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寒山子”文化现象

浅谈“寒山子”文化现象

——寒山子与遇贤、仲殊及大休和尚之共性

吴 眉 眉

【摘要】苏州历代僧人中走寒山子道路的人很多,如遇贤、仲殊及大休和尚等。他们身上无不例外的都有着寒山子般洒脱、怪诞的个性,善良、纯朴的本性;他们有着同样坚定的信念,刚正不阿的气概;他们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并通过诗文的创作,将佛教文化的精髓广为传播,从而使佛教文化的精神得以一代代延续。

【关键词】寒山寺文化 寒山子 苏州历代僧人 传承弘扬 和谐社会

自唐代寒山寺闻名以来,人们慕名而来的,往往是张继《枫桥夜泊》中描绘的寒山寺胜迹,而对于和寒山寺有着密切关系的寒山子,人们似乎不太重视,且众说纷纭。但无论,当人们信步走进寒山寺目睹笑逐颜开、袒胸露乳、蓬头赤足的寒山子在寒山寺香火的供下,其实早已实现了长如是、不生死”的

关于寒山寺由来,《姑苏志》二十九卷云:“寒山禅寺,在阊门西十里,枫桥下。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佑建浮图七成,嘉佑中改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寒山寺矣,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关于寒山寺与寒山子关系的记载,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还这样写道: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冠桦皮冠,着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暑渴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屐,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可以说,寒山寺因为有了寒山子,才更添神秘,更具魅力。

通慧大师赞宁奉诏于端拱元年(988)完成的《宋高僧传》卷第十一记载,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大沩山灵祐禅师前往天台山途中,曾得到寒山子的点化,“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这件事是发生在寒山子遁入寒岩缝穴之后,倘若如此,神秘的寒山子又多了几许传奇色彩。大师在天台隐入岩穴,在苏州缚峁枫桥,也许寒山子曾取道古运河来苏也说不定,大师行踪原本就是神秘莫测的。其实寒山子本人来没来寒山寺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文化与精神早已与寒山寺融为一体,氤氲在了江南水乡醉人的烟雨中,在苏州2500多年的肥沃土壤里深深扎下了根,从而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崇拜他、敬仰他,进而模仿他作为、传承他信念的僧人。

寒山子自幼生活在咸阳一富足的书香门第,一向无忧无虑,任性无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家道中落,虽然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终因无法适应巨变而不断遭到家人的冷落。由于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寒山子决心奋发图强希望借助科举制度创的良机,通过读书来换取功名利禄,但最终还是落得一场空,这首《白鹤衔苦花》,大概是他当时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吧:白鹤衔苦花,千里作一息。欲往蓬莱山,将此充粮食。未达毛摧落,离群心惨恻。却归旧来巢,妻子不相识。

于是,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寒山子开始了自己的游历和隐居生。带着心爱的琴一路潇洒走来,直到看见据说是神仙出没的浙江天台山,才停下了疲惫的脚步。这里淡泊而又恬静的田园生活彻底使寒山子放弃了升官发财的梦想,有的只是对隐居山林的无限向往与热爱。虽然后来也曾到国清寺出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寺外的寒岩,在幽窟中独自修炼,因为他看不惯寺中比俗人还俗的僧人,他的苦口婆心的说教也根本无人理会

但寒山子心里还是放不下,他时不时还会回国清寺走走,一是探望老友,二是看看寺院里的风气是否有所好转,“时至寺,或廊下徐行;或厨内执炊;或混处童牧;或时叫噪、望空嫚骂;或云:‘咄哉咄哉,三界轮回。’僧以杖逼逐,即抚掌大笑”。在别人眼中,这是极不正常的表现,除了谓之疯癫没有别的解释。对此,寒山子不以为然,他早已接受了不被理解的现实,对于看不顺眼的人和事,他依旧该说的便说,想骂的还骂。就这样,在人们的非议声中,在大自然深情的怀抱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山子将自己所悟却无人倾听的满腹名言,化为行行诗句题于岩壁,一如他诗中所写“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如此这般,成就了一位不受时人欢迎,却倍受后人敬仰爱戴、流芳百世的传奇诗僧,正如他自己预言的那样“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苏州历代僧人中走寒山子道路的人很多,如遇贤、仲殊及大休和尚等,他们身上无不例外的都有着寒山子般洒脱、怪诞的个性,及善良、纯朴的本性。他们都属性情中人,创作诗文,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是他们共同的爱好,也许在所谓的正常人看来,他们的思想是不可理喻的,言行是不可思议的,装扮是不伦不类的,但他们对于别人投来的鄙视目光,从来都不当回事。他们有着同样坚定的信念和刚正不阿的气概,这是他们毕生孜孜以求,甚至是支撑整个生命的力量。正如寒山子诗所云:“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行密节高霜下竹,方知不枉用心神。”正因如此,他们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千百年后已然成为受人尊敬的高僧。

