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刊试读 | 一人生活指南(上)

 编者按 

搬家、独居、合租越来越多地成为作者们书写的主题,个人空间与亲密关系的两难似乎也困扰着每一个人。为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漂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在租房时遭遇了哪些苦辣酸甜?合租的室友又有哪些“神奇物种”?而在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同时,他们却仍然无法抛却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illustration by melons


我每次看《巴黎评论》,

介绍作家住所的那部分

总是让我很有印象……

接下来就是访问者眼里看到的房子布局,

以及种种细节,

那些描写吸引我,

让我去联想作家的气质和房子之间的

某种共生关系……


马赛克◆在近来创作的新作品中,搬家、合租、独居,不约而同地成为了你们笔下的主题,而真要盘点起来,这两年间杂志上的同类文章也确实不在少数,能首先结合自己的创作,谈谈这一情况吗?尤其是,从编辑角度来说,看到这样的题材也总是叫人欣慰,毕竟对于一个时刻强调真情实感的平台而言,相较恋爱故事、异国奇遇与星际探险,只要租住的地方不是“上海核心地段价值上亿老洋房”,一般这路作品也更为坦诚且有更多细节。你的阅读经验大致也与此相吻合么?印象比较深的作品,又有哪一些是值得推荐给大家分享的呢?不单老一代安居客如村上春树、青山七惠等给出的独立生活指南经久不衰,如今种种《深圳合租记》《孤单合租房》,一宅男配三女神,蜗居女巧遇暖心房东的故事,也依旧感动激励着无数躁动迷茫的灵魂吗?

特别是不是可以看到,那些以往总是正能量满满的畅销书大神们,一提起这个话题也会突然变得弱小可怜又无助?例如扰人的感伤——“搬家的时候,能舍弃的,不能舍弃的,重要的,不再重要的,就一目了然……一觉醒来,就要搬家了……行李没收拾好,心也没收拾好……”又如欢宴散尽的惆怅——“每次搬家时,都会去宜家买很多碗筷,想着多少朋友的聚会,多少鼎盛的沸腾。然后兴冲冲地举行年轻的聚会,开心得一塌糊涂。第二天,再看见这一桌的凌乱,才明白没洗的杯具都是悲剧,没洗的餐具都是残局……”再如一段躲避仇家的曲折经历——“以前经常搬家,搬着搬着就搬到了没有你的很久很久以后……”老实讲,此中况味,自己多少也是有所体会么?在今天,这样的母题,基本也可算作是作家的摇篮了?

 

不日远游◆作者们笔下会频繁出现搬家、合租这样的主题,也是因为这确实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具象的一部分。二十多岁的年纪,几乎只能是在搬家和租房中度过(虽然说也不仅是二十多岁,租房似乎看不到头)。还在大学时,对于毕业之后的生活几乎没有具体设想,然后这几年,也顺理成章进入工作、租房、换工作、换房子这个步骤之中,而租房碰到的状况似乎比工作还要多。首先找个合适的房子就超级困难,跑来跑去看房子已经精疲力尽,住进去以后还能状况不断。比如室友不合拍,错估交通的便利度,换工作或者工作调动,情侣合住的话分手了可能还得搬出来……

总之,啊,也是很适合各种故事随之发生。以及每次搬家,花去整整一个晚上打包整理到深夜,看到生活过的痕迹随着所有物品放进纸箱子在熟悉的房子里完全消失,总也不能每次心情都安然无恙吧。住过的地方,朝夕相处的小区楼下的便利店,附近街道的餐馆与理发店,基本也是搬离了以后就不会再回去的地方。每个地方一定都有一大段的生活记忆。租房与搬家,就会导致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多。难免也要写一写。

我每次看《巴黎评论》,介绍作家住所的那部分总是让我很有印象,比如苏珊·桑塔格是“位于曼哈顿西区切尔西的一幢大楼顶层”,而海明威,“他的房子位于哈瓦那近郊的圣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地区”。接下来就是访问者眼里看到的房子布局,以及种种细节,那些描写吸引我,让我去联想作家的气质和房子之间的某种共生关系。如果他们在访谈或者日记里写到自己的生活,经常是“哪几年住在什么地方,哪几年又住在什么地方”,几乎总是漂泊的,却又不是杂乱无章,深入一个地方,了解当地的街道与咖啡馆,然后又换了地方。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生活方式了,没想到在今天,大部分的年轻人也都在这样经历生活,只不过相比较起来,我总觉得自己过得要更不自由一些。

