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一群【8】:桥

本期推荐  

项 琳(安徽)

 作者简介

      安徽枞阳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协会员、安徽女子诗会会员。有一些作品散见于纸刊、网络论坛及微信期刊。    

车过长江二桥感赋

浩浩长江万顷潮,纤纤悬索一云桥。

昔时望堑多垂泪,今日凌波漫弄箫。

编辑  张连玉 推评

      1、作者起承句流畅,观察籽细,应用对比手法,遣词凝练,文笔娴熟,比兴贴切,语言色彩鲜明,描写生动形象传神。

      2、转结句昔时对今日,时空对比,望堑对凌波偏正结构,多垂泪对漫吹箫,今昔对比。对仗工稳。转句色调柔和,措辞优美, 技巧闲熟。

广东 王敏健 简评:

     作者善于用对比手法,浩浩对纤纤,長江对悬索,万顷潮对一云桥。对比开合有度,画面感强。营造了一幅大江东去,飞桥架南北的宏伟画面。起承衔接自然,先曲笔写江,后直笔咏桥。接下来是今昔对比,同样用对仗表达,垂泪,吹箫,视觉和听觉融合成立体景象;而凌波和望堑又回到桥的主题,丝丝相扣,引人入胜。

山东 臧永华 试评 :

       此七绝豪放大气,前两句铺垫的自然流畅,把二桥美景写的惟妙惟肖,“浩浩长江万顷潮,纤纤悬索一云桥。”给读者展现了一幅万顷潮江上悬云桥的美丽画面。转合句,似乎是用的渔阳第八法,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正宫·醉太平】

曲吟武汉月湖桥

月湖饮虹,汉水飞龙。一江两岸喜联通,车行御风。并肩吟唱桥梁颂,齐心构筑中华梦,扬眉震慑海王宫,人民智勇。

【黄钟·贺胜朝】卢沟桥

河水泱,拱桥忙,新月凉。南北通连今古扛,石狮森森列两旁。应谨记史之殇,自图谋兴国邦。

湖南 萧凤菊 简评:

作者以通俗而又沉重的语言描述卢沟桥的沧桑,咏物抒怀,夹叙夹议,结句融入自己的爱国情感,升华主题。一句“南北通连今古扛”提升“桥”的意义。请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兰蕙齐芳   


女子诗词一

安徽  程源红 

巫山一段云·郎川大桥 

川北园林旺,川南月色娇。

银龙横卧到云霄。风景一肩挑。

车队呼声过,人流漫步摇。

风光缕缕荡心潮。尽看彩云飘。 

编辑 陈友云 简评:

      词的上阕写出了郎川大桥的优美景观,下阕着重抒发情感。文笔优美,铺陈有序,情景交融。

陕西  杨淑琴 

采桑子.咸阳二号桥

斜牵铁索冲霄九,云破天惊。

燕舞莺鸣,渭水东流枉叹声。

车驰雪色灯如昼,风雨兼程。

送了吴羹,更送春光一地明。

编辑 陈友云 简评:

       咸阳二号桥横跨渭河连接两岸,是该地区最大的斜拉桥,也是咸阳市标志性建筑之一。词的上阕紧紧抓住这个特点来写。下阕主要写桥缓解咸阳过境货运和市内交通的压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美化了环境,给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感觉。用词精工,大气磅礴。

湖北   蔡江平 

巫山一段云·高铁桥 

列架盘岚嶂,虹梁枕涧流。

天涯一纵不能休。万里恁悠悠。

玉带连云梦,苍龙横九州。

邀来太白续前游,蜀道亦无忧。

编辑 陈友云 简评:

      这首词最大特点是选材新颖。继石拱桥、立交桥之后,中国的高铁桥也横空出世。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缩小了空间的距离,产生了同城效应,让人们亲身感受中国速度。高铁纵横,便利了交通,促进经济的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结尾运用想象,虚实相生。文笔凝练,余韵悠长。

安徽  陈友云

采桑子·卢沟桥

浑河泱漭湍流急,虹卧烟波。

狮吼龙窝,石拱相连晓月梭。

曾燃烽火惊天下,同舞长戈。

歼灭妖魔,警示儿孙洗百疴。

陈友云 自评:

       词的上阕描写了卢沟桥的美丽外观:先从宏观着笔,写卢沟桥如一道长虹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浑河之上,气势恢宏;再从微观入手,抓住石狮子和拱圈,突出卢沟桥的特征。铺陈有致。下阕凸显它在中国抗战史上的作用:“七七”事变,点燃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怒火。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歼灭了日本妖魔。屈辱的历史,永远昭示炎黄子孙,要奋发图强,强我中华,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构思精巧,运笔行云。

