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屋几百年 精神可流芳
《姑苏晚报》
2020-06-15 

  沈建东

  中华农耕文明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宗法血缘制度,而农耕文明的社会成就之一就是家国同构制度的形成,祠堂正是最直接的物质载体。祠堂,虽然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象征,封建礼制的产物,但是许多优秀建筑及其精神财富,通过祠堂得以传承保护至今。祠堂上以祭祀祖先、报本追宗,下以联络宗族惇亲叙礼、延续文脉传承家风。

  苏州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自宋以来世风清嘉,有史记载:“吴下全盛时,衣冠所聚,士风笃厚,尊事耆老。来为守者多前辈名人,亦能历其习俗以成美意。”从泰伯庙始,有德有功或者贤德或者文章传世的人身后享有祠庙遂成地方惯例。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官员也十分重视神道设教,力抓祠堂建设。道光八年(1828)苏州巡抚陶澍、布政使梁章钜购买了一处张姓房屋,建起了“吴郡名贤总祠”。在此祠庙中祭祀从周代以来苏州地区历代名贤570人,还摹刻各名贤像于石,至此每年春秋两祭不辍,用以整肃官吏,改善民风。每年农历三月和九月,全郡绅士和名贤后裔举行公祭。巡抚陶澍还为祠堂题词“景行维贤”,又题联曰:“非关貌取前人,有德有言,千载风徽追石室;但觉神传阿堵,亦模亦范,四时俎豆式金阊。”道光十四年(1834),苏州状元石韫玉等搜罗无像名贤596人,又附见60人,徐立方辑《名贤续集》采集忠臣、殉节、山樵、市隐、缁流、兵役980多人。后来王兆辰等人又辑《吴门公祠崇祀姓名录》。道光二十年三月,呈请汇题孝子、顺孙、悌弟等人,这样名贤祠名录计有3800多人,立案附记,以待汇入祠堂之中。可见在苏州地区,这种“崇奖忠贞、用昭臣节有加无已之至”的立祠、刻石、编书的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苏州世家大族,共同点是都有其深厚的家族精神传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忠孝慈义,一为经世务实,而家族精神传承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显示出重要的时代价值,其精神可流芳百世。

  如苏州瓜泾徐氏家族,乾隆《吴县志》载:“在吴者三族为著:一号瓜泾,一名跨塘,一曰后宅,瓜泾之徐,人物最多,文靖公汧,甲申殉节,子孝廉枋,隐居上沙,号秦余山人,足迹不入城市……后宅之徐,今其子孙蕃衍,虽未甚显而亦成巨族。”据《瓜泾徐氏家乘》及徐枋《告家庙文》所记:高祖徐烈,江西南昌府靖安知县;族高祖徐祯,嘉靖进士,有《尧山诗集》及《饶山外纪》;伯高祖徐勲,永安知县,有《榆溪集》;曾祖徐增,自维翰,号素庵,明太学生;祖徐铨,字衡卿,号云涧,敕赠翰林院检讨征士郎,以经学名世,刻申时行《书经讲义》;父徐汧,字九一,号勿斋,少孤贫至孝,崇祯戊辰进士,改庶吉士,官至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谥文靖,有《二株园集》;徐枋,崇祯举人,入清后隐居不出,誓不与满人为伍,有《居易堂集》;弟徐柯,明贡生,入清不仕,今存《一老庵遗稿》及《一老庵诗钞》;从兄徐籀,太学生,有《吾邱诗文集》及《寓黄小草》……由此可见,自徐源而后,瓜泾徐氏家族以读书为业,世代为宦,且代不乏集,代有文名,可以称为诗礼耕读之家,簪缨世胄又是书香门第,以此冠瓜泾徐氏以文学世家之称也是实至名归的。据收藏在苏州博物馆的瓜泾徐氏家谱记载,每位徐氏祖先都有著作传世。“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文学家族,瓜泾徐氏亦有其深厚的家族精神传承,并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具体而微的体现,而在明末清初这样的特殊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徐汧父子的诗文创作则又是其中之典范”(温世亮《家族精神的文学传承》)。如徐枋的《怀旧篇》长达一千四百字,被称为“韵文之史”(严迪昌《清史诗》),生动描绘了明代遗民在清朝统治下的生活状况和文化情怀。

  在封建社会中,尤为可贵的是不依附权贵而能秉公行事的忠义节操,而这种节操在瓜泾徐氏家族繁衍中也确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奉守家风上,徐汧当是典型,“汧母朱氏,系昆山朱家佐之女,节孝先生朱集璜之姊,二十一夫殁,子汧生甫四月,毁容矢志力贫教子经书,皆手自讲授。崇祯元年,汧成进士。疏陈母节,得旌,汧服官氏,常以忠义,异日致命,遂志有自来也”(乾隆《长洲县志·烈女》)。良母的身教与言教影响徐汧的成长,使他也成了一位忠义之士。甲申国变,清兵入关,汧几死不成,告诫子孙不得在清朝为官,终身隐于江湖,成为家训,忠义本色遂成了徐氏的家族精神旗帜,传延不衰,可见,对家族精神徐枋传承其精髓,也是极为看重。扬播家声以德立教,以文传人,可以说这种世家风范在苏州地区是十分有代表性的。所以民国陈去病在《明遗民录》中曾这样评价道:“遂使三百年来称东南忠孝世家,必推徐(枋)顾(同应)为首。”

  不仅如此,苏州自唐宋后民风儒雅,世家大族承袭家风济世救贫,经商致富亦能敬爱乡邻,慈善为本。如西山东村儒商徐联习(1684-1753),西山徐氏南渡始祖徐揆的二十一世孙,“钻天洞庭”商帮中的佼佼者,徐联习经商不忘读书,即使在船上途中也常常手持书卷,“舟车间圣贤诚正之学不可一刻忘也”。经商数十年积聚财富,读书数十年修身养性,徐联习成了长江和太湖一带有名的一代儒商。徐联习致富后不忘造福桑梓,对西山东村族人中的贫困者遍加资助,还带领许多年轻族人外出经商致富,教导他们光宗耀祖,造福乡里。乾隆十七年(1752)出资建敬修堂,历时五年而成。他还协同族人出资重建东村徐氏宗祠,三年乃成,祠堂内原有王鸣盛《东园徐氏祠堂记》和翁方纲《徐东村处士传》以及刘墉、纪昀等人的题跋诗词,但都基本遗失。

  总之,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道德建设需要榜样的力量,更需要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培育,从古代家族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对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无疑有着不可或缺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登州史上最大的官,真不是白得的!
【十月一】安徽萧县横山堂徐氏家族祭拜先祖
江西“十三祠”是指留居凰岗的布卿后裔创建并有代表性的祠堂!
明清两代湖州的望族(六)
族谱文化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要修祠堂?修祠堂是劳民伤财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