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皋:荻扁遗风写太平
《姑苏晚报》2020年09月14日 B07版

  柯继承

  只要历史够久,几乎每个地方都会有让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先圣前贤。譬如,旧时蠡口的人,自然把范蠡作为自我介绍的开场白;旧时陆慕的人,当然会请陆贽担任家乡的“代言人”;而太平镇(街道)的人也不慌,他们打出一张大牌——太平有王皋。

  郡望太原

  王皋(1081-1156)最牛气的标签,在我看来,是“三槐堂三沙王氏始祖”。被称为“始祖”,而且被“三沙”,也就是三支后人共同祭祀,推崇至今,他的成就,肯定不是一般的高。三槐堂王氏起于王祜。王祜是五代后唐人,“少笃志词学”,其文章是皇帝都表扬过的:“太宗谓祜文章清节兼著”(《宋史·王祜传》)。他曾经栽植三槐于庭,以期后人之兴,故而他的后人以“三槐堂王氏”自居。

  王皋家世代仕宦,曾祖父是魏国公、在宋真宗朝做了十八年宰相的王旦;祖父是工部尚书懿敏公王素;父亲王巩;他自己则在南宋初年官拜殿帅府太尉,又做到柱国太傅,端的是家世非凡。但是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公卿多如牛毛,大多湮灭不可闻,没人能够仅仅以爵位或官位名垂后世。能为后人传颂,从来不在于“他是谁”,而在于“他做了什么”。

  相比于曾祖、祖父,王皋的父亲王巩算不上位高权重,倒不是说他能力欠缺,而是因为受朋友牵连。他的这个朋友声名赫赫:就是那个“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轼。王巩长于诗词,与苏轼这位一代文豪颇为投契,苏轼著名的散文《三槐堂铭》就是应王巩之邀而写的。太原王氏一脉这个古老而又辉煌的名门望族,因苏文而越加著名。苏轼从“乌台诗案”,开始了他“一贬再贬,越贬越远”的坎坷人生,而这一场著名的文字狱影响的不仅仅是苏轼一人,作为好朋友,王巩也受了牵连,宋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至广南宾州(今广西宾县),在那里他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王皋。

  王皋自幼聪慧,仪表堂堂。虽然出生于瘴疠横生的广西,但成年后身高体壮,正直刚强,一心以忠义节孝自励,立志要做个匡时济民的有用之人。宋崇宁五年(1106)天象异变,宋徽宗很惶恐,以为是上天的警告,就下诏为“元祐党人”恢复名誉。王巩总算获得解脱,被赦免回乡,王皋也终于有了从政的机会。他更加勤奋读书,广泛涉猎群书,尤其注重研读有关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经典著述与理论,毅然以天下为己任。

  护驾轶事

  北宋政和七年(1117),王皋踏入政坛。起初被推荐任少府监,不久升为殿中丞。后来宋徽宗重视名臣子孙的录用,王皋又被升为右谏议大夫、吏部郎中,兼任开封府尹。开封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说,他担任的是首都的行政长官,这个官职之重要可想而知。宋太宗赵光义登极之前长期担任过,包拯也做过。

  靖康末年,金兵南侵,攻陷京城,俘获徽宗、钦宗二帝并一大批宫妃、官员,史称“靖康之变”。当时兼任开封府尹的王皋也在被劫持之列。金人一时没有能力把整个国土吞并,准备另立个傀儡皇帝。有人联名推荐张邦昌,推荐人去劝说身居要职的王皋,王皋坚决不肯在推荐书上签名。这时候,敌我的力量强弱分明,四顾都是“识时务”之士,坚持不只是坚持而已,更是用生命在抗争。金国大将完颜宗翰久闻王皋之名,派兵将他抓去,令他下跪,威逼他同意立张邦昌为帝。完颜宗翰是武将,在刀山血海中走过来,气势吓人,文官王皋却怒目呵斥道:“我是王文正(王旦)的后代,岂能向贼人下跪!要杀就杀,另立皇帝是不行的!”大呼数遍。让人惊奇的是,金人的反应不是发怒、不是傲慢,而是为之胆怯、沮丧,面对这个书生无可奈何,只好把他放了了事。

  这一段故事惊心动魄,不愧是“三槐堂”的后人。苏轼在他的《三槐堂铭》中写道:(王祜)“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王祜的重孙王巩,也就是王皋的父亲,陆心源在《宋史翼》中说他为人“跌荡傲世”、侠肝义胆。到了王皋这一代,其为家风所激励的孤勇,也一样是洋溢于心的。