湖北   张连玉

苏幕遮.长江源特大桥

       过融区,穿冻土。青藏飞龙,峡谷昆仑处。清澈长河连旷宇。湍急奔腾,宛若云虹羽。

       忆从前,望止步。戈壁蛮荒,雪域冰山雾。今日游人千里赋,巨臂托车。跨越通天路。

注;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2002年建铁路桥。

编辑 陈友云 简评:

      上阕写出了长江源大桥的地理位置及它的恢弘气势,下阕通过今昔对比,突出桥的作用。片首句对仗工稳。

安徽 项琳 简评:

       作者眼光敏锐,选材独特,心胸开阔,笔力雄厚。开篇前四句重点描写了长江源特大桥所处的独特高寒地理位置:“过融区,穿冻土。青藏飞龙,峡谷昆仑处”。继而拓开一笔,由桥而写到于桥紧密相连的清澈湍急的长河。再由河而桥,“宛若云虹羽”镜头来回扫动,把个大桥凌空若虹羽写的逼真生动,画面感极强。下半阙笔锋一转,进入回忆,通过今昔对比,反衬出改革开放后国家的飞速发展,桥梁建设的日新月异,西部开发的蒸蒸日上。整首词洋洋洒洒一唱三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重心突出,确实是一首值得推荐的好词。多谢推评老师的慧眼!

安徽 程源红 简析:

      词作热情洋溢的歌颂了长江源头的第一座大桥—长江源特大桥。首起的“过”“ 穿”等词展示出一幅幅生动而又形象的画面。接着运用“青藏飞龙,峡谷昆仑处”的背景,抓住相关时代特征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长江源头第一桥”,这青藏铁路的“长江源特大桥”。“忆从前,望止步。戈壁蛮荒,雪域冰山雾。”使我们想起原先的这是片广袤而又苍凉的土地,她已是“今日游人千里赋”。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我们看到了这青藏铁路建设“巨臂托车。跨越通天路”这雪域高原中的天路,创造了世界史上的多项纪录,好一个“跨越通天路”让人可以重温历史,见证历史。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词人很好的把这一信息表达了出来。

湖南  萧凤菊  简评 :

       长江源特大桥,就是青藏高原的铁路沱沱河桥,全长1389. 6米,共有42个孔,跨越1300多米的河床。作者以满怀深情地语言,简单凝练的笔墨赞扬恢弘壮阔的雪域高原中的雄伟现代化建筑,让人耳目一新。用词明快清丽,善于用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内容丰富,画面灵活,形象生动,读者如临其境。

湖北 陈荣华 简评 :

      动静相宜。动态镜头连贯而发,其间,“戈壁蛮荒,雪域冰山雾”这两个静态老镜头的穿插,丰富了表达层次。“忆从前,望止步”,用6个字仅仅作个过渡,奢侈。

湖北 段艳敏 简评 :

       善用对比,纵横时空。一是地理环境的险恶与大桥腾空飞跃的壮观,二是昔日蛮荒之地令人恐惧畏难与今日不惧千里之远的游客欣赏大桥时的喜悦与骄傲。


山东  曹 馨

【正宫·双鸳鸯】游张家界玻璃桥

      跨峰巅,上云天,一道悬冰举步坚。感叹神功奇迹现,“天空之路”不虚传。

编辑 胡凤琴 推评: 

视角独到,描写新时代高科技玻璃桥,清新脱俗,比兴贴切,游人桥上行囧态百出,的确名不虚传。韵律工整,好曲耐品。

湖南 朱贵霞

 [仙吕-寄生草]-港珠澳大桥

       长龙舞,举世夸。三通堑地惊天下。千秋沟壑奇桥架。四方峻岭繁车霸。全球皆赞我中华,凡尘尽羡仙神画。

编辑 胡凤琴  推评:

       首两句好起,用长龙比喻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非常贴切,三四五句鼎足好对,末两句好对,表达充分。此曲文笔娴熟,言简意赅,且平仄合律、用韵准确,得味好曲。

湖南 萧凤菊

〔正宫·双鸳鸯〕赵州桥

      大石桥,建隋朝,跨越洨河千载牢。中外慕名游客到,赞扬神匠李公高。

编辑 胡凤琴 简评:

      遣词凝练,文笔娴熟,描写赵州桥历史渊源: 建桥朝代、名人神匠、刻划生动细腻,给人耳目一新,韵律工整,得味好曲。

湖南 罗建平 试评:

        短短27字,尽载赵州桥的历史与现实,展示了这座中华名桥建造用材(石)、时代(隋)、地点(洨河)、设计者(李公)、工艺(跨越)、历史(千载)及知名度(中外慕名),内涵丰富,文风朴实。尤其以一“神匠”冠于“李公'前,既说明作者对这座中国第一石拱桥的熟悉与喜爱,更彰显出作者对中华文明创造者一一劳动工匠的由衷赞美。

山东  曹馨 简评: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的给我们讲述了,赵州桥的建桥时间,地理位置,以及桥的现状,这么大的信息量,仅用了十三个字,概括的如此到位,看似起笔平平,实乃用心经营,收到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艺术效果,令人叫绝!

