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真经》:动与静
userphoto

2024.04.18 广东

关注

(第二篇/第二章 拳理)

第14节 动与静

(一)
静是不变的性质,动是变化的形式。古人把事物不变的性质,叫做静动,是指阴阳变化,不是指动作。
本体,动作用。作用是本体的表现,不管作用如何变化,本体始终如一。太极拳的阴阳就是在谈变化。形之变千变万化,性之定寂然不动。水之形态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性。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写道:“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原本的性质,即先天之性,万物各有其先天本性,这就是物质的“根”
宇宙万物虽千变万化,但物质的本性是恒常不变的,保持物质的本性恒常不变就叫做“静”,也可以理解为“静”就是物质形态不产生任何变化时的先天本性,这个“本性”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静”的概念,而不是单指事物行为上的“静止”。因此,
“静曰复命”即指静就是归复物质生命的本原之性。
“复命曰常”即指生命的本原之性是物质恒常不变的本质。
“知常曰明”即指真正把握了物质的本性,就可以透过千变万化的现象看清物质不变的本质。
弄清了以上传统文化的概念,我们就会对“动静”产生比较清楚的认识。即“静”指的是物质的本质或本性,而“动”是指物质千变万化的形态。
以水为例,水之性外柔而内刚,而无论水是静止时还是流动时,也无论水的形态随容器如何变化,水的先天之本性都是不变的,动之时其性仍存蓄于内,即动中有静其性又含其形的千变万化,即静中有动。而动静皆此性,故曰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又如,以一根弹簧为例,当我们拉伸或压缩弹簧时,我们会感受到弹簧的弹性,当我们松开双手,弹簧恢复其自然状态,这时弹力消失了,但弹簧本身固有的弹性依然存在,弹簧的拉伸、压缩、复原只是弹簧的形态在发生变化,就是“动”。而弹簧固有的弹性是恒常不变的,就是“静”
静即此性之质存蓄于内,动即此性之象显诸于外故动静一如,常变一如,常者本体,变者现象,常即静之本,变为静之象,万动而不离其静,万变而不离其常。
(二)
太极拳运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始终坚守着,这个恒常的东西就是“静”,一静百骸皆寂,守常或守静太极拳的习练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练那个不变的“性”打拳的过程,就是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性质状态
随着太极拳的习练水平和功夫的不同,每一个阶段的“静”又是不一样的
——初级阶段:求“松”那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松”,即太极拳的纯乎自然,不假一丝强为之性。行拳运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用意保持全身各部位自然放松不用力的状态,这就是动中守静。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就是要求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用意识保持和坚守那个周身放松的状态和感觉,不断地调整和消化那些不自然和僵硬的地方,最终达到周身一致皆此性的状态。
——中级阶段:求“虚”初级阶段的这个“常”守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功夫的精进,将会逐渐明了太极拳虚实的真正含义和实质,从而进入守“虚”的中级阶段。这一阶段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不变之性即由“松”转为“虚”,守“虚”而动,用“虚”为实,这个“虚”的本质和状态就是这一阶段不变的“静”
——高级阶段:求“空”随着“虚”这一状态的不断精化,将进入“虚极而空”的第三阶段,此时周身之内“虚空”之性浑然一体,即太极拳所追求的“空灵”之性,并逐渐转变为自身之本性,也即已经成为不假思索的身体之本能之性,不论行为状态如何改变,也不论外界环境如何作用,这个本能之性已经习惯性的恒常不变了,此时所有的“动”都是这个“静”显现于外的表现而已。
因此,虚极而空性即出,才是太极拳终极的“静”是真正的先天之根,也即人之先天元神,亦即还虚的境界
松极而虚,虚极而空,空而能容。
(三)
打拳的过程,不仅要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性质状态,还要达到静即是动,一动无有不动。一动身体的每个部位都需和谐地动,起止同步。
最基础的,意识要同时关注四肢、腰和重心,而且要一动全动,一到全到。由于每个部位运动的路径长短不一致,但运行起止时间相同、用时相同,因此各部位的运行速度快慢则不同,即同动不同速

(四)
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相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不断追求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性质和状态。在太极拳技击中,守常应变,因常制变,以不变应万变
▉定数与动中求静。
能“定”了,就能不丢不顶、松而不懈,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拳论说,口腹(全身)不可憋气,四肢腰脚不可起强劲。
内是一个定数,内指的是气,不管阴阳如何变,它是一个定数。守不住这个定数,就会产生憋气即横逆之气。气要流动、顺畅,气一出现憋就要放回去。气以直养而无害,直是指顺畅,能直养就能守“定”,最舒适的状态。
外边也要遵循一个定数——松而不懈的状态,即身体部位处于不用力的最大位置。
行拳时里外都在求定数即动中求静。守住定数,才能符合太极阴阳变化的要求。在推手中,保持双方劲力在一个定数,对方加劲我减劲,我加劲对方减劲,一增一减保持总劲力不变。自然而然,不假安排,则所谓象者、卦者,皆仪也,仪是外在表象。天地间万事万物,但有仪形者,即有定数存乎其中。要之,内里生数守住定数了,就能产生“气以直养而无害”;外面成数守住定数了,就可以做到松而不懈。以不变应万变,就是动中求静。
不仅要动中求静,还要达到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动是变化的形式,静是不变的性质。古人把事物不变的性质叫做静。打拳的过程,就是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性质状态。
动中求静,练太极先修无极,即通过习练做减法,哪有力哪“扔掉”,哪不软把哪“扔掉”,把身上不属于原始状态的因素去掉,复归于“无极”。
动静相兼
动中求静,静中触动,静中触动动静,万动归静。前辈告诉我们,打完一个式子要松一下,这不只是一个定式动作,而是要归“无极”,归“静”
动中求静,静中触动,静中触动动犹静。
(五)
“心静”的“静”与“动静相兼”的“静”内涵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指心无外物,聚神会神。后者是指肢体运用须保持不变的某种性质
心静,是指心平气和、心定神安。其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物不扰心,心无外物,聚神会神。心静是一种能力、一种状态。
不测谓之神,变动不居。神有心神、识神之别。识神,是感官之神,如视神。
真正的静,是目不夺物,触不移志。拳论曰:人之身,心为主,心机一动,百骸听命,是识神跟着心神走,而不是心神跟着识神走,逐物意移。
心神不能被识神带着跑,就是所谓物不扰心、心无外物。即当识神感知到了,但心神却未随着识神动,如视而不见,看到了但未过心,心神仍在干它在干的事,而未被识神拽跑。
太极拳是练静心的,即心神要定下,不随外物而移,这时便叫心定了,神安了。练太极拳时,重在关注心法,心神不在动作上,而是在关注身体的状态。外面的动作虽然千变万化地在动,但是在动的所有过程中心神没有关注这个动作,而是在关注自己的状态。
如:做行拳时做一个动作,至于动作是怎么走的,走到哪里啦,心神已经没有看到它啦,而是在这过程看着自己心神刚才定的一位,想关注的这个东西,已不是外边的那个东西牵着走了。心神在干其该干的事;外面的动作在做动作自己的事情。我们的眼神其实也在看着动作,但是没把心神牵到动作上去。这样的状态,就叫物不扰心
练太极拳,不是首先要心静,而是要练心静。心静是练出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习练太极 三调合一,至高境地
太极拳怎么通过动作导引练神?
太极拳在警心神?我们身体里很多神?
练太极拳不懂这四个字,等于瞎练
学会这个窍门方可修行世间万法,也是养生的核心
太极拳中“静”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