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修炼常识一百问(之九:81-90问)
userphoto

2013.12.23

关注

道家修炼常识一百问(之九:81-90问)

 

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  田诚阳道长

 

81 学道是否一定要断俗问:尘俗生活对于修炼是否影响?学道是否一定要断绝尘俗,超脱凡世?

答: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很多做功的同志感到困惑。身处尘世之中,纷纷扰扰,自己不能完全自主,因而认为对于修炼会有影响。笔者所提倡的修真观,是一种广义的修道概念,就是要在尘世中磨练自己,借假修真,方才合乎“无在无不在”的大道本色。须知修道之事,并非一定要在清静环境进行。古代修炼家曾云:“大隐隐于尘”意谓真正的大修行人,隐于尘世,和光同尘,方为真修。对于一般学道修炼的人来说,没有必要表现出断绝尘俗,超脱凡世的姿态,好象高出平常人一等,免得出现怪异,为周围群众所难以接受,反而给自己的修为造成魔障。须知道家向来反对怪异,因为”真人不露相”我们所提倡的修道品格,当然不能等同于世俗,完全等同于世俗也不叫修炼,但是也不能出离于世俗。丹经云:“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即是说内在心地要保持道心,但是外表一 定要合乎世俗, 道家谚云:“道不离俗。”老子曰:和光同尘,湛兮若存。是为道家的应世精神之所在。所谓”和光同尘”就是在外面要和世俗和平共处,同于尘凡;所谓“湛兮若存”就是在里面,要合乎于大道,湛然独存。如果仅仅外表合于尘俗,而内里缺乏修功,就是十足的“酒肉和尚”;如果仅仅内里合乎修炼,而外表古怪绝俗,就是十足的“道魔子”。因为生活在这个世俗世界之中,道家不是讲看破红尘,不是讲四大皆空,不是讲与世隔绝,不是讲消极避世。躲藏深山,孤身守静,恰恰是历代道家高真所一贯反对的小乘法门。只有在凡尘中修,才能真正磨炼自己的道心,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经得起火炼的才是真金。惟其如此,修至大成才有希望。同时,道家高度提倡的,是在世间立功立行,与世有功,方有资格成仙。“欲成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乾隆皇帝颂扬丘处机真人的对联即云: “万古长春,不用餐霞求秘诀; 一言止杀, 始知济世有奇功。”否则独自成仙,又于世何益?所以学道的人,首先要明白这一道义,然后入手修炼,才会其乐陶陶。我们在当今社会,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完全从事入静,实际上则不允许。弄得不好,可能造成修道障碍重重,而且影响工作和生活,这样就违背了人生之自然,也不符合道家理念。因而应当妥善安排,以便两不耽误。

 

82、问:请问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义理,和道观之中的塑像,仪式存在什么联系?

答:老子《道德经》之中,所讲的是无所不在的大道以及大道在世间的具体表现。至于《道德经》之中的义理,对于道观之中的塑像、仪式,自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反映与体现。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最高圣典,当然其塑像、仪式要反映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义理,并且要通过这些形式表现出来,使其成为老子思想的一种载体,以便学道的人们通过这些形式认识和奉行《道德经》的思想。比如说老子的塑像,是以三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道门曰:”老子一炁化三清”,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手拈混元宝珠,代表混沌时期的地球;灵宝天尊手持阴阳太极,代表天地已分,清浊已判;道德天尊手执宝扇,代表春风吹动,万物化生,即阴阳结合,化生万物之义。故其塑像所体现的就是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义理。再比如道观之中的仪式,道教徒在大殿之中诵念的经文,其经义是体现大道的清虚浩渺,通过内在庄严圣洁的科仪,以使人们体会道的力量,达到“声与心通”的感应。因此这些塑像和仪式等所要表达的是“大道”的高妙义谛,冀图使人们由此而领悟道义。当然一般群众以信神保佑为目的,并不彻底追究二者之间的内在并联,甚至会对这种形式有所误解,走入另处一途,即不在本问题的讨论之列。具体说来,道观之中的塑像、仪式等,都是供奉偶像和敬仰偶像所表达的仪式,但是读者莫要错认了, 这种偶像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偶像崇拜。就是说“道”不是偶像,因为大道本来无形无象,不可见知;之所以建立偶像与仪式的目的,为了让人们通过有形偶像,领悟无形之“道”的存在。一般人仅凭井蛙之见,妄言供奉偶像就是一种偶像崇拜,那就是大错而特错了。当然求神的人仅仅以得到保佑为满足,也可以说与此含义无关。只是对于修道而言,笔者作出此种含义的解释。

 

83、如何体会无为的存在问:请问如何体会“无为”?无为是不变的吗?怎么样才能领悟无为的存在呢?

