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国定:养护脾胃治心脑
        作为黄浦区中医医院院长、黄浦区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学科带头人,赵国定临床治疗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等病已有数十年,他认为,传统的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以活血化淤为主,此法有效但还不够,结合调理脾胃的方法可以标本兼治。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1944年出生,祖籍河南,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黄浦区中医医院院长,黄浦区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协作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振兴中医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服务社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等职。

  赵国定

  “生命在于运动,血管在于流通,心脑血管疾病都是因为血管堵塞造成的,因此要注意保护血管。如果注意保护血管内皮,90%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很多人不知道,发展到心梗、脑梗才发现。”黄浦区中医医院院长、黄浦区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学科带头人赵国定说。

  中国有360万心脑血管病人,平均不到10分钟就有一名患者死于心肌梗塞、脑梗塞,每3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是心脑血管病人。近年来这种“老年病”出现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上的人群中80%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

  68岁的赵国定临床治疗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等病已有数十年,他认为,传统的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以活血化淤为主,此法有效但还不够,结合调理脾胃的方法可以标本兼治。

  

  心脾胃同病同治

  心脑血管疾病与脾胃有什么关系?赵国定认为,心与脾胃在经络、生理、病理等方面均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的“胃冠反射”理论也为脾胃与心在经络上相通提供了有力佐证。

  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多伴有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呆、嗳气等脾胃症状。不少冠心病心绞痛每于餐后发作,或餐后规律性地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心脏需要营气的滋养,营气则出于中焦,源于运化水谷的脾胃。脾胃的功能失常引起气虚、血虚等病理状态以及淤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这些均可累及心脏,使心脏受病。

  脾胃病变可以传于心,心的病变也可影响脾胃,如心气内虚、运血无力,则胃失滋养,脾失健运,或心阳衰微,则土湿不化,湿阻中焦。心为人体气血之大主,胃为气血水谷之海,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源流关系,构成了“心胃同病”的生理病理基础。

  脾胃病导致心病,进而出现主血脉功能失常的病机,因此在辨治心病上,赵国定尤其注重脾胃养护,重视痰淤交阻的病机演变,善用调理脾胃之法,提出“三通二补”和“鼓舞胃气”的原则。

  “脾胃一调,则周身气机皆调;脾胃一健,则五脏六腑俱健,这叫‘执中州以驭四旁’。”用药的时候,注重升降相伍,通过健脾益气、芳香宣通,维护和恢复脾胃的气化功能。

  中医所说的脾胃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功能概念,除了消化系统外,还涉及许多全身性功能范畴,如调节、代谢、免疫等。“久病、重病耗伤中气者,脾胃呆滞,纳谷不馨,水谷精微乏源,不能化生气血以滋久病之体;此外脾胃不健,药物也难以吸收运化以达病源。此时若不重视脾胃养护,只是对病用药,照本宣科,则沉痼难起。

  在赵国定看来,“补肾不如补脾”,小儿病时更应重视脾胃,用药中牢记“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柔润”的特点,注意刚柔相济,燥润适当。

  他还指出“心脾(胃)同病”与“心脾(胃)同治”关键在于精确把握“同病”与“同治”。一般情况下,扶正固本是“同治”的基础和原则,调理脾胃则是“同治”的共性手段

  

  重痰淤先调气

  根据《内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的原则,活血化淤治法是中医药防治各类心病中应用最早、使用最多的治疗法则。但赵国定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往往表现为痰浊与淤血互结,阻滞经脉。动脉硬化所致的疾病,多与痰淤有关。

  痰淤交阻是各类心病形成的重要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依据。痰浊和淤血都是人体的病理产物。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

  赵国定认为,痰之生成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失于协调。五脏皆可生痰,但其中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脾胃主运化水湿,若“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因过进寒凉、损伤脾阳,或脾胃本虚,致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聚为痰饮湿浊,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其次痰的生成还与气虚、气滞有关,如脾气虚弱、肝气郁结、心气不足、肾气虚衰都是痰的成因。

