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园马路

  文 项苏农 图 陶开俭

  1.

  苏州老阊门外西北方向约莫五华里处,有一座桥叫广济桥。广济桥是大马路(即今天的广济北路)上一座设有电灯灯柱的铁栏杆水泥桥,坐落南北横跨上塘河上,沿着桥向南走四五百米可到石路,向北走二三千米可到苏州火车站。

  在广济桥桥堍的北面,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与大马路的西面一侧垂直相交,该条路曾经的路名很是吉祥,叫作“五福”。

  民国5年春,清末重臣盛宣怀在上海去世,盛氏家族为了方便在苏州的盛家祠堂留园停棺办丧事,就将留园至大马路广济桥之间的一条无名泥路拓宽,并在泥路上面铺设碎石,以便运载盛宣怀灵柩的马车和送葬的马车队,可以毫无障碍地一路通行。

  在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民国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该路从大马路起,一直拓宽整修到留园的门口为止。因为这个缘故,当时民国的吴县县政府,就将这一段路命名为“五福路”。

  “五福”一词是有出典的,出典来自五经中的《书经·洪范篇》。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指盛宣怀这个人真是运道好得不得了,竟然同时拥有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个福气,因此含有纪念盛宣怀的意思。

  五福路在苏州历史上,是继石路、大马路之后,第三条现代意义上的道路,苏州人习惯将五福路称为留园马路。

  也许是苏州马路上后来出现了汽车的缘故吧,在五福路以后建成的所有道路,口语里就不再嵌有一个“马”了。比如,景德路不会被称为“景德马路”。

  因为通俗好懂又易记,相沿成习,苏州人都很习惯叫它“留园马路”,1952年,五福路正式改名为留园路。

  留园路东起大马路,门牌号从此开始,由小到大,在路南一侧为单号,路北一侧为双号,西至虎丘路,全长不到千米。1962年全路拓宽至9米,路面由碎石路改成沥青路,路的两旁是宽为2米左右的人行道,并沿路种植了香樟树。

  留园路的南面全部是居民住的平房,由于偏处苏城西北一隅,居民基本上是解放前从苏北逃荒而来的,大多数从事拉小板车的体力劳动。

  路口南面,东首是留园小学,再走过去是一条名叫上津桥下塘的小巷,由此进去可以一路走到上津桥。在巷口转弯的左面路边处,有一爿卖烟酒的小店。路的中间地段,分别有苏州吴县粮油机械厂和地方国营苏州动力机器厂。靠近留园,有一家烟酒商店。过了留园,又是一排接着一排的民居平房,一直延伸到虎丘路。

  路的北面全部是企业和单位,所以是一路围墙相连。第一家是苏州茶厂,接着是人称“农校二院”的住宅大院,以及从1963年起,在农校二院的院子里设立的苏州市留园中学校。此后依次是地方国营苏州开关厂、江苏省苏州地区汽车运输公司。

  接下来的地方就是留园了。留园的园门很普通,门口很小,门前的场地也很小。

  留园过去是绣花弄,再过去就是中国药材公司江苏省苏州支公司仓库了。

  以上就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留园路。

  2.

  苏州茶厂坐落在留园路路口的北面,它由吴馨记茶叶店,吴世美茶叶店等几家茶叶店公私合营而来,生产的绿茶(特别是茉莉花茶)非常有名,除了畅销全国,还出口国外。

  茶厂大门东面一长排的围墙很有特色,都被做成画框式样,起先是宣传画,后来就变成了样板戏的剧照。画面大概每半年就要更换一批。记得画师是两个中年男人,手上戴着两只蓝色的劳动布袖套。他们在画画之前,会让人事先搭好脚手架,先用铅笔在墙上画好米字格,在画有人脸处的地方,还有更小的方格子。画画的时候,先用鸭嘴笔画出基本轮廓,然后在画碟里调好颜色,照着图画原样,一笔一笔地对着描绘。