       最后两句是全曲的高潮,赵州桥创造了无数个中国记录,世界纪录,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尤其是对建造者李春的赞美,是对当代精神,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和真情咏叹。

湖北  张连玉

〔正宫.醉太平〕会仙桥

       紫云古风,玉阁青松。会仙殿宇梦中宫。筑桥李公。湖滨水鸟梁基诵。风花石拱烟帘动。骚人墨客笔笺恭。赞评匠工。

编辑 胡凤琴 推评:

       对会仙桥的描写细腻生动,其构造风格高雅、设计高超,就连湖滨水鸟、风花石拱、骚人墨客都在赞美李公匠心独具。拎词灵动,比兴贴切,对仗工稳,意味深远,好曲耐品。

山东  崔 健

【正宫·醉太平】再寄卢沟桥

       日侵战舸,泪洒弦歌,一声炸响起兵戈,碎揺碧波。千年旧迹沧桑过,古桥遗恨雄狮跃,卢沟晓月舞婆娑,英雄伴左。

编辑 胡凤琴 推评:

       此曲构思镇密,文笔娴熟,对仗工整。首两句言简意赅,突出卢沟桥被日冠侵战那段令人难忘的惨痛历史,虽经历千年沧桑、古桥遗恨,但中华雄狮已振奋腾飞,英雄时刻伴随。耐人寻味。

山东 张 萍

〔正宫.醉太平〕赵州桥

         构思妙巧,修造坚牢。敞肩石拱领新潮。风霜几朝?车推山岳柴荣笑,驴担日月通玄闹,手撑基底鲁班刁,心中自豪。

编辑 胡凤琴 推评:

       首两句直抒胸臆,说明赵州桥架构精巧,建筑牢固,经风沐雨无数朝代仍屹立不倒。五六七句鼎足好对,嵌典无痕,比兴深长,结句出彩,道出身为中国人因有赵州桥扬名世界而身感自豪!余味绵长!

河南.胡凤琴

记忆中的铁路天桥

砼栏木板隙缝间,铁轨厢车目睹颜。

沐雨经风枢纽畅,凌霜傲雪便民还。

编辑  张莲玉 推评:

      1、作品要求1.2句相对,句中自对。对仗工稳,平仄合律。

句对;砼栏与铁轨,木板与厢车。

句中自对;砼栏对木板,铁轨对厢车。砼指:混凝土

      2、主题鲜明,意境优美,文笔凝练,铺垫到位,转结合情,含意深刻。

      3、作者忆过去的老铁路天桥,是用枕木做成的,有缝隙可以看到桥下面的铁轨火车运行,可能作者小时候常到天桥上看火车。记忆尤深。最美是少年的回忆,把我们带进那个曾经的年代。

湖北  段艳敏

汉水铁路桥

几度春秋迎日月,九方钢铁铸江山。

不辞辛劳铺前路,塞北江南任复还。

编辑  张莲玉 推评:

      1、作品按微课要求。句中自对,春秋对日月。钢铁对江山。1、2句相对,春秋近日月对钢铁铸江山。标准的联合结构相对。简练传神、凝练沉郁,炼字精巧、字字铿锵、对仗工稳。

      2、作者以铺陈与拟人手法写出汉水桥不辞劳苦,为寨北江南所奉献的精神。让人生敬意并感激之情。

安徽  陈友云

卢沟桥

千载骚人吟鼓楼,一轮晓月醉卢沟。

狮栏弹孔依稀在,犹诉当年烽火愁。

编辑 张莲玉 推评:

      1、作品要求句中自对。句中对:骚人对鼓楼,晓月对卢沟。1.2句相对,骚人对晓月,鼓楼对卢沟。对仗工稳,平仄合律。诗文用典。,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寓意高远,发人深思。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想内容。

      2、作者选材精典,起承句引出时间地点,并阐明了卢沟桥的美好风光。铺垫到位。转结有力,'狮栏''弹孔','诉''愁。'告诉人们牢记国耻,不忘初心。永远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湖南   朱贵霞

