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宫考辨

南宫考辨

吴奈夫


  

          近年来,在孙子研究的热潮中,根据明清以来苏州地方志的记载,座落在香山脚下的南宫遗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可能就是当年伍子胥七荐孙武、孙武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的场所。为此,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在胥口镇政府先后召开了3次“南宫”研讨会,经过实地调查和踏勘,探讨了南宫的位置、性质和开发等问题,取得了不少共识。然而,对于南宫性质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争议,主要集中在:南宫是吴王阖闾的离宫,还是诸樊以来的吴王王宫,即吴国早期的都城?笔者同意前说,特作考辨如下。

一、南宫是离宫

说南宫是春秋末期吴王的离宫,主要依据有:

其一是,明清以来的苏州地方志都有记载。最早记载的是明初卢熊纂修的洪武《苏州府志》(人们习惯称它为“卢志”),在《古迹》类目内称:“南宫乡,在吴县界,亦吴王离宫。今小院岭南,尚有两石门臼,宛然相对,正在断浜尽处”。(卷四三)这说明南宫遗迹一直保存到明代初年。为什么唐陆广微《吴地记》、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和南宋范成大《吴郡志》都未记载,而后出的卢志反而作了记载呢?

卢志是继范成大《吴郡志》之后,又一部饮誉海内的名志。作者卢熊,字公武,昆山人(一说吴县人),曾任吴县教谕,后赴京为工部磨照,以善书擢中书舍人,迁兖州知府。他又是一位学有专长的学者,少年时曾师从元末著名诗人、号称“铁崖体”的创始人杨维贞, 博学工文词,尤精篆籀,著有《说文原章句》、《鹿城隐书》、《蓬蜗夏幽》、《石门清溪》等集,纂有《苏州志》和《兖州志》。

卢熊在吴县教谕任上,纂修了50卷《苏州府志》,于洪武十二年(1379)刊印问世。明初我国著名学者《元史》总裁宋濂为之作序说: “(卢)闵前志之乖纷,以为苟不合而一之,恐不足示来者”。于是“乃揽众说,摭遗事,芟繁取要,族别类分为志”。“于是数百里之内,二千载之间,其事可按书而得矣”。“后之人览此书,治身居官,取前人之成宪以为法,将见道德兴而习俗美,句吴之区与邹鲁无异矣。则是书之为教不亦大哉”!(转引自民国《吴县志》卷80《旧序》)对卢志作了较高的评价。

卢志体例完备,门类齐全,资料详实。王鏊盛赞“卢志详而赡”。(《姑苏志序》)作者广征博引史籍、志书、文集、笔记和家谱等文献资料,全志注明出处的资料就达130余种之多,其中不少已亡佚。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问,以弥补文献资料之不足。明崇祯间王志坚在《重修府志序》中说:卢熊与其弟熙及其子彭祖三人,“扁舟田野,从故老访问,久之始成书”。(转引自民国《吴县志》卷80《旧序》)南宫遗址的发现,正是作者进行实地调查、考察后所取得的成果,因而是可信的。

从此以后,南宫遗址史不绝书,明王鏊纂修的正德《姑苏志》称:“南宫在吴县界,亦吴王离宫”。(33《古迹》),清冯桂芬纂修的同治《苏州府志》和民国李根源纂修的《吴县志》,在《古迹》类目内都引录了卢志原文,一致肯定了南宫是吴王离宫这一客观史实。尤其是明清以 来乡镇志的记载,比府县志更为详尽,也更为可靠,这是由于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地方志“地近易核”的有利条件,进行实地调查考察的缘故。如民国10(1921)吴县人张郁文纂修的《木渎小志》在《古迹》类目内载:“南宫,在香山小宴岭南,亦吴王离宫”。在《山》的类目内又说:“香山,与穹窿毗连,南址近太湖为胥口,昔吴王种香草于此,遣西施及美人采之,故名。下有采香泾,通灵岩山。其山麓有南宫(亦吴王离宫也,在小园岭下,尚有两石门臼,宛然相对)。山北地有大园、小园者,皆吴王艺花处也。或作大晏岭、小晏岭”。(1)作者指出了南宫的大体方位:在香山小园岭(卢志作院),又名小晏岭下南麓。民国6(1917),香山人徐翥先纂修的《香山小志》(民国抄本),进一步指出了南宫的确切位置,否定了《太湖备考》“南宫已没入太湖”之说。该志在《古迹》类目内,引录了卢志原文后说:“《续吴录》万历己丑 (笔者按:即万历十七年,公元1598年。)自五月不雨至七月,太湖胥口,去岸数里皆涸,中露一石桥,九洞,上石栏亦有存者。又得石台于土中,特阙其一足。未知此地于何时沉水底?《太湖备考》:疑即吴王故城所谓南宫者。翥先按:按今小苑岭下有村名石桥,去门臼处不半里,离太湖里许,此当是南宫故址。而旧亦有石桥在高处未沉者,故以名 桥,然而桥迹无存,虽起故老,无可指以为实者。”上述“南宫故址在石桥村”的论断,是经作者实地访问、踏勘后得出的,这表明作者所持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因此,应该是可信的。

