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科先调脾胃
         王霞芳

  1937年12月出生于上海。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医师,董氏儿科工作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名中医王霞芳工作室主任、客座教授,“上海市中医特色小儿厌食专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名中医,世界中医联合会儿科分会名誉会长,《中医儿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顾问。

  1998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卫生系统三八红旗手。 

  从十岁起,王霞芳就开始了与病共舞的人生,如今七十五岁的王霞芳仍在临床一线医治患儿。她十分重视小儿体质,把调治脾胃作为儿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认为用药贵在轻灵、贵在和平,切忌峻药过剂,中病即止,毋犯胃气为要。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从10岁起,王霞芳就开始了与病共舞的人生,连母亲都感叹,她能活到75岁真是出人意料。从体弱多病的患者,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医生,久病成医的王霞芳很能体会病者的痛苦。 

  作为全国著名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的学术继承人,王霞芳两度拜师,待诊16年,尽得董氏真传,在治疗小儿厌食、腹泻、慢性结肠炎、小儿胃炎等脾胃病方面有所创新。她创制“董氏开胃散”外敷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92.6%的疗效,因此被评为上海市“中医小儿厌食特色专科”学术带头人。她继承董氏经验,运用指压法治疗小儿吐乳症,并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证实其科学性,该法已经在上海全市儿科推广。 

  “因为我自幼反复患病,饱受疾病折磨后,才立志多方拜师求学。正因学医机会来之不易,誓愿终生学医,矢志不渝,要努力学成一位真正的中医。” 王霞芳说,“看到孩子们恢复健康,天真活泼地欢呼医生奶奶好,我感到十分愉悦,真是人生最幸福的一乐,再无他求。” 

  

  调理脾胃用药轻薄

  初冬的一个上午,上海市中医医院石门路门诊部的名中医工作室里,王霞芳正在忙着给患儿问诊。6个月前王霞芳刚生过一场大病,大病初愈的她还没有正式开诊,但一些消息灵通的家长已经闻风而动,找来工作室求诊。 

  王霞芳十分重视小儿体质,认为小儿属幼芽嫩质,脏腑气血功能处于幼稚阶段,是“稚阴稚阳”之体,容易感受外邪或伤食而得病,出现的症状往往是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

  她指出先天不足之体弱儿或早产儿,只需在生后重视养护,注意调理脾胃,也能逐渐发育健康;反之初生健壮儿若养护不当、饮食不节,常使多病,日久也会导致体质下降、发育不良。此所谓小儿“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的道理。 

  再就病机而言,临床上除了小儿消化道疾病较为常见外,其他多发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疾病,虽出现肺部及其他脏腑症状,也都可由脾胃先伤,脾虚生湿留饮,或肺气不足,或清阳不升,或气机不利,卫外不固而引发。

  因此,王霞芳把调治脾胃作为儿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推崇李东垣的“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论》)。

  对于用药,王霞芳将“轻”字列于首位,认为用药贵在轻灵、贵在和平,切忌峻药过剂,中病即止,毋犯胃气为要。在临诊时,王霞芳必先细察病儿脾胃之厚薄,处方遣药则时时顾护胃气,养胃存津,强调“百病以胃气为本”。 

  在调补脾胃方面,王霞芳尤其注重通补、润燥之间的配合,认为调补脾胃不能呆补、蛮补。在滋阴益气时,应佐以理通助运之药,补中寓消,补中寓通,喜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酌加砂仁、木香、藿香;当运化脾胃之实时,消中兼补,通中有补,喜用平胃散、保和丸加味,常随症加入茯苓、太子参、白术、扁豆、佛手。脾胃既相互关联,又各有所司。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以降为用,得阴自安,故治胃多宜润降,润则津生,常用乌梅、石斛、天花粉等柔润之品;降则气和,枳壳、青皮、香椽酌加之。而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以升为要,得阳始运,故理脾多用运脾之苍术、陈皮、砂仁、鸡内金;醒脾之藿香、荷叶、谷芽、麦芽等。

  这些药物多质轻味薄,轻灵平和,既不伤正,又能令脏气调和,药味清淡甘平,也易为小儿接受而获佳效。 

  

