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十全街(河)上的桥

十全街,原称十泉街,据民国《吴县志》载:“同治《志》:旧传有古井十口,故名。”清乾隆年间,因乾隆皇帝晚年自号“十全老人”,至光绪年改为“十全街”。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十全”寓意着十全十美,祝颂祥和之意,百姓愿意接受,街名顺理而成。

南边十全街,北边滚绣坊、带城桥下塘、吴衙场,中间便夹着十全河,“水陆平行,河街相邻、两路夹一河”,“小桥、流水、人家”充满了江南风情的古朴风貌。至少在唐代时,已有十全河的古河道,唐时称“乌鹊河”,在宋《平江图》上可见到它是苏州三横四直河道中第三横河中的一段,沿袭至今。河上共架桥有清水桥、百步桥、吴衙桥、星造桥、南石桥、带城桥、织造桥、南林桥、船场桥、进士桥、滚绣桥、乌鹊桥、福民桥、帝赐莲桥、仓桥等15座桥梁。

其中有名气的古桥如:星造桥,始建于明代,因用陨石补造入桥,故名。带城桥,相传越王勾践破吴,西施被勾践装袋沉入桥下,带城为袋沉之谐音。乌鹊桥乃姑苏名桥,古有吴王乌鹊馆,故名。唐白居易诗云“乌鹊桥红带夕阳”。与十全街相接的帝赐莲桥建于宋咸淳年间,今改建,颇精致。

1.     仓桥。

民国《吴县志》载:义役仓桥,俗名仓桥,在长洲县治西,旁有落星

石。  案:今俗名绿水仓桥。考康熙《府志》:别有绿水仓桥,在带城桥东侧。道光《府志》:今名“乐输仓桥”。然、历稽旧志,带城桥附近向未设仓乐输义役或即一桥,康熙《志》误分之也。  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中称“仓桥”,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名“乐水仓桥”,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叫“落水仓桥”。《沧浪区志》载:

仓桥,跨第三横河饮马桥东折南之段,东堍长洲路,西堍张思良巷。宋《平江图》无此桥。明清各方志载有“义役仓桥”、“乐输仓桥”、“绿水仓桥”等名。“仓桥”是其简称。旧有义仓置近旁,故称。1984年大修,纵联砌置半圆形拱圈,单孔石拱桥,花岗石板镶铺桥面,长14米,宽3.5米,跨度4.2米,不用石级,改为缓坡,花岗石实腹桥栏。梁侧阳刻楷书桥名,两旁阴刻“同治六年”“长洲县正堂蒯重修”是为旧物。


                                             仓桥(1)

                                         仓桥(2)
 

   2.帝赐莲桥,跨十全河,在仓桥东南,十全街北侧西起第一桥。  《宋

平江城坊考》载:“帝师桥,《姑苏志》:「长洲县西,宋咸淳间建。」案:今名帝师里桥,俗讹「帝思莲桥」。  民国《吴县志》载:”帝师桥,俗名帝师连桥,在义役仓桥东,宋咸淳间建。”  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名“帝师桥”,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称“帝赐莲桥”。   《沧浪区志》载:帝赐莲桥,跨第三横河东段的南侧平行分支(俗称十全河),在仓桥东南。北接长洲路,南出十全街西端。十全街北侧西起第一桥。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晚于平江图的刻绘。有帝师桥、帝赐里桥、帝思莲桥、帝赐莲桥诸称。旧时桥北堍沿河颇荒凉,杂草丛生,附近居民遂谑称“狗屎连头桥”。1980年定今名。青石纵联砌置半圆形拱圈单孔石级步阶石拱桥,1984年改造,颇精致。桥长13.5米,宽3米,跨度4.8米,步阶南15级,北18级,花岗石实腹桥栏,桥头柱刻“沧浪区城建环保局”“公元1984年5月改建”,拱顶侧面梁上阳刻填红楷书桥名。(桥面正中有精美石雕花朵。)


                                        帝赐莲桥(1)

                                          帝赐莲桥(2) 

                                         

  3.福民桥。

    福民桥,跨十全河,  民国《吴县志》载:“福民桥,在长洲县治前。”

《沧浪区志》载:福民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长洲路,正对原长洲县署(今职工业余大学)大门,南出十全街。桥在官衙之前,以“造福黎民”“为官之旨在福民”励志,故名福民桥。明洪武元年(1368)于此设长洲县署时始建。1983年重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长19.2米,宽4米,跨度5米,花岗石实腹桥栏,桥栏阴刻填红行书桥名及“沧浪区城建局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改建”字样。


