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业国 || 黄山人,黄山茶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宋业国,安徽合肥人,年逾古稀。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合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市民俗学会会员、理事。平素喜爱写作,时有文字见诸报端,著有《巷民碎忆》等作品。

黄山人,黄山茶

     1977年,我在长丰的夏店公社参加中共合肥市委组织的“农村路线教育宣传队”工作,那年清明节后,队长指派我带着“知青农场”的下放知青小汪一同去黄山脚下的汤口“外调”。


我们从合肥搭乘开往黄山最早的一班客车,车程要六个多小时。路上小汪说他的外公家离汤口不远,如果有时间他想去看看,我说到时候看情况再说。


小汪自小在外公家长大,上初中了才回到合肥妈妈身边。见我没拒绝,又说外公家那里出茶叶,现在正是“黄山毛峰”新茶上市的时候。


“黄山毛峰”100多年前就名扬海内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我国茶叶中的珍品。只是听说过没见过。我问小汪是不是用烧开的黄山泉水冲泡茶叶时,会有一团云雾缓缓上升,最上端会开出一朵莲花的那种黄山茶。


小汪笑着说:那是传说。小时候外公对我们说只要水开,泡任何茶叶都会有白气上升。历史上黄山地区名茶多,而黄山毛峰在其中最出名,所有那些美好的掌故传说都堆在它身了。

到汤口已是下午3点多钟了,“外调”的事办得很顺利。晚上在厂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我们就去小汪的外公家。


外公家在汤口的西边,离汤口有十几里路。我们沿着山谷边的山路徒步前行。正是阳春三月,山林里炊烟袅袅,有小桥、流水、人家,恍若到了清幽静谧的桃花源。


放眼远望,云飘渺,雾朦胧。青山罩着淡淡的黛,苍劲的松林也是隐隐的。脚下是流着清泉的山谷,谷底有大大小小的石头,不见一点泥土。溪水深不盈尺,有几近透明的不知名的小鱼逆流戏水。两边山上的松树竹林倒映在溪水中,这大概就是文人们常说的青山绿水了。

走在一座石桥上,小汪对我说:你看周围这么多地为什么不种庄稼?那是因为要是碰到暴雨天,这里的溪水会猛涨,漫过桥面泥沙俱下,田里就全是石头了。


沿途大大小小的村落都是一色的徽派建筑,一色的简洁的白墙黛瓦,一色的高翘的马头墙,骄傲睥睨,跌窍飞扬,没有一丝的矫情。虽然岁月已将白墙冲刷得斑驳陆离,门环也锈迹斑斑,但是古朴、典雅、厚重、庄严的气势依旧。游走在这幽深的大山中,那古朴犹存的沧桑、淡淡的沁香和浓浓的墨韵,在我心中碰撞岀深深的震撼。


突然下起了小雨,扰了我们的兴致。前方不远山坡下有一块冲地,那里有一个村庄,我们顶着挎包向那里跑去。到村口看到一排老宅,宅前有一棵大樟树。这樟树看来有些年头了,树干就有水桶粗细,高两丈有余,树冠遮阴足有三四间房子大。来到樟树下,就见老宅的大门虚掩着。

小汪敲敲门,无人应答,便小心地慢慢推门,“吱——”的一声门半开,屋里依旧没有动静,倒是身后转来了一声脆脆的声音:谁呀?


我回过头,看到一位美貌端庄的妇人往这边走来。我说:我们到这里避避雨。


她伸手推开门说:进来吧。她从堂屋的八仙桌下抽出一条板凳说:你们坐下歇歇,我去叫我家那位回来陪你们。


片刻工夫,妇人领着一位男人回来了。男人放下农具对妇人说:烧水给他们泡茶,等雨停了再走。


妇人出门接了一桶山泉水倒进瓦壶里,架在黄泥小灶上,点燃柴火烧水。水开了,妇人捧出四个粗瓷碗,在里面各放了一撮茶叶,提着瓦壶顺着碗沿冲入开水,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而后聚在碗中心直线升腾约尺许,氤氲如一朵白莲花,云雾慢慢上升。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满室生香如兰。


我端过茶碗,就见微微展开的茶叶条直匀齐,一朵一朵紧挨着慢慢蠕动,嫩嫩的叶,微黄的汁。清澈之下,芽尖上的纤毫清晰可辨。那芽尖如雀舌,欲语还休,灵巧,羞涩。

男人笑着说,你们来得正是时候,这是真正的明前茶。尝一尝,看看味道怎样?


我端起碗对着盈盈袅袅的水汽之间深深吸了一口气,一股清香从鼻口而入,直达心扉。抿一口,味醇而鲜,浓而厚,香而久,脱口而出一个字:好!跟着又说两个字:好茶!


男人一脸骄傲地说:神州辽阔,茶叶品种虽然很多,就算我们黄山茶最好。“黄山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新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那些鲜叶采自黄山高峰的,故称之为“黄山毛峰”。黄山茶树长在高山之上,终年云蒸雾绕,所以又叫“黄山云雾”茶。


男人从罐子里掏出一小把茶叶摊在手掌中:你们看这茶叶,哪片不是半寸长,绿中略带微黄,色泽细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像不像雀舌?你们再看,这芽端是不是布满细绒一样的白毫,叶芽下还托着一小片金黄色的叶,只有清明前后采的新茶才有这样的品相。茶叶的制作过程大同小异,都要经过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烘焙四道工序 。我们这里的茶叶为什么是精品?这是因为我们这里山高谷深,峰恋迭翠,溪涧遍布,森林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最适合茶树的生长。

男人说起黄山茶来如数家珍,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他放回茶叶,端起茶碗招呼我们:来喝茶,趁热,凉了就不香了。


放下茶碗后,唉——他叹了一口气说:可惜前些年学大寨,把茶树毁了改种小麦,现在这茶很难见了。其实我们山里不适合种小麦什么的,辛辛苦苦整的田,山洪来了泥石俱下,又得从头再来。我们家世世代代以种茶为生,爷爷在世时说,二两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我们山里人一年到头吃穿用都靠着一季茶叶,记住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将种茶制茶这门手艺丢了。因此分给我们家的自留地,我们不种菜,不种瓜,全部种了茶树,每年采一点茶留作自己喝。


我端着茶碗,雀舌在我眼前宛转,茶香在我鼻下缭绕,我感觉到这碗香茶的后面隐藏着黄山人的坚韧和心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多少年来,多少像大哥和大嫂这样的黄山人,用他们的质朴与敬畏,秉持着中国农民勤劳坚韧的传统,传承着他们与黄山茶之间的世代情缘。我在想,到底是黄山茶养育了黄山人,还是黄山人成就了黄山茶……


我对男人和妇人说:大哥,嫂子,我们是为躲雨在这儿偶遇,享受到你们这样的厚待,这是我们的福分,更是你们的善良好客。谢谢你们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黄山人,什么是黄山茶。


大哥憨笑着说,有客来家,无论远近,皆情浓于表,欢迎你们常来,我们还用黄山最好的茶招待你们。


雨停了,我们谢过大哥大嫂,一步三回头地往大山深处的外公家走去……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山毛峰属于什么茶及其形状
巴蜀茶文化
茶叶采摘时的注意事项及采后之处理。
茶文化——春茶
名茶
中国十大名茶(一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