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产雨前碧螺春成“鸡肋”?
还在采摘期的上乘茶叶卖成“炒青价”

               
地产雨前碧螺春成“鸡肋”?

               
             

             
   茶树剪枝“剃光头”


 一位茶农正在修剪茶树枝

             
  本报记者 周伟蔚摄影张健

  血统纯正的雨前碧螺春品种还在采摘期,无论是香气还是滋味都依然处在上乘,但记者日前走在洞庭山碧螺春产区之一的东山镇,不少茶厂已纷纷收起了门前“收购青叶”的牌子,开始制作炒青。而为了让茶树来年继续赶早卖个好价,大部分还处于采摘期的茶树已经被“剃头”。有专家呼吁:保留不可替代的独特口感,传统茶叶栽培方式该如何坚持和延续?

  原产地小叶种群还在采摘期,为何沦为“炒青价”?

  昨天上午,家住东山镇湖湾村的茶农沈如兴收购了最后一批青叶:“接下来不会再大量收了,如果客户有需求我们再上山去按需采茶叶。”懂茶的人都知道,清明和谷雨之间产出的碧螺春为雨前茶,此时茶叶虽然叶形比明前茶略大,但香气却毫不逊色,且汤色的浓郁度更甚一筹。“茶是很好的,但卖不出好价钱。”沈如兴颇有遗憾地告诉记者,碧螺春市场早茶受欢迎,这几天的茶叶却只能卖到千元以下,价格几乎和炒青接近。雨前碧螺春费时费力、利润又低,因此已经忙了一个月的老沈决定放慢步子,除非客户来订单,“否则就随叶子长在树上吧”,老沈叹了口气。
  无独有偶,记者在山脚下遇到一位挑着刚刚采了一上午青叶的农民,虽然还在采摘期,但茶农摘的青叶已经十分马虎,嫩芽上几乎都连着几片大叶子,这其实已是炒青的标准。这位茶农告诉记者:“挑拣太费事,索性就按炒青卖了。”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以一芽两叶的标准来采摘,每天大概能采1、2斤,每斤收购价为200元左右,而以炒青的标准来采摘速度就快很多,每天采个15斤不成问题,虽然每斤收购价只有40元左右,算下来总收入却更高。“现在大部分茶农都开始做炒青了。”他说。
  此时青叶其实品质正佳,东山茶商严介龙身有感触。为了延长茶叶产业链的周期,同时提高利润,从2008年起他开始研究用碧螺春的青叶制作红茶。相较于云南、福建等中国传统红茶产区来说,苏州本地的红茶工艺并不“资深”,但几年下来,本地红茶名气越来越响,屡屡在各级茶叶展销会上获奖的同时,也惹来许多“李鬼”茶。为此,今年起严介龙和当地几家红茶厂家决定开始“打假”,他告诉记者,与其他地方红茶相比,地产红茶的最大特色是原料好:“具有独一无二的花果香型。”从事多年农业工作的东山镇副镇长杨忠星对地产红茶的“崛起”表示欣慰,在他看来,以果香特色出彩的苏州红茶能很好地证明此阶段青叶的高品质。

  求早对茶树“重修剪”,记忆中的香气去哪寻觅?