答:道家所讲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一种“无不为”的“无为”,或者直接解释成“为无”,因而道家说“无为无不为”。“无为”的存在,可以说是无处不有。这里我们可以随便举出一些例子:比如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称为公转;地球一方面还要自己运转,称为自转。这种转动,不是人为的,是自然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就是“无为”。这种无为,是自然的存在,不可违反,只有顺应此道;如果试图用人为的方式改变地球的轨道,人类就会灭亡。又如舟在水中行,如果顺水而行,可以说毫不费力,只管随水飘流即可,这就是无为;如果逆水行舟,违反水行之自然,必定辛苦费力,弄不好舟翻倾亡,归根结底还是要顺水飘流。这就是说,掌握了无为,做事顺应自然,无往不为;违反了无为,做事悖逆自然,则变成另外一种含义的“无为”,无所作为,所为皆空,最终避免不了自然之道的淘汰。但是无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那样,人们不必领悟无为,只管什么都不干,就可以无所不为了。无为的变化,无时不在,比如顺水行舟,不是一了百了,水下会有石头,也可能把船撞翻, 这就是无为的变化, 也是大道的一种自然。因此要领悟无为的存在,就要认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无时不在。如何认识这种变化,那么只有“静”,才能看清“动”,也才能领悟这种变化。因此,只有能静,才能领悟无为的存在,所以老子告诉人们“致虚极,守静笃。”“无为”二字是鲜明的道家哲学概念,其中含义极为深奥,因此不可能用白话文字简单译出。翻译外语时直接就用二字的拼音,所以许多外国朋友会用中文说出“无为“二字。当今西方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极为崇尚,比如在美国就有这样一则笑话,说是一位妇女的小孩跟邻居的小孩打架,有人告诉这位妇女,她回答说:不要管他,无为!虽然这种理解大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是亦可见“无为”思想在西方世界产生的影响。

 

84、道家修炼应持何人格问:学习道家修炼,应当保持何等人格?

答: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有人说,学道修炼,首先要尽人道,做一个好人,然后才能入仙道,做一位神仙。笔者以为不见得,比如做一个好人,他未必就没有欲望;如果有欲望,那么学道就未必合格。即使中华道家一贯反对禁欲的教条,提倡“清心寡欲”。但是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有没有克制自己念头的能力?他在遇到魔障出现的时候,无论是在修炼的境界之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之中,仅凭好心能不能战退魔障?恐怕不能。所以学道修炼,仅凭具备道德资格,还是不够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里所说的摄生之人,即是修炼之人。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英雄资格。所以作为一个中华道家的修炼者,除了具备道德资格之外,还必须具备英雄资格。观看其他祖师的有关论述,亦不难看出这一鲜明特点:葛洪《抱朴子》说:“上士得道于三军。”三军,英雄用武之地也,非其地不能得道。吕祖《敲爻歌》说:“寻烈士,觅贤才,同安炉鼎化凡胎。若是悭财并惜宝,千万神仙不肯来。”此处之“烈士”,即指英雄人物。张三丰《金丹歌》说:“我今泄漏天机理,说与学道诸英雄。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明言学道之人,就是“英雄”,而非等同于千万”凡夫”。如果仅有道德,也许还是凡夫。张三丰《水石闲谈》说:“自古忠贞节烈,杀身成仁之时,便有七返还丹景象。当其一心不动,一志不分,浩然之炁立其中而生其正,任他刀锯鼎镬,都视为”幺麽”试我,毫不动摇。我只收留义气,聚而不散,凝而至坚。火候至此,则英雄之光炁,亘万年而不灭也。仙家入室临炉,就要有此手段。”明白说出,学道修炼,必须要有英雄资格。《水石闲谈》又说:“一日无孔孟之学,天下无好人;一日无老庄之学,英雄无退步。”意思是说,有孔孟之学,可以学成一个好人;先须具备英雄资格,才能学习老庄道家之学。《水石闲谈》又说:“然而冲天有志,道亦不阻英雄也。人怕软弱不振,若打起精神,祖师亦必默助。”意思是说,对于冲天有志的英雄,学道不会受到阻挡。打起精神的必是英雄,就怕软弱不振。陈撄宁《学仙必成》说:“为圣为贤,修仙学道,皆从克制情欲下手。可见情欲是人生的大患,能阻上进之路, 能开堕落之门。 不必高谈阔论,浅而言之, 仅求健康长寿,亦非克制情欲不可。”能够克制情欲的人,仅有道德资格未必就能做到,只有具备英雄资格才能完成。古代修炼家有关这方面言论甚多,不胜枚举。所以说只有英雄,也才能够具备学道修炼的资格。因为只有英雄,才能把握得住自己的身心,因而具备学道修炼的资格。

