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香
望亭,位于苏州与无锡的交界处。它西倚北太湖,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其境内运河共计6.5公里,在这段不长的河道中,孕育着望亭镇数千年的文化血脉——
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香
《苏州日报》2021年01月18日 A03版

  □苏报记者 袁雪 罗雯

  暮冬时节,来到望亭运河公园。立于望运阁上,但见河水湍急,河道中南来北往的船只川流不息,两岸绿化宛如玉带装点着秀美的运河。

  这里就是大运河苏州段第一镇——望亭镇,在苏州“运河十景”中称为“吴门望亭”。4000多年前的稻作文化、2000多年前的驿站文化以及1000多年前的运河文化共同汇集成今天的望亭。

  古御亭

  一川明月共赏稻花香

  望亭古称“御亭”,南朝诗人庾肩吾曾诗“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香。青袍异春草,白马即吴门”(《乱后行经吴御亭》)。唐贞观元年,常州刺史李袭誉以“御亭一回望”之句,不仅使“御亭”从此更名“望亭”,也让这成为南来北往客的一处心灵休憩地,还唤醒了望亭人千年来的稻香记忆。

  从苏州到望亭,沿途可见当代工业风貌。而据考古发现,太湖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先民以种植稻谷为主,品种也有籼粳之分。《越绝书》曾记载:“亟卖六畜货财,以益收五谷,以应阳之至也。”可见吴越时期,太湖流域已有六畜和五谷的农业概念。

  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太湖流域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明清时,望亭人不断引进良种稻谷,推行精耕细作式的集约农业。依托运河,望亭的稻米也随着水运走了出去。如今,望亭被江苏省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苏州市农业科学院作为水稻良种培育基地。望亭人喜爱的苏香粳100、苏御糯等优质稻米都是在这里种植,代代选育。

  望虞河

  千里通波未曾锦帆落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起始点,就在太湖东边的望虞河畔。

  望虞河是一条人工河,其历史可直溯至春秋晚期。当年越大夫范蠡借口帮助吴国兴修水利,开凿了一条长约13公里的运河。千百年来,这条与大运河相汇的河流造就了沿岸的沃土。

  大运河望亭段真正的开拓者是吴王夫差。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楚国抗衡,为北上争霸、运兵运粮之便,他在望亭挖了第一铲土,开凿了自苏州望亭经无锡至常州的一段运河,全长170多公里。后人又开凿了邗沟、鸿沟、江南河(嘉兴至杭州段)等。

  至隋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打通江南河,从京口(江苏镇江)到达余杭,望亭段被纳入江南运河。是年,为防太湖洪涝直冲大运河,在大运河与沙墩港(望虞河)交汇处置望亭堰闸(洪水闸)派兵驻守,这是吴地最早的治水记录。自此,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全长2000多公里。

  清雍正年间,运河经修筑、拓宽后,望亭段航道拔直,大运河在月城穿城而过,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的京杭大运河望亭段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运河的整治,下大力气疏浚航道,拓宽运河,拆除古问渡桥,重建望亭大桥。自此,运河的通航条件大大改善,运输能力显著提高。

  商贸港

  因水而兴成就富庶地

  江南运河在唐宋时期的交通地位极为重要,在运河及其侧通的水运线上,日益繁盛的城市和码头一个一个相继兴起,它们随着水利整治和水运商品流通量增加而声名远播。

  清末民初,望亭老街“上塘街”两侧,遍布鱼行、竹行、木行、米行、席行、茧行、油坊、茶馆、书场、布店等近百家店铺。借助运河,望亭成为粮食集散地和商贸港口。

  “何事出长洲,连宵饮不休。醒应难作别,欢渐少于愁。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何言五十里,已不属苏州。”白居易曾在运河之畔送别友人,一首《望亭驿酬别周判官》,道尽了这个望亭小镇的繁华与富饶。

  “拒霜花艳芙蓉酥”,是一道与乾隆下江南密切相关的点心。传说乾隆皇帝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时,来到望亭镇。一位糕点师傅在5天内开发出这款点心并获得了乾隆皇帝的赞赏,因而,这款糕点自此流传了下来。

  这段大运河上,不仅有沙墩港、古长洲苑、月城、皇亭碑等物质遗存,而且孕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草席制作技艺、望亭刺绣、陆氏旗袍、食品制作技艺等,望亭还曾是历史上江南最大的草席市场之一。这些,都见证并展示着运河望亭段多姿多彩的文化风貌。

  做美“第一印象”

