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场自嗨!很多人,在假装投资商铺!

 


曾经叱咤京津冀,号称相当于3个义乌的石家庄·乐城国际贸易城于近日正式发布办理退铺的公告。

大意就是被互联网新型购物模式挤压,活不下去了,大量业主提出退铺要求,开发商被迫退款。

关于这事主流声音很一致,大家都网购连吃饭都是外卖,

你让实体商业咋活? 满大街的空铺,就是互联网搞得。

乍一想,没毛病!

可是,真的只是这样吗?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关于实体商业背后的逻辑。

负重前行的实体商业

每一块土地在开发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规划,商业也不例外,只是它的身上比住宅多背负了两座大山。

第一座:地方zheng绩

城镇化突飞猛进,GDP连年破新高的年代,城市zheng绩一年更比一年红。

各个城市使出吃奶的劲儿撸成绩,你看起来比我牛批,我不服我要超过你,怎么办?

铁公基搞起来,道路修起来,商场撸起来,只要看起来比你强,没有什么不可以!

第二座:城市脸面

如何彰显经济繁荣,人民消费水平高呢?

如何让你知道我的GDP高,我的业绩好呢?

密密麻麻的商业楼,购物中心,遍布街区的沿街商铺搞起来,俨然一副繁花似锦,欣欣向荣。

谁看了不说一声:牛13!

第三座:综合税收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卖一块少一块。

住宅土地卖出去,是一锤子买卖;

商业土地卖出去,是更多的买卖。

从持续性收入来看,商业项目越多商业活动越频繁,持续收入越多。

于是过去几十年,城市中每块住宅土地必须配商业。

但是按人口计算的商业配比,我国是人均0.8~1平方米,城市人均商业面积比值1.2是上限。

下面这张图是35个大中城市人均商业面积—

从图中看到,约77%的比例超过人均商业面积的比值上限。

搞了商业,有了zheng绩, 充了脸面,多了税收,一箭三雕,管它是1:1还是1:2。

从城市规划的那一刻,就没有考虑商业交付之后经营者的利益。

所以说——

我们的商业供应不是大,是失控,短视和无序带来供应量的完全失控。

商业,背负了本不该属于它的责任!

很多的商业,从根上就是个怪胎,从开始就是一场虚妄的梦。

赶鸭子上架的开发商

让很多开发商头疼的不是住宅,而是配套的商业。

每个社区都配商业,实际根本需要不了这么多的商业。

开发商陷入困境,一方面是供给过剩,一方面是急着变现。

开发商一心只想卖掉这些难缠的商业而不是自持,他们无法等待商业慢慢成熟资金慢慢回笼。

绞尽脑汁做的规划、定位、营销、推广等等,都是是为了赶紧卖掉。

至于交付之后到底行不行,承诺的能不能兑现,多数开发商根本考虑不到也不想考虑,卖完拍屁股走人。

这种短视的操作做法,会搞死任何一个商业体。

卖给了个人,你怎么统一分割布局?

谁会听从你的运营管理。

开发商层面,同样违背了商业运营法则,好的商业需要统一规划运营管理,哪怕是社区商业也需要做好各项规划。

但是当卖掉成为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目的,就大大降低一个商业体交付使用之后的成功几率。

为什么大多数的开发商对商业都急于变现?这么短视?

主要原因有两个:

1、严重过剩。

我们第一部分讲了商业背负责任太多,导致供应失控、严重过剩,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想拿在手里。

2、国内没有成熟的REITs模式

国内的房企,一谈及好的商业,都说香港的好。

一说去考察商业,都嗷嗷叫往香港跑。

的确,香港的商业经营情况比我们好很多,商业规划、运营和管理更专业。

为什么他们更好?

因为他们耐得住性子。

耐得住性子开发,耐得住性子运营,耐得住性子招商……

为什么他们耐得住性子?

