,绛云楼付之一炬,风流云散。

  脉望馆是明代藏书家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藏书楼。为构建脉望馆,赵氏父子费尽心血,吃了千辛万苦。据赵琦美编订的《脉望馆书目》可知,脉望馆曾收藏图书近5000种、20000余册;刊印书籍达36种、126卷,还抄校了大量秘本。普遍认为,脉望馆对中国文化史贡献最大的有两项,一是完好地保存了宋人李诫的《营造法式》,它是李诫在喻皓《木经》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我国古代比较完整的建筑技术方面的书籍,很有实用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二是赵琦美抄校汇集的《古今杂剧》,它辑录了元明两代剧本242种,名家荟萃,譬如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李文蔚、郑廷玉、贾仲名、桑绍良、朱有炖等,而更多的则是无名氏杂剧。这些无名氏杂剧都是赵琦美请人抄录的,几乎每一本都经过赵琦美校跋。阅读赵琦美的题跋,即知该书的主要来源,一是录校于明末宫廷戏的剧本,二是从朋友于小谷的本子转录的。二者均得益于职务之便,这期间赵琦美在京城担任刑部郎中,游走方便,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古今杂剧》花费了赵氏数十年心血,成书后,一直馆藏。后来又传到钱谦益、钱曾、季振宜、黄丕烈、丁祖荫等明清收藏大家手中,至今可辨他们的钤记,甚至还有收藏大家的题跋。抗日战争期间,郑振铎先生费心周折,花高价从书商手里购得《古今杂剧》,并献给国家。有人认为,《古今杂剧》的发现是继敦煌石窟、居延汉简等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1950年,郑振铎先生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时,倡导印制了《古本戏曲丛刊》,《古今杂剧》即在其中。

  感谢赵氏父子具有独特的藏书眼光。他们不仅重视传统的经史,而且广罗古今典籍,包括被许多文人看不上眼的民俗文学抄本,也不放过。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除了收藏古今书籍外,还想方设法通过精校刊刻、编目作跋、提供阅抄等途径,与当时江南各大藏书楼进行交流,并交换私藏,请人抄录,以便增加馆藏。有学者认为,赵用贤所刻书以校雠精善著称,《五经》等版刻纸墨上乘,可与宋版乱真;赵琦美校刊的《仲景全书》,被誉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

  赵氏故居(含脉望馆)于2005年辟为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次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脉望馆”旧匾已经毁于“文化大革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收藏家491期:赵琦美,脉望馆传奇缔造者
明代藏书家赵开美
孙永兴 | 脉望馆
大收藏家477期:丁祖荫,《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最后一任私人藏家
纪录片 | 书房里的中国
仲呈祥:我看“赵氏孤儿”的诸多改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