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山寺的读书声 /周 步
 
 泰国山顶佛(拍于201707)


                                                东山寺的读书声

                                                            文  /  周    步

 

郭荷在东山结庐读书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河西走廊。大学者来了,且定居于此,专心于读书、授业、悟道、批史,河西走廊儒学盛行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郭荷来的时候是晋末“永嘉之乱”以后。那时候的郭荷,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按照汉文化的传统习俗和伦理观念,这个年纪的人是不愿走动的,但郭荷是儒学宗师,明究典籍,深通经义,所以他来了。这就是学者与书生的区别。他没有随同更多的士子南下,而是西迁,这是今天河西走廊这片土地的福气。

郭荷是天水秦安人,是汉朝大学者郭整的六世孙,以教授经学和深于史书著称于世,《晋书人物志》等有录。民国初期,天水编篡过一部《天水三字经》,里面收录了对天水作出巨大贡献的帝王、贤隐、名将、显宦等,郭整和郭荷荣列《贤隐》。荣列此中的还有一位河西学者是周蕙。周蕙是明朝理学大家,山丹人。由此可见,郭氏家学之深厚和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

也许郭荷觉得张掖比武威离更适合于读书和研究学问吧,他就翻山越岭,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来到了张掖。郭荷在张掖读书的地方,就是今天张掖的东山寺和马蹄寺一个叫临松薤谷的地方。这两个地方现在都是张掖有名的旅游景点。“东山烟雾”为“甘州八景”之一。马蹄寺已由原先的儒家圣地转变为今天的佛教圣地。看来大学者确有先知先见的眼光。后来,明代诗人郭绅游览东山寺时写下过这样的诗章:

边境名山势插天,二三幽洞几千年。

半山滴翠深秋雨,一壑苍摇薄暮烟。

室有金容仙迹古,门无玉钥藓苔鲜。

鸟声花影皆佳致,留与诗人味百篇。

郭荷初到张掖的时候,河西走廊的执政者是张轨。张轨很重视教育和尊崇儒学,他深知倡导教化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策略,便大办教育,广揽人才。“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以教之,春秋行乡射之礼”(《晋书·张轨传》)。可见张轨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诚。到张祚时期,这位前凉王曾多次派人前往张掖,请求郭荷出任凉州教育主管,郭荷不为所动。这是郭荷的家规,也是晋代人物抱朴守真思想的又一体现。此时的郭荷已年近八旬。

郭荷是河西文化繁荣昌盛划时代的一个人物。郭荷的到来,河西学子便纷纷慕名前来求学。郭瑀就是其中的学子之一。郭瑀是郭荷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与郭荷、郭瑀同时代和后来卓有成就的河西文化名人、学者有索靖、宋纤、索敞、张穆、张斌、祁嘉、宋繇、刘昞等。这些学者对后世影响最大和声望最高的是刘昞。刘昞著述最丰,他的《敦煌实录》堪称我国古代第一部实录性的史书,这本书在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刘昞之成就,同样与西凉王李暠对儒学的推崇和郭荷、郭瑀对河西儒学前期的浸润密不可分。李暠执政期间,更是思贤若渴,对儒学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李暠酷爱文化艺术,学识渊博,从政之暇,潜心向学,是对河西地区的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郭荷、郭瑀、刘昞是师承关系。郭瑀和刘炳都是敦煌人,少年游学,来到了张掖,之后便定居张掖。郭瑀曾为老师郭荷守孝三年。刘炳在求学期间,深得恩师赏识,后来成为郭瑀的乘龙佳婿。这些儒学大家在张掖前后生活了近70年。这70年的岁月,是西晋王朝从动荡不安走向分崩的岁月,也是河西走廊从“五凉”时期走向北魏的岁月,更是河西走廊从文化秕薄走向繁荣昌盛的岁月。这期间的河西走廊,虽然也是狼烟不断、政权频频更替,但相对于中原,这里仍然是政治环境比较安定、生活环境比较富裕、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比较丰富浓郁的一隅。

以郭荷、郭瑀、刘昞为代表的河西学者,是同一时期河西文化甚至北方文化的代表。河西文化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被学术界称三大文化体系。后来,北魏统一中国后,中原地区可谓十室九空,统治阶层为了巩固政权,重建道德秩序和律令法规,河西学者和士子、大户,被强行东迁,大部分去了山西平城。平城就是现在的大同。河西文化,走完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然而东山寺的读书声,和河西文化曾经的繁荣昌盛,却成了河西走廊最靓丽的一道文化风景,和河西学子孜孜以求的榜样楷模。、

                                                          

                                                        甘州城北

                                                           