  治肺为先,健脾为要

  王霞芳得中国儿科泰斗董廷瑶亲授,又经过数十年临床实践,认为小儿以脾肺两脏疾病为多见,往往脾肺同病。这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关。 

  她主张“肺脾同病,治肺为先,健脾为要”、“分证分期、内外兼治”、“急则治肺,缓则健脾,补肾培本”等治疗呼吸道疾病的学术思想,而对小儿疳证、腹泻、慢性结肠炎、厌食症等脾胃病,则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系统的治疗,总结出确有疗效的系列方药。

  王霞芳提示,现代儿童易患脾肺疾病,除自身的生理特点外,还与经济发展、饮食结构改变和父母养护误区密切相关。

  随着物质的丰富,年轻家长认为应多用高能量的奶粉、食物喂养爱儿,然而过多喂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等肥甘厚腻食品,超过幼儿脾胃的消化功能,使脾运受损失健,高营养乳食不能化生气血精微,反而生湿酿痰,久之使小儿体内痰饮食积内伏。

  甚至有幼儿长至1-3岁后还一味被喂以奶制品或油炸甜品为主食,导致孩子痰湿内壅,若逢气候变化时,寒暖失慎,感受外邪就诱发咳嗽、气喘等病。

  同时,家长对孩子呵护太过,厚衣重被裹之,结果孩子活动后大汗淋漓,或睡时盗汗阵出,家长急于脱衣“收汗”,却不知汗出时孩子的毛孔处于开放状态,风邪乘虚而入,故使孩子经常感冒生病。 

  由于这些原因,在儿科临床上不乏脾肺同病的患儿,当外邪入侵时可同时侵犯脾肺两脏,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头痛身疼,同时伴有呕吐、腹泻症状,被称为“肠胃型感冒”。

  同时,反复感冒咳嗽致肺气不布,而使脾气虚弱造成食欲不振、厌食、营养吸收障碍,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形成反复感染,支气管炎或支肺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病变相互影响,这样周而复始,严重危害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王霞芳擅治小儿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呼吸病,重视“整体观”、“天人相应”理论,按患儿体质及病因病机,辨证分三期施治——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采取不同的治法方药,做周期性治疗和预防。

  患儿病发时选用宣肺豁痰方药,几剂即能止咳平喘;缓解期培土生金,祛痰治本;夏季穴位敷贴,扶元御邪防病复发;冬季膏方调理,益气润肺固卫,健脾补肾固本,周期疗法使大部分患儿得以控制不发。

  

  治厌食症不吃“苦”

  王霞芳创建的中医特色小儿厌食专科,每天收治大量厌食症患儿。中医中药虽然有效,但孩子们不肯吃“苦”,为此王霞芳创制出“董氏开胃散”,结合穴位针刺疗法,首创内外合治的综合治疗方法。

  患有厌食症的孩子往往食欲不振,体重身高发育不达标,日久抵抗力下降,又会并发呼吸道疾病。王霞芳指出小儿厌食常见病因有:喂养不当,饮食失节;禀赋不足,病后失调;脾阳失展,营卫不调;胃阴不足,脾阴耗伤;环境变化,情志不畅。

  她针对病因提出了五型辩证分治,分为湿实里滞型、脾胃气虚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营卫不和型等五型。提出“小儿厌食五型辨证,三期分治”的理论,组成五组主方。

  经统计临床病例中,湿食里滞型已占小儿厌食症总发病率的70%左右。对此王霞芳就选董师的消疳验方着手,从临床反复实践验证,筛选改进,组成治疗湿食里滞型厌食儿的药物,获确切疗效后,定为协定验方。 

  由于药味太苦,厌食患儿难以口服。王霞芳再将药物进一步精选,减少药味,同时进行剂型改革,制成消疳理脾糖浆。但中药糖浆味还是很苦,孩子们仍不肯服,哭闹不已,家长束手无策,王霞芳于是寻思再改变剂型,是否可以不服苦药?

