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世鼎盛的苏州织造

记者/丁云

【核心提示】

2004年中国嘉德春拍,清乾隆御制《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最终以3575万元高价成交,跻身当时十大中国艺术品价格排行榜。2014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大明永乐年御制刺绣红夜摩唐卡”成交总价为3.48亿港元,买主刘益谦当年在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上,明代成化鸡缸杯的成交价为2.8亿港元。

织绣虽不是传统收藏品。但每有织绣类拍品,常常创下天价。人人都道台北故宫带走了宝贝中的宝贝,但仅以宫廷档案记载的北京故宫珍藏的18余万件织绣珍品(包括了成品和布料,重复的也会有很多,其中成品2万多件),就可以再度遐想。而这18万余件织绣品,一半以上为苏州出品。

 

 

始于宋代的苏州织造

 

历史上的“苏州织造”声名显赫。

它其实包含多层意思,比如可以是一个政府的织造部门机构,也可以指这个部门的头头,它当然也可以表示“苏州出品”。

通常所说的“苏州织造局”,指明清两代在江南建立的三大织造中心之一。

吴县人孙珮撰写了一部《苏州织造局志》,具体内容后面再表。序里有一句话:“造作有府,然远不可考。唐宋以来,采办苏杭,偶见纪载。亦不能识其处,自元迄明,始有定所”。说明大规模采办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了,非得亲自设厂生产。

事实上,宋、元、明、清,四朝皇室均在苏州设立了织锦院、制造局等官府手工业工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织造标志物。宋代,非宋锦莫属。当然,宋代的缂丝和绫罗锦绮等也美轮美奂。

宋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隋唐的织锦,发源于苏州,称为“苏州宋锦”。

宋锦什么样呢?想想中国书画装裱的那一圈儿,以及中式高档礼盒上的那层古典纹样的外壳,就是宋锦。当然,我们说的高贵宋锦必须得是真丝的,而非化纤仿制的。

苏州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三大名锦。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就被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了,统称“宋锦”。

宋高宗或许也是看中了宋锦的高贵典雅。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及书画装裱的需要,他大力推广宋锦,专门在苏州设立了造作局。

《宋史纪事本末》里说:“徽宗崇宁元年(1102)壬午春三月,命宦者童贯置局于苏杭,造作器用。诸如牙角、犀玉、金银、竹藤、装画、糊裱、雕刻、织绣之工,曲尽其巧,诸色匠日役数千,而材物所须。尽科于民,民力重困”。宋代“苏州织造”功能职责定位,一目了然。今天说苏作,代表着精工细活,看来与织造局不无关系,只要是替皇帝干的活,无不都是顶尖的。

朝代更迭,产业肯定会受到破坏。

元代统治初期,苏州丝织业即是如此,大批有技艺的手工匠役,被集中到官营作坊内作无偿劳动,能工巧匠呼曰“巧儿”,被当作奴隶买卖。

明代时,苏州丝织业规模超越前朝。明初洪武元年(1368)在苏州设织染局,至天启七年(1627)停止,历时259年。

然而每年织造任务以外,织染局常有临时差派。以至于官府织造不得不雇用民间机户,以“包揽领织”的方式来完成采办、坐派、召买等任务。明代,中央内府司礼监有苏杭织造太监一员,专门负责苏杭织造,派驻苏州。

明代丝织产品品种繁多。当时盛行多彩纬线织花的妆花锦缎,工艺复杂,色彩富丽。还有织金锦缎类加金或银的丝织物,如苏州织锦、仿宋式织锦等,都具有艺术特色,织造技术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清代织造官,皇家密探

 

清代初期,江南很多城市也遭到了战争破坏,清王朝为恢复经济,稳定统治秩序,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措施,比如顺治三年(1646年)重新恢复了苏州织造局,分为南北两局:南局名总织局,北局名织染局,生产规模都较明代扩大。