枫木桥

低涧高堤铺木板,左栏右柱映晨晖。

南通北达随心往,里固中坚逐古稀。

编辑 张莲玉 推评:

     1、作品全篇以偏正结构的方位词组相对。起承句以偏正名词低涧高堤,左栏右柱相对。有句对,有句中对。对仗工稳。

     2、作者以方位思考独辟溪径。将桥展现在我们面前是枫木桥的高低左右立体视觉。条理清晰,方位准确,思维独特。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

湖北 曾海雁

沙洋汉江大桥

横贯东西日夜忙,车轮来去汉宜量。

江波护守巍巍影,油菜供呈淡淡香。

张连玉 评语:

       一、作者以白描手法交侍待时间地点点题。写出了桥的日夜繁忙,对人们所作出的贡献。

     二、作品转结,江波与油菜,联合结构相对。护守对供呈动词相对。形容词巍巍影对淡淡香。江波守护,油茶花的清香,都对这座为人们作出贡献的桥生敬意。拟人手法,语言婉转含蓄。

山东 李九香 

燕山立交美如画 

大地起飞形似燕,航空拍照影如莲。 

龙头自有珍珠闪,翼尾还含翠玉悬。

张连玉 评语:

     1、作品'大地起飞形似燕,远视的感观。航空拍照影如莲。俯视的形象,一动一静,展示桥的画面。大地的大属形容词,航空的航属动词,以宽对展示了燕山立交桥的风韵与神态。灵秀美观大气。

     2、作者对自巳单位建造的桥怀一份特殊的情感。以具体的、熟悉的事物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事物或情境。以珍珠与翠玉比喻桥头与桥尾。感情真挚。比喻形象优美。 

湖南 罗建平 

矮寨大桥 

一索凌空牵峭壁,千山俯首架长虹。 

土家险壑车流涌,苗寨高坡商旅通。 

张连玉 评语:

     1、上联以拟人手法,起承铺垫,一索对千山,峭壁对长虹,牵与架,把矮寨特大悬索桥,长沙至重庆通道的桥梁,经过千山万水的画面展现出来,尤显气势磅礴。全诗对仗工稳,意厚情绵。

    2、作者下联将笔峰转回到土家与苗寨。矮寨桥让边寨险壑车流涌,使苗寨深山商旅通。通过这座桥,接通到四面八方。使人联想通过矮寨桥,接通古丝绸之路,穷山变富乡,深山边寨变成繁华的旅游地。

陕西 杨淑琴

斜拉桥

凤翅张开扇影生,龙头跃起浪花行。

双莺高树鸣新柳,一马平川过古城。

张连玉 评语:

      1、1,2句,凤翅,扇影对龙头浪花联合结构词组对。3,4句'高树'″新柳'`平川'古城'以形容词修饰名词对,有句对,也有句中对。对仗准确工稳。

      2、作者运用写实手法。起承两句;开门見山,铺陈写景,突出斜拉桥的特点。凤翅如扇影。龙头跃浪花,形象生动,气势不凡。转结两句写出作者座在车上过桥所看到桥头黄莺鸣柳。'鸣'过'写出作者过桥时的爽心悦目。在车瞬间穿过大桥时留在记忆中的美好镜头。遣词炼句讲究,手法灵活,生动有味。

切磋交流

借物写当下——浅探咏物诗创作

——兼评沙月《苏幕遮·自在桥》

文/邓国琴 

      读了沙月老师的《苏幕遮·自在桥》后,发现其作品题材广泛,借物写当下,充满了激情,感染人心。让我有了一点小体会:写诗该如何提取生活中的素材,该如何去写咏物诗呢?

原玉:

苏幕遮·自在桥

       木兰山,沙涧港,条石凌波,又被春摇荡。长忆菱墩单砥壮,鼎力翻新,坐看洪峰往。

      拜禅香,聆道响,桥底雕花,奇谱明清唱。盛世从容云梦荡,携我湖湾,古韵开天象。

        先谈沙月如何取材:沙月写诗不感口号,不空洞无物,取材也不贪大求全,而是落到实处,从小事着手,透过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来写所见所闻所感。比如自在桥“隐居”于山乡僻野之中,诗人们笔端追逐热门景物去了,倍受冷落。沙月老师却另辟蹊径,慧眼识珠,善于去观察、发现、捕捉生活独特的亮点,把关注目光投向极其平凡古老的石桥。句句为绕中心突出主题,有的放矢去剪材,这样抓其内外典型的特征进行描写,去塑造典型丰满高大的人物形象,格调高雅;不仅赞美桥,还深深地追根溯源,挖掘历史,反映了社会大时代的沧桑巨变!

