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住珍贵的技艺与记忆
留住珍贵的技艺与记忆
  高雪坤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沉淀下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流逝、社会发展,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后继乏人。2011年6月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国家大计,也是促进苏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为助推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努力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于2014年正式启动《口述非遗》系列文史资料编纂工作,得到了全市各级政协组织的响应和支持。
  《口述非遗》着重记述苏州地区范围内列入联合国、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五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此项工作以抢救为前提,以传承为目的,优先记录高龄、高级、项目濒危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丰富人生经历与成长发展轨迹,展示其在专业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为国家、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彰显苏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充实苏州地方文史资料的内涵。
  苏州的非遗项目,目前列入世界级的有6项,国家级的有29项,省级79项,市级159项,更有众多的县(市)、区级的,灿若繁星。苏州的非遗项目,涉及苏绣、缂丝、红木小件、核雕、苏裱、船拳、木刻年画、篆刻、国画颜料制作、传统建筑营造、传统戏衣设计、堂名、宣卷等内容。收入本卷的26位口述者中,80岁以上的有15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01岁,有的传承人口述结束不久就谢世了,口述资料尤显珍贵。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从事非遗项目的主要事迹、传承关系、专业成就、目前处境等,通过记录者挖掘,保留住值得记载的技艺与记忆,展现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激发读者对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关注。
  采集、出版《口述非遗》是项系统工程,本卷为首卷,希望能一卷一卷出下去,也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坚持与努力,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到当代人的绵薄之力。
  (作者为苏州市政协主席,此为《口述非遗》一书序言,标题为见报时编辑所加)
  相关阅读

  带着责任写作

  ■叶正亭
  苏州之所以成为文化苏州,是因为心灵手巧的苏州人。在历史长河里,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工艺史中,有那么多“吴”字被定格:吴门画派、吴门医派、吴门琴派、吴侬软语……又有那么多“苏”字被公认:苏绣、苏工、苏作、苏扇、苏裱、苏灯、苏园、苏昆、苏式建筑、苏派盆景……每一个苏州人都为自己的城市骄傲!
  岁月流淌,沧海桑田。在社会滚滚发展前进的洪流中,许多曾经的辉煌成了遗产。联合国顺应历史,将其命名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称作遗产,不管性质,不论贵贱,都弥足珍贵。在苏州,有些农耕社会留下的遗产已早早地离我们远去,而更多的遗产、技艺已成为记忆。好在我们政府制定了传承人制度,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水平,这些文化遗产总归是最有价值的。然而,苏州的很多传承人情况并不乐观,有的因年事已高,或者因病,生命是可以按天计的;有的因传承项目远离现代社会,他们终将成为最后的遗存。但这些传承人还在,他们脑子里的记忆犹存。我想,财富有价而记忆无价,这些珍贵的记忆,假如他们自己或者我们去代笔,能够完整记录下来,那将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的作家,以及每一个有文字表达能力的社会人,都来关注一下身边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带着责任,真实记录,留点财富给后人。

  记忆历史留住手艺

  袁牧
  记忆是个人记载在脑中的历史片段。历史有两种基本传叙方式:文字(影像)和口述。文字是后人对前人所作所为的符号记录,而口述则是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
  烽火硝烟和皇室更迭其实并不是历史的全部,那些曾经的生活方式,甚至一些流行在乡间田头的俚语故事家长里短也是历史的一部分。真实的历史应该是后人可以“走”进去的立体空间,那里不仅有关于兴衰荣宠的故事,还有民间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工艺美术。
  对我来说,搞工艺美术研究最重要的是真实记录和形象呈现,因为这样才能描述具象的历史。然而,写作《刀尖上的艺术——苏州核雕》时遇到的第一难题还是关于历史。除了明代魏学洢的一篇《核舟记》和其他一些零星的只言片语记录外,很难找到与核雕相关的其他文字材料。出现这一问题并不奇怪,手艺人一般不具备写作能力,而文人又不屑记录这些“下里巴人”的“小技”。手艺人只能口传心授,中国的技艺文明就是这样在口头代代相传。口述虽然零散片段,不成体系,却构成了一部流传在嘴上的民间工艺美术史。
  田野调查是阅读民间工艺美术史的最佳方式,调查可以旁证一些推论,也可能推翻一些设想。在田野调查中我遇到了许多感人的事情,也听到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最让我无法忘怀的是那段遗存在百岁老人钟彩英老太记忆中的舟山核雕历史。
  出生于1915年的钟老太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曾做过妇女主任的她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她记得自己十一岁时就开始做刺绣,十三岁时偷偷跟郁水元学核雕。钟老太一再提起她开始记事的时候就看见隔壁有一个七八十岁,大家叫他“阿小老头子”的老爷爷在做核雕的事情。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让我们推断出苏州舟山村至少已有一百五六十年的核雕历史,一个人的离去有时候带走的却是一段宝贵的历史。当我想再次采访钟老太时,却惊悉她已于2014年1月5日驾鹤西归,这距离我上次采访仅仅半年多时间。
  唏嘘不能止于感慨,行动刻不容缓,遗存于民间的一些生活形态和工艺技艺如果不及时得到记录梳理,那些记忆中的历史将永远被尘封。留住非遗首先要留住其发展的历史,留住记忆中的历史是我们的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工艺”现状与传承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你的到来,会给淮安加分
意外获赠《仙游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走进西安 | 这家老字号,你不得不来!
苏式园林大宅——拙政别墅
【丁酉扇事】--苏艺天工王健扇艺展(附部分展品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