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文尔雅,君子之美
温文尔雅,君子之美
王 道
  记得最后一次见张寰和先生是在去贵州之前。他耳朵不好,我写给他看,我要去寻找张宗和的史料,他很是欣然,并说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的学生沈敏。
  老先生对贵州有着说不完的回忆,抗战期间逃难过去上学,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博士,他对文学家蹇先艾印象颇深,“有一次我到蹇先生家里,一看,那不是大哥吗。”原来宗和也正好到了这里。
  贵州之行,收获颇丰。与宗和的小女儿联系,不但找到了宗和的早期文章和照片,还找到了张寰和先生早期的不少照片。在贵阳还见到了原贵州话剧团团长沈敏,说起校长,她就打开了话匣子,说当时就是他鼓励她报考戏剧学院,还在毕业时候写推荐语,后来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这得益于张校长注重美育和实践,他亲自写剧本,他爱人周孝华为大家做饭,就在他家里排戏。
  当我带着一些不认识的照片兴冲冲赶回苏州时,得知张寰和先生身体微恙,为让他好好休养,就先放下照片告辞了。没过多久,即知先生已西去。时在11月21日傍晚。张寰和夫人周孝华女士说,老头子似有先兆,去世前几天曾在夜里拉着自己要说说话,似乎耳朵也一下子好了些。老先生临走时还拉着夫人的手,做吻别状,这正是先生的内心浪漫之处,他出身大家族,却不守旧。周孝华女士说,先生走得安详,无疾而终。
  站在张寰和慈祥的遗像前,手里拿着周孝华交给我的一沓照片,背面写着张先生认出来的人物姓名和年代,这样的场景曾经历许多次,但这一次是最后一次。
  皮肤有点白,人有点瘦,精神很好,举止斯文,终于找到了一个词形容最初见到的老先生:温文尔雅。
  见到老人,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张家四姐妹,因为他们之间太像了,尤其是那个高鼻梁。一旁的周孝华说,张家孩子最好认了,都是大鼻子。但张家的孩子,身上还有一种大家之气,一种经历了种种时代后的平和之气。
  前前后后,我与张寰和先生进行过几十次的长谈,从来没有听到他说任何人的是非,有的只是风趣和平和。就连说到全家下乡劳动八年、“文革”被批斗、审查、进牛棚,以及张家房产被占,他都是一脸的平和,还不时以安慰口气说:“和别人比起来,我还算是好的了,没怎么挨打。”
  但是他的耳聋,明明与那些历史有关。
  与张寰和先生交流,需要依靠助听器,但有时效果也不太好,就以写字板辅助。每次有客人前来拜访,老人就会不厌其烦地弄好助听器线路,试好音效,然后再递给对方。但更多的时候,客人为了省事,就直接与周孝华对话了,他则静静地坐在一旁用眼睛“听”着。那可能是一种寂寞,也是一种折磨。
  但是老人家很是幽默,每当客人起身告辞,他就说:“无声电影要结束了。”
  每次与老人交谈,我都尽量全程录像,回来看回放,发现老人的记忆力超好。有一次,我拿了一份杂志给他看刊登的大姐元和的诗句,全文为:“三朝四次煳锅底,锅底煳当唱曲时。何处夫君堪此事,廿年洗刷不颦眉。”他一看就说不对,“这是四姐充和的诗”,还说出了《水》刊发的具体日期,找来一看,果然印证不爽。沈从文上门追求三姐兆和的场景、张家昔日的大庭院摆设、父亲让四哥睡在走廊里锻炼胆量的过程……他都记忆犹新。
  张寰和先生是个摄影家,玩过的相机全是当年最新潮的产品,张家四姊妹的很多照片都得益于他的勤拍。
  在与老人交谈中,唯一令他黯然神伤的那张失去的照片,是他与母亲唯一的合影,亦在那个荒诞的年代被毁了。
  张寰和先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后被政治系录取,抗战后转入西南联大,跟着沈从文逃难大西南。他多才多艺,当时在《中央日报》《民国日报》发表了不少散文,他还与三哥定和配合创作抗战歌曲,发表后拿到的稿费都买了冰激凌“请客”了。