       最可贵的是佳作借桥写当下:祖国的经济建设飞跃发展,疆南疆北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党风党纪在逐渐肃清,各种惠民好政策也如春风春雨滋润着小草。作者用意象传神达意:如“又被春摇荡”这句话就蕴含隽永无限的深刻寓意!

如今全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词尾句又用意象含蓄表达:如“盛世从容云梦荡,携我湖湾,古韵开天象。”  就是借桥抒发了作者此时此刻那浓浓的乡情,殷切的希望,美好的愿望!  读后让读者颇有惊喜感、亲切感、新颖感,厚重感、凝重感、紧迫感、振奋感。个人认为,这是一首成功的咏物佳作,笔端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视角开阔独特,剪材得当,移情于物,平凡之景,吟咏出了不同寻常的韵味来。

        欲问沙月老师是如何咏物的,先让我诠释一下该咏物作品所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上片首句对仗:“木兰山,沙涧港”,交代自在桥所在的地理位置:黄陂木兰山脚下的沙涧港上。次句“条石凌波”,说明是一座古石桥,桥面用青条石铺成,凌波而立!承句:“又被春摇荡”,标明访桥的时间是春天。歇拍:“长忆菱墩单砥壮,鼎力翻新,坐看洪峰往”。其中“长忆”两字承上启下,引起往事的回忆。明清时期,此桥是香客去木兰山的必经之路,但常被洪水冲垮,带来诸多不便,后经族人鼎力筹资重修。菱形桥墩敦厚结实,数百年来任凭洪水泛滥,山洪暴发,沙涧港水溢满,石桥却巍然不动。人们自在地在桥上行走,悠然看那桥下滚滚而过的洪水,感到无比惬意,因此赢得赞誉,故改名为“自在桥”。尾句“坐看洪峰往”中的“坐看”两字尽显桥的从容淡定,不畏洪峰,点明自在桥的本义!                                            

     下片起句承接上片继续回忆:“拜禅香,聆道响”,桥载着去木兰山的香客,聆听桥面香客过往的脚步声。次句:“桥底雕花,奇谱明清唱”,自在桥的底部雕龙刻凤,桥的传奇故事在明清时期,被百姓谱成歌曲到处传唱。结尾“盛世从容云梦荡,携我湖湾,古韵开天象”。回忆结束了,思绪拉回到现在,也呼应上片“又被春波摇荡”,然后启下抒发感慨:喜逢盛世,欲携着咱湖湾村的乡亲们,怀揣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我们一起高唱着楚腔汉调,去开创新的天地!

      何为咏物诗?咏物诗是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外形内在的特征着意描摹,借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

先看看古人总结出咏物诗的几个方法:              

一、咏物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二、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三、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多用联想、象征比喻、以物喻人)等表现手法。

      再具体赏析现代诗人沙月是如何吟咏自在桥的:

      首先,作者设咏物标题:以物象为题:《自在桥》标明咏物目的。再抓住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各处景色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类物、同一处景,也都因各种原因和时令变化而各不相同,各具特点。所以,我们在写状物类诗词时,务必抓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才能使其具体、真切,让人印象鲜明深刻。作者表现既桥外在的特色:如:'条石凌波'、“桥底雕花'等,说明此桥是古桥;如:'菱墩单砥壮,鼎力翻新,坐看洪峰往。'表现桥的自在、坚固特点;同时又表现出桥所处的环境、历史,和内在的精神品质。如:'木兰山,沙涧港'、'拜禅香,聆道响'、'奇谱明清唱”、'鼎力翻新,坐看洪峰往'等。以上通过分析作者对桥的内外特征的描写,可帮助读者对所咏之物蕴含的寓意加深理解!

   下面两句的蕴含的寓意是什么(或象征义、比喻,拟人、对比、侧面烘托手法)

      如:“又被春摇荡”,寓意自在桥也被新时代的浪潮冲激着,仿佛摇荡在春风里。

     “拜禅香,聆道响”,也暗指桥似乎在聆听百姓苦乐心声。这几句由物到人,由实到虚,主要为结尾表达作者托物抒情、言志的主旨作过渡。

咏物诗常表达几个主旨:a、咏物抒发作者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如贺知章的《咏柳》;b、托物写自况,表达怀才不遇,如贺鋳的《踏沙行  扬柳回塘》;c、托物写自己欲回归大自然,享受恬静淡泊生活,如欧阳修《画眉鸟》;d、咏物寓理作品如苏轼《琴诗》;e、托物言志,如于谦《石灰咏》

      此篇咏物主旨是言志。

      言志,按照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说法,“应物斯威,意物吟志”,即见到外界事物,触发了某种思想,于是借助描述外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人在生活中观察世相,常常发现“人”和“物”的某种联系,于是,由物生情、咏物言志的文章由此产生。

      “咏物言志”,即“托物言志”这里的“咏”是描绘,赞颂的意思,“物”是客观事物,“言”是表达、抒发的意思,“志”指作者的意愿、情怀。咏物言志法,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赞美,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志(或某种理想,或某种愿望,或某种要求),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写作方法。

如“盛世从容云梦荡,携我湖湾,古韵开天象”。(“携我湖湾”此处借代湖湾乡亲们) 抒发感慨:两百年多岁的老神仙,一直驮着重要的使命,见证过去,笑看今日,展望未来!  