  荻扁归隐

  靖康二年(1127)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改元建炎,为宋高宗。王皋听说后,立即携家前往。

  这时宋高宗身边没什么人手,尤其缺少有经验的高级官员,忽见来了王皋,很是高兴,对王皋“温语奖谕,礼赐有加,遂拜殿帅府太尉”。此后王皋随驾南迁扬州,继而扈从高宗南渡到平江(今苏州)。在不断迁移中,王皋深感全家随军行动的不便,就向高宗请假以安置家眷。他选择了阳城湖(今阳澄湖)西的益地乡荻扁村(今苏州市相城区太平王巷村)。这里有荻溪、荻川两条水路交汇,并邻接阳城湖,水陆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环境优美,王皋便在这里起屋安家,三槐堂王氏由此与姑苏结缘,王皋则成为三槐堂南渡始祖。

  赵构即位不久,发生了一场史称“苗刘之乱”的严重内乱。起因是赵构宠幸宦官,宦官们骄奢作乱,引起许多人不满。又有向德军节度使王渊,与宦官暗中勾结而步步高升,聚敛钱财,搜刮百姓。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急攻,王渊慌忙建议高宗逃到杭州,他本人负责断后,却将战船拿来运送自己的财宝,致使数万宋兵及战马失陷敌营。而行军过程中,康履等宦官作威作福,强占民宅,让随军的诸人皆愤恨不平。

  因为战败,王渊的过错被揭发,但他却只被免了枢密使的职位,没有做其他严厉的处分,激起许多军官及士大夫的不满。苗傅、刘正彦与王世修等人便密谋,要先杀了王渊,再除去宦官。

  隔天,苗傅和刘正彦在城北桥下埋伏兵士,等王渊退朝时,将其拖下马,亲手斩杀,随后包围了康履的住处,大肆捕杀,并高举王渊的首级,率军进围皇宫,厉声指责高宗信任宦官、任用奸臣庸人误国等诸多行为。在他的逼迫之下,高宗只得交出了康履等宦官以谢三军。

  大约是胜利来得很容易,苗傅他们又提出新的要求,第一,请求隆祐太后垂帘听政;第二,与金国议和;第三,竟要求高宗退位,立年仅三岁的皇子魏国公赵旉为帝。高宗抗争无效,只好答应,下诏逊位。隔天太后垂帘听政,在苗傅和刘正彦的严密监视下,战战兢兢地开始处理政务。

  几天后,驻防平江的张浚接到大赦的命令,疑窦顿生,驻防江宁的吕颐浩也得到消息,决定讨伐。张浚当即在平江起兵,韩世忠也率兵至平江,听候张浚调遣。王皋这时正在荻扁,听到这个消息,连忙赶往平江,和张浚一起联合吕颐浩起兵勤王。五月乱平,高宗复位。王皋因为护国之功,被加封柱国太傅(见《王氏宗谱》)。

  在南宋初年国家存亡之际的一系列事件中,王皋不遗余力地卫国、守土、护君,并力主北进中原,渴望收复。但赵构却另有想法。他作为南宋的第一任皇帝,挺满意自己的位子,并不怀念旧江山。和夺回祖宗的基业相比,他更在乎自己创下的基业,所以他不想打仗。如果打了,两种结果,一是输,把江南输了,很可能还得搭上命;二是赢,打胜仗的是将领,不是他赵构,如果将领们功高盖主、尾大不掉,那他不是在为别人作嫁衣?所以在主战派众人的苦谏之下,赵构仍然一心求和,偏安江南。

  王皋目睹国事日非而无能为力,怫然长叹说: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事乎?吾亦从此逝矣。”就辞了官职回到荻扁隐居,从此,遍断故旧僚佐,不与朝廷交接,专心山水田园、修身齐家,里人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曾是那样一位高官。据说,后来高宗还几次召他,他都托病不出,直至谢世。王皋虽已逝,太平镇因为有他而始见于史籍。

  三沙兴旺

  王皋有三个儿子,王易、王铎和王胤。在王皋辞官的时候,赵构大约是想到了眼前这位老臣曾经伴随过自己的那些仓皇流离的岁月,想到两次危机中他对自己全心全力的维护,也颇为伤感,便降旨施恩,让王易荫袭了太尉一职,其他两个儿子也都赐了官,算是对王皋忠贞的回报。

