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纸堆日志”之十三
《苏州杂志》2015年第一期

 

“故纸堆日志”之十三

 

■二马

 

 

听闻善耕实验小学正修建“百年校史馆”,意在“将校史研究与校本文化共融,让百年行迹与时代脚步接合”。该校杜坚民校长数年筹备,热心而坚定;同时,因地制宜,用心营造。用他的话说,就是“知道‘我是谁’,明白‘哪里来’”。笔者听出来的意思,就是做教育,一定要持恒发展,百年传承,所谓“欲要血脉永传,须先文脉不断”。

笔者为杜校长的教育精神所感动,特作“善耕集”一题,将手头的该校部分藏品,精选若干,在新年本栏首篇进行介绍,以作响应,并贺之。

 

 

◆“善耕集1”——民国三年:“吴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的“毕业证书”

 

本毕业证书,于百年前,即1914年,由当时的“吴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校长徐嘉湘先生,为该校“十八岁”的毕业生陈福田同学而颁发。

时光流逝,倏忽年百。徐校长和陈同学恐早已仙去。但一张薄张,却在今天,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怀想和追思。人们常说“命比纸薄”,我们要说的是,情比年厚。时代和命运,让两位的姓名同留于一件物品之上,于是,生命的故事至今流传,师生的情谊百年永生!

“吴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当时简称“二高”,即是今日名声远播的姑苏区善耕实验小学。该校原在著名的“教育之巷”——谢衙前——大概三四年前左右的样子,整体搬迁到了现在的平江新城,成为了苏州市“离铁轨最近的小学”。

十年前,笔者曾参与过当时“原吴县县立五所高等小学校百年校庆委员会”的工作,担任其中一本校史的撰写。对谢衙前这条“教育小巷”,笔者有这样一段文学性的描写:

 

“二高”当时的所在地,叫个“谢衙前”的地名,是个千米左右的小巷子,估计以前巷内曾有谢姓人家做过官。这个三分钟就能走完的小巷,在“二高”时期,却是个文化底蕴丰盛的场所。1914年,“二高”迁来时,38号还是一座寺庙,有名字,叫灵鹫禅寺。笔者查阅了苏州有关的园林和寺庙图书,惊未有记载,不知何故。但笔者手边一份署名绿叶的《谢衙前之忆》,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直到1942年抗战时,其殿仍在。

这篇发表于八十年代末《苏州杂志》的散文中,有如下的文字:

“街西,有一灵鹫禅寺。佛殿辉煌,规模极大,远近闻名,香火不绝。寺里有深深的庭院和参天的银杏树。”

更有趣的是,在这条似街似巷的通道之中,竟然还办着两所教会中学,一所叫作慧灵女中,一所叫作晏成中学;同时,街上还竖着一座高伟的基督教堂,建着一所令人生怜的孤儿院。

《谢衙前之忆》的作者在回忆了这里的奇特文化之后,不仅感叹道:

“学校、教堂和寺庙构成了谢衙前独特的氛围。白天,这里有琅琅的书声、诵经声和木鱼声相继四起,夜晚又有灵鹫禅寺悠扬的钟声;周末,则还有教会做礼拜的祈祷和唱诗班的歌声。多元文化的气息,在这里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绿叶的回忆勾起了我们的无限遐想,使我们对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一条小巷充满了敬和神往。

我们开始启动我们的想象机器,想象着这位叫作“绿叶”的作者,当年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模样,背着他母亲手制的粗布书包去上学,书包中背着的,或许就是当年开明书店由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绘画的《开明国语课本》。他跳着,蹦着,经过慧灵和晏成,他看见了一位长着大胡子的牧师模样的外国男人,在用英语跟一位中国的小姐姐对话,叽哩咕噜,咕噜叽哩,好像他们的嘴里都含着一枚西山的青梅,真好玩!