 

85、自动后是否每做必动问:自从第一次做静功出现自动开始,将来是否每次做功必动,永久如此?

答:不是永久如此,等到全身放松,心念大静之后,这时静坐,身体即可安稳不动。但是,外部的安稳是一方面事,静功进入到一定深度之后,内部丹田之炁将来或者可能会发动,这是应该预先知道的,免得临时发生忙乱,不知如何对待,以致耽误功夫的进展。所以形体外动和内部炁动是两回事,须要认识清楚。只有外部形体不动,内部炁机也会积聚发动。

 

86、尘俗生活与学道修炼问:尘俗生活对于学道是否影响,还是应当两不耽误?

答: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很多做功的同志感到困惑。身处尘世之中,纷纷扰扰,自己不能完全自主,因而认为对于修炼会有影响。笔者所提倡的修炼观,是一种广义的修道概念,就是要在尘世中磨练自己,借假修真,方才合乎“无在无不在”的大道本色。须知修道之事,并非一定要在清静环境进行。古代修炼家曾云:“大隐隐于尘”,意谓真正的大修行人,隐于尘世,和光同尘,方为真修。我们在当今社会,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完全从事入静,实际上则不允许。弄得不好,可能造成修道障碍重重,而且影响工作和生活,这样就违背了人生之自然,也不符合中华道家理念。因而应当妥善安排,以便两不耽误。

 

8、问:闭关期满,出关之后,请问应当依何“心法用功?

答:所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未交代闭关期限已经多久?所做功夫行持到何等地步?无论闭关期限多少,所做功夫行持到何阶段,既然经历闭关,应当能够取得一定程度的效验。若论出关之后,继续用功的“心法”,有两点需要记取:一是勿问尘事,闭关之中,既已与世隔绝,心中尘氛已净,念系纯真,性合天道,此时身已出关,心地未必出关。出关之后,若再触及尘俗,遽然难以适应,徒增烦恼,有害功修。必须度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心中已无“关”隘,再入尘俗,方觉无碍。二是勿妄进功,闭关期内,专心修功,必能精进,应属进火,既已出关,应当退符,以防进火太过,火大伤身,理宜退符,以养代炼。而且出关之后,环境改变,不合关内进功之需,应当随之应变,不可妄进。所以此时应当注意文火温养,以性功修持为主。如此用功,一是可以保持在关内取得的功行,守道不失;一是身中自然 还会在原来功行之上, 产生向上层次的变化。此时不求出功,而功夫更加精进矣。 这都是自然而然,不期然而然的必然境界。

 

88 止火与离火到底何义问:大药过关之后,大丹成就,丹经云丹熟应当止火,又云不可离火,止火即停止用火,不可离火则似乎又要用火,请问止火,离火二义到底为何?