  王皋不仅忠,于国难之时奋不顾身,而且孝,不忘王氏三槐家风。据说,王皋南渡的时候,专门将世传《王氏宗谱》及其刻本装车南运。又有一个未见正史的说法,说王铎拿着家谱去临安(杭州),请岳飞为之题词和作跋,岳飞非常欣赏王皋的为人,慨然提笔,写了《王氏宗谱跋》和“王氏世宝”的题词。

  自王皋定居后,荻扁就改名为王巷村,随着王氏族人的不断繁衍发展,王巷村不断扩大,并逐渐繁荣成为集镇,这便是后来的太平。王皋及其后裔对古荻扁的开发和建设,为今天太平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长子王易(字吾置),就是袭授太尉的那个,徙居昆山,为东沙支祖;仲子王铎(字吾伍,一作护),尚书郎,留在荻扁守着父亲开创的家业,为中沙支祖;三子王胤(又作允、商),官显谟阁直学士,徙居无锡,为西沙支祖,合称三沙王氏。王皋由此被称为三槐堂三沙始祖、三槐堂南渡始祖。三沙王氏家族兴旺繁茂。

  说到兴旺繁茂,当然不仅仅是指人丁兴旺,还需要包括后世的子孙成才。王皋八世孙王允和,元代进士,他有感于祖先的荣耀,编撰了《三沙王氏统谱》。《统谱》几经重修,至光绪五年,由王皋二十五世孙王锺所编修《三沙王氏统谱》时,历时二十年,以各支族人所处地名来命名支派名称,分东、中、西三沙的三大支派,各支族谱按照先来后到的时间顺序入谱,形成了数量巨大,资料丰富而翔实的统谱。全谱122册,一万六千多页,载录了三百多支(派)的世系资料,先祖图像166个,不仅为研究本支王氏提供了极其关键的资料,而且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一页。

  绍兴二十六年(1156),王皋去世,葬在离家不远的益地乡金生里十七都东。这里有座雷万春庙。雷万春是唐代大将张巡的部将,为抵抗安禄山叛军,以死报国。王皋将自己的长眠之地选在这里,流露出自己从未磨灭的爱国之志。

  留在祖居之地荻扁的王铎后裔中,人才辈出,在每个时代都有所建树,尤其是陆续造了一批园林建筑,为百园之城苏州不可不提的人文胜迹。如,元代王智建了天香亭,明代王诚开辟了槐庆堂、奉萱堂等“荻溪十景”,王吴建造了全德堂、永思堂,王廷礼、王廷用兄弟分别建了阳湖草堂和可竹斋等。特别是王廷用之子王锜,更是建起了颇负盛名的万卷堂、燕翼堂和寓圃,其中寓圃尤具园林之胜。当时苏州的名流都曾到荻扁访游,留下了不少题赠诗篇。苏州籍的名士吴宽、沈周、祝允明、唐寅、王宠等都曾过访他家,并有诗章留下。譬如,吴宽的《过荻扁留题王苇庵宅》、沈周的《寄苇庵先生》、唐寅的《和王涞诗》,又譬如祝允明的《题王元禹松关》《过荻渚王茗翁庐》《题王浚之画茅山图》《和石田题王浚之画图》等,“要与芝兰同气味,肯随桃李竞芳菲”,这些诗词既吟咏了王氏园圃的宜人风光,又是对王氏过人风范与才华的由衷赞扬。

  如今,王皋手植的银杏古树,依然蓊郁挺拔,太平葫芦岛上的王皋墓,也在修复之中。散居各地的王氏后裔,时时前来寻根访祖,因为王皋的胸怀国事、性情刚直,体现的不仅仅是三槐堂王氏,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传承。

  假如你去太平,最好在阳春三月,春布德泽,花光笑日,经过精心开发的相城区太平街道依旧荻芦飘摇、溪川纵横,独具优势的自然生态、空旷渺远的百里烟水,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你觉得,是荻扁的遗风写就了太平,现在,离战火很远,靠盛世很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平古镇:宋元遗韵凤凰桥
苏州太平镇:太平老街的历史余脉
苗刘兵变
太平书镇 灵意涌动
宋史纪事本末  卷59
传奇宰相王皋(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