其二是,胥口以西、太湖东岸,历史上以“南宫乡”命名,可以作为文献记载的佐证。根据历代志书记载,自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开始(宋以前缺载),历元明清900余年间,胥口以西始终称为南宫乡。同时以春秋吴王离宫命名的乡,还有木渎一带的胥台乡,甪直一带的吴宫乡。到了民国元年(1912)11月,实行“市乡制”,南宫乡才改称香山乡,胥台乡改名为木渎市,吴宫乡改名为甪直乡。在苏州府城内60座古坊中,也有用吴王离宫命名的坊。据《吴地记》载,唐代苏州府城内就有“南宫坊”和“馆娃坊”。其具体位置,据清同治《苏州府志》云:南宫坊在南园巷;馆娃坊在西馆桥东侧。(笔者按:西馆桥在道前街府治东,桥已于1942年拆除。)这两座古坊至少存在了千余年之久,一直到民国初年,在城内设置区乡,南宫坊和馆娃坊的名称才在历史上消失。可见南宫的影响,不亚于灵岩山顶上的馆娃宫。

说南宫是吴王阖闾的离宫,其理由:()阖闾以前,有关吴国的宫室、苑囿,史籍缺载。史称寿梦之时,“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而逐渐崛起。寿梦之后,历经诸樊、余祭、余昧和王僚四代君王,前后达46年之久。但遗憾的是,史籍和地方志书,除寿梦在苏州的活动遗迹略有记述外,以后的四代君王都付诸阙如。这可能是由如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这一时期 吴国虽有了巨大发展,但国力远未达到“民富国强”的地步。吴国统治者在频繁的争霸战争之余,无力再大兴土木,营建豪华的宫室和离宫别馆;另一方面,遵照寿梦“传国及札”(《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的遗言,诸樊、余祭和余昧三君都是“摄行事当国”。(《史记.吴太伯世家》),一心想把君位传给幼弟季札,当然不会在“宫室”上下功夫。继余昧后王僚,也不可能违抗父命,因此,史籍无载也是合乎情理之事。()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地方文献中,有关吴国宫室苑囿和离室别馆的记载,几乎都是吴王阖闾和夫差所营建。这是由于吴国到了吴王阖闾的时代,已逐渐强大。阖闾在伍 子胥辅佐下,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实行“爱民”、“富民”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当时有“吴国甚富而财有余”之称 (《吕氏春秋.长攻篇》)。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宫室苑囿和离宫别馆的兴建,日益增多。属于阖闾的,在都城内有阖闾宫、南城宫、东宫和西宫,以及华池、华林园、石龙等;在都城外有姑苏台、石城和长洲苑等。属于夫差新建和重建的,有馆娃宫、姑苏台、吴宫、梧桐园、明月湾和消夏湾等。()南宫是吴王阖闾离宫,有史籍记载和相关的遗址遗迹可证。《越绝书.吴地传》云:阖闾之时“徙治胥山”(2)。即把吴国的统治中心一度从吴国都城(即今苏州古城内),迁移到太湖之滨的胥口。胥口成为吴国的统治据点。