  主要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及外伤等原因,致使血行不畅,凝滞郁积于内;或血行脉外,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而形成。其产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心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行;肝气郁结则气机阻滞;脾气虚弱则无以化赤生血,营养他脏。

  可见,血的正常运行与否,关键还是在于气。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气滞血行不畅均可致淤。痰和淤形成后又作为致病因素影响着气机运行,形成病证。

  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气的运动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可概括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赵国定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治疗上赵国定主张调气为先。具体包括:益气补气,理气破气,益气举陷,补肾纳气,补气固脱,降气平逆,宣肃调和,行气开闭等治法。

  而具体用药治疗时,还应从脏腑与气机升降的关系入手,如肺气宜宣通,肝气喜条达,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等。这其中脾胃又为气机升降枢纽最为重要。

  

  三通二补治心病

  在心病的治疗上,赵国定根据中医辨证多属“本虚标实”的特点提出“三通二补,顾护脾胃”“痰淤同治,治辨虚实”“益气养阴,贯穿始终”。

  心脏病病人胸闷、胸痛频繁发作时多属血脉不通,心阳痹阻和寒凝脉络之候。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则宜先通后补。

  宣通的手段,可从通络、通痹、温通入手,但心病患者阳气与阴血常不足,三通之法如过用、久用,也必会损及心气心阴,因此必要时可与补心气、补心阴兼施,也可通补交替应用。

  古语曰:“胃气一败,百药难施”。赵国定还特别指出,宣通一法还必须顾护脾胃,如果脾胃功能异常,则任何宣通和进补都不能实现。

  “痰淤同治,治辨虚实。”采用化痰活淤通络兼顾之法,进行辨证诊治,才能分化痰淤交阻之势,逐步取得疗效。

        赵国定指出,在具体施治中应当分清痰淤的成因与虚实。痰浊的成因通常有二:一为脾虚湿盛痰浊内生,当以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温运以化痰浊;一为肝阳化风,灼液为痰,当用二陈汤加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等。

        至于活淤通络之品,一般多选用地龙、当归尾、桃仁、红花、丹参、赤芍、鸡血藤、川芎、三七等药。对于痰淤交阻尤须分辨虚实微甚及痰淤之轻重。若气虚为主,当以补气为先,佐以祛痰化淤,不可随便应用化痰逐淤峻剂。若气滞导致的痰淤交阻,则宜先疏肝理气以折其势,再加用活血通络之品,不宜用峻剂攻逐,避免伤正。若痰多淤少则化痰为主,佐以活淤。若淤多痰少则活淤为主,佐以化痰。

        心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赵国定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老年患者辨证属于气阴二虚夹淤之证。此类患者多气血不足、阴亏脏燥。由于“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的生理因素,以及在治疗过程中久服益气理气之品以至耗伤阴液,赵国定在益气活血方中酌加滋阴之品,疗效更为显著。

        在治疗时,益气养阴的原则贯穿始终,赵国定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补中益气,用麦门冬、生地黄滋养心阴,用枸杞子、黄精等培阴精之本。

    

院长不开特需门诊

        从医数十年,赵国定一直尊奉孙思邈《大医精诚》为行医准则,以德为首。作为名中医中的“少数派”,他至今仍坚持普通专家门诊而没有开设特需专家门诊。

        赵国定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1980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班,读研究生期间,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袁家玑,深得其传,先后研制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冠心灵、结代停、连葛四参汤、护心口服液等制剂;先后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3项,荣获市、区科技进步奖9项。

        在抗击“非典”期间,他运用中医理论,自制了“抗非一号”、“抗非二号”;在禽流感防治过程中,又研制了“防感一号”,2003年被授予上海市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医名在外,医院多次动员他应市场之需开设特需专家门诊,身为院长的他却说,自己收治的病种以老年患者为主,如果收费太高,许多老年病人就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做医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如果人也做不好,何以为医?对于医生而言,必须时时处处想着病人,为病人服务,减轻他们的精神和肉体的痛苦。”
参甘冠心合剂
       配方:党参、丹参、葛根、苦参、生黄芪、川芎、红花、桃仁、麦冬、桂枝、瓜蒌皮、炙甘草。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化淤通络,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夏秋之交如何保护血管?
 
