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洪元弄的短巷故事

  ▲文阿坤图陶开俭

  在苏州城内密如蛛网的小巷之间,有一些短巷,甚是耐人寻味。

  坐落在北寺塔邻近的洪元弄,虽是一条不足百米的短巷,却是名副其实的曲里拐弯。洪元弄呈“丫”字形,在苏州街巷中极为少见,它的右面一路北通白塔西路(原名古市巷),南接祥符寺巷,而左面一路则是一条死弄堂,走到底便是著名的始建于南朝的祥符禅寺。

  洪元弄名,大约始于公元960年建轩辕宫时取的,为道家之语,意为“天地初开,混沌未分之时”,颇有气势。此弄虽是短巷,却有一寺一观,尚有不少人文遗存,亦可圈可点。

  笔者生于斯长于斯,在这条弄子里进进出出30年时光。如今老屋还在,住着我的胞弟,每当笔者回老屋去,走进这条短巷时,那些熟悉的景致,尽管已经斑驳,但淡薄的稀影,就像水墨画上的点染,洇开来毫无边痕,让笔者感受到这条短巷百年、千年的风云沧桑。

  和尚堂里看大鼋

  洪元弄里的祥符禅寺,建于南朝,初名福田寺,唐朝时称西竺寺,到了北宋叫祥符禅寺,寺前的祥符寺巷巷名由此而来。

  附近居民称祥符寺庙叫和尚堂。笔者小时去庙里白相,要沿着纱缎小学操场围墙外的一条小隔弄,经几个拐弯才能进得。不知何因,在笔者七八岁时,此庙已经冷落萧条,未见有人来烧香拜佛。原先的高拱庙门,已经破残不堪。大殿上摆放着一口口寿棺,吓人势势。那时已有四五户人家,由房管所安排住在寺庙里,如今前前后后至少住了二十多户人家。

  这寺庙的当家和尚,法号“竹峰”,就住在大殿后面一旁的几间房子里,明瓦长窗,天井走廊,竹影芭蕉,倒也惬意。竹峰气宇轩昂,长须飘然,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因是禅门和尚,竹峰不忌荤食,还结婚生儿,育有一女二男。

  长女长得高挑端庄,面如观音,后在北当护士。竹峰多才多艺,管弦书画皆能。1963年春,笔者应征入伍,竹峰特地画了一枚书签给笔者,以示祝贺。

  和尚堂里有一个十来米见方的池塘,池水清碧,池中有两只大鼋,有脚盆大小,但不知雌雄。在有阳光的日子,两只“癞头鼋”会慢慢浮出水面,划动四足,游到岸边,爬上石阶平台,蹲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孵太阳”。1968年笔者退伍后,再去寺庙,不见了池塘,两只大鼋也不知去了哪里?如今想来,让人唏嘘。

  轩辕宫里听仙乐

  从洪元弄到祥符寺巷,只二三步路,便是有名的“轩辕宫”,又名仙机道院。始建于北宋元丰初(公元960年),清同治元年(1862)重修。道院门面虽在祥符寺巷36号,它的正殿却在洪元弄10号。在正殿,苏州状元陆润庠撰写的《重建轩辕宫记》碑,至今尚在。

  道院正门,前有石阶,墙面贴有清水方砖。门上有精细砖雕,有冯桂芳题写的“为章于天”的门额。以前从正门进道院,经四进可达正殿。现在前殿住有人家,与后面的正殿隔断,要进正殿,需从西侧的洪元弄10号进入。正殿宽大高敞,笔者见到时,早已徒有四壁,又年久失修,已经破损不堪。1958年后,曾被一家服装厂做过工场。

  因道院内曾设过纱缎庄业,故又称“云锦公所”。38号只是道院的一条备弄,驻观道士杨梅生一家三口住在其间。

  道院前殿,时常会有道士排练道乐,梅生亦是,丝弦家什,一齐奏起,音律悠扬,如同仙乐。令笔者难忘的是那个云锣,木架上挂满了二十来只小铜锣,每个铜锣敲一下发一种音,叮叮咚咚美妙悦耳。更有乐章演奏到高潮时,有道士会表演起“飞钹”绝技,突然把飞转的铜钹抛向头空,又在落下时稳稳接住。还有面对面的两个道士把铜钹飞来飞去,也不失手,令人惊叹!

