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橘子红了的时候
橘子红了的时候
种风景 卖创意 乡村游让苏州农业再焕生机

 



  金秋十月,正是橘子红了的时候。驱车行进在洞庭东西山的环山公路,一边是烟波浩渺的太湖,湖风送爽;一边是漫山漫坡的橘林,橘红点点。其间,不时有一株株高大的银杏树晃过,抹上一片片亮眼的明黄。这斑斓的画卷已惹得大惊小怪的都市人呼喝连连。更别说还有走进果园亲手采摘丰收的快乐,坐上农家乐餐桌品尝新鲜菜蔬湖鲜……
  每逢采摘季、双休日,涌向东西山的私家车总会连成数公里的长龙。一年内仅这两个镇就能有600万的游客光临。“真的不想走,真想留下来……”是很多人不约而同的感慨。
  自然风光、农业生态、历史文化……方兴未艾的乡村游让苏州农业再唤生机。不只是东西山,不只是环太湖,在苏州,昔日最偏僻的乡村也成了都市人追寻乡愁的胜地;传统的农业突出了单纯土里刨食的窠臼;农民们突然发现村里不起眼的一草一木竟然都成了“摇钱树”。

  □商报记者王东来张鹏

  城里人多了个乡下“亲戚”

  一口老井也能成为稀罕物

  上个周末,市民林女士一家在东山的“亲戚”家度过的,这个“亲戚”叫潘生花。说是“亲戚”,其实两家人八杆子也打不着。可这几年,只要自家果园里有啥当时当令的出产,潘生花总会打电话邀请林女士一家来东山走走。
  林女士家也是一请就到。先进果园体验一下亲手采摘的乐趣,分享农民们丰收的喜悦;带着微汗回到餐桌,吃顿地道的农家饭,极普通的青菜萝卜带着露水从地里拔出自有一股甜津津的滋味;临走,林女士还会带上时令的果蔬一大堆,回去分给没空前来的亲朋好友尝尝鲜。
  春天的茶叶,初夏的枇杷、杨梅,秋天的橘子,每一季这里都有每一季的“节目”。更何况,乡村的悠闲与开阔对林女士这样久居都市的人们有着挡不住的诱惑。且不说太湖边的远山近水,即便是村头的那一口老井,一棵大樟树,每天也吸引着拍照留影的人无数。
  看得见山、留得住山、留得住乡愁。仅东山镇,仅今年初夏一个枇杷季,平均每天入镇的私家车就有5000多辆次,其中双休日更是突破2万辆的峰值;西山岛则忙着拓宽自己唯一的陆上通道——太湖大桥。同样的,树山、旺山、凤凰、蒋巷村……农业休闲观光,正在许许多多的偏远乡村风生水起。

  从“一篮果”到“一道景”
  果农们曾想把橘树全砍掉

  可能你不会相信,时间稍稍倒回去几年,东西山的果农们还曾想过要把自家园子里的橘树都砍掉呢。
  靠着太湖小气候的滋养,苏州环太湖一带种植茶木果树的传统可是有年头了。近些年,橘子树的品种退化,敌不过外来水果的冲击;农村劳动力成本越来越贵,年轻人纷纷外出寻求机会,只留下些老人侍候果木力不从心;市场渠道不畅,除了低价卖给前来收货的经销商外,还是挑起担子搭上公交进城沿街叫卖,丰产却尝不到丰收的喜悦。如此这般,怪不得不少心灰意冷的果农下狠心要砍掉自家的果树了。
  没想到,逐渐兴起的农业观光旅游给这一切带来了转机。农民们突然发现土灶头上煮出的大锅饭,游客们吃得那么香。东西山的橘树不仅没有砍,2013年起,还在政府的倡导下,沿着环山公路成带成片地种了起来。
  枇杷黄了、杨梅紫了、橘子红了,城里人来了。还是这片地,种的还是这些树,意义却大不相同了。他们说,我们种的不是树,而是风景;我们卖的不是果,而是创意。