        身体周刊:当今有些“中医无用论”甚嚣尘上,与西医相比,中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上有何优势?

  赵国定:西医在疾病诊断、实验检测和研究方面的确有着巨大优势。但受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尚无法将病变与机体各脏腑间整体性、联系性作出更合理的解释,治疗方法过于单纯统一。

  与之相比,中医学整体动态观察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治病的本质,将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是当今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拿冠心病来说,西医认为成因在于血管粥样硬化、斑块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所致,故在治疗上多以扩冠脉和活血化淤的药物治疗为主。而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该病的成因与禀赋不足、年老体衰、饮食失节、情志不遂、劳逸失度等因素有关,在用药治疗时不单纯追求活血化淤药的用量,偏肾阳虚则温肾养心,以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偏肾阴虚则滋肾养心同;寒凝则辛温通阳;痰浊则化痰通络。比西医单纯地使用扩血管活血化淤药治疗冠心病更科学,更能收到成效。

  此外,医师在辨证处方时,在辨病基础上加用一些特效中草药,疗效会进一步提高。如对肿瘤患者,常在辨证基础上加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对痛风患者加用一些具有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中草药;对糖尿病患者加用有降糖作用的中草药;高血压患者加用有降压作用的中草药;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加用消炎利胆排石的中草药等。

  

  身体周刊:现在正是夏秋之交,心脑血管病人应该注意什么?

  赵国定:夏秋之交,早晚温度变化大,要注意温度变化,注意保暖,不要受凉。秋令主燥,燥易伤阴,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因此秋季应注意润肺保肺,肺功能不全易诱发心功能问题。

  秋季,随着气温下降,血管皮下组织会收缩,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建议心脑血管病患者,可服用百合、灵芝、莲心熬成的养心粥,可起到保养心血管的作用。另外,黑木耳山楂粥雪梨百合粥都适合此时服用。

  秋季,要防燥邪,饮食应遵循“少辛多酸”的原则,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山楂、苹果、橘子、草莓等酸性食物。秋天,很多人喜欢吃高脂高糖的食物,大量饮酒,这样盲目进补是不对的,三餐不能吃太多,过饱会诱发心律失常。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期,养生应以收引为主,可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以慢跑、散步、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时要掌握“三五七”原则每次30分钟3公里,每周五次,心率保持在(170-年龄)/分钟以下。睡眠方面,秋三月,宜早卧早起,保持充足睡眠。另外,应保持空气流通,少去拥挤的地方。

  有些心血管病人症状不明显,就麻痹大意,过度饮食,大量饮酒,这样是不对的。喝酒、饮食过饱都易诱发心律失常。而有些病人过度紧张也不对。心脑血管患者要每天监测血压,因为血压24小时有波动,每天应固定在一个时段测量。

  另外,现在很多患者在家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电子血压计有正负10%的误差,患者应掌握误差率,可携带血压计到医院同时测量,掌握误差后可在测量时扣除误差。

  

  身体周刊:心脑血管疾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都市人群应如何保护血管?