关于租房的文章,第一时间想到周嘉宁的《一个人住的第三年》。第一次看是在大学里,我光是记得她写了好多吃的,自己怎么做一个人的晚饭,比如做一锅牛肉香菇酱放在冰箱里,准备好更多的米饭,每次吃就会方便得多,以及写各种东西放在一起煮面,买了一捆笋,做腌火笃鲜,竹笋烧红烧肉,烧猪脚,烧蹄髈等(又去看了一眼)。当时我还在大学里住宿舍,这篇文章看得我很心动,老幻想着等我毕业租了房子,应该也能这样自己做饭吧,而且在周嘉宁的描写里,这样独居一个人做饭的生活似乎也有一种吸引力。结果,过了好多年,我一个人住了很久以后,也并没有花时间在做饭上面。曾经一点点积累起来的锅与碗筷,在我某次搬家遗留在旧房子里之后,我连电饭煲、锅之类都懒得买了……然后我发现啊,做饭这件事情还是更多发生在情侣合租的情况下,毕竟比较温馨,一个人的话不仅掌握不好量,还真的会有点凄清……于是我养成了去朋友家里蹭饭吃的习惯……

 

栗弗◆其实像我这种租房经验为零,却有过多种在出租屋过夜经验的人,纯粹是因为所住的地方实在离市区太远。于是,不得不,通过投奔、死皮赖脸、帮忙打扫卫生等若干方式积累到了多种“都市空间经验”。最近看到网剧《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一边嗑瓜子一边对着男闺蜜磕出一句“宁住市里地下室,不住五环大别墅”。但其实据我观察,大多京漂、沪漂、深漂、各种漂是没有底气说这句话的,因为一开始有不少人住的其实是……五环地下室。比如我一个深漂朋友在深圳租的第一套房,按他的话形容,就是“假如我是被人套着麻袋绑架到这里的话,我一定会认为不过是老家的某个郊区”。不知道那时候他每天通勤两小时回到家,看着周围环境,想象自己曾经脑海里的国际大都市形象,有没有一种想钻回麻袋的冲动。还有那个站在房间角落举着手机像在与外星某个文明建立联系,实则正在试探空气中某个含有WiFi和信号点的年轻人,一旦找到了,就会紧急转换成一动不动的雕塑状。这是一大批蜗居青年的日常。

别墅是不敢想的,除非真的回到家乡有天有地的房子里,在我老家,还真的有人在乡下盖起了“电梯洋房”,默默嘲笑着那些非跑到大都市住蜗牛壳的年轻人。其实今天大多数漂漂们过的,都是改良升级版的“公寓生活”。张爱玲在接近一百年前,就住在如今房价高过天的静安寺附近的公寓,写下足够丰富的公寓生活细节。热水器啦,电车声啦,开电梯的人啦,都和今天有足够的相似度,甚至连把阳台上灰尘扫到楼下的心态都如出一辙,让人惊呼张奶奶的洞察力——“人类天生的是爱管闲事,为什么我们不向彼此的私生活里偷偷地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没有多大损失而看的人显然得到了片刻的愉悦”。

所以我所扮演的,不也是一种偷看者的角色?人类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其中起码五分之三涉及到居住空间,而每天二十四小时,也起码有接近一半时间要用在住所里。按传统要刻画一个人“逐梦××圈”的经历,也都是从住所开始,连《疯狂动物城》里的兔警官朱迪一开始不也住得不很痛快?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些作家们,不也是从“亭子间”写作开始的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在广州第5次搬家
北上广深那些最扎心的租房感受:每次爸妈说要来我住的地方看看,我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租房故事 | 一场疫情,赤裸裸地撕开了搬家换房的无奈
如何租到一套满意的房子?这些是我们的经验
节后租房必备指南!
这样的房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