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鉴和他笔下的运河
《姑苏晚报》
2019-09-08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明代苏州府吴江人。当时,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史鉴书无不读,尤熟于史,对吴中水利言之尤详,著有《运河志》,又称《吴江运河志》,私人以运河为志者当推第一人。

  一

  史鉴家住吴江与浙江交界的黄家溪。宋代庆历年间,尚书黄由筑别业于此,子孙繁衍,村庄一直扩展到穆溪之尾,因而得名黄家溪,亦称黄溪。明朝时最为繁盛,居民有两千余家,大都从事纺织。画家沈周颂道:“一水自西东,春流浩荡通。楼台倒明月,舟楫坐长空。草舍渔隈合,柔桑蚕户同。作文须记胜,要自太湖翁。”史鉴与沈周为儿女亲家。

  史鉴对吴江运河水源作了专门考察:一道从杭州钱塘诸山发源,北逾仁和(即杭州府治)及嘉兴崇德、桐乡、秀水诸县,到达王江泾。从王江泾往北就进入吴江县,吴江运河正式开始。在西边为石塘,塘实际上相当于河道,因石砌筑岸而名。有一座闻店桥,南北向,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相跨,也是运河入王江泾的第一桥,市内约有居民千余家,秀水、吴江两县之民杂居相处。闻店桥下,众水走凑,自南徂北,又过一段水道到达合路村。《百城烟水》载,春秋战国时期,“盛泽与黄溪皆边城之地,可为吴,可为越,难为分析,故名合路。后禾城迁徙,是处化为青草,故孙吴时名为青草滩,唐宋时仍名合路村。”河道再折往西到黎泾、到南六里河,都有桥临塘。西南受穆溪之水。又往东南就是睡龙湾,相传建炎三年,宋高宗南渡,驻跸于此,泉水腾跃御舟高三四尺,回波散彩,高宗大喜,留驻三日,因此得名。河繇六里桥往西到达百星桥,又西到达下湖桥,折而北流数百步左右为平望镇,居民有三百余家,日集市中。在平望镇,唐代就设有平望驿,以宿信使。宋高宗建炎二年建都临安,以吴江为供给之地,设平望巡检司、巡检寨;元始祖至元间设平望务、抽分场、批验所、千户所等机构,管理商业贸易和其它赋税收入,因一望皆平而得名。

  另一水道源于湖州之天目山,有苕、霅二溪,东流入荻塘。荻塘,西晋吴兴太守殷康所开,筑堤岸,障西来诸水之横流,导往来之通道,溉田千顷,因沿塘丛生芦荻,故名荻塘。唐朝贞元八年湖州刺史于頔动员民工大规模修筑,民怀其德,把“荻”改为“頔”,因此又名頔塘。过荻塘,一路经乌程、过南浔镇,再往东一里,才进入吴江县界。这道来水,从东北流向到达曹村驷马桥,又到蠡思桥,又到杨定桥,都在河阳土塘上。再到震泽镇,镇南有官署巡检司,始设于宋代绍兴年间。震泽镇因《尚书》“震泽底定”而得名。镇之居民三四百家,虽室宇连比,皆务于耕织,而不互市交易,自耕自足。史鉴曾有“鸦鹊群飞过别村,乌云接日晚昏昏。西风一夜翻湖起,大小人家水到门”的抒情描写。

  在运河南面有蠡泽之水相会,在运河北面有四座桥,分别叫新兴、通泰、曲桥、张湾,以分泄水势。蠡泽,传说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偕西施在湖畔隐居而得名。还有三座大石桥横跨河上,东曰底定、西曰思范、中曰庆源,水经三座桥下东行到达双杨村。再过河上的柳塘桥,往南又有永安、众安、斜路三桥。这些桥大都是宋元时期建造的。又过十八里到达梅堰,东吴、西吴二桥在其北,中济桥贯穿其中。梅堰是有名的市镇,盛产席草、菱、玫瑰。史鉴《送吴泽民归梅堰》写道:“此日梅花应待雪,新年芝草又生池。溪边无数垂杨柳,欲绾行舟住少时。”又十二里到达平望镇,诸家、六里、泄水三桥界其侧。凡桥在河阳者,皆南受河水,北入太湖。莺脰湖在其阴,因形似莺脰得名,莺脰湖东纳穆溪,西通麻溪,南吞烂溪诸水,潴而为泽,与运河合流而东,有亭临之,名曰望湖。稍东经大通桥,又东逾官衙巡检司,道经安德桥下,一旦积雨,水涨莺脰湖,冲出运河,往东就与南塘来水会合。

