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继光:风景永远在路上// 故道白云 编辑
        

     
         王继光,生于1961年,原金川集团公司文艺馆副研究馆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金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金昌市第七届政协委员。王继光用光影书写人生。60余幅作品在国家级、甘肃省举办的各类展览中入选并获奖,其中《向阳花》在第九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入选,《牧归》在上海第十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获金奖,同时获甘肃省奔马奖一等奖。有两幅作品分别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二等奖。在《大众摄影》、《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甘工报》、《中国有色金属报》、《金昌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近400余幅摄影作品。王继光在摄影艺术之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获得的荣誉令人敬佩。他个人艺术生涯的专题片在甘肃卫视、甘肃文化频道、金昌电视台播出。并获得金昌市优秀文艺工作者、金星奖等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金昌市文化旅游产业杰出奉献者。
 
 


王继光:风景永远在路上
 
祁小松

 


和巴丹吉林有个约会 

  走进王继光的办公室,是照片和图书散布期间的一个简陋屋子,但屋里面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艺术气息,桌案上布满了图书和报纸,显得有点零乱,墙上挂着的《巴丹吉林海子》和《万马奔腾》的摄影作品,一静一动,显示出主人非凡的摄影功底和艺术感悟。

  打开王继光的计算机,是不计其数的图片,一百多G的硬盘,几乎被摄影作品占去了一多半。而这些作品当中,囊括了风光、纪实、民俗、小品等多种摄影题材,其中最抢眼的是他历经多年含辛茹苦拍摄的摄影专题《神奇的巴丹吉林》。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北部,是我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堪称“沙漠珠穆朗玛峰”。对于23年如一日地把摄影当做事业,无论条件多么艰难困苦,依然坚守住摄影这一爱好,几十次进入巴丹吉林腹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拍摄了大量的绝美精彩的图片,跋涉在这条风光旖旎而道路曲折的摄影之路上,能把摄影坚持到底的王继光来说,把他喻为一峰巴丹吉林的骆驼,是再合适不过的。

  据航拍资料记录,巴丹吉林的海子有131个,而王继光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跨度,陆续进入沙漠,走进了一多半海子,拍摄和记录了许多瑰丽而神奇的瞬间,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冥冥之中,似乎上苍早就为他和巴丹吉林做好了安排:一个一生缠绵的约会。

                                  艰难的摄影历程

  王继光对摄影的钟情,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那时的大多数人,虽已不再挨饿,但对于王继光的家庭来说,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他们一家,也应当时的政策,从城里迁到永昌东寨一个偏远的村子里落户生息,他在家里排行老大,一边上学,一边劳动挣点工分,帮父母供养四个年幼的弟弟,其苦楚不难想象。

  到了八十年代,又因党的政策,一家人再从农村迁回城里。而此时返城后没了房子,没了工作,一切要从头开始。刚刚高中毕业的他,便无可选择地跟随父亲成了一名油漆工,一起走乡串户,一干就是好几年。这对于接受了较高文化教育的王继光来说,是艰难而无奈的选择。

  思想在痛苦中徘徊,偶然的一次机会,朋友借他一台简单的海鸥相机,他带了相机和几卷乐凯黑白胶卷,一边和父亲干油漆工一边拍照片,回来后,人黑了,情绪却好了。等把那些拍完的胶卷冲洗成照片时,周围的朋友们眼前为之一亮,谁都不会相信,一个没摸过相机a的人,竟能拍出如此好的照片来。

  从此,王继光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那时候他的收入仅仅一百多元。王继光花了近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国产的珠江120相机,开始了他真正的摄影之旅。

  王继光:“当年买上那台珠江120相机,那种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感觉依然历历在目。”

  后来他又花了580元钱,买了一台珠江135相机。那时候家境贫困,收入又低,作为一个普通工人,花这么多钱买相机,周围的朋友和邻居都不能理解。但王继光对这些看法无所顾忌,他的全部身心已经完全迷恋上了摄影艺术。为了买胶卷,他经常省吃俭用。为了创作,他什么都不顾,吃多少苦都不怕。后来拍了照片,在朋友的怂恿下,参加了当时甘肃省一个摄影比赛,结果一幅《日暮乡关何处是》获得大赛二等奖,奖品是一台24寸黑白电视机,于是家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这使得他也更加痴迷摄影了。

  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他烧过窑、看过皮带,也是在基层最艰苦的环境中磨砺了坚强的意志,昔日的诸多磨难,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即便在那段最苦难的日子里,他也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求,他所涉猎的兴趣很广,文学、诗歌、绘画和音乐都在他学习的范围之内。苦难的过去使他变的坚强,也使他能深刻洞悉人生况味,高雅的追求充实了他的格调和品位,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无可撼动的基础。拍到后来他明白,摄影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器材,更重要的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他毅然决定,自费去兰州大学新闻系学习摄影理论知识。

  这么多年来,看着别人都有了摩托车、汽车,而他除了学习之外,陪伴他的一直是一辆老二八自行车。每次出去,近的地方骑上自行车,远的地方只好坐公共汽车。但他又是一位不乏浪漫主义的“诗人”。最经典的例证就是2001年入选第九届国际摄影展的《向阳花》,就是他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和老婆孩子一起在下四分拍摄的。一提起他对摄影的创作经历和感受,他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创作中的快乐与艰难情景。

