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和平 || 茅匠大妈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朱和平,安徽和县人,1968年5月生,当涂县某中学高级教师;爱好阅读、旅行、书法、音乐等,当涂县书法家协会会员。游山川奇景,阅古今典籍,思人生哲理,悟教学之道,偶有所得,信笔记之。有20余篇(首)作品见于《同步悦读》《文学鉴赏与写作》《当代作家》《孔雀东南飞》等微刊。其中两篇被《凤凰台》《马鞍山日报》转载。

茅匠大妈

在我的老家和县,“茅匠”指的是盖草房的手艺人,也属于三百六十行之一,随着茅草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消失,茅匠也退出历史舞台。“茅匠大妈”不是茅匠,只是我们村的一名普通妇女,因为她身强力壮,手脚麻利,性情豪爽,古道热肠,所以村里人称她“茅匠”。

茅匠大妈姓梁,从邻县嫁到我们村,夫家姓陶。我记事时她已经50岁了,身体硬朗,花白头发,很慈祥的一个老婆婆,依稀记得象老电影中张瑞芳、曲云的模样。

在大人们的传闻中,梁大妈可是一个传奇式人物。“过门”到陶家不久,逢到生产队里插秧,队长要考考她,把她安排在两个“好把式”中间,事先叮嘱两人铆足劲儿干,务必将新娘子“包了饺子”(即困在秧田里)。

插秧从一边的田埂开始,到另一边的田埂结束,每个人负责插若干行,以手左右够着的宽度为限。因为插秧是倒退着插,两边的人如果速度快,当她们接近终点时,就会将中间的人的那部分也插了,这样就断了中间插秧手的后路。困在中间的人不能踩着秧苗出来,必须让自己丈夫背上田埂,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丢面子的事,新媳妇初来乍到更是羞死了!

插秧开始了,两边的“快刀手”如鸡啄米一样飞快地插起来,左手捻秧,右手下插,两手协调,没有一点多余动作。梁大妈心知肚明,丝毫不敢怠慢,拿出看家的本领,紧紧咬住左右两边的人。

左右插秧手一看新娘子那架势,“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毫不含糊,这新娘子果然有两把刷子,开始她们还说说笑笑,此时再也不敢分心。田很宽,这时就要拼耐力了。

过了秧田中线,梁大妈渐渐占了上风,插到最后,梁大妈率先到达终点,将左右两边甩下五六尺远。再看梁大妈插的秧苗,横平竖直,一丝不乱,左右两人甘拜下风,队长也连声称赞:“不错,不错!有两下子!陶家娶了好媳妇!”

陶家是村里的富农,家底殷实。陶家的住宅是村里最好的,三进九间,中间有厢房连接,形成两个天井。我小时候经常去陶家玩。

陶家大门口屋檐下挂着两只竹筐,拣粪用的,你别小看这粪筐,这可是陶家的“传家宝”。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据说梁大妈的老公公就是用它拣粪积肥,多打粮食,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 攒下银钱,置了几十亩地,成了村里的富户。

梁大妈的丈夫叫陶世昌,他继承了父辈的良好传统,一年到头粪筐不离手,过日子精打细算,一套衣服穿四季,自然也就守住了家业。

世昌天生矮小瘦弱,吃饭菜身上不长肉,肩挑一担水都吃力,常常被人嘲笑。但是梁大妈却膂力过人,据说她能将120多斤重的石磨扛上肩膀,在场院里走三圈而面不改色;她还曾经胸前驮着儿子,挑一担红薯去赶集。所以自从她嫁过来以后,谁也不敢欺负世昌。不知谁带头给她起了个绰号“茅匠”,后来“茅匠”的称呼就在十里八乡传开了,以至于她的真名被人们忘记了。

茅匠大妈种田是好把式,插秧割稻、车水(用手摇水车汲水灌溉)治虫、沤肥育种、犁田耙地,无所不能。大妈过日子也是好手,她种菜放瓜、喂猪养鸭、捉鱼摸虾,无所不会,所以家里日子过得滋润。

她生养了两个儿子:大明和二明,从小就向孩子们灌输尊老爱幼、和气生财、勤俭持家、吃亏是福等为人处世之道,所以家风整肃、家道兴旺,在村里口碑极好。

妈45岁时丈夫病故,好在大明已经成家,二明也近成年,兄弟俩渐渐支撑起门户。或许因为中年丧夫,或许因为生活的磨炼,大妈身上缺少小女子的温柔,她大口地吃饭,高声地说话,响亮地放屁,走起路来象风一样。