  经反复试验,她研制出“开胃散”外敷穴位法,将“开胃散”按每日剂量分为两份分别装袋。按中医脏腑经络,选患儿脐部的“神阙”和背部的“命门”两穴外敷。

  外敷“开胃散”改变了给药途径,避免口服苦药,患儿乐于接受,即能健脾开胃思食,深受家长称誉。同时配合针刺四缝穴,既有临床诊断意义,又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经临床双盲法研究,“开胃散”治疗组取得了92.6%的佳效。但是,王霞芳仍然不满足,她的工作室正在与药厂协同研制,希望将外敷的开胃散改良为巴布贴剂膏药,方便患儿使用,更利于中医外治法的推广发扬。 

一指根治吐乳症

        不少婴儿喂乳后即刻,或30分钟、60分钟后,发生吐奶症状,有时一天要吐三四次。这让许多家长心疼不已。

        这种“婴儿吐乳症”,现代医学称其为“小儿胃食道反流”(CER),患儿呕吐次数虽多,因属于功能性呕吐,故患儿并无病态表现。 

        每当碰到这样的患儿,王霞芳便将右手食指消毒后弯曲成弓状伸入患儿舌根部的“火丁”上,瞬间加力按压后立即退出,如此一下,连续三次(5天一次)就可止住婴儿吐奶,这就是董氏“火丁法”。

        董廷瑶认为,婴儿吐乳是因舌根“火丁”高突致吐,当责之于胃,创用指压法治疗,指压能使脾胃气机通畅平逆降浊,使顽吐得以迅速停止而根治。 

        王霞芳继承导师董廷瑶教授的独特指压法后,改进操作手法,不再加用中药。1990年代初又设计“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研究及机理探讨”课题,观察337例患儿,指压治疗组疗效达95.2%,明显优于西药60%和安慰剂13.3%。

        此外,动物实验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董氏指压法有和胃降逆止吐作用,验证了指压“火丁”是一个经络上有良效的治疗点。该课题研究1994年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上海市科委中医药科技进步成果奖。 

        为发扬董氏经验,王霞芳于2000年又进一步设计课题“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规范化研究”,在临床展开多中心(市内外四家医院)随机对照观察法验证研究,结果证实了董氏指压法的疗效达91.25%。目前,该法已经在上海中医儿科界推广应用,并在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上推广应用。

    

久病成医两度拜师

        王霞芳自幼体弱多病,一生都与病魔共舞,也正是因为多病之身,促使她走上学医之路。幸运的是,机缘巧合下,她两度拜师中国儿科泰斗董廷瑶,为其“关门弟子”。 

        王霞芳从师断断续续40年之久,深得真传,前后发表了30余篇董氏经验论文,主编了董廷瑶《幼科撷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董廷瑶》及《董廷瑶验案》3部专著,使董氏儿科精华能以文字形式总结,流传于后世。

        近10多年来,王霞芳总结董廷瑶临床上的特色经验,全面整理了董师系列经验方,完成4项科研课题,阐明了董廷瑶的独特手法和特色方药的机理,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上海市科委科研进步三等奖各1项、上海市卫生局科研进步三等奖2项。

        在王霞芳的带动下,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成为上海市中医特色小儿厌食的重点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名中医王霞芳工作室及上海市中医院董氏儿科工作室也被批准成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王霞芳回忆老师时说,“恩师教导,学习古人遗训,做个真正有用的中医,非有‘我要学’的精神,则很难学到手,更需要有志专不怠的恒心。中医之道,难在既有科学原理,又有哲学内涵。科学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伪,哲学就要参透明理,灵活机变,不能呆板套用,更需要有学术修养,非下苦功勤学锻炼,不能达到彼岸。恩师一再叮咛,必须自学多思,‘大匠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学而时习之方能有得。” 
厌食灵
        组成:桂枝3克、白芍9克、甘草3克、生姜5克、大枣10克、太子参6克、陈皮5克、香谷芽15克、佛手6克。 
  主治:小儿厌食症兼见自汗盗汗,容易感冒,舌苔薄润,属营卫不和,脾胃失调。根据不同兼症,自汗易感加白术、浮小麦、糯稻根;腹痛便软加木香、焦三仙、炒扁豆;舌红少苔、或有鼻衄加焦山栀、炒藕节;大便偏干加天花粉、火麻仁
早教学业压力或致厌食
 
        身体周刊:为何生活条件好了,小儿厌食症反而多了?