  “嫁接”观光休闲旅游 效益是最有说服力的

  种水果的都知道,吃口好的水果,大多是要经过嫁接的。如果说,传统农业就是接受嫁接的“砧木”,新兴的观光休闲旅游就是嫁接上去的“接穗”。两两结合,效益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
  果农老王已经不太在乎卖橘子赚的那三瓜两枣了。他就在家里那栋小楼,开了家农家乐,有人来吃饭,橘子成捧成捧往桌上搁,免费奉送。“做生意和气生财。交个朋友,还能赚个回头客不是?”
  同样看好这一点的还有孔庆谷,一个早已离开家乡做服装生意的年轻人。去年,他重回西山投资千万办了个生态农庄。他的生态农庄集种植、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说到底,就是抓现代人向往田园生活的“痛点”。就说茶树,就被他种成了一个大迷宫。到时候,大人来这里“找情调,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捉迷藏,各有各的玩法。”
  粗粗估算,孔庆谷的农庄每年经营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农庄里蔬菜水果的销售,另一半则来自于农事体验、果蔬采摘以及餐饮等产业延伸。而农产品的销售中,大半也是由乡村美景和农事体验带动产生的。
  政府的账算得更大些。今年枇杷季,东山镇枇杷产量为3100吨,只有去年的40%,产值为1.5亿元,竟比去年增长了2.3%。省了铺市场和运输的费用,守在家门口的生意赚得居然更多。一个枇杷季也就半个来月,少算点也有30多万游客到东山,“这些游客在东山镇参观游览、吃饭住宿、购买农副产品所带来的消费,实在很难精确统计。不过这个数字肯定大得惊人。”东山镇政府的副镇长徐磊说,农业与观光相辅相成,足以使传统农业的效益翻倍。

  风物长宜放眼量
  乡村游的文章得往长里做

  “我到现在已经投入了1000万元,最终的投资额应该不低于2000万。”孔庆谷对记者说,正是因为看好休闲观光农业在未来光明的发展前景,他才敢于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放手一搏。
  有统计显示,全国休闲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已发展至150多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发展至12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年接待游客7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900亿元左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人对田园风光的向往会越来越强烈,休闲观光农业这块蛋糕只会越来越大。
  只是,我们的乡村游大多还只处于农家乐这样的初级阶段,从让游客纷至沓来的观光游到让游客停留驻足的休闲游还有一个过程。这方面,我们与浙江的许多地方还有不小的差距。
  处于“井喷期”的苏州乡村游已经出现了简单重复的同质化现象,有待于更多瞄准市场需求的个性创意、有待于做出能够充分挖掘区域特点的长期规划。
  乡村游的深化,面临着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不可预期风险高的问题,单靠农户单打独斗,很难做到。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在苏州,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业旅游很可能受到配套用地不足的制约;一些村或农户在出租农用地使用权时租期较短,一定程度上影响经营者长线投入和持续发展规划的决心。

  记者手记

  再算生态这本账

  留住那些田,留住那些树,留住那些百年传承的老村落。乡村游的兴起,带来的无疑还有难以用数字来计量的生态效益。
  说实话,直截了当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算生态账很难算得通。一切还得从经济账算起。
  想想也是,辛辛苦苦一年,土里的那点出产远不如在城里打工几个月的收入,年轻人难免呆不牢;划在生态红线里,看着邻村开厂办公司迅速鼓起来的腰包,心态难免失衡;村头的老屋夏日漏雨冬日透风早就没什么留恋;至于池塘蛙鸣一片,从小就听惯了,没了就没了呗,别跟他们说什么浪漫。真正能说服他们的,还是看得见的收益。城里人的纷至沓来,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宝贝。
  现在,每一个农家乐的老板娘都会说,这菜是生态环保的,从来不用化肥农药的。院子里那大树不能砍,不能砍!村头那几间老房子,改改做农家乐,城里人喜欢的。现在,不少山里人还在后悔,想当年开山取石,赚的都是小钱。现在,宕口复绿,费时费工不算,赚的钱全贴进去还不够。
  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我们已经喊了许多年。这不许,那不许,总是有人“顶风作案”打擦边球。而现在,乡村游让老百姓自己认识了生态环境的价值,砍树拆房子,你叫他做他也不肯了。
  农村里的事,有时很难,有时特简单。 (商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千年古村落之陆巷古村
吉林乡村旅游问题
乡村旅游规模化 政府引导是关键
返乡创业夫妻俩历时6年打造“焦情园”:给城里人一个乡下的家
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典型经验推介之二:橘子红了 旅游热了 农民富了
宜兴“特色乡村游”一年进账10个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