我长大后读《水浒》,总觉得大妈身上有顾大嫂、孙二娘的影子,当然大妈不会做那种杀人越货的事。的确,大妈干起活来简直忘记了自己的性别,把自己当男人一样使唤。

“双抢”季节,生产队为提高工效,往往采取“包工制”,多劳多得。大妈可以大显身手了,你看她挑稻把子,担子高得几乎没过头顶,而且跑得快,一人要顶别的女人一个半。拔秧既快又干净、整齐,一般人是一手拔秧一手持秧,大妈是左右开弓,三下五去二就拔好秧,双手一合,交于右手,同时左手夹起两根扎秧的稻草,右手象玩魔术似的缠两道,一拽,一把秧苗便整整齐齐地戳立在秧田里,就像着绿裙的舞女,煞是好看!

我亲眼见过大妈捉鱼,站在齐腰深的泥水里,动作比年轻人都敏捷,一会儿就捉了半篮,清水里一洗,白花花的鱼儿活蹦乱跳,旁人看了眼睛几乎冒出火来:茅匠大妈,真是茅匠大妈!

茅匠大妈古道热肠,助人为乐,村里谁家有难,她总会尽力接济。张家遭了火灾,她把自家的厢房腾出来给他们住;李家老婆病了,她让儿子送去半袋米、三块钱……

记得有一年,我父亲去外地参加冬修水利,母亲一人照顾不了三个孩子,就把妹妹托付给大妈照看,大妈就像对待自己的孙女一样,以至于妹妹都不愿回家。

或许是大妈与我家有一点亲戚关系(我姑奶奶是她四婶),或许是怜惜我家贫穷,大妈对我们姐弟总是格外垂青,每次上门大妈都要给些吃的,比如大馍、粑粑、莲藕、菱角、蚕豆、花生果之类。

如果是吃饭的时候,她碗里有肉,一定要将碗里的肉分给我们吃,“伢们,来,干一块肉!”

我们哪好意思,赶紧溜,大妈一把拽住:“不行,不吃不让走!”只好吃。我们吃了,她就开心地笑了。那眯起眼睛的笑容,我至今还记得。

大妈偶尔也会说说笑话。

有一次队里在她家开会,开完会,她炒瓜子给大家吃。社员们嗑着瓜子,你一句我一句,天南地北地闲聊起来。

轮到大妈,大妈放下手里的瓜子,拍拍手,说:“我讲的是真事,你们可别笑话我!”说着她自己先笑起来。

大家心里痒痒的,纷纷表示:“不笑你,不笑你!”“谁笑撕他的嘴,看谁敢笑!”

“也没关系,你们都是小辈,怕什么?”大妈说道:“有一年夏天,我在院子里洗澡,洗着洗着突然尿涨了,趿着鞋要去找尿桶小解,突然想到毛主席说过‘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人能够办到的事女人也一定能够办到’,今天老梁也……”说到这里,大妈忍不住笑起来。

“老梁是谁?”有小媳妇问。“别插嘴!”有人立即制止她。几个人想笑,拼命忍住,催道:“大妈,后来怎么了?”

茅匠大妈好不容易Hold住,继续说:“……今天俺老梁也男人一回!我也不找尿桶了,掉转头直奔墙角的桃树下,双手掐腰象爷们一样站着撒起尿来,可是那尿不往前冒,一个劲顺着大腿根往下淋,腿上脚上滋得透湿。得,一把澡白洗了,又打了半桶水冲干净。”

不知是谁“噗嗤”一笑,大家伙拼命憋住的笑被引爆了,“哈哈哈哈……”前仰后合,乱作一团,姑娘、小媳妇也捂着嘴偷笑。

大妈最后郑重其事地总结:“毛老头子了不起,但这句话他说得不对。不过,神仙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呀!”

大妈虽为女流,身上却有一股豪侠之气,她仗义执言,同情弱者。有人恃强凌弱,她一定会主持公道,因为她辈分高,人品好,所以一般人都服她。

茅匠大妈58岁去世,死于食管癌,临死受了不少罪。村民们自发地为老人送行,有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我想这话或许有一定道理。

朱和平相关作品链接:

“全科”大夫

停电的日子

魂牵梦萦“鸡笼山”

霞姐的“教师节”

绝配

弄假成真

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

拥抱文学   认识社会  感悟人生

有温度有高度的公益平台,

 能让你我在尘世的喧嚣之外,觅得一份心灵的宁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石文坛]张学华的散文《杨花落尽》
我的父亲 | 第三章
行走在乡间田埂
文乡记忆|乡愁之农事——秧门也可这样开
秧田里的秧苗发黄,林哥今天给它施了一点追肥,就期待长大移栽
又到“双抢”(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