  笔者:您拍了这么多年,摄影带给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王继光:“摄影带给了我快乐和幸福,但却苦了孩子老婆,因为摄影,我没有让老婆孩子过上舒适的日子,尤其在物质方面,我舍得花钱买最好的胶卷,但让家里人跟我过苦日子,没有让他们过的更好一些,我觉得愧对家人,这是摄影带给我最大的遗憾。”

  在交通和交通工具日益发达的今天,有人去一趟巴丹吉林,回来总是带着炫耀的口吻述说旅途的艰辛,但王继光每次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危险和艰难时刻伴随着他。为了深入拍摄《神奇的巴丹吉林》专题,他十几年数次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即便是有生命危险也阻挡不了他拍摄的脚步。1998年他又一次进入沙漠,吉普车翻了,导致他头破血流,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下一次进入沙漠的勇气;2001年深秋,他和影友进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由于不小心崴了脚,在沙漠里徒步十几个小时,总算在天黑前走出沙漠找到阿右旗一家煤矿,饥寒交迫再加上长时间跋涉,他一口气吃下四个馒头……几十次的大漠之行,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不仅没有吓退他,大漠无穷的魅力反而使他激情满怀,每一次的经历都会在他的心里激起永不消退的朵朵浪花,幻化出一曲曲精彩的光影交响曲,但他很少把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给朋友。浩瀚无边的大漠深处,他没有感觉到孤独,他已融入其中,他说他是大漠深处的一粒沙子。

  1990年,由于王继光的摄影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阅读,他被抽调到冶炼厂宣传科工作。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大的转折。因为有他梦寐以求的摄影暗室。当初在单身楼,因为空间狭小,在卧室兼客厅兼暗室的屋子里做照片跟做贼一样,既怕影响家人正常休息,又不得不继续做下去,有时候做照片来了兴趣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影响老婆孩子也睡不好,但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到了宣传岗位上,有了独立的暗室,再也不用瞻前顾后了。他把最大的精力用在了暗房里,几年以后,他的暗房技术已十分过硬,同行们做片参赛都找他做,常常是把别人的作品做完了,却来不及做自己的作品参展、参赛,对此,他从不耿耿于怀。

  2001年,由于王继光出色的摄影成绩,被中国摄协吸收为会员。王继光有了一个摄影家的头衔,但对于这样的荣誉,他不以为然,他觉得一个头衔不代表什么,只有记录时代变迁,拍摄出自己独特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时代在变迁,技术在飞速发展。他以前的胶片机也慢慢退伍了。2007年5月份,他自己又花了4万多元买了一套佳能相机。别人都在换房子、买汽车,而他依然住着简陋的房子,骑着自行车,他却选择了一套好相机。而以前用过的那些“老古董”,静静地躺在他屋子里的一个角落里,这些器材身上镌刻着他的每一个脚印,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喜悦。他说他舍不得丢弃。他对待摄影认真,对待工作亦如此。

  笔者:你觉得你拍摄了这么多年,摄影给你带来了什么?

  王继光:“爱摄影这么多年,给我带来了幸福和遐想!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摄影,弥补了我的这种感觉和缺憾,所以,摄影让我感觉到幸福和快乐。”通过和王继光的对话,不难看出,他已经离不开摄影了,摄影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摄影已经深入到了他的灵魂深处,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能改变他的生活轨迹了!

                                   风景永远在路上

  除了《神奇的巴丹吉林》专题之外,他还十几年如一日地拍摄山丹军马场的美丽风情和沧桑变迁。最近几年,他又迷恋上了青海祁连风光。他在题材的选择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不是看见什么就拍什么,也不是什么能获奖、发表就拍什么。他在创作中是有明显选题的,只有当某一主题真正打动了他,与他的心弦产生共鸣时,他才做出拍摄的决定,而一旦定下选题后,就一定是锲而不舍,坚持到底,从不因拍摄难度的增加而移情别恋,不抛弃、不放弃。这种近似偏狂的执着,成就了他无数精美的作品,他的很多精品就是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笔者:拍了23年,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打算一直这样拍摄下去吗?

  王继光:“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拍摄的几个专题能够结集出版,然而,作为一个最基层的摄影爱好者,这个愿望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至于摄影,我认为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这不仅是我对摄影的感悟,也是对生命的感悟,除非有一天,相机拿不动了,摄影也就结束了。”

  23年来,王继光拍摄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其中的部分精品陆续入选和发表在国家级的影展中和报刊上。作品《呼唤》入编《中国摄影家作品精华》系列画册首卷;作品《牧归》在上海第十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中一举夺得照片艺术类金奖。

  王继光一位平凡而朴素的人,却在金昌摄影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为金昌乃至甘肃的摄影文化和宣传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为提高甘肃乃至西北摄影在全国摄影界的影响力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者一再问及他取得的这诸多荣誉和成绩时,王继光对此淡然一笑,他有一句座右铭:“荣誉代表过去,风景永远在路上”。仔细读他,你会发现瘦弱的身躯挡不住“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淡定与坦然,炯炯有神的目光更多是睿智与执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相信王继光先生在今后摄影的路上永远是一路风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摄影】巴丹吉林沙漠
沙漠中的喜马拉雅
巴丹吉林沙漠
金秋西北行之巴丹吉林沙漠
神奇的巴丹吉林
寂静的巴丹吉林沙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