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这是明朝诗人郭绅有关甘州的一首诗。郭绅是江西宜春人,进士及第。郭绅在甘肃任职期间,曾负责编篡《甘肃志》,足迹遍布河西大地,甘州自然是他落脚最多的地方之一。之后,这首诗便在甘州大地流传开了。郭绅留在世间的诗歌并不多,但仅此一首,足以让他在甘州的诗坛上光耀千秋。这首诗描写的是甘州城北深秋时节的秀美景象和旖旎风光。我们看到有关甘州的诗篇,大多是以黄沙牧草、孤城塞寨、赤地千里、胡云惨淡、朔风逆雪等为主题意象,而这首诗一反常态,把笔触深入到了甘州最美丽的深处,给世人展现出了一个水云相接、稻熟穗香的甘州,这不能不说是郭绅的高明之处和这首诗的成功之处。看来清新亮丽的东西,总能拨动人们的心弦。

甘州城北,就是现在的乌江一带。

甘州城北确实是甘州光最美丽的地方,也是黑河流域受益最多、土地最肥沃的地方。张掖的乌江盛产大米,这是甘肃人都知道的事情。乌江大米以其包白纯正、营养丰富而一度成为清廷贡米。贡米者,皇家御膳之物也,这在自古至今都是响当当的无形资产和品牌价值。这里或许有“物以稀为贵”的因素,但甘州城北的乌江却为我们赢得“金张掖”之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甘州是黄河以西唯一能够种植水稻的地方。甘州城北的一些地方,夏秋季节,几乎和江南水乡没什么两样。民国诗人罗家伦先生写下“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的一刻,我想他应该是被甘州如诗如画的美景深深的打动了,不然,断难写出这样情真意切、清新透彻的诗句。黑河如带,自向西来,祁连雄峰白雪皑皑,甘州城北荻花盛开,这座四时见雪的塞上边城,放眼望去,一片碧水长天的辽阔景象和穗染金秋的潋滟风光,怎不令人心舒神畅。甘州城北几十里之外的地方,就是兽皮做屋、骑马射雕的大漠胡天。

2002年9月,我在甘州城北乌江的一个村子里度过近一周的时光。那是初秋,稻子还没有收割,人走在田畴交错、阡陌纵横的村子里,有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悠然之感。溪流潺潺不闻人语,绿树环绕偶有鹅鸣。桃树、梨树、苹果树,正是硕果累累之时,和杨树、柳树一起,把乌江装扮的像一个绿意盎然的古朴世界。苞谷结穗不久,青嫩生涩,开始泛黄的稻穗在秋风中低垂着头颅,像一个个待嫁的新娘,摇曳着不宁静的心事。甘州之美,实在让人物我两忘,忘返留恋,心生绿意。

我想起了一个叫老子的历史人物。老子姓李,名耳。李耳是周室一位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学者。他博学多才,宏远自信,抱朴守素,哲思善辩。他去弱水河畔的时候,途经函谷关,不知对关令尹喜说了些什么,那个有家有舍有正式工作的驴友竟然跟他弃官去了西域。他们去的地方就是今天甘州黑河流域一带。黑河就是弱水。那时候,河西走廊在中原的眼里就是西域。老子在弱水河畔做了些什么呢,现在已不得而知,但老子是来过甘州的,说不定还在甘州城北的弱水河畔吟诵了一遍《道德经》呢,之后,便羽化而去。

甘州城北之美,确实是甘州之最美,也是甘州城市不可或缺的风景之一。甘州自古就是一个大粮仓。甘州作为中国农业示范区和中国粮食储备基地,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朝时期,甘州修建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粮仓,这个粮仓就是今天甘州城东的明粮仓。明粮仓俗名甘州大仓。大仓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后几经增建,形成今天甘州大仓的格局。甘州大仓可储存粮食近800万公斤,这是目前国内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至今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大型仓廪。甘州之富庶,由此略见一斑。

水有“腴美”之意。有水的地方就有树,有树的地方就有鸟。如果说水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树是她的外貌,那么,鸟就是她的灵魂。一座飞鸟翔集的城市是富有生气的,也是鲜活灵动的。甘州是上天巧妙的安置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一座绿洲城市。甘州城北的杨树、红柳、沙枣树和数不清的草本植物,是鸟的乐园和天堂。前些天,我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她拍摄的一组张掖湿地公园有关鸟的照片,真的是美极了。水清树静,草绿色新,天鹅引颈顾盼,鸥鸟振翅翩跹。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甘州城市之美。

“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

读甘州岁月之篇章,品甘州历史之韵味,观甘州城市之美景,实在是人生中最惬意的事情,最诗意的生活。

 

2014.10于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深入祁连,探秘张掖(下d)
甘肃的“甘”,到底从哪里来?03
甘肃省张掖市历史文化之张掖历史文化名城
历经188年,再续河西走廊汉家统治:从中唐到宋初的“归义军”
闲谈甘肃省名称的由来
随我读诗走边塞 第六篇 凉州 甘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