顺治十年(1653年)两局并管,称为苏州织造公署。到咸丰十年(1860年)两局全毁。同治十一年(1872年)合并为总织局。苏州清代官府织造历时261年。

与前朝不同,清代只在北京和丝织业发达的江南设置了4处由官府经营管理的织造机构,北京的称内织染局,另三处分别称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琼在接受《现代苏州》记者采访时表示,清代的苏州织造局与江宁、杭州不同,从档案来看,苏州织造与宫廷关系非常密切,在宫廷中,皇帝的很多事情通过内务府,继而交由苏州织造来完成。也就是说,苏州织造局较江宁、杭州织造局,最受重视。

织造局的首脑,在明代时由宦官担当,到了清代则由包衣担任。包衣就是皇帝的家奴,完全遵循皇帝的旨意。通过包衣制度,可以使得包括财政,都直接置于皇帝的监控之下。

织造的职能不光是单一的织造,身兼多职。包括采办各种奇珍异宝,在地方挑选宫里要用的织匠等,都由苏州织造来办。这也算秉承了苏州织造一贯的职能。苏州织造主理皇家需求的方方面面,也确确实实是家奴的性质。自清朝中后期,对织造的管理才较为严格,职能也更单纯。

康熙时代的苏州织造相当于皇帝的钦差大臣。在地方上,苏州织造在很多时候办的是皇差,虽然其级别不高,一般三四品,或者五品,最高时是荣誉二品,但他在地方上有特殊待遇:地方行政官是不得干预其办事的。如果苏州织造违反了纪律,也不能处罚,要由皇家直接管理。

皇帝给予织造特权,也是为自己的行事方便,包括皇帝下江南的费用,都从织造里支出。皇帝也知道耗资巨大,由此,将盐政等肥差都给了织造,以贴补自己的花销。

担任过苏州织造的人里面,最有名的是曹寅和李煦,都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直接关系,两人都是包衣。

清初,江南不是很稳定,中央为了控制这个区域,织造还担任着密探。曹寅是一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他的功能之一就是结交江南的名士才子,以掌握地区动态。而李煦在政治上则比较敏感。两人都是江南织造,但实际还做着调查,比如粮食收成、老百姓的生活,名人的动态等,直接向皇帝汇报。

康熙帝六次下江南,来到苏州,六次都住在苏州织造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到苏州,五次住在苏州织造署行宫。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曾先后担任苏州织造之职,这里面的历史故事可就多了。

苏州织造与皇家的关系、其自身地位都非同一般。

 

织造,事关皇家的威仪

 

苏州织造在清代的建制初期,比较强大,经费充足。织造的经费,不光源于织造,与盐税、关税都有关系。

织造,其实不仅仅织造的意义。

“对国家来说,织造不光与衣食住行、国家经济有关系,它与尊礼制度也有莫大关系。皇帝的威仪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服饰来彰显。”张琼说。

清代皇帝入关以后,恢复织造可以说是当务之急。否则他们没有办法临朝,也没有办法服老百姓。因此,皇帝及管理织造的部门会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宫廷织造上。

内部管理的织锦纹样,由皇帝审阅,加之修改意见,发放下来照此制作,之后回货验收。包括小样之类,都不会留在民间。

织绣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尤其皇家的东西,一从颜色,二从纹样,就能彰显其等级地位。

最兴盛时,以苏州织造府的规模,根本无法完成这些“皇家订单”,便开始大量召集富户,再发放到民间制作,可以理解成“包工头”的组织形式。所有的织造高手都为皇家服务。只要有高超技术,不管哪一门工艺,这样的工匠也一定会被皇家招入。

虽然,官府织造的东西,最终还是会系数回收,但各种理念留在了工匠脑海里。比如漳缎,结合了云锦的工艺,皇帝下令苏州官府织造集中人工织造,不得外流。但手艺是民间的。清代灭亡以后,控制不严,技术就外流了。

所以曾有这样的记载,皇家的纹样如果私自做,会有什么样的惩罚。这一来说明肯定是不允许的,二来也说明肯定有人偷着造。

江南三织造规模庞大,财力雄厚,分工细致,管理有序。织品多供应宫廷用度,因此不惜工本,一味追求细致精美,对产品的质量与花色等要求很高,不达质量要求者严加治罪。在江南丝织业中,这种官营织造的经济形势占有统治地位,它对江南民间丝织生产有直接的制约和影响。