然后,小男孩又继续向前。经过孤儿院时,他听见了一声声被遗弃的啼哭,同情心使他停下步来。他呆呆地站立孤儿院的门口,竟差点忘了上学的时间;男孩又继续向前走。男孩经过教堂,高矗入云的尖顶如刀刃一般,让男孩感到一种锋利般的恐惧,他下意识地缩紧了他那还没开始发育的瘦小身体。

——这是将入深秋的时节,苏州,不,是吴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条小巷之中,一个苏州男孩清晨上学途中的情景。

他挎着他母亲的手制布包,终于看见了那座寺庙,不,是他的学校。男孩走向了黄色墙壁上挂着的那块木牌:

 

吴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

 

男孩已经闻到了从木牌旁边的门里飘出的桂花的甜香。在香味里,甚至他还听到了校长徐嘉湘先生在与年轻的国文女老师一起商讨下午开课的亲切话语。

狠狠地擦了一把自己的鼻涕,男孩与那只布包一起跨进了校门。

 

——以上的文字,印制在当时的一本校史图册之中,她的名字叫:

《图说100年前的小学校——原吴县五所县立高等小学校校史》。

该书印数三千,十年间未有再版。

 

 

◆“善耕集2”——1954年,苏州市善耕中心小学的“毕业证书”

 

这件藏品比起前面的一件来,岁月迈进了四十年,但岁数却小了整四十:一个是1914年,一个是1954年。两件藏品放在一起,极像父子俩,似还有点“中年得子”的味道。

比较起前面的一张,1954年的毕业证书“美化”了许多:有民族化的花纹边框,有国旗的庄重设计,更有“人民领袖”的头像。文化元素很多,时代特色颇浓。

1954年至今,也有了六十年的历史。笔者与善耕实小的领导和老师颇熟,听他们说过,文革前的校史资料留存不多,民国和建国十七年间的资料则几乎没有。其中的原因,众所周知。笔者手中的这件藏品,也算是弥补了一点遗憾。在该校新建的“百年校史馆”中,“善耕人”可以见到这张毕业证书的身影。

六十年,不算漫长。我们看证书的原主人,是位女生,芳名叫作“程宛青”,一个非常诗意和富有雅韵的名字。笔者猜想,程同学一定出生于书香门第,亲长儒雅、家风兰香。

当时的善耕领导,为一位蒋姓校长,其名中的第二个字为“驭”,第一个字却猜不透,不知道是繁体的“确”字,还是“雄”字?其签名之下,似乎还有印章,但年代久远,已字迹难认。

宛青同学当时在善耕毕业的时候,只有十一岁,与今天的小学毕业生年龄相当。从照片上看,“小宛青”面容清瘦,瓜子脸,短头发,一副清纯秀美的模样。掐指算来,她今年该是七十岁左右——“人生七十古来稀”,此是古语,用了今天的时髦话来说,叫做“人生七十小弟弟,到了八十不稀奇。九十人生刚开始,百岁老人多来西”。

——不知六十年前的这位小女生,今天的“七十小弟弟”,人在何方?当然,师生们更想念的,还有他们尊敬的“蒋校长”,是否依旧身康体健?虽然善耕搬迁,校门新开,但昔日的老银杏树还在,当年的谢衙前依旧。自然,还有“程宛青”同学的这张毕业证书——可以让我们睹物思亲,“证”见师恩。

是啊,即使到天边,即使成“古稀”,谁又能把无忧的童年遗忘,把可爱的同学、师长和校园遗忘?

 

 

◆“善耕集3”——1959年,苏州市善耕中心小学的“奖状”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此是1959年1月,苏州市善耕中心小学的一张奖状,其正文底下的一行文字,颇有时代特色。

在证书等荣誉物品上精心设计,是当时教育界的“常态”。而在正文字后,用空心字体或其他颜色的字体来作衬托和装饰,是常用的设计方法之一。

这张奖状的受奖者,是四年级的一位名“刘长乐”的同学。学校因其“品学兼优”而“特给奖状,以资鼓励”。时间是新年的第一月,当是学期结束、寒假之前所颁发。

笔者收藏有善耕小学的奖状三张,其它的两张,皆为手绘油印,唯有此件是正规的印刷。稻穗彩带、工农兵雕塑和精心设计的边框,都使得这张小小的奖状立刻就精致了起来,精美了起来,也“隆重”了起来。刘同学当时的心情一定激动无比,倍加珍惜。故历经半个世纪,此物件仍品相优良,几无损坏,接近十品。

善耕小学,其美在名,其教在人。笔者不知道,是谁第一个为该校起了“善耕”这样的名称,如此地平实而通俗,读出来平常,想起来深刻;看起来普通,做起来伟大。

作为苏州城中的一座名校,善耕重教书,更重育人。其校训“一生向善,百年勤耕”,便是其办学的主旨和方向。今日之善耕,更是将校园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笔者近期曾经去过该校,年轻而富创意的杜校长,在“致敬百年”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因为校名有“耕”,故特在校园中辟出空地,建设“校园小农场”,让学生在书香之乐中,又得田园之趣;同时,在校园的广场上,常有白鸽翩然于天空,此又是该校的文化特色之一,即“善耕养鸽小组”的成立。杜校长的意思笔者明白,他是要培养这样的“善耕人”:

既要脚踏实地,做农民;又要仰望天穹,成诗人——如此的“善耕人”,方才有大地的精神、蓝天的胸怀。

做教育,真是一件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情啊!