阖闾选择胥口作为自己的统治据点,主要有两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一方面,阖闾出于“兴王成霸”的需要,在“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的同时,又大力“治兵库”、“选练士,习战斗”。(《吕氏春秋.首时篇》),以组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水师;而另一方面,胥口及其邻近的洞庭西山岛,是训练水师最理想的场所。胥口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吴都西南门户,又是往返洞庭 东西两山的重要渡口。而洞庭西山岛又是太湖中面积最大、山峰最高的岛屿,且居于湖中央,处于枢纽地位。驻军西山岛,便于控制全湖。《吕氏春秋.用民篇》说:“阖闾试其民于五湖,剑加于肩,地流血几不可止”。这表明阖闾确曾在太湖之滨的胥口和洞庭西山岛训练水军,以培养战士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据《香山小志》载,南宫附近有孙武演兵场——教场山、二妃墓和二妃庙,吴王拜将台——蒋墩,以及伍子胥造船工场——舟山等,这些遗址遗迹无不与吴王阖闾有关。这证明南宫当为吴王阖闾“徒治胥山”时所建,其建造时间不会早于王僚十二年(515)专诸刺王僚之前,也不会晚于阖闾三年(512),孙武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之后,当在阖闾二年(513)为宜。

二、南宫非吴都

对于南宫性质的认识,分歧的焦点在于:南宫是吴王阖闾的离宫,还是诸樊以来吴国的早期都城?主张都城说的同志认为,自诸樊至阖闾初期近50年间,南宫不仅是吴国王室的活动中心,也是吴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诸樊为何要迁都?诸樊徙吴后的都城究竟在哪里?其城郭和宫室的规模又是怎样的?伍子胥奔吴、专诸刺王僚和要离刺庆忌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究竟发生在何地? 这些都是先秦吴国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受到吴国学术界的关注。长期以来,由于史籍缺载,或虽有记载但语焉不详,因此,终于成为千古之谜。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慎之又慎。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与推测,当然是必要的,但在找到确凿的证据(包括历代文献记载和地下考古发掘资料)以前,不宜过早地作出结论。

笔者根据现存有限的史志记载资料,谨提出如下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迁都是寿梦的临终遗言

据《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载:寿梦二十五年(561),寿梦临终前,曾嘱咐长子诸樊两件大事:一件是“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另一件便是迁都,他说:“昔周行之德加于四方,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该书虽未交代迁都,究竟要迁到哪里?但由此可以证明,寿梦不愧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已认识到梅里不具备建立都城的条件。“区区之国,荆蛮之乡”,怎么能成就霸业呢?上世纪50年代初,笔者曾在无锡梅村工作过两年,对梅村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梅村北面与东北面是绵延起伏的丘陵,堠山、胶山、白丹山、奚山、嵩山、石室山、鸿山和宛 山,重重叠叠,自西而东;东面与东南面,密布着大小湖泊,陆家荡、宛山荡、嘉菱荡、白米荡、蔡湾荡、鹅真荡、苏舍荡、青荡和漕湖,星罗棋布,自北而南,与苏州为界;西面与无锡县城相连,距市中心13公里;西南面滨临浩渺的太湖,湖岸线长约15公 里。当年太伯、仲雍从陕西周原,千里迢迢地来到江南水乡梅里,“文身断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了勾吴国。但这是一个仅仅是“归之千余家”的弹丸小国,在方圆数十里的范围内建都立国,当然是完全合适的。但到了寿梦的时代,随着吴国的崛起,疆域的扩大,在梅里的都城,显然已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了。 作为诸侯国的都城,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都城必须建立在一国之中,以便于发挥以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为中心的辐射作用,而不是建在一国的边缘地区;(2)都城必须建立在农业发达的平原地区,以便于保障守城士兵的给养,而不是建立在不利于农业生产的丘陵山区;(3)都城必须建立在水陆交通发达的枢纽地区,以便于各国使者的往来和农副产品的交换,而不是建立在交通闭塞的边缘山区。因此,选择合适的地点,重新营建都城,已成为摆在吴国统治者面前一项紧迫的任务。梅村虽不适宜于建都,但倒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1939(民国28)5月,新四军东进苏常太,六团团长叶飞率领江南抗日义勇军首先到达梅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梅村地区的武工斗争十分活跃。

