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医的“泥古”与“师古”
userphoto

2022.07.14 广东

关注

有人认为,古中医都是正宗的中医,学习中医一定要全盘遵从古代中医的治疗方法,这个观点对不对呢?

我认为学医要与时俱进,要灵活变通,今日重新温习伤寒论偶有所感。

桂枝汤被历代医家重视,视为群方之首,张仲景对这个处方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记录煮药服药方法比条文的内容还多:“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张仲景年代还没有出现纸张,书籍的记录都刻录在竹片上,难度很大,所以古文一般上能简则简,不像现在写文章,在电脑上直接打字,复制粘贴方便快捷,文字的表达都非常详细。张仲景之所以详细记录煮药和煎药方法,是因为桂枝汤是第一次出现的方剂,后面再出现的方剂煮药或服药方法就没有太详细的描述了,一般用词“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现在很多人都说学医要依足古法,如果是这样的话,开方要用毛笔才行,写处方要写在竹片上。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大约2003年左右,当时我还没有学医,因为感冒发烧到一个小诊所去看病,那个医生开处方用的是毛笔,但开的是西药,慢吞吞地写半天处方才写好,字体也实在不敢恭维,用现在的话来说,只是装B而已,效率低,只有花架子。

此外,药房伙计要有一副好牙,“桂枝,芍药,甘草”这三味药要“㕮咀”,意思是说,大的药材要咬碎,以现代人的观点估计病人都嫌弃药材占了别人的口水了。所以,我认为学习中医对于古代的知识要有选择性地依从,一味生搬硬套就是“泥古”了。

但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东西要依足经典,比如说桂枝汤,服药之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这一个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做这一步功夫服药极有可能会导致桂枝汤没有发挥作用。我们看一个医案:

刘XX,男,32岁,抚宁县人,干部,于1970年1月25日诊。旷野筑路,感受风寒,身痛恶风,卧不能起,初用西药解热镇痛不应,后改用中药辛凉解表亦不应,邀余诊视。检查:面色苍白,微汗出,体温正常,舌苔薄白,脉浮弱。辨证:太阳中风,营卫不和。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10枚,加水300毫升,煎汁100毫升,连煎二次,合而为一,四小时一次,连服二剂。每服一次药,喝大米稀粥一碗,加被卧床,取微汗。1月27日二诊:询及病情,依然如故,未见好转,余甚异之,尝思仲景之方,用之当有桴鼓之效,今何不应?乃询及病家日:“如法煎服否?”“然”“喝稀粥否?”“未,乡人习称服药喝粥,消解药力。”余日“其不愈之由盖出于此也。”嘱其再按原方煎服二剂,每服后,必喝稀粥一碗。而乃遵余所嘱,尽剂遂愈。(赵慰庭)

故而,我们学医要有选择性地学习,师古而不泥古。

================================

覃炳佳(字悦人)是中医师,喜欢分享中医,擅长治疗妇科,男科,各种肠胃消化道疾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亚健康调理以及各种疑难杂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伤寒论》之桂枝汤证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2
服汤已,须臾、啜热稀粥以助药力
桂枝汤
第10讲太阳中风证治(下)
桂枝汤煎服法的作用 《 转载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