                                             福民桥 

                                        

 

 

  4.乌鹊桥。

    乌鹊桥,跨十全河,位于平桥直街南端,纵贯乌鹊桥路,东侧为滚绣

坊,西临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始建于春秋时阖闾建城之初,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  《宋平江城坊考》载:“乌鹊桥,《祥符图经》著录。《图经续记》:「乌鹊桥,在郡前。旧传有古馆八,曰:全吴、通波、龙门、临顿、昇羽、乌鹊、江风、夷亭。此桥因馆得名。白乐天诗尝及之。」《吴郡志》:「在提刑司之南。旧传古有乌鹊馆,桥因其馆得名。」杨备《乌鹊桥上元诗》:「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虽然上属牵牛分,不为秋河织女填。」卢《志》:「古有乌鹊馆,因名。白乐天诗『乌鹊桥红带夕阳』,又『乌鹊桥高秋夜凉,乌鹊桥头冰未消。』」  《姑苏志》:「长洲县东。」  

民国《吴县志》载:“乌鹊桥,在长洲县治东。古有乌鹊馆,故名。唐白居易诗:「乌鹊桥红带夕阳」,谓此城。”   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均著录。

《百城烟水》载:“乌鹊桥,在县治东,古有乌鹊馆,故名。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之句。

杨备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虽然上属牵牛分,不为牵牛织女填。

高启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女行。

据史书记载:乌鹊桥拱之顶,与玄妙观内三清殿屋脊对峙。登高远眺,似两巨龙静卧。每当黄昏来临,乌鹊桥则又一番别样景色;月色之下,莹莹熠熠、通体透明、如琼雕玉凿,颇为壮观。

 

 

《苏州市志》载: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为滚绣坊,西侧为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古名桥,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以桥畔古有乌鹊馆得名。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宋杨备《乌鹊桥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明高启也写下了“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女行。”的绝妙诗句。近代所见乌鹊桥为单孔石拱桥,拱劵纯用武康石构成,应为宋代遗物。民国23年桥危,地方知名人士蒋吟秋、施仁夫等倡议重修。为保存古迹并便于车辆通行,只拆除桥面和拱券顶部,下部加钢筋水泥梁改成平桥。全长22米,宽5.2米,跨度5.5米。水泥柱钢管桥栏。水泥灯柱下段分嵌汉白玉碑四块,两块阴刻隶书桥名及修建年份,分置两侧;东侧另一块阴刻楷书修桥收支款项;西侧另一块阴刻隶书“修桥记”。水泥梁侧面也有隶书桥名。皆蒋吟秋手笔。自河上观,旧迹赫然,赭红桥台,半截拱券。      西向桥联:

               利涉同资,会看千秋湲渚北;嘉名永锡,每逢七夕意淮南。

                 东向桥联:

               雁齿重新,两岸弦歌铿茂苑;虹腰依旧,一湾烟月溯葑溪。

字字清晰。1987年拓宽重建为钢筋水泥结构花岗石贴面单孔拱桥,长22米,宽13米(车行道9米,人行道1.7米×2),跨度6.5米,沥青桥面,方石板人行道,花岗石镂空桥栏。桥联石及桥名碑得以保留于新桥上。


                                              乌鹊桥(1)

                                           乌鹊桥(2)


                                        乌鹊桥(3)



                                        乌鹊桥(4)

 

 

 

 

 

 

  5. 滚绣桥。

     滚绣桥,跨十全河,位于滚绣坊西段乌鹊桥东。《沧浪区志》载:滚绣

桥,位于滚绣坊西段乌鹊桥东,跨第三横河东南段,1994年新建。石级平桥,桥面为钢筋水泥梁结构。跨度6米,宽2米,长12米。北堍石踏步8级,南堍为仿明清式房屋(石泉楼)后门,屋桥相连。



                                               滚绣桥

 