()寿梦生前已在今苏州建立了临时都城

位于长江南岸、太湖东南岸的苏州,自西而东,一直到海,是一片一望无垠的水乡平原,而苏州位于平原的中部;古三江(娄江、吴松江和东江)环绕古城区,泄太湖水东流入海,水陆交通便利;苏州的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其自然条件远比梅里优越,具备建都的条件。

寿梦生前便开始向东南方向扩展,在今苏州城区留下了活动遗迹: (1)筑城营建宫室。据《吴地记》载:寿梦“始别筑城,为宫室于平门西北二里”。苏州当时尚未建城,在今平门西北二里,虽非城内,但在城郊,仍属今苏州市古城区的范围内。寿梦所筑城,虽非正式都城,但至少可以说是临时都城。 (2)置 都驿,招揽四方人才。《吴地记》云:“都亭桥,寿梦于此置都驿,招四方贤客,基址见存”。这证明到了唐代,还保存了当时都驿的遗址。《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和清同治《苏州府志》,在《桥梁》类目内都说:“都亭桥,在吴县西北。故传吴王寿梦尝于此作都亭以招贤士也”。都亭类似驿亭,是在城郭附近设置 为远方来客提供食宿之便的亭舍。其目的是为了招揽四方人才。这是寿梦为振兴吴国而急于求才的举措。都亭桥在今苏州市区东中市内,1960年已拆除。 (3)辟 夏驾湖为苑囿。《吴地记》云:“夏驾湖,寿梦盛夏乘驾纳凉处。凿湖为池,置苑为囿”。《吴郡志》和清同治《苏州府志》都记述了夏驾湖的所在地点及其历史变迁:“在吴县西城下,吴趋坊西”。“今城下犹存外濠,有湾亦名夏驾,连运河而水浸广。种菱甚美,谓之夏驾湖菱。今多湮为民居,其半在城内者为民田,惟两水 汇处犹称旧名”。(18《川》、卷8《水》)

()诸樊迁都于今苏州有史籍记载可证

寿梦卒,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诸樊元年(560),据《史记.吴太伯世家》集解引《世本》曰:“诸樊徙吴”。同书正义也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即寿梦卒后第二年,诸樊便正式从梅里迁都于今苏州。

诸樊徙吴后,由于其都城城址和规模,史籍缺载;同时,吴国国名和都名是同名,苏州这一名称要到隋朝时才出现,隋以前,史籍上所说的“吴”,有时是指吴国,有时是指吴都,于是便出现了太湖西北岸的雪埝(指阖闾城堡)说和太湖东南岸的胥口(指南宫)说,其实只要仔细查阅地方文献,便可找到答案。《吴郡志》卷48《考证》引宋忠《世本》注说:“诸樊徙吴,安(疑即按)即今苏州”。明正德《姑苏志》卷16《城池》云:“府城即阖闾故城,自太伯城梅里平墟,诸樊徙都于此”。明确指出:“诸樊徙吴”,即阖闾故城。清同治《苏州府志》卷4《城池》说:“府城为阖闾故都,自太伯城梅里平墟,诸樊徙于此。”民国《吴县志》卷18《舆地考.城池》也说:“府城本阖闾故都,自太伯梅里平墟,诸樊迁都于此”。几乎是众口一词,诸樊所徙吴,即阖闾故城。

诸樊是其父寿梦遗言的忠实执行者,他是沿着寿梦生前的足迹,来到今苏州建都立业的,而决不可能另辟蹊径,另起炉灶。虽然其都城的具体城址和规模,史籍缺载,难以妄加论定。但在今苏州市古城区的范围内,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

                                                写于2007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姑苏叙事:探寻孙武隐居地
历代诸侯王4春秋的诸侯国吴国
吴国都城变迁
专诸巷
五绝读史有问[五绝]
夜话勾吴 -从苏州博物馆西馆“吴王余眜剑”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