 

 

◆“善耕集4”——1957年,苏州市善耕中心小学的“学生成绩册”

 

《学生成绩册》,是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校园见证。现在看来,仿佛就是单位的“工资单”,带几多欢喜,藏几多忧愁。

笔者读小学时,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正值“大革文化命”的特殊时期,一份“成绩单”,薄薄纸一张。首页最高的地方,印着“最高指示”或是“主席语录”,至于“语录”里到底“语”了什么,“录”了何物,小小幼童,哪个会懂,谁人能知?

好在家父细心,将笔者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毕业的所有“成绩单”,皆悉心保管收藏。所以,来到开设于甪直古镇“作文博物馆”中的朋友或游客,多有惊讶,常有疑问:怎么你还留着这些东西?

是的。笔者劝告来到馆中的年轻朋友:人生由物品组成,记忆由物而生。请从今天开始,为人父母者,开始你们儿女的“童年收藏”;然后,至结婚那日,将物品移交给其“另一半”,则你的“养育功课”,即告完成。

现在,诸位看到的这件善耕藏品,即是1957年一年级始,至1963年六年级止,本市一位叫做“邹大囡”的女生,她小学六年《成绩册》的全部。因为篇幅的原因,我们仅刊出其初入小学时的第一本“成绩册”的封面“书影”。

1957年的善耕,学生的“成绩册”像模像样,是一本真正的“册”。里面内容丰富,页码达到近二十页之多,简直是一本微型的童年“成长记”!

封面封底,皆用卡纸印制,以显庄重;更有“书脊”,竟然是“布装”!在今天看来,只有像莫言这样的大家作品,方有如此的“精装”资格。要知道,这样的装帧,成本很高,因为所有工序,全需手工完成。

初入校门的邹同学,成绩就不错,功课几乎全为“4分”或以上,并有“口头表扬两次”,老师表扬其“学习认真,成绩优良”——有如此好的开头,今后的学习一定不差。

“成绩册”上,还附印有《学生须知》和《学生家长须知》。其中有一条“要求”:学生须“每天上学携带”此“成绩册”。这个要求似乎有点“过了”。校方可能没有想到,万一邹同学不慎将成绩册遗失了,又由谁来补充填写以前的内容呢?六十年前的中国,恐怕拍照摄影,都算得是一件“奢侈”和“梦想”的事吧!

这样的“成绩册”,一学年一本,邹同学就读善耕,共计六年,这就有了六本的积累和收藏。当第六学年的“成绩册”颁发完毕,就意味着小学时代的结束,意味着童年即将如风逝去。

从这连续相接的六本成绩册中,我们得知了邹同学家中的部分情况。她出生于19505月,籍贯是无锡的荡口古镇,当时家庭的住址为“装驾桥巷”,那是与皇帝有关的一个地方。其父是一位工人,算是服装制作方面的师傅。

笔者知道,“装驾桥巷”,即是离谢衙前不远处的另一条小巷。大概是“就近入学”的原因,邹同学理所当然地就进了善耕。于是,这所百年名校,也就留下了一个人生的童年印记。而校园中所有的重要印迹和记证,便是这六本厚薄不一的“成绩册”——她们,全部来自同一处地方,这便是:

一个叫做“善耕”的小学校。到今天,她已是年过百岁的一位“教育寿星”。而邹同学呢,如今的您,又身在何方?

 

 

 

 
◇1914年:原吴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的毕业证书
 
◇1954年:善耕中心小学的毕业证书
 
◇1957年:善耕中心小学的成绩册
 
◇1959年:善耕中心小学的学生奖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旧时余姚高等小学的兴替
贵港文化遗产之七县立女子小学校遗址
忻州-------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和城外教堂
从观澜书院到观澜小学
【康平民国档案】遍布城乡的小学校
【石梅记忆】校史档案|暗香疏影 一所小学校的百年影像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