      结尾既抒发桥的梦想,也托物抒发作者的浓浓乡情,更抒发了作者欲携乡亲们一起追梦的美好愿望。尾句  将桥和作者,物我两者融为一体 !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写物的外形和内在特征,通过对物的咏叹,最终要达到借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志向的主旨,否则就会苍白无力。只有情中有景,景里寓情,情物交融,物我合一,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佳篇如是也!

       小令构思独特,手法巧妙,语言朴实精炼流畅,章法井然,层次分明,寓意深刻,立意高远。   佳作整篇用赋的手法铺述和议论,采用白描手法,象征手法,比兴手法,移情手法,把桥当作两百岁的老神仙来吟咏。整篇多用画外音旁白:时而低声缓缓道来;时而细语深情述说;时而放喉激情高歌!                                                                                                

      作者是武汉人,深爱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用楚腔汉调去吟诵她;用热情双目深情关注她;用双足去仗量她;用如椽之笔去描绘她!去反映当下这个社会,歌颂这美好的时代,赞美这美好的生活!

神形兼备话咏物

——由陈荣华老师的七绝《东湖白马桥》所想到的

 作者:安徽·程源红

       女中工委一群6月训练的主题是“桥”,姐妹们笔下那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桥摆放在眼前,可谓是琳琅满目。“桥”是实实在在的咏物。一个月的咏物下来,我感觉出有这样一个创作过程:从摸不着边际到能从小处着眼;从语言的粗糙青涩到慢慢地流畅自如;从咏物的表面现象慢慢深透到咏物的深层。赏析姐妹们的佳作,我更是大开眼界,尤其是陈荣华老师(即沙月老师)的咏物诗更是令我得益匪浅。通过欣赏她的作品我觉出咏物诗的一些特点及写法。下面想就她的一首七绝《东湖白马桥》谈一点浅显咏物的体会。

陈荣华老师的七绝《东湖白马桥》

原玉:

笼红络绿卧花洲,说魏论吴话晚鸥。

不尽烟波长鼓荡,嘶鸣渺渺枕清流。

注:三国鲁肃之白马力竭之所,位于东湖白马洲,有白马桥。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有许多咏物诗。描绘了它的内在和外在的美。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在沙月老师的这首咏物诗中,我看到了这样几中美。

       对仗美:所描绘的景物一一都得到对应。“笼红络绿”写的是景色美与跨度很大的承句“说魏论吴”形成一种自对和隔句对;同时一静一动的两个景的描绘,起承两句对的尤其工整,描绘眼前景致,情景交融带出其历史渊源。运用对偶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连接起来了。            

       色彩美和声音美:“笼红络绿”给了我们一个鲜明的色彩,与后面的“卧花洲”共同呈现出一幅靓丽的景观图;不难看出,更有多种隐含的色彩,那“不尽烟波”那“枕清流”,于是这蓝天、碧水、花草树木以及题目中的“白马”——不管是否存在,但给了读者这么一种五彩缤纷的感觉。然后转接到“不尽烟波”的鼓荡声,白马“渺渺”“嘶鸣”声,及言当前之雄浑壮阔。

       动态美与静态美的交叠呈现:起承两句中有“卧花洲”与“话晚鸥”就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动静描绘;那高耸的桥与流动的水形成一动一静;同样也隐含了这周围的花木与不尽的烟波所形成的一种动静相融的美。

为何从沙月老师的作品中能发现这诸多的美?总结用五十的特点,暖看出: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形态、色泽、声音、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对所描写之物,由物到情,由实到虚,写出其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写形

       咏物当然要写好形。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说:“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不是吗?“笼红络绿卧花洲”其景其形,与尾句的“嘶鸣渺渺枕清流”的“枕清流”诗人笔下的“白马桥”外在形象;“笼红络绿”“白马”这鲜明色彩;从“嘶鸣”从“说魏论吴话晚鸥”中我们仿佛跨越了时空与远古对话,仿佛听到了谁描述沙鸥的啼叫,听到了白马的嘶鸣。沙月老师的这首短短28字的小诗就同时兼备着色彩美、声音美,以及动态与静态的美,其“形”的描绘呼之欲出。