  蔡元培、马相伯、巴金、萧乾、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刘文典、卞之琳、匡亚明……老人昔日交往的友人和同学的名字个个“如雷贯耳”。有一次,老人突然向我打听起了一个人,华子寿,说是华罗琛夫人的儿子,还说这位夫人是法国人,来到中国从事文学创作,写过《恋爱与义务》,还被拍成了电影,是金焰和阮玲玉主演的。我回去一查,果然是经典影片。可惜关于华子寿未能查到更多的资料。老人曾在武汉东湖与之交往,从萍水相逢直到至交好友。老人的朋友大多是如此交上的。
  有一次,张寰和先生突然郑重其事地提醒我,以后来不准带礼物,否则不予接待,出差带的东西也不行,他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不过是些地方特产小吃,不值一提。
  再后来去坐下闲谈时,老人家就主动拿出家里的点心、奶茶招待,说边吃边谈。老人家到了傍晚,喜欢来点下午茶,以前喜欢喝咖啡,后来听医生的戒了,但习惯戒不了,他的习惯是新式的,率性的。
  突然觉得,每一次去九如巷闲谈都是一次“上课”。也难怪,张老先生本来就是乐益女中的校长和老师,先后在多地教学。只是他“讲课”的方式平易近人,非常生活化。也如同朋友之间聊天,无话不谈。有时候,他也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君子协定,这一段不录了,就私下说说。”
  喜欢听张寰和先生讲他的少年杂事,听他讲如何“捣乱”哥哥们办的文学社团水社,如何拉邻居孩子“自立山头”,如何赖在四姐充和房间里玩耍不肯出去,如何被充和带着去畅游西湖、西溪,又如何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焦灼”的沈从文购买汽水喝……这些珍贵的故事都被一一收进了《流动的斯文》和《小园即事》。
  有一次张寰和先生给我题词,说我的四个姐姐都很有才,我想她们。那时只剩下逾百岁的充和远在海外。两人因为听力无法电话交流。张寰和先生爱着他的每一个兄弟,以及他们的后代。三哥定和去的时候,他好几天吃不下饭,就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他们一起创作了那么多动人歌曲啊。
  张寰和选择用档案记住张家每一个亲人和朋友,每次我收集或拍到什么新的照片,他都会仔细地编辑入册,详细写上注解,类似的相册他已经有一大排了,数也数不清。那是他一生的财富。
  张寰和先生曾有个遗愿,在九如巷建个“和居”,陈列张家的档案和历史,并让远在美国的四姐充和题了字。做这些不是为了一个家,而是为了更多的家,张家文化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正如当年的私立乐益女中,向社会开放,有钱的能入学,没钱的就作为免费生进来,课程新锐,但核心美育始终没有变。不知美丑,何以为人?
  谦谦有礼,君子之美。张寰和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低调的哲人。
  最后再说一个张寰和先生与周孝华女士的片段。每当张先生指定某物在某地让周奶奶去寻来时,奶奶就说我找不到,言下之意是希望张先生多活动腿脚和双手,就连倒水都要尽可能地让其自行,但奶奶的眼睛会一刻不离地盯着。每当此时,张寰和都会笑呵呵地“执行”。奶奶是“刀子嘴豆腐心”,她深知,年龄大了,不活动就会出现机能退化。
  这个场景,让人想起了张兆和“逼着”沈从文走路数步子的轶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从文这样写情书、说情话情话,试问那个女孩能招架的住?
[人物传记]收集整理沈从文先生的一些照片
李辉 | 走进苏州九如巷,寻找沈从文的背影
张充和:这样的老太太世间不会再有
张兆和留存下来的珍贵家庭照 最后一张是张家四千金合影
(摄影)常家庄风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