孙珮撰写的《苏州织造局志》,就详细记载了织造官员、织造官府的管理,使用的人力,每种工艺、纹样的确定等。现在成为研究清代皇家织造最重要的资料。江南三大织造中,也只有苏州织造留下了这部当时的资料。

光绪中叶,织造府每年开库二、三次,采办民间丝织物约用库平银二百万两。苏州丝织业尚算平稳,此时,慈禧太后诏令在北京设立绮华馆,织造官廷所需的织物:苏州选派各类机织技术工人100余人去京做工,每人月薪30-50元,至1900年庚子战乱中,绮华馆毁于战火。光绪三十二年(1906)苏州总织局停织,里里外外的“苏州织造”至此结束。

 

官营带动民营

 

早期民间丝织业的发展,引得官府织造在苏州落地。之后官府织造的鼎盛发展,带动了民间丝织业的更加壮大。这叫“官办民搭”。

南宋时,北方兵祸连绵,生产受到破坏,南方偏安江南,经济稳步上升,苏杭丝织业的基础被进一步奠定,丝织品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民间,专业的丝织手工业作坊普遍出现,称为“机户”。还专门有代办征赋所需绢帛的“揽户”。

明代苏州民间丝织业极为繁盛,张瀚《松窗梦话》里载:“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紵,而三吴为最。既余之先世亦以机杼起家,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甚至说:明时苏州城内“居民大半工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随着丝织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的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大部分丝织工匠平时都是靠干一天活供一天吃喝,没什么积累。他们各有分工。如果有固定的雇主,按工作日结工钱。如果有什么事儿不能去上班,就找临时织匠代替上班,跟代驾一样,这叫“唤代”。那些临时的织工呢,每天黎明就站在桥边等着被召唤。

各细分工种有各自的“劳动力市场”,缎工在花桥,纱工在广化寺桥,用车坊丝的车匠在濂溪坊。每天几十上百人都站在那里,翘首企盼,像流民一样聚在一起,晚上各自散去。如果机房里工作减少,他们就衣食无所了。

更值一提的是,明代丝织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苏州府吴江县新兴了盛泽、震泽等大市镇。到明末,盛泽已经发展成为丝织手工业大市镇,拥有人口五万,在苏州有盛泽绸庄所设的庄船专用船埠码头。

《江宁府志》记载,清初原有限制民间“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五十金,织造批准给文凭,然后敢织”的规定。康熙时由织造曹寅奏免限制,“得旨永免”以后,民间织造工场规模渐趋扩大。

到清代后期,纱缎业营业鼎盛。徐炽卿《苏州纱缎业沧桑回忆录》称:“光绪二十年(1894)城乡木机总数达一万五千台,赖以生活者达十余万人。”清代丝织业中资本主义因素较明代有显著增长。织工待雇的劳动力市场,仍和明代一样,但聚会处所增加。

清代苏州丝织产品,除宋锦、缂丝、龙袍等类外,主要有漳缎、织金、闪缎、妆花缎、摹本缎、贡缎、天鹅绒、高丽纱、花素累缎、陀罗经被、百子被面等。工艺技术水平高,畅销国内外,外销约占60%,销往朝鲜、安南、缅甸、印度等国家。

清光绪年间,苏州丝织业的资产,仅次于银钱业。丝织业的繁荣、发达,也为苏州刺绣、戏衣、服装、制扇以至国画装裱等行业,提供了原料。盛泽、震泽等地,均发展大小丝织业。

清朝晚期,外忧内患,苏州丝绸由盛转衰,民国初,手工织机仅存四千余台,丝绸实业界仁人志士挣扎图存,弃手工、上机电,逐步走上近代丝织工业之路。其中,以苏经丝厂、苏经纺织厂、振亚织物公司、东吴丝绸厂为代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丝绸面料的织造(1):历代丝绸业的发展
看尽古今丝路繁华! 南京,默默用云锦编织属于自己的丝绸历史
祖国风光(4448)苏州织造署旧址
小巷里的皇家气派——苏州街巷之带城桥下塘
旧苏州的灯红柳绿,都藏在北局里
苏州织造官府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