写神 

      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所云:“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 沙月老师这首诗的转接“不尽烟波长鼓荡,嘶鸣渺渺枕清流”就是一组深邃的思考:托物言志,诗人要通过物而表达一种情感,联想到那滚滚的长江水滔滔不息,前浪推着后浪,和着桥头上的那嘶鸣的白马一道承载着多少岁月,多少时光·····如此虚实相映,把写实与写虚结合起来,从而把白马桥的历史与价值一一烘托出来,引起读者的诸多联想。这是作者的想象,达到了写神。正与沙月老师所云:“诗中有我,这是诗词创作的一条‘行规’,表现在咏物诗里,便是作者的寄寓,即借所咏之物,抒发己之志趣。咏物诗比不得抒情诗,可以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咏物之寄寓,须得在物之习性或特征的把握中,灌注以自身际遇以及念想,悟出“人人眼前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那个“我”来。”也正如王士稹《带经堂诗话》云:“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

神形兼备:

       钱咏《履园谭诗》亦云:“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诗如果一味形似则会缺乏灵气;若一味神似,则会太远,两者兼备,形神结合,是咏物诗的最理想写法。沙月老师的这首小诗正式符合了这种神形兼备的特点,前已有说明,不再一一赘述。

      诗中有我,物我相依。便是神形兼备。神形兼备是咏好物的关键,尤其的“神”的描绘!与古人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小诗在写实中有联想,运用虚实相映的手法丰富诗的内容,方能产生美丽的效应。

咏物实则咏“我”

湖北 陈荣华

       诗中有我,这是诗词创作的一条“行规” ,表现在咏物诗里,便是作者的寄寓,即借所咏之物,抒发己之志趣。咏物诗比不得抒情诗,可以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咏物之寄寓,须得在物之习性或特征的把握中,灌注以自身际遇以及念想,悟出“人人眼前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那个“我”来。若真能如此,诗中那个“我”就不由人不惊艳而望尘莫及了。

       所谓咏物诗,即以某一物为创作题材,选取该物的某一个习性或特征,着意加以描摹,借以抒发自己的观念情趣的一种诗。其技法类属于“比”之中的“自喻”,或称之为自我写照,自我写真。古人“见字如见人”,即此。

于是乎,物之习性或特征,则当为咏物诗创作的第一大元素。通常情况下,咏物诗正文是用物之习性或特征来说话的,一般不会出现题所咏之物的那个词。如咏桥,正文则不会出现“桥”这个汉字。

       古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是咏物诗的一个经典。“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各位请看看,句句写的就是石灰,可就没看到“石灰”这两个汉字。第一句写石灰的前世是山石;第二句写石灰炼制特点;第三四句便写石灰炼制成功后的形状和颜色。是不是句句都在写石灰呀。

    当代伟大诗人毛泽东的《咏蛙》亦是不朽经典。诗曰:“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正文不着一个“蛙”字,而这蛙就是这么活灵活现着,这蛙为人看得见听得着的习性,都写在诗中: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树阴下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嘴边有个鼓鼓囊囊的东西,能发出声音。

      咏物诗的第二大元素,则为寄寓。当然,寄寓有高下雅俗。上文两例经典,则为高,则为雅。古人云:非常之事,须非常之功。非常之功,须非常之人。非常之人,须非常之气。石灰也好,青蛙也好,都是人们无比熟悉的事物。在常人眼中,石灰白,就是用来刷墙的,青蛙闹,见人就躲。太普通了,谁不知道呀。可是,在两位诗人笔下,这石灰,这青蛙,就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自己,写成了慷慨轩昂、特立独行的大丈夫,光照日月。