遇贤(9221009长洲(今苏州)人,俗家姓林,因喜饮酒,故人称“林酒仙”。苏州东禅寺僧人,为雪峰义存禅师的第四代传人。曾拜嘉禾(今嘉兴)名僧永安可依为师,三十岁时剃染圆具。建隆二年(961),居东禅寺,这位被人称之为居院不事,重修梵呗,惟酒是嗜的僧人,用自己募化所得创佛屋、修路衢,据说花钱数百万呢。

遇贤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据《姑苏志》五十八卷记载,其母初孕时梦见吞大珠,生他时祥光满室,少时溺水而溯流复还。他的相貌奇特,长了一张可容双拳的大嘴,两手下垂竟超过膝盖,毎次外出总会引来无数人围观。有意思的是,他经常手持铁椎,走在路上见瓦甓便击碎,人问其故,答道:“世路不平。”据说当时郡中有虎为害,人见遇贤骑虎出城门,从此平息了虎害;一日渡江,风涛大作,船即将倾覆时,遇贤解袈裟为,风浪便止。

这样的奇闻异事很多,遇贤还能预测他人祸福,无不应验;有疾病者,书符给之立愈。因与灵岩山智积和尚行为相似,故被人认为是其后身。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中称他“能自圆其形,无毫厘不相似”,或许他崇拜智积,用易容术化装成自己的偶像为人治病也有可能。奇闻还不止这些,就连他的死也是不同寻常,据说圆寂后,七日身不欹侧颜色如生,真身塑于寺中。梅珣《赠林遇贤》诗中这样形容他,“出入常携一古藤,三衣粗重貌棱嶒。红尘酒满何曾醉,知是僧中第几僧”。如此怪异的打扮,倒是与寒山子极为相似,其实也不是他们刻意要如此装扮,只是节俭的本性使然。

他嗜酒成性,往往在酒店喝至深夜便就地卧于酒垆之上。遇贤醉则作诗,语虽俗但很有理致,皆至理名言,时有警句,让人居安思危,如:“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不乏清新婉约的,如:“门前绿柳无啼鸟,庭下苍苔有落花。聊与东风论个事,十分春色属谁家?”当时,但凡他去饮酒的酒家能获利十倍,因此酒家争供以酒,奉为圣师。有一酒肆,平时奉之甚谨,遇贤在圆寂前来到这家酒家,说自己在此饮酒从未付帐,今天该是报答的时候了。于是大吐石白,并嘱以纸封闭三日。三日后掌柜的打开一看,白石已凝结得像鸡蛋一样。后来疫痢流行,患者服用此物一勺就痊愈,酒家因此发了大财。

清人褚人获在他的《坚瓠秘集》卷四中,还记载了遇贤的一件异事,据说这位东禅寺名僧喜欢吃虾,但每次有人发现,他即吐于水中,虾便游去,据说直到清初,东禅寺前的小河里仍有红色的虾。清中期,钱泳在《履园丛话》卷十四《祥异》中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春,有一条卖虾的船从东禅寺门前经过,有一僧人拿十文钱出来买虾,是宋朝的太平通宝,“啖后悉吐于河,虾皆红色,跳跃而去”,时人皆认为是遇贤显圣。

差不多和遇贤生活在同时代的虾子和尚,倒是与之有着相同的爱好。从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五中得知,虾子和尚生活在宋承平时,常乞于市,得钱便买虾,藏于袖中,边走边食。有人好奇,跟随其后偷偷观看,只见他遇水即吐,群虾皆游跃而去。不知何时,便没了他的踪迹,史料对其记载甚少。到了元代,东禅寺僧还有一位酒共邻僧饮,蔬从野老分的松岩道人,这位遇贤的后辈,喜读儒书,士大夫都乐意与之交往,过寺必访,他经常在清溪堂设酒茗款待宾客,有人形容他 “日与士大夫饮酒赋诗,以风流自命,非蔬笋衲流所能窥也。就这样,东禅寺僧人与文人交往的风气一直延续着。到了明代,寺中有位天玑禅师,风雅喜文又热情好客,常常与吴宽、沈周、文徵明、唐寅、王宠等名士欢聚清溪堂,唱和习画,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仲殊,生卒年不祥,字师利,俗姓张,名挥。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僧人。《中吴纪闻》卷四中记载了他出家的原委,“初为士人,尝与乡荐,其妻以药毒之,遂弃家为僧”。因常常食蜜解毒,人称“蜜殊”。工诗词,长短句中不乏奇作,非一般世俗诗僧可以比拟,有《宝月集》行于世。与苏轼往来甚厚,苏对其评价很高,“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仲殊是一位性格坦荡、不拘礼法、侠骨柔肠之人,被苏称作“胸中无一毫发事”的诗僧。