答:修炼功深,小周天凝成之小药,渐渐结成大药,正子时来到,大药过关,结成大丹。丹经云丹熟止火,是怕继续用火容易伤丹,此处之火,乃指停止运用周天之火。但是止火并非无火,还需要以火养丹,故云不可离火,此处之火乃指天然真火候。因为丹成之后,有为之功,归于无为,所以此时火候乃是天然真火,自然而然,不假人为。张紫阳《悟真篇》云:”无为也有功夫在。”即指此阶段而言。

 

89、睡卧炁动应如何收回问:夜间睡卧之中,忽觉身中炁动,是否应当马上起身打坐,收回此炁?

答:夜间睡卧,念想俱眠,心火自沉而下降,肾炁自升而上腾,阴阳二炁,自然和合。前述“静则炁生”,自可产育新的生炁。炁足自动,炁动自醒。若在修炼之人,神定炁清,自然感觉格外灵敏,即所谓“时至神知”。炁动之景,变化多端,愈入高深境界,愈觉其妙。有时炁运周天,不令而行;有时炁冲关脉,不由自主;有时炁生中黄,畅于四肢;有时炁穿内脏,却之不能;有时炁布周身,恍惚回旋; 有时外肾自举, 无中生有;有时清炁上升, 如腾云霄; ……种种妙境,功到自知。而在炁动之时,千万不可起身动作。因为内炁之生发,乃在不动状态之下而产生,故此睡卧炁动,应当保持原有姿势不动。倘若改变姿势,其炁必散,再无动机,而其景自失,无处可觅。此乃经验之谈,亦非深入此境界而不可知,关系甚大。有人妄谈睡中炁动,应当马上起来打坐,乃是未经真修实证,仅凭想当然而言,犹如痴人说梦,误导于人,怎能轻信!再者真炁生发,乃自先天混沌中来,不识不知,静极生动,虽觉悟而无念生。倘若念头一动,起身打坐,虽非邪念,亦属浊源,其炁必浊,先天已失。有人惟恐真炁走失,急忙起身打坐,不知拔苗助长,破坏先天,“生尔处即杀尔处”,已然失去道机,使益处反损。故此睡卧之中,炁动而觉,应当保持原有姿势不动,此时以“勿忘勿助, 若存若 亡”之诀 (此乃无意之意,有意必害道修 ),顺应此炁之自然动静,则真炁自回,无需搬弄后天采取功夫。诀曰:“不采之采,乃是真采。”盖真炁愈纯,而愈娇嫩,得之亦易,失之亦易,此中微妙,不可不慎。

 

 90、炼神还虚后有功夫吗问:炼神还虚的功夫完成之后,还有功夫存在吗?

答:炼神还虚之时,命功已经完成,以后就是纯粹性功,即炼虚合道的功夫。虽曰性功,在命功方面,身体上的变化依然还有,不过此时已是自然而然,不由人为。因为道家修炼, 强调性命双修, 命功有限而性功无限,故此还有功夫存在。张紫阳真人《悟真篇》云:“无为也有功夫在”,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从炼神还虚,进入炼虚合道的阶段之后,功夫已然达到无为层次,只需保持心性,合于清静虚无之大道即可。这时就看平时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依其层次而定其证位。北七真之中的谭处端真人,在炼神还虚之后,总觉在性功方面有所欠缺,需要有个机会磨定心性。恰在此时遇一醉汉,迎面问他:“你从何来?”谭真人尚未回答,醉汉照脸就是一拳,打得齿断血流。谭真人面色更加和蔼,将断齿吐在手上握住,微笑着歌吟而去。街上的众人见到醉汉对真人如此无礼,怒不可遏,遂欲扭送醉汉见官问罪,谭真人反而为之开脱。大师兄马丹阳听说此事,称赞说:”一拳消尽平生业。”这就是炼神还虚之后,还需要在性功上磨砺自己,方能真正炼虚合道,以造就大成之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和庄子是怎样练功的?
欲修眞,先築基:「老子全眞氣功築基功」
中华道家修炼学十大宗旨
道家功夫修炼
有人说“道德经”讲修行,真的吗?可以按书中内容修炼吗?
道家吐纳筑基功法 - 武林大广场 - 孔系意拳(大成拳)论坛 - Powered by 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