      于谦,民族英雄,明代名臣。《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其年少有志,以文天祥为偶像,励志发愤。明代宗时,以兵部尚书位率师二十二万,抵御瓦剌大军。和议后,率京师精锐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其忠勇报国,刚正清廉,铲除奸党,辅助朝纲,致含冤遇害。《石灰吟》据传作于其少年时,其壮怀格局非常人可比拟。而《石灰吟》不仅是于谦本人的真实写照,亦是千百年来封建士大夫的民族忠魂写照。“千锤万凿出深山”之不屈从于步步坎坷乃能出,“烈火焚烧若等闲”之不惧慑刀山火海乃从容,“粉骨碎身浑不怕”之直面生死威胁乃绝然;“要留清白在人间”之坦荡天地之间乃无悔。句句石灰,句句自己。而这样的石灰,也只有这样的自己可以写得出来。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非凡魄力和文韬武略的非凡才能都奇迹般地集聚在他一个人身上。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998年《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中20位领袖之一,2011年《时代杂志》再次将他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25位政治标志性人物第3位。他生前和身后,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诗才叱咤天下,横扫千军,隐然诗皇。“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 , “恢万里而无阂, 通亿载而为津”,时人叹为观止。《咏蛙》作于舞象之年,求学之际即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毛泽东,脑洞大开,竟然以“蛙”自喻。然此蛙非井蛙,非池蛙,乃虎踞龙盘冲天彻地之神:“独坐池塘如虎踞”之横空出世威势凛然;“绿荫树下养精神”之步险履厄异怀韬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之睥睨千古纵横天下。句句写蛙,句句写己。只是这样的蛙,只在伟人笔下,何人能与之争锋!

      诗人咏物,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迸射出强烈的美感,透过所咏之物,自然流露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表达某个哲理。学习创作咏物诗,务必在“物”与“志”两大元素上狠下功夫。

女子诗词一

名家频道

        陈荣华, 笔名沙月。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担任湖北诗词学会楚凤诗社社长,武汉竹枝词学会会长。在湖北省中小学推广叶老的中华诗词唱游法,主持湖北省诗词下社区的“诗韵东亭”项目,出版专著两本、小说两部、诗集两本,在全国发行。其竹枝词代表作分别刻在汉口江滩的四块大理石里程碑上。2014年3月获首届“武汉市文学艺术奖”。

陈荣华  沙月 (湖北)

女子诗词一

〔仙吕·寄生草〕骆家畈古桥

      碑文灭,蓬草遮。悠悠三径翻山鹧,苍苍一港拾蕉叶,萧萧四野掬秦月。石砖垒拱塑时光,风萍就水藏莲舍。

编辑 胡凤琴 推评:

       视角独到,直抒胸臆,文笔娴熟,用'碑文灭,蓬草遮'起句,描写骆家畈古桥衰败情形细腻生动传神。首末两句好对,三四五句鼎足好对,比兴贴切,得味耐品。

东湖白马桥

笼红络绿卧花洲,说魏论吴话晚鸥。

不尽烟波长鼓荡,嘶鸣渺渺枕清流。

       注:三国鲁肃之白马力竭之所,位于东湖白马洲,有白马桥。

编辑  张莲玉  推评:

      1、作品句中对,笼红对络绿。说魏对论吴。1.2句对。笼红络绿对说魏论吴。红与绿在这里当名词用指花草。对名词魏吴。巧妙的运用。对仗工稳。运笔灵动。

      2、作品;才思隽秀,文笔内涵,构思灵巧,意境深远,在作品的句对中;用典表达了桥的内含与故事。营造了意境。给这座有故事的桥更添了几份宏阔与神秘。

3、作者让我想起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绿在作品里作动词借用。起到点晴之笔的效果。

东湖清河古桥

硬弓独步万钧神,荒渡双雕数拱春。

欲逐大江思落雁,犹奔初月若怀人。

编辑 张莲玉  推评:

      1、按要求创作:1,2句,3,4句相对。且有每句中自对。句对:1,2句:硬弓独步对荒渡双雕。万均神对数拱春。大江落雁对初月怀人,名词,数词偏正结构各相对。句对,句中自对工稳。

      2、作者字字精酌,句句相扣,对仗工稳,视觉深隧,语言婉约。文笔凝练,用词准确。把古桥的神态,风韵,典故与沧桑感刻画的入木三分。

巫山一段云·东湖落羽桥   

巧挽归龙意,偏吟落羽情。

坐巡天地八风兴,云梦卧波行。

春隐玲珑秀,秋随潋滟青。

一弓为寿小沧溟,穿柳遏涛声。 

编辑 陈友云 简评:

       引经据典,语句凝练,构思精巧,意蕴悠长。首句借用典故,开篇点题,写出东湖落羽桥特有的人文内涵,增加历史的厚重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对桥的赞美:云梦泽上,它似一条游龙,卧波而行,连天接地,喜迎八面来风。下阕着重写东湖落羽桥的秀丽风光:春天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湖光山色,秀丽妖娆;秋天碧波万顷,凭栏远眺,给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轻移游船,穿柳听涛,更具诗情画意。融情于景,雅韵流香。




弘扬国粹   传承经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易读语文网]
流云评诗挑毛挑刺(四)
作品赏析
【诗海选粹】学堂同题山茶花 点评陈讲一
如何作咏物诗?
史上最强对仗狂魔:陆游诗词对仗佳句5000副(4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