  从荻塘到平望镇横亘一百二十余里,其间河道亦漾亦荡,支派纷错,都为太湖入运河水。自此之后的下游河道,成为通过运河分泄太湖水之去委。

  二

  运河上游水源汇集到平望镇的石塘后,再合而北流,到达通安桥,桥甚髙大,跨踞东西两岸,水从桥下过,循石塘北行。通安桥,初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明成化八年重建。经长老桥,到达洪水桥。那里明朝时有备倭船,因为倭寇经常从海路经过通江河道进入太湖,又称海船,然后由太湖各道溇港进入内河,进行烧杀掳掠,苏州一带百姓开展了抗倭斗争。有一个叫盛墩的地方,曾经发生过较大的抗倭活动而取得胜利,后来改为胜墩,至今尚在。在河西有袅腰桥,又六里到达翁泾桥,从这二桥所出之水,穿过运河向东流去。到达八斥塘,有居民二三十家。八斥又称八坼、八赤,八斥塘自北来,至此向东而南,向西复南,俨似弓形。唐朝元和年间范传正治水劈河,截弯取直,斥土为二,故名八坼,处于南北要冲,富家大贾,民居稠密。八坼塘南有庙泾桥,北有太浦桥。在太浦桥之南,有烂泥滃,污泥无底,传为三江之一的古东江口。繇太浦桥再往北有白龙桥,再到彻浦桥,又到龚家桥,自此运河折而西北流。又过四里为甘泉桥,桥下有泉甚深,味甚甘,色湛湛寒碧,唐代“茶圣”陆羽曾品泉为第四,所以又称为“第四桥”。甘泉桥之东有龙神祠,又称甘泉祠,邑中水旱必祷之,以求风调雨顺。明太祖登祀典,岁以春秋致祭。又北行为三山、定海、仙槎、万顷四桥,河益折而西到达三江桥。《禹贡》所书“三江既入”,《吴越春秋》云“范蠡乘舟出三江之口”者,疑即其处。这样,太湖之水都流入庞山湖,再通过吴淞江下泄于海。而庞山在南津口运河对面,它四面为湖,浚掘淤沙,堆土成阜,中高边下,遂呼为山。

  根据史鉴对吴江松陵的考察,它在太湖的下游,南、北、西三面俱水乡,茫然泽国,抵苏州无陆路,非舟不通。唐宪宗元和五年,苏州刺史王仲舒拥土为塘筑堤,至是始通往来。宋祥符八年,知县李问修之,但那时仍为土塘。治平五年,知县孙觉始垒石岸进行加固。绍定五年,苏州郡守吴渊给钱三十万、米一千二百石,檄知县李椿添石重修。元初天历二年,吴江知州孙伯恭加以巨石重修,凿水窦一百三十三孔,上不施梁,以石为板,形如半月,以泄太湖之水。至正九年,知州那海大修,垒石筑土,长二千八十丈,广一丈又四尺,垒石髙一丈,置常稔田为修葺桥梁的主要经费来源,立碑以表曰“至正石塘”。根据运河水势,在石塘上凿洞窦一百三十六孔,引太湖水往东下泄进入内部河道,起到“涝则用平上流之势,旱则资以运舟”的作用。但由于历岁既久,涛冲水啮,日就倾圯。永乐九年,通政使赵居任治水东南,始奏修之,躬亲督视,灰石增崇,筑垒坚密,视旧有加。正统五年,工部侍郎周忱、郡守邢宥,虽然两次修之,不能复如畴昔之固,随葺随坏。窦有倾者,辄随而湮之。史鉴已经看到茭草之类的阻水植物危及到水面的侵占,从而造成了淤泥堆积,形成湖田:沿湖之人多“种茭草,淤而为田。而水道日微,岁长月增,其害尤甚。”对此,史鉴认为必须从长远考虑,对河道进行疏导,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