仲殊作词,喜用艳丽多情之句,据说还携妓出游过,这对一位僧人来说是件多么荒唐的事,当然为同行所不耻,故慧聚寺诗僧孚草堂曾以诗箴之,云:“大道久凌迟,正风还陊隳。无人整颓纲,目乱空伤悲。卓有出世士,蔚为人天师。文章通造化,动与王公知。囊括十洲香,名翼四海驰。肆意放山水,洒脱无羁縻。云轻三事衲,瓶锡天下之。诗曲相间作,百纸顷刻为。藻思洪泉泻,翰墨清且奇。惜哉大手笔,胡为幽柔词?愿师持此才,奋起革浇漓。骛彼东山嵩,图祖进丰碑。再续辅教编,高步凌丹墀。……”老僧之言虽苦口,仲殊却依旧如故。

其实仲殊之词并非老僧所云纯作幽柔,如《南歌子》有“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之句;《念奴娇》有“竹影筛金,泉潄玉、红暎薇花帘幙”等,此类皆以歌颂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何来“幽柔”之说。一日,仲殊见庭下有一妇人投牒立于雨中,动了恻隐之心,有《踏莎行》词云:“浓润侵衣,暗香飘砌。雨中花色添憔悴。凤鞋湿透立多时,不言不语厌厌地。眉上新愁,手中文字。因何不倩鳞鸿寄?想伊只诉薄情人,官中谁管闲公事。”看似香词艳曲的背后,却蕴藏着仲殊那颗正直柔软又无奈的心。后仲殊自缢于枇杷树下,有好事者将其词改为“枇杷树下立多时,不言不语厌厌地”。仲殊的死,或许是他彻底参透了生死的意义,达到了寒山子《欲识生死譬》诗中所云之最高境界“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大休(18701932),号醉禅,四川人,自幼学儒,继而学道,十三岁上峨眉皈佛,十七岁受戒于新都宝光寺。先后住持过杭州圣水寺、富阳天中寺、孤山寺照胎台,还有苏州的龙池庵、寒山寺、洞庭西山包山禅寺等名刹,这在僧人中恐怕是少有的。他虽然饮酒茹荤,不拘戒律,但始终是一位艰辛护道、弘扬佛法的高僧,一位为寒山寺复兴作出杰出贡献的主持。出家后的二十年里,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各大名山大川。

大休在苏州期间,为各寺院做了不少善事。在龙池庵期间,曾协助住持雨峰振兴佛法,将寺庵修葺一新。闲暇之余,与雨峰切磋书画技艺,吟诗唱和。他喜古琴,是当时浙派著名的大琴家,以至操琴成了他坐禅的一种方式,从而也造就和影响了一大批弟子。民国十二年(1923),大休到寒山寺任住持,题有《衲承诸山重举寒山寺住持·赋此呈梦坡居士教正》诗,云:“钟声吹到客中船,张继诗吟海外传。久秘寒岩天籁寂,重瞻初地法螺缘。缚峁莫测风颠汉,遁迹难寻石壁禅。在昔高僧宏戒律,惭吴道力恐难肩。”当时的寒山寺久荒不治,香烟稀少,经他不遗余力的募款,寺院修葺一新,取得有屋四十间的好成绩。民国十四年三月,康有为来寒山寺游玩,见大休正在募修藏经楼,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立即题诗一首:“曾踏天台入化城,寒山频到听钟声。大休又饶丰干舌,更建经楼续国清。”

民国十六年(1927),应国民党元老李根源之邀,大休前往太湖包山禅寺做住持。第二年他便完成了轰动画坛的《百怪图》,他的绘画作品由此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好评,难怪当时江南一带寺院大多挂有他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品所铃之印全由他本人刻制。不仅如此,他的诗文也了得,常常与名士交往酬唱。就在大休圆寂前一阵子,拍了照片无数,照片后分别题写七律诗一首,大致为“学道穷年道也穷……切勿劳形经外寻”之类,但凡苏州的朋友一家一家登门送去。不多天,便无疾而终,据说是坐在木渎天马山崖的一个石龛里圆寂的,他的家人及当地村民一起将石碑竖起,封住石龛,可惜现已荡然无存。