  笔者小时见过一次“醮祭”活动。大约在1948年的夏季,道院举行了一次醮祭,亦称“打醮”。在洪元弄当中高筑醮台,点起明烛高香。数十道士头戴道帽,身穿道服,有时唱念,有时奏乐。登台道士手持木剑,挑着咒符,口中念念有词,表演出一种神秘感。热闹了几天,醮祭才拆台收场。此后,笔者再也没有见过醮祭场景。

  礼堂扎堆轧闹猛

  洪元弄前后有三个礼堂,相距都不远。弄内有“福安礼堂”,出弄至白塔西路,走十多米有“顾三星礼堂”,弄北对直只一步之遥,在祥符寺巷就有“张礼堂”。

  洪元弄咫尺之间,礼堂扎堆,这在其它街巷中很是少见的。

  这些礼堂,大都宽堂高墙,很是气派,如同今日的大饭店,大堂、包厢、厨房等一应俱全,专门承接新婚、寿辰、满月、生日等喜庆筵席,一下子办个几十桌绝对没有问题。在笔者年少的印象中,这些礼堂生意蛮好,三天两头都会有一场婚礼或寿宴,礼堂内外张灯结彩,给街巷平添了不少喜庆色彩。

  最记得,每每礼堂举办婚礼,附近的一些家庭妇女,相约了会去礼堂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新郎新娘出场,免不了对新郎新娘来一番评头论足。而笔者,当时还只是六七岁的小屁孩,也喜欢去轧闹猛,只是为了等待“堂会”中穿插的变魔术。笔者年少不谙戏曲,对咿呀咿呀的戏文不感兴趣,当魔术师表演“礼帽取蛋”“空缸变鱼”“空手飞花”等戏法时,看得笔者一楞一楞的,不知机关藏在哪里?

  解放前,笔者父亲没有正当职业,几个礼堂忙起来人手不够,常会叫上我父亲去帮厨,在厨房里做些汰菜烧火等的下手活,挣些小钱养家糊口。多少年后,笔者想起这一情景,就会心酸不已。

  前后巷门锁弄堂

  苏州旧时有不少巷子是有巷门的。洪元弄有前后两个巷门,这在苏州古城中极为少见。

  巷门白天敞开,晚上关闭。

  巷门由一个名叫“安生”的老头看管,安生五十多岁,单身光棍,大家都叫他“安生”。前巷门靠墙边有一间小木屋,就是他的栖身之地。入夜,安生在小木屋里,会点燃一盏油灯,昏暗的灯光伴他度过漫漫长夜。

  旧时苏州,没有夜市,一到夜里,街面上就冷清起来,巷子里更是少有行人。若是弄里有人偶而外出晚归,就得“叫门”。安生听见声音,就会披衣出来,见是熟人,他就开门放行。要是陌生人,他非得盘问一番,否则这巷门是不会开的。

  安生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巷子里的几家大户人家给些散钱,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和清苦。尽管如此,他对“工作”是尽心尽责的。每个夜里,他要起来几次,提个马灯,在巷子里来回“巡更”。见到有人家未关好门的,还要提醒几声,所以安生在巷子里的口碑蛮好的。

  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州整治环境卫生,洪元弄的巷门和小木屋拆除了,安生就由居委会照顾,每月发给他一定的救济金,另外给他在庙里安排了一间住房,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后来听说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死去了,后事都是居委会给料理的。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巷门。巷门作为过去的一种存在,早就被人们淡忘了。

  留韵义井用水忙

  在洪元弄当中,即1号的门口,有一座六角形水泥井栏圈的双口老井。

  据传,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苏州城里开钱庄的老板沈惺叔老来得子,便发愿行善,凿井以示感恩,一下子在城内开凿了十多口义井,洪元弄这口井是其中之一。井栏圈壁上刻有“留韵义井”四字,还有一段凿井由来的铭文。屈指算来,这口义井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

  因这口井水质清澈,且冬暖夏凉,受到居民的青睐,不要说井旁四邻的吃用都靠它,祥符寺巷的有些人家,也会到这井上来用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来水还不普及,这井便成了远远近近几十户人家的用水之源。洪元弄因有了这口井,便变得热闹起来。许多妇人总是一边洗洗汏汏,一边说些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儿女情长的事情。井台,成了家妇们说说笑笑的最好平台,成了弄堂里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

  几十年前,还没有电扇空调。一到夏天,这井旁就是最好的乘凉地方。夜幕初降,笔者和一些同龄小孩,就会搬出板凳竹椅,散坐在井边一侧,在摇扇作风中,隐隐感觉这老井有一股凉意,让人凉快了许多。对门的沈老伯,乘凉时就讲起了故事,今天讲一只,明天讲一只,让我们这些小孩听得入了迷。

  这井曾受到过伤害,附近一家工厂污染了地下水,井水一度发臭。后来整治后,井水恢复了清澈,但居民不再食用。然,每天仍吸引着附近的居民到井上来洗洗汏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州百巷(58)洪元弄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卷二百八十
苏州小茅山道院
苏州这条405米的千年古巷,竟藏了这么多故事……
寻城记系列 ▏姑苏沉梦之道不尽的
第十一章 安生時系屬諸星(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