  吴江运河从三江桥开始分为两股水道:一股水道从长桥巡检司关前北流一里左右进入吴淞江,折而西流,经过顾公庙即陈黄门侍郎顾野王祠。顾野王,字希冯,吴县人,梁陈年间任黄门侍郎,撰有《玉篇》等著作。水从顾野王祠右西行至三里桥,桥为知县韩槃重建,其堍以四只石犀镇之,起到压邪的作用。另一股水道由南津口西流,进入江南之地,经过醋坊桥、大明桥。大明桥是在宋代宝庆三年由邑人谢妙真建造。江南,在长桥通太湖口的东南岸,桥的另一头接县城东门,桥下即为吴淞江之头、太湖之尾,东北通运河。运河之南为巡抚书院,运河之北为长桥巡检司。又西为太湖庙,为祀太湖之神而造,又西为松陵驿,在唐朝时建造,以待使客。再往西为儒学,宋代大中祥符五年,诏郡邑修学,时县令李恭、县尉聂复始作,宋元以来废建不一,直到明代正统十三年,侍郎周忱、苏州知府朱胜拆除左右民居,开展宫墙,在左建造文庙、在右建造学宫,扩大规模,兴办学校。又西为三高祠,三高祠分别祀念越上将军范蠡、晋东曹掾张翰、唐右补阙陆龟蒙,宋代范成大曾作文刻石碑记之,传承其精神。三高祠临钓雪滩,钓雪滩是臞庵十八景之一,在松江之滨,柳塘花屿,景物秀野,名闻四方。

  沿着钓雪滩往西,又转到长桥。长桥旧名利往桥,又称垂虹桥,东接江南,西踞城东,长一百三十丈,横截江湖。范成大在《吴郡志》记道:“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县尉王廷坚所建也。东西千余尺,用木万计。萦以修栏,甃以净甓,前临具区,横截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也。桥成,而舟楫免于风波,徒行者晨暮往归,皆为坦道矣。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非虚语也。”元泰定二年,判官张显祖以石易之,上翼扶栏,下湫水窦六十四孔。泰定三年,达鲁花赤完者于两堍镇以四只石狮。元代袁桷有《吴江州重建长桥记》“:震泽东受群川,汪洋巨浸,至吴江尤广衍,地为南北冲,千帆竞发,驶风怒涛,舂激喷薄,一失便利,卒莫能制。”明代洪武元年,知州孔克中以为“人如三高,谁与为国?”于是立吴相国伍子胥、唐朝著名将领张巡、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像于垂虹亭中,为三忠祠,以铭记忠心报国之愿望。永乐元年,知县蒋奎以砖砌桥面。成化七年,知县王迪重修。

  运河到达长桥,分为三:一自垂虹亭前,北流入吴淞江,俗呼为站船路。自此,我们知道,垂虹桥边的运河原为吴淞江之源头,由于日积堙塞,渐涨为田,逐渐北移,使得吴淞江上游迁徙至现在的瓜泾口,而垂虹桥下之运河功能渐废,后来由于运河改道,根本看不到一丝运河的踪影了。一自西流至吴江县城东,循城址北行至三里仓;一经福民桥西流,入东门内,过仙里桥,察院临其南,税课枕其北。明代时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简称察院,御史出差在外,其驻节的衙署也称为察院。而税课,是指税收机关设置的场所。

  运河又西经县治前的庶宁桥,益西折而北流,过新桥、仓桥,环济农仓逾北门仓而出,又折而东流,出永济桥下经邑厉坛。济农仓是巡抚周忱在苏松地区设置的以救济为主的米仓,并以此赈济浚河、筑堤、漕运役夫。邑厉坛为县邑中的鬼魂坛,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县邑主持祭祀那些本地无人祭祀的鬼神。《左传》有:“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厉鬼为无后之鬼或无主之鬼。史鉴写有《诛巫序》“:吴江之俗信鬼神,人病率不饮药。惟巫言是听,祀神礼巫之费殆不可胜计。富者倒囷仓,贫者鬻田屋,弗惜也。故其巫日肥而民日瘠,虽以衣冠之家亦习以为常,莫有悟其非者。”过度的迷信活动造成了对巫的过度依赖,反而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必须进行惩治。因此史鉴上书当时的县邑冯侯,开展了对巫师的抓捕行动。

  至三里仓前,会城东之水并趋而东,又与关前之水会,过三里桥北流入运河。关是指城门外的地方或者进出城门接受检查的场所,即城关。又二里有水自西来太湖之水,再过三里而会七里港之水,北流进入长洲县界,吴江运河至此为止。

  成化年间,明代高官王恕多次推荐史鉴到朝廷任职,都被谢绝。成化十二年,时任南京户部的王恕以漕运通航为由准备运河治理,命令各郡邑考察运河原委、里数、形势,详细报告地方专员。这时,史鉴正候县官过访水利情况,就写了《运河志》三卷以献。

  运河之水是流动的,既传承着吴地文化,讲述着吴地故事,又承载着防洪、排涝、漕运等功能,源远流长,活力永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苏省通志稿都水志 第十一卷 水系
运河纤道
京杭大运河 之 苏州段
吴中水利书
吴江,一座泊在水上的城市
大运河河段述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