  王霞芳:小儿厌食症,中医称为“纳呆”、“恶食”,俗称为“奶痨”,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而拒食,为现代儿童消化道常见病症,多发于1-6岁年龄。

  除了少量患儿是因先天不足脾胃虚弱、消化功能薄弱、饮乳进食量少之外,大多因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但家长缺乏正确的喂养知识,一味欲多加营养,大多采用奶粉喂养,或母乳之外还加奶粉及鸡鸭鱼肉等高能量食物超量供给,使幼儿难以消化吸收;或当断奶时不断奶,甚至盲目喂给保健营养品,却不知“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从而导致小儿饮食里滞,脾胃损伤,消化功能失健,食欲下降而厌食,或偏食挑食。

  另外,现代儿童多较敏感,常因环境变化,如入学后压力大,心情不舒,肝气郁结也会导致厌食。

  厌食也常发生于其他疾病过程中或病后。一般属脾胃轻症,初期患儿并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良好,只需消除病因,饮食有节,自能恢复食欲。但是若厌食日久,长期进食量少,终致引发小儿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等营养障碍性疾病。近年此症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城市患儿剧增。 

  可针对病因辨证分型治疗,如饮食里滞、脾胃损伤厌食儿可分三期治疗,各期消补各有所重。初期伤食积滞为因,多见实证,治宜消食导滞理气为主;若病程久长则多见虚证,治当益气健脾或养胃生津为要;若虚实兼见,则先去其实,后补其虚,总以调治脾胃为要。 

  

  身体周刊:对于小儿热病,你以“开门逐盗”祛邪退热理论为指导制方选药,退热迅速。小儿热病该如何治疗? 

  王霞芳: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但临床上常有患儿持续高热1-2个月,诸法治疗不退,全身检查和指标均正常,西医诊断为发热待查,因病因不明而难以退热;另有些患儿,在高热退后,往往低热持续不清,西医药无特效疗法,因此这些患儿转辗求治于中医。

  我们按中医理论,根据患儿发热的时间、症状,分析病因病机,应用伤寒和温病的理论方药治疗,辨证运用多种退热方法。比如,解表发汗法、辛凉解热法、和解退热法、疏解宣透法和养阴退热法等,如麻黄汤、桂枝汤、大小柴胡汤、白虎汤、大小承气汤以及银翘散、三仁汤、达原饮等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疗效显著。辨证确切选方用药对久热、低热不退者常能有迅速退热的良疗。
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我母亲常对人讲,我这大女儿从小多病,为她治病花费了很多医药费,本以为她活不长,谁知她能活到70岁。”王霞芳说,自己一生体弱多病,如今年过古稀出乎意料。

  王霞芳幼年贫血,少年患肺结核,青年患乙型肝炎经中药治疗后已经肝功能正常,中年患肾结石后血尿时增时减,老年又患肥厚型心肌病,不能手术。去年,她又患重病,经抢救竟获病愈,正在康复中,并已开始教学工作。

  谈及自己的身体,王霞芳平静地说,学医后能知病知医,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每次患病,在明确诊断后,急性期积极配合西医药治疗,还凭借自己的中医基础给自己开中药,抓住主要新病,兼顾其他旧疾,整体治疗使阴阳在体内达到低水平平衡,“平则不病”。 

  “如今我的同学都已退休,年高体弱,他们感叹我至今仍在医院工作,每天能为几十个小朋友看病,思维尚敏捷,竟活得那么有精神,充满生机,问我有什么养生秘诀?其实我五脏六腑都有病,但由于我学了中医又学西医,终身在学习。学医行医利人利己,自己知医,自己的病痛自己治,故能带病延年。” 

  回顾王霞芳的40年从医经历,竟有14年完整系统求学医的经历,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医”。

  她常对学生说,“学习使人在心理上保持内敛吸收状态,每有感悟新知,身心愉悦,思维不停,脑力就不易衰退……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爱医资源-刁本恕老师运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临床思路
饮食积滞易咳嗽 中医方法来调理(15.5.12.中医药报第五版)
爱爱医资源-王霞芳老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采撷
名老中医之路之(14 )王鹏飞
“小儿王”的儿科特殊望诊经验
董廷瑶儿科望诊经验 云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