   6. 进士桥。

    《沧浪区志》载:进士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十全河),

北出滚绣坊,南出十全街。宋代进士出身的元绛(厚之),以文章、政誉名重一时,官至参政知事,归老居滚绣坊(应为衮绣坊)。滚绣坊西段北侧有进士巷,为明代进士朱纨居处。该桥位于此,故名之“进士桥”。1995年沧浪区重点工程指挥部建造。花岗石圆弧形单孔石阶拱桥。桥全长22.6米,中部弧形,南北两侧分别为7级花岗石阶和9级花岗石阶,拱顶部正中阳刻双龙戏珠图案,共6.9米,南北两堍平坡分别为花岗石板6.6米和六角水泥道板9米。桥宽3米,跨度6.9米。花岗石弧形桥栏,正中两外侧阴刻填绿桥名,南堍桥柱阴刻建造年月和建造单位。南堍两侧建有花坛。


                                       进士桥

   7. 船场桥。

    《沧浪区志》载:船场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十全河)。北出

滚绣坊对南林饭店边门,南出十全街。其地古有船坊,因名。按宋《平江图》:古“船场桥”东西向,跨今桥之北断头浜上。历宋元明各代,同治时该浜及桥皆不存。1983年南林饭店西拓,建桥于门前,移借古桥名。钢筋水泥圈板单孔平桥。仿古型制。桥长12.7米,宽8.8米,跨度6米,花岗石漏花桥栏,12桥柱各雕小狮,姿态无一雷同。桥头柱阴刻填红楷书桥名及“一九八三年六月建”。

 


                                       船场桥(1)

                                           船场桥(2)

                                       船场桥(3)

  8. 南林桥。

   《沧浪区志》载:南林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十全河)。北出滚绣坊对南林饭店大门,南出十全街对南园宾馆大门,1956年建南林饭店和南园宾馆时建,故名。1963年改建,钢筋水泥T型梁单孔平桥,长11米,宽7.8米,跨度9.8米,水泥空腹桥栏。


                                         南林桥(1)

                                          南林桥(2)

               

    9. 织造桥。

织造桥,跨十全河,北出带城桥下塘,北侧右前方是市十中南大门(原

织造署大门),南出十全街。织造桥原名红板桥,因清康熙六次南巡到苏州,以织造署为驻跸行宫,出入必经此桥而得名。民国时仍为木桥,1951年由于十中学校大门改在孔付司巷,桥因此也被拆除。2009年5月始,位于原红板桥原址西侧重建,11月底峻工。为避免桥名重复,定名“织造桥”。

重建后的织造桥,采用的是汉白玉栏杆,栏板上镌刻桃树图案,而柱顶则选用李子图案,暗喻桃李满天下。桥宽3.1米,跨径4.8米。桥坡设计采用两侧分流的踏步形式,方便人流分散。南边踏步10级,东西分流踏步16级。


                                      织造桥(1)

                                          织造桥(2)



                                         织造桥(3)

 

 

 

 

   10. 带城桥。

       带城桥,跨十全河,北堍连凤凰街,东侧带城桥下塘,西侧滚绣坊,

南出十全街对带城桥路。  《宋平江城坊考》载:带城桥,《祥符图经》、《吴地记》、卢《志》均著录。《姑苏志》:「嘉泰元年(1201)重建。」《吴郡志》:「带城桥,今讹为戴城桥。」卢《志》:「桥迤逦近本府南城,故名。今讹为戴城。」   民国《吴县志》载:带城桥,在乌鹊桥东。宋嘉泰元年(1201)重建。卢《志》:「桥迤逦近本府南城,故名。今讹为戴城。」   《沧浪区志》载:带城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堍连凤凰街,东侧带城桥下塘,西侧滚绣坊,南出十全街对带城桥路。据传“桥迤逦近本府城”,故名。又说,越破吴,西施被装袋沉于桥下,带城是袋沉的转音。三说桥弄底三角潭有神牛,牵牛之绳带住此桥上,带城是带绳的转音。宋前古桥,宋嘉泰元年(1201)重建。后屡有修建。民国初为石基木梁单孔平桥,25年改成水泥单孔平桥。1955年重建,浆石圈拱。1981年拓建,保留原拱,两侧加钢筋水泥预制板梁。桥长8米,宽11.7米,人行道车侧1.7米,西侧1.5米,跨度4.9米,人造漏花桥栏。桥南堍东侧地内建有持球少女坐像雕塑,1985年1月建。1999年移置百步桥西侧。

    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均著录。


                                         带城桥(1)



                                           带城桥(2)

 

 

 

 

                         

