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未来已来(上)——技术变革

在上个周末,我去了一趟沃尔玛,发现两件神奇的事:

1. 买菜称重不需要人,顾客自助。

2. 扫码买单不需要人,用小程序。


卖菜的大妈很开心:现在大家都自助了,工作变轻松。

我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她:这份工作,马上就要消失了。


这一幕让我想到许多东西。

不只是沃尔玛,这个世界最新一批的互联网公司在推进这一些炽热的变革,这是新的浪潮。

不只是卖菜大妈,还有许多传统行业的员工,甚至是传统互联网公司的员工,都会成为这一浪潮的受害者。


未来已来,事情在发生一些变化。




(一)抖音和微视



未来已来。

以技术做驱动,用算法做决策的公司正野蛮生长,让老牌的互联网巨头心生惶恐。

用算法替代人,这事正在发生。


说抖音和微视,刚刚,我去搜索了这两家的招聘需求。


▲抖音和微视的部分招聘需求


根据搜索结果不严谨的对比,可以得出:


微视:总计28个职位描述,9个技术类,8个产品/项目类,2个市场类,9个内容编辑类。

抖音:总计59个职位描述,40个技术类,5个产品/设计类,1个市场/销售类,14个运营/编辑类。


这的确像腾讯的作风,虽然有着足够庞大的用户数据,包含一个人的方方方面,但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并不打通。


在算法上,各团队常去做重复工作,这和它的内部赛马机制不无关系:对内孵化也好,对外投资也好,腾讯都只做两件事:给钱,给流量。一个项目,多个团队去做。谁成了,算谁的。典型如微信,王者荣耀,都是这样诞生。


一个经典的吐槽是公众号体系,如果你去注册腾讯的公众号,你能发现:微信公众号、企鹅号、QQ公众号三大体系,彼此数据互不相通,许多媒体人要把一个稿件发生这三个平台,因为它们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团队。


腾讯会花比较多的精力,做产品、运营、交互设计。他们看中用户体验,或说“产品经理,人为的用户体验”。

其中运营,很多时候工作内容是:流量。

内部合作流量,外部投放流量……等等。

然后招聘需求,就如你所见。


最后的结果,引用最近的一篇文章《全面反思腾讯的战略》,里面是这样描述的:


……近两年由于抖音发展非常迅猛,腾讯下了很大决心重启微视,抽调精兵强将,并出重金奖励优质内容(曾有传言说本年度会补贴30亿元),同时通过QQ、QQ空间、大王卡以各种奖励形式强推微视,上个月还把时下最火爆的综艺节目《创造101》的点赞机制引入微视,可以说传统上最强的拉新手段全都用上了,效果如何呢?


曾经有几天时间上了iOS免费榜的前几名,但可惜昙花一现,很快又跌回到100名以外。为什么效果这么差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微视的算法还不行,用户画像还不精准,内容与用户的匹配并不精准,微视用户的粘性就培养不起来。


同样的内容,在抖音的分发效果就比在微视里要好得多。腾讯强推微视的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是在算法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再砸钱,哪怕是100亿,其实都是扔到水里去的。


但是在抖音,是另一种做事方式。


据报导,2017年时,公司一共有1500名工程师,其中算法工程师占了800名,而且还表示愿意以300万美元的薪水(主要是期权)招聘最顶尖的算法工程师。


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抖音占据了很长一阵app store的免费排行榜第一名。

而身边很少有人提起微视。


在今日头条的早期,就有说法:这家公司,没有编辑,一切基于算法。


直到后来,迫于政策压力。才加了编辑,但主要工作是负责审核敏感内容。薪资是非常低的,而且远离总部。这和其他门户网站的人力结构,完全不同。




(二)三个结论



我们可以得到三个结论。


1. 替代就是替代,不需要通过模仿。


之前我们看新闻,阿尔法狗围棋击败人类,人工智能玩dota击败准职业玩家。

我们一方面担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一方面我们觉得被替代这一天很遥远:人工智能下围棋行,但距离好多好多领域的生产力,还不行。