  在他们画画的时候,会有不少的大人和小孩停下来围观,还有些人会根据图画的原样,结合放大的画面,进行一番似乎是很专业的品头论足。

  每当这个时候,无论是听到赞扬的话还是批评的话,这两个画师始终面无表情,只是自顾自,心无旁骛地继续画着。

  画成一幅大概需要四五天的时间,一个多月后,一排的图画就在墙面上依次画好了。

  留园小学在苏州茶厂的斜对面,其校址原先是一座庙宇。站在苏州茶厂的位置,就可以看见这座庙宇巍峨的黑色大屋顶,大屋顶的四个角朝上翘着,屋角的下面垂着几个残缺不全的铁马,在有风的日子里,可以听见叮叮当当的声音。

  唐明德老师自1961年就在该校执教,据她介绍,这座庙叫大仙庙。在留园小学西面隔壁的芝麻弄旁边住过多年的单女士也证实,她父母讲过芝麻弄在解放前叫作大仙弄——这样说来,估计应该是一个道观建筑。

  查阅苏州地方志以及相关史料,均没有查到大仙庙、或者王大仙庙的记录。没有记录并不等于不存在,因为这种情况在苏州并不少见,过去的

  苏州本就是一个“厂门没有庙门多,

  烟囱没有宝塔多”的地方,史料上不见记载,只能说明庙门太小而籍籍无名罢了。

  留园小学的大礼堂就设立在原先的一座大殿里,该大殿是东西向的,建筑体量很大,地基高出地面约有一米。在很远的地方,就能从一片低矮的平房中被看见。

  在大殿东西两面的山墙上,不知是遗存还是后来开挖的,各有一个圆形的窗户。在晴天的时候,会有一束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可以看见地面铺着的大方青砖上面,暴露出来的破碎纹路。

  48号是一个大院。虽然该大院的大门一直紧闭着,大门的门口也没有挂着牌子,边上人员进出的小门有传达值守,附近知道的居民都称这个大院为农校二院,简称二院。

  这个农校二院说起来也是大有来历,在清末时期,此地原本属于盛家田产。民国9年,民国政府将这块地买下,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孺医院就设立在此。民国16年,此处移交给省立苏州农业学校使用,作为农校的预科校舍和教职员工的家属区。民国26年,成为侵华日军的伤兵医院。抗战胜利后,又成为国民党交警总队的驻地。解放后,又重新归还给农校,于是二院又重新成为农校教职员工的家属区。

  再来说说留园。在我当时看来,留园门口的左右两边,都是两丈高的围墙,根本就没有什么店铺。留园门口前,除了匆匆几个行人,很少看见有人。印象中的留园大门门口,始终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的,就像一个张开大口又是缺了牙齿的嘴巴。

  3.

  1966年的夏天令人难忘。在运动中,留园路也不能幸免,被改名为红卫路,留园亦被改名为红卫公园,留园小学改名为红卫小学,设立在农校二院里的苏州市留园中学,则改名为苏州市刘英俊中学。

  再后来,随着房地产开发的兴起,留园路上原住民的房屋几乎是全部拆除,居民也随之搬迁,多数企业和单位或迁移或撤消,遗留的建筑物也荡然无存,园林式高档住宅小区、仿古式高层商用楼房,纷纷地在这些原址上相继建成,此时此刻的留园路,除了路两边的香樟树长高了长大了长茂盛了以外,与以前旧时的风貌相比,已然是沧桑巨变。

  只是留园的园门依然同过去一样,门口还是很小,门前的场地也还是很小,园门口的石头门楣上,从右到左两个鎏金繁体字,告诉经过的路人留园到了,也告诉曾经居住生活工作过在这里的人们,留园路上唯一不变的街景就是留园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叙说地图】南市电车的兴衰与上海华商电车线路
东山新河浦 — 诉说那段“老东山”的故事
(原创)苏州子城民国风怀旧线路游
春日推荐:十条绝美的南京马路
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
在苏州,我想和你从一走到万,再从东走到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