纵观古今,像寒山子这种类型的僧人还有很多,这里只列举了苏州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已。他们原本或为世所难容,或为生活所迫,遂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却视寺院的清规戒律形同虚设,也许用世俗僧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一个都不算合格。其实这些悟了道的高僧,性情随和却爱憎分明,没有道貌岸然的面孔,有的只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爱好——借酒浇心中块垒,这酒自然喝得夸张野逸,喝得放浪形骸,喝得癫狂怪异,喝得叛经离道。虽然他们出家因缘各有不同,但他们辞亲割爱,批缁空门,无非是为了转迷成悟,转凡成圣,以此化解内心一时无法化解的痛苦与煎熬,回复清净本性。  

转迷成悟,转凡成圣的过程,是脱胎换骨的艰辛过程,不是身处纷繁尘世、衣食无忧的人们所能体会和了解的。遇贤的长相与经历,给他造成的巨大压力与折磨;仲殊险些被身边最亲最爱的人毒死,为此所要承受的无法承受之痛;而大休,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出家的真正缘由,但一定也有不为人知的伤痛或无奈吧。同样,寒山子一生也经历了常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家道中落,骨肉疏离,甚至暮年失亲,正如他诗中所写“黄泉无晓日,青草有时春。行到伤心处,松风愁杀人”。试想,有几人能承受如此之痛而不沉伦的。

但通常我们把僧人给神化了,以为他们无所不能,无所畏惧。可僧人也是人,人所具备的七情六欲他们都有,他们要克服和战胜的不仅这些,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佛教学说中对僧人的种种近于苛刻的制约与戒律。一旦不能很好地处理肉体与精神上的复杂关系,那颗原本善良的心就会无法承受,心灵便扭曲,个体便矛盾,由此生出种种怪诞、叛逆行为,藉此来掩饰或减轻心灵上遭受的无法超脱的痛苦折磨。寒山子之类的僧人也好,隐士也罢,种种另类行为的产生恐怕也是如此吧。

然而他们并非如表面看似的放纵不羁、颠覆痴狂,心中的一念信仰与一腔正气从未磨灭,这可以从他们的诗句中得到证实。寒山子诗中,不乏积极向上、劝人为善、清新脱俗、开朗豁达的诗作,他的崇拜者们与之相比几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寒山子有首《瞋是心中火》曰:“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遇贤则有:“心闲增道气,忍事敌灾屯。谨言终少祸,节俭胜求人。”两首都是警世类诗,同样充满了正义之气,给人以积极向上之感,他们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情况下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

又如寒山子有首《自乐平生道》:“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白云纯洁无瑕,随风舒卷自如,他向往如白云一样安闲、简单、自由的生活。仲殊《南歌子》云:“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荷花,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是最圣洁的,词人虽为僧人,却将莲花与沽酒人家联系在一起,反应了他虽身已出家,但那颗有时多愁善感,有时又如孩子般纯净顽皮的心并未出家,仍然向往自由洒脱的尘世生活,对大自然的一切美好还是一往情深。这一点,他与寒山子的观点是如此接近,对于同样遭遇过被妻子伤害的人来说,只有大自然才是他们不离不弃的永恒伴侣

还如寒子有首《一自遁寒山》写道:“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而大休在送给朋友的一幅山水画上题道:“君号曰‘醉墨’,我号曰‘醉禅’。同开双醉眼,沧海变桑田。”(“醉墨”是那位友人的笔名)从这两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两位可亲可敬可爱、幽默豁达开朗的老人,穿越时空相聚在一起,一唱一和,那么诙谐风趣,同时也感觉到纠结在他们心头的那一丝丝无奈。如此将他们的诗一一对应起来不难看出,这几位苏州高僧不仅各自的言行与寒山子颇有几分相似,更难能可贵的是思想也较为一致,他们始终以寒山子为榜样,不断领悟寒山子诗中蕴藏的深刻人生哲理,从而使寒山子文化的精髓得以在苏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由此看来,苏州历代各寺院尤其是寒山寺,高僧辈出,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的历史使命,一心向善,不计得失,正因有了他们无私的奉献,佛教文化的精神才得以一代代延续,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或许这也正是我们当今研究“寒山子”文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诚则灵 苏州十大可以问禅的古寺
刘继兴的空间 -- 腾讯博客 - 高僧寒山与拾得的绝妙问答 - Qzone
再游姑苏寒山寺
寒山禅风千古谜
中国十大名寺寺名中的文史知识1
万里长江第六十镇,醇正水乡,旧时江南,千年古寺因一首诗而闻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