   11.星造桥

   星造桥,跨十全河。北堍连迎风弄,东侧吴衙场,西侧带城桥下塘,

南堍出十全街,正对苏州饭店大门。  民国《吴县志》载:“善教桥,俗名新造桥,在带城桥东,旧积庆寺前。”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称“善教桥”,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清同治(3~12)年《苏城地理图》、清同治11年~光绪7年《姑苏城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名“新造桥”。  《沧浪区志》载:星造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堍连迎风弄,东侧吴衙场,西侧带城桥下塘,南堍出十全街,正对苏州饭店大门。宋时尚无此桥。明代称善教桥。相传有落地陨石补造入桥,故改名星造桥。讹称新造桥。“文化大革命”期间称立新桥。清雍正年间(1723——1735)曾重建。1984年大修。花岗石结构单孔步阶拱桥,全长14.5米,宽2.4米,跨度5.6米,矢高3.1米,两堍步阶各19级,实腹石桥栏,云纹柱头20根。正中桥栏外侧阴刻行楷填红桥名,内侧浮雕象征性龙凤图案,古朴简约。


                                         星造桥(1)

                                    星造桥(2)

  12.南石桥。

    南石桥,跨十全河。北出带城桥下塘,南出十全街,对南石皮弄。《沧

浪区志》载:南石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带城桥下塘,南出十全街,对南石皮弄。因桥南堍对南石皮弄,故名。1997年5月,沧浪区重点工程指挥部建造。花岗石板梁单孔石阶平桥。桥全长18米,桥顶南北石阶分别为6级和10级,两堍花岗石板平坡分别为4.8米和6.2米。花岗石雕花桥栏,正中两外侧阴刻填绿桥名。(崔護为桥撰名)南堍桥头柱阴刻桥名和建造年月、单位。桥堍两侧建有绿化坛。


                                        南石桥(1)


                                     南石桥(2)

 

 

 

   13.吴衙桥。

   吴衙桥,跨十全河。北出吴衙场,正对东吴饭店,南出十全街。《沧浪

区志》载:吴衙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出吴衙场,正对葑门饭店(已改名东吴饭店)南出十全街。1966年始建,先称新造桥,以同名多,1981年定今名。钢筋水泥门形梁单孔平桥,桥长8米,宽4米—7.2米,跨度6米,花岗石漏空桥栏,阴刻填红桥名。1991年6月整修。

 


                                         吴衙桥(1)

                                             吴衙桥(2)

 

 

 

 

 

   14.百步桥。

      百步桥,跨十全河。北出吴衙场东端,正对百步街,南出十全街。宋

《平江图》刻录称砖桥。 《宋平江城坊考》载:砖桥,范、卢二《志》著录。  康熙《志》:「春和桥,旧名砖桥。明隆庆元年(1567),知府蔡国熙重建,改今名。」  同治《志》:「在善教桥东。」   民国《吴县志》载:「春和桥,在善教桥东,旧名砖桥。明隆庆元年(1567),知府蔡国熙重建,改今名。」   《沧浪区志》载:“百步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出吴衙场东端,正对百步街,南出十全街。该桥宋时名砖桥,又名转桥。桥南首是清代祖孙状元、四代大学士彭氏府第。明隆庆元年(1567)改称春和桥,民国时又复称砖桥,1980年定今名。原系石级拱桥,1952年改为钢筋水泥梁单孔平桥,桥长8.8米,宽3.4米,跨度6米,水泥桥栏。”     

    2008年重修,新建两边护栏,由青色城砖砌成,护栏中间镶嵌一块大理石,阴刻填红“百步桥”桥名、沧浪区人民政府于二00八年修建。沥青路面。护栏高0.7米。


                                      百步桥

 

 

   15.清水桥。

   清水桥,跨十全河,位于葑门水关故址上,南出十全街东端,葑门桥西堍北侧,十全河河水经清水桥通外城河,是苏州燃气集团第一供应站进出唯一通道。70年代重建,后又重修。钢筋水泥梁单孔平桥,花岗石桥栏。长7.2米,宽4.1米,跨度4.5米。


                                            清水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地区已毁之重要古桥此处选取苏州地区十...
苏州的十三座古桥,这个夏天一定要去看!
姑苏古桥:苏州名字最吉利的桥,非它莫属
【古迹寻踪】山塘街访古七、古桥欣赏:桥中父子
常熟古桥魅影探幽之一(古城琴川河篇)
《甪直古镇十大古典桥梁简介》严焕文摄影、撰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