  赵国定:现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中80%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发病原因是血管硬化,弹性不好,血脂沉淀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狭窄,血压增高。原发性的高血压多是因为年龄大或有家族遗传史。血压是高危因素,高血压对于心、肾、脑都不好,要早预防早治疗。

  血管粥样硬化多发于老年人,由于饮食过度、睡眠不足、工作压力大等原因,血管粥样硬化的进程加快,青年人也有此病,应注意预防。

  办公室人群长期工作疲劳、饮食过度、睡眠不足,如果血脂、血压、血糖在临界水平的上限,此时就应引起注意,从亚健康状态抓起,也就是中医讲的“治未病”。

  可适当喝红酒、黄酒(不含糖),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酒量一定要适度(自己酒量的1/4~1/3),一般情况下干红不超过150毫升。超过一定量的饮酒,对肝脏有损伤。也可服用益气养阴、活血化淤、化痰通络的中药。
 
天人相应 形神合一 动态平衡
 
       年近七旬的赵国定身体健硕,精神饱满,这得益于他长期的锻炼。

  年轻时他就喜欢运动,是学校排球队、篮球队的队员。现在,他每天打一小时乒乓球,年轻小伙子都打不过他。此外,每天要举十几斤重的哑铃,做三组动作,每组五十下,每天锻炼半小时。“我举哑铃已坚持几十年了,这些运动量就是一般的小伙子也做不下来。”

  赵国定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就是三个“平”字。一是平常饭菜,一荤一素一蔬,燕麦瓜果豆腐;二是平和心态,不争不恼不怒,爱心宽容大度;三是平均身材,不胖不瘦不堵,天天早晚走路。

  一到夏季,赵国定也会给自己进行调补,用生晒参15克、黄芪30克、枸杞15克、枫斗10克、红枣10只,为三日量,煎汤代茶,每日一杯可益气养阴,增强能量,此方也适用于普通人群。

  他还据中医“治未病”(预防未发生的疾病)理论,提出了三观养生的观点:

  第一,天人相应观。

       顺应四时、顺应昼夜、顺应日月变化,使自身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工作时序与四时阴阳的规律相适应,才能达到健康长寿,即“得道”。

  人体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的外环境相一致,即春养肝以应春之生,夏养心以应夏之长,长夏养脾以应长夏之化,秋养肺以应秋之收,冬养肾以应冬之藏。《内经·素问》指出,一天之内阴阳的变化也有一定规律,即早晨甲气初生,日中阳气至盛,日西阳气渐衰,夜半阴尽阳生。疾病也会随着这种变化呈现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特点,人们可以依据自然界的变化,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二,形神合一观。

  “治未病”还应遵循形与神的和合,调神与养形是统一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养形,主要是指脏腑、精血、肢体、五官九窍等有形机体的摄养。形体是产生神的根本,只有健康的形体,才会焕发出充沛的精神。所谓养神,乃指调摄精神,理顺心理。

  在养神方面,中医学更强调心神的作用,要求做到少思寡欲,恬淡虚无。若单纯地强调养形,而忽略养神,心怀邪念,志向不明,即使健康的形体也会步入早衰状态;而片面强调养神而不重视养形,劳心过度,思虑不已,则精神也会因无强健的体魄显得疲惫不堪。

  中医学形神共养的观点,与现代医学关于健康概念是一致的。健康不仅是指强壮的体魄,还包括饱满的精神状态。

  第三,动态平衡观。

  “治未病”的直接效应应当是机体达到动态平衡,即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相对平衡,以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调理气血,使之达到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课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平正,长有天命。

  中医学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若某脏有病,就会影响到其他脏器及其相关联的五官、九窍。“治未病”必须明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截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此外,赵国定还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脾、肾二脏的关系最为紧密。补肾填精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医抗衰老的用药法则。而脾则为后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机能活动的来源,脾胃之气健旺与否,与整个生命活动也至关重要。

  在此,介绍一个赵国定的养生小膏方:西洋参、生晒参、黄芪、丹参、枸杞、淮山药、大枣、酸枣仁、阿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国定:心脑血管供血不足 中医4法辨证治疗
养肺先化痰,有痰就用二陈丸
高血脂的“祸首”就是它,医生:坚持做好这2点,血脂自己乖乖降
辨证论治(七八)
食管反流原因
20年中医实战——冠心病,其实是脾被“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