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内陆房企所不具备的东西——

REITs。

也就是,合法的房地产证券化。

所谓的商业地产类REITs,就是通过发行收益凭证募集投资者资金,专门用于投资商业地产的一种基金。

有点拗口?略显难懂?

来来来,上栗子!

比如,我是个开发商,我要开发个20万㎡的大商场。

首先,我把这个20万㎡的大商场,切割成2万份的信托基金,卖给2万名个体投资人。

然后,我再找到一个真正的专业团队,去负责商业的招商和运营。

最后,个体投资人、开发商和运营团队,一起瓜分这20万㎡商业所产生的的所有利润。

你有钱,但不专业,还想投资。

来,买个基金,哥带你一起玩。

通过这套流程——

开发商,快速回笼了资金。

可以耐着性子做下去,不必着急变现。

专业团队,拿到了商业的整体运营权。

可以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管理,避免陷入散租的无序运营状态。

个体投资人,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参与了一场20万㎡的大生意。

无需自行上手,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团队,坐等分钱。

内陆的绝大多数商业,缺的就是这套成熟的REITs模式。

所以,内陆的绝大多数商业——

商业开发商,一个个缺钱缺成狗,上来就想卖铺子。

个体投资者,想钱想疯了,管球你的业态规划,谁给的租金高,老子租给谁。

商业运营者,一看外面是过剩的竞品,再看里面是挠头的散租,只想赶紧画个大饼,拍屁股走人。

开发商要变现,投资者要高租金,运营者在画饼忽悠。

这就是国内绝大多数商业的现状,充满干一票就跑的苟且博弈。

经营者成了背锅侠

根是畸形的,枝干也是畸形的,结出的必定是恶之花。

这时候的商业,已经到了最后一环,购房者和经营者手中。

买主纳闷,怎么租不出去?

租客纳闷,怎么没生意?

过剩的产出,脱实的定位,杂乱的规划,

购房者和经营者拿到手里的本就是畸形的商业资产,到了个人手里,想想也知道会有多少骚操作。

骚操作一:同质严重、恶性竞争

隔壁老王卖米线真挣钱,我也开一家米线店。啥挣钱干啥,一条街上出现三家米线店。

骚操作二:业态杂乱、无法管理

银行旁边挨着钉鞋匠,钉鞋匠挨着麻辣烫,麻辣烫挨着手机商……

骚操作三:租金混乱、无法统一

你租3元/天/㎡,我租2.5/天/㎡,个人商铺想租多少钱就租多少钱。

无法统一运营管理,每个经营者的个体想法组成整体商业形态,一定是混乱无序的。

同质店铺、过时业态、恶性竞争、品质差异、消费低效等等,这样杂乱无章的商业,无论是社区商业还是聚集型商业都无法吸引大量人流。

最后就是陷入熵增定律,越来越混乱,越做越烂。

结果就是无法带来良好的租金收益和升值收益,恶性循坏。

为什么一铺养三代变成了三代养一铺?

因为从头到尾,每个环节都只考虑自身利益,每个环节都扭曲了商业的本质。

买商铺就成一种赌!

赌对了是你命好,赌输了是大概率事件。

除了供应端的失控,需求端也不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单一零售业态。

日新月异的今天,消费者对实体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验感。

因为体验感,线上购物无法满足,只能身体力行去感受。

体验式商业已经成为主流,它区别于传统商业的以零售为主的业态组合形式,更注重消费者的参与、体验和感受,对空间和环境的要求也更高。

体验式商业研究如何增强客户体验感受?如何增长客户的体验时间?

这就对实体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给端,完全失控,无序

需求端,客户需求转变

商业投资会越来越难,变成只适合高阶玩家的游戏。

中国的很多商业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怪胎!根本没有人考虑最终经营者的利益!

从城市规划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很难成功。

很多时候,你买了商铺,你不过就是个抗雷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功招商全攻略
浅谈主力店作用——商业地产运营难点分析
商铺投资指南
商业地产专业术语
购铺须知:牢记5要领 才能赚得到钱
商铺是怎么定价的,议价机会有多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