  上市晚的碧螺春会面临“小姐身份丫鬟命”的尴尬,因此在“一味求早”的经济杠杆调节下,许多茶农采用“重修剪”等手段,刺激茶树速成大而肥厚的早熟嫩芽。虽然上市时间提前、产量增加,茶叶却面临味寡、香气不浓等胎里毛病。记者昨天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还在茶叶采摘期,部分茶农已经开始对茶树进行“剃头”。
  一大早,茶农陆阿姨带着大剪刀来到自家茶园,咔嚓咔嚓将茶树顶端枝条挨个剪去。陆阿姨告诉记者,当地人管这种行为叫“闷树”,“闷树”是为了让它来年长得整齐些。根据农技部门的统计,当地90%以上的茶树在近期都要接受这种“剃头”式的重修剪。52岁的含山17组村民老汤回忆道,在他小时候,老茶树并不需要每年修剪,而是让它顺其自然地生长,有些树可以长到1米多,采茶时往往要带着凳子去采。“那时的茶叶上市时间晚,要到清明左右。叶子也瘦瘦小小的,味道却比现在好吃。”老汤说,大约从8年前开始,当地人开始流行起每年给茶树重修剪,在茶季结束时把茶树统一剪到50cm的高度,这样的好处是来年茶树成熟时间提早,芽叶也会更加肥大,方便茶农采摘,“但却总也吃不到以前的香味。”
  东山农林服务中心工程师李皓宇向记者解释了茶树“剃头”的原理:在农业教科书中,这属于台刈修剪,相较于轻修剪和重修剪两种方式来说,台刈修剪对树木的刺激最为强烈,一般用于老树更新和促进幼树生长。对于壮年茶树来说,每年都进行如此强烈的刺激并不合适。“老茶树经过长年累月的累积,保存在枝条中的营养物质很丰富,如果每年都把枝条剪去,茶树将把大量养分用于促进新芽萌发,储存在茶叶中的有效物质会随之减少。”不但如此,为了让被“剃头”的茶树来年早早萌芽,茶农们往往会加大施肥量,当茶树获得足够的外来养分后,不再奋力将根深深扎入泥土中寻求营养,吸收到的土壤中有效成分也会减少,长此以往,茶叶的香气减弱、味道变淡也便是情理之中了。
  在陆阿姨家茶园的旁边,记者看到一小片未被修剪、处于“废弃”状态的茶园,茶树的高度明显比周围高一大截,仔细一看,枝条上依然在萌发着又瘦又小的嫩芽,记者掐下几根嫩芽放在鼻下仔细闻,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这才是纯种的碧螺春,身形瘦小、上市时间晚、香气浓郁。”李皓宇告诉记者,他们对茶农进行科普讲座时都会传输“求早不一定好、芽大不一定好”的理念,希望能逐渐扭转经济杠杆对碧螺春传统栽培模式的影响。

  “早”不是碧螺春的风格,传统栽培模式期待延续

  一味求早,打破了茶果间种的传统自然环境,通过“重修剪”等手段,把茶叶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早熟的嫩芽虽然肥厚却淡而无味,长此以往将影响地产碧螺春的品质,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茶农认识到。记者了解到,在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当地茶农合作社里,已经开始逐步恢复传统栽培模式。
  在合作社茶农的带领下,记者在当地冷水坞的一个深山里见到了一片老茶园,这里的茶树从4年前就停止重修剪,也没有改变周边环境,在原始的有太湖蒸腾的水汽及枇杷杨梅等高大果树的遮蔽下,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茶树上还能看到蜘蛛网,这是小生态圈平衡的表现之一。“人们都说特级碧螺春要7、8万个芽头才能炒制一斤,但只有这样自然生长的茶树上的嫩芽才会达到这种标准。”据统计,经过“剃头”的茶树芽头粗壮,通常5、6万个芽头就能制成一斤特级碧螺春。然而这片茶园所长的茶叶格外有“记忆中碧螺春的香气”,受到不少内行的茶客青睐。
  同样苏州洞庭山茶业的负责人孙一心也表示,让地产碧螺春血统回归纯净,他们也在尝试开辟专门的试验茶园,从茶树品种的选育到茶园修剪施肥等的管理回归传统模式。
  地产碧螺春之所以能延续数百年的品牌,在当今各种类型茶叶充斥的市场中屹立不倒,与其独特的口感密不可分,而“早”从来就不是洞庭山碧螺春的特质。如果一味追求早,慢慢变异的品种会导致碧螺春茶口感越来越淡,失去特有的风格,最终在各地茶叶的围攻中败下阵来。杨忠星呼吁,地产碧螺春应坚持传统栽培模式、保护原产地品种,“不是越早越好”的理念应在茶客和茶农中更多普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全面了解“洞庭碧螺春”
“姑苏美丽行”走进巴达山
碧螺春丨清明后,雨前茶生,茶美价廉
碧螺春月令
世界原本不正确,在茶中寻找正确,无非是缘木求鱼。
茶,就要喝得明明白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