  望亭投资约7.18亿打造全新运河景观

  苏报讯(记者 袁雪 罗雯)从一条承载航运的运河到一个农文旅融合的生态文化圈,“运河十景”建设为望亭复兴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提供了契机。据介绍,望亭已制定启动“2353”行动计划,围绕生态治理修复提升、景观风貌更新提升、文旅生态产业交通融合提升“三大战略”,依托稻香、古驿、运河“三大文化印记”,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全新望亭运河景观,做美大运河苏州段的第一印象。

  “2353”行动计划即: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北太湖风景带“两带”有机融合,传承挖掘稻作、古驿、运河“三种文化”,形成集“湖、田、街、桥、厂、站、园、驿”为核心的农耕、水利工程、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物流“五大文化展示轴”,全力打造运河吴门第一镇、运河吴门第一驿、运河吴门第一集“三个第一”。据悉,该计划具体包含14个项目,总投资约7.18亿元。其中,运河百诗碑廊、大运河文体馆、精品酒店等项目已启动建设,2021年年内竣工。

  上述项目中,运河文化公园已于2017年启动。作为运河公园的核心区,望亭历史文化街区复原了望运阁、千年望亭、望亭驿等建筑,充分发掘望亭历史文化底蕴,起到保护、利用、传承的作用,同时以“文化客厅 回望御亭”为主题,深挖望亭文化特质,展现“有生命”的、“有智慧”的文化展馆,致力打造成为望亭历史文化集中展示窗口、望亭非遗文化活动中心、望亭文化旅游第一站。

  稻作是望亭的文化,也是这座小镇安身立命的根本。据望亭镇党委副书记李远介绍,拥有农田万亩的望亭将利用好稻作文化,策划出一批稻香主题的运河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引得来、留得下、玩得好”。望亭已打造了运河稻香博物馆,围绕稻作文化主题,在望运阁内布展,展示望亭稻作文化历史、传承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开发了《运河魂 稻香情》精品节目,围绕望亭特色、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开放创新等内容,唱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望亭声音。

  接下来,望亭将依托太湖风光,建设一批传统民俗风格主题的民宿集群,使之成为“运河十景”文化旅游的重要配套。建设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旅游观光、农事体验、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文旅观光体验基地,聚焦运河农文旅融创中心,推进农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提升御亭农产园(北太湖旅游风景区)等重点区域布局。“处于大都市边缘圈的望亭镇,机械化和智能农业早已替代传统耕作,水陆空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传播着‘生态农旅’概念,终将使其成为太湖北岸引人瞩目的太湖小镇。”李远说。

  +点料

  留住记忆

  老望亭人说望亭事

  古代望亭运河上没有桥,两岸过河全靠摆渡。张老汉就是摆渡人之一。他在渡口租了一间小屋,并在墙上书写“问渡口”。一次摆渡时突然遇上暴风雨,渡船翻身,搭乘人纷纷落水。张老汉无法拯救他人,常常自责,不久生病离世。后人在张老汉旧居处修建“问渡桥”……这是78岁的尤万良写下的《运河古镇望亭历史地名传说》中的一个故事。

  尤万良是老望亭人。18年前,他萌发了一个想法,写下望亭故事。于是,他用了4年时间,走街串巷,收集整理,将老人们记忆中的故事记录下来,收录了100多个故事。在2019年,从中遴选了60多个故事编撰成《运河古镇望亭历史地名传说》并出版。

  专家建言

  充分发掘文化遗产

  将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打响特色品牌,是“吴门望亭”可持续开发必不可少的一环。大运河是望亭的母亲河,孕育大量非物质文化,开发中将这些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将会创造出新的活力。

  还需警惕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做好准备。——望亭镇民间学者许志祥

  名人题咏

  历代文人多有遗墨

  怀人吴御亭(唐·刘禹锡)

  睹物洛阳陌,怀人吴御亭。

  寄言垂天翼,早晚起沧溟。

  舟过望亭(其一)(宋·杨万里)

  常州尽处是望亭,已离常州第四程。

  柳线绊船知不住,却教飞絮送侬行。

  乡风民俗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望亭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如中万和堂名、饮茶民俗、村民婚俗、稻作文化习俗等。

  中万和堂名是一种独具韵味的民间演艺形式,一般由8名民间艺人组成,承担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演奏乐器包括管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十几种,剧目和曲目以昆山腔为主,渗入了道教音乐和吴歌的特色,形成一种独特唱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河水你慢慢淌,北出望亭无故人
吴江,一座泊在水上的城市
探寻文化遗产:骑行京杭大运河|骑行路线
《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皇皇近60万字,还配有诸多实地拍摄的照片,也附录了一些历史图表
品味苏州——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
-----寻访京杭大运河(2)之苏州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