“很遥远”的前提是:人工智能想要模仿人,然后超越人,这很难。因为人的情感,思考都是机器很难模拟的事。


人类在此,傲慢了。


因为只要一种生产力比旧的更高效,那么旧的就会被替代。

算法超越人类,就是超越人类,根本不用模仿人类。


2. “流量”的技术变革


关于“流量”问题,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有三个明显的阶段。


(1)第一站,传统媒体大水漫灌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报纸、电视媒体的黄金时代。哪家企业占领了央视,哪家企业的次年销量必然爆炸。这是最早期,人们接触的媒介单一。


那段时光,媒体、广告公司是最风光的地方。大把人才都在那里。


年纪大一些的朋友可能还记得这些名字:孔府宴酒,秦池酒,爱多VCD, 步步高……


(2)第二站,有人开始思考场景和体验


在此,独领风骚的会是产品经理,他们开始思考“场景”,思考“交互”——我觉得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才会有更好的体验。




“如果你是微信的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请为微信的看一看做一次改版”

——这是腾讯内部的一节产品经理基础课


这依赖天才型的产品经理出现。如马化腾,张小龙,乔布斯……

他们负责思考:我觉得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才会有更好的体验。

甚至,他们说:用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来定义用户想要什么。


定义用户想要什么。而且还定义成功了,就是天才。


做产品,要依凭“用户觉得这个更好”,而不能依凭“我觉得,用户会觉得这个更好”。


那么,如何感知到“用户觉得”?三种方式:

① 和用户谈。

② 自己作为用户,去亲身体验。

③ 用户的行为数据。


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是利用 ① 和 ② 的,他们把这叫做“用户调研”。


他们用“真正的聪明人,都在下笨功夫。”来赞美优秀的产品经理。意思是越是聪明,越是经验丰富,就越要走进用户,去了解他们。

不然,容易陷入经验判断——“我觉得,用户会觉得”。


而这种判断,很多时候都不可信。


这是因为,用户的行为数据收集得不够多,不够好,算法设计得不够漂亮。他们相信自己眼睛和心的判断,胜过数据算法的判断。


但是,数据会变好,因为它变好的速度比人的成长速度更快。

当它变得比人的经验判断更可信,我们会来到第三站。


(3)第三站,算法驱动。


我们前面谈的微视、抖音、头条案例正是如此。

他们可能会更多地思考:如果你是微信的算法工程师,请为微信的看一看做一次改版。

这就会更多从数据取样,数据利用,算法搭建的层面去做设计。


这是一种变化:

① 产品思考场景和交互;工程师去实现;用户给反馈;返回第一步。

②  工程师设计算法;工程师索要数据;产品思考如何拿到数据;产品设计场景和交互;工程师去实现;数据给反馈;返回前面的某一步。


后面,我们还会接着举例。


3. 技术变革发生在当下


当算法的能力越来越强,直到有天它突破一个阈值,这个阈值是人类工作的平均效果。

那么算法,就会在一瞬间,摧枯拉朽地干掉大部分人的工作。

而剩下的那一小撮人,也会被算法一点点干掉。

因为算法的进化速度,比人类的学习速度更快。


旧的生产力,被摧枯拉朽地替代掉。这种事,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近几年,已经发生了太多次。


弄死一个钱包生产公司的不是一个更好的钱包公司,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

人们不再需要钱包。

弄死服装店的不是一个更大的服装店,是淘宝。

人们开始去线上消费。


事情在一开始是温和的:一些公司,开始更努力地招聘算法工程师。

就像现在,正发生的事情。


许多人今天不喜欢今日头条,觉得它low。

但这就像多年前我们看腾讯,说它抄。腾讯的本质是产品驱动,是社交。

今日头条的本质是字节跳动,是算法。

他们的公司名已经说明一切:字节跳动。而字节,是计算机数据最基础的组成单元。




(三)一个预告


《未来已来(上)》这篇稿件我们讲了许多内容,但核心就一句:算法替代人,发生在当下。


我会在《未来已来(下)》里去讲:


如果被替代是不可逃避的宿命。那么作为个体,应该如何应对此事。——拥抱技术。


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字节跳动的「游戏」法则
视频号,能承载腾讯突围的希望吗?
字节跳动公布财务数据,三位数的营收增长和147亿亏损该咋看?
怎么能避免抖音大数据推荐呢?抖音大数据推送怎么禁止
抖音流量推荐算法,官方公布算法机制,看懂了想不上热门都难
推荐系统正成为所有领域的一种标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