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丁松 || 古皖国都城遗址探源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丁松,笔名:俗人俗语。安徽安庆市怀宁县小市镇。热爱文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偶有文字见诸报端。人生如白驹过隙,一觉醒来,竟过花甲。余年,重拾旧梦,不亦乐乎。

古皖国都城遗址探源

有这么一个村庄,在它的历史时空弥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偶尔于风轻云淡中露出一些端倪,惹得你想一睹其真容;它却又云遮雾罩,令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这个神秘的村庄叫古城。

   一、皖国都城在哪里?

一条皖水自大别山发源,浩浩荡荡流过潜怀大地,在怀宁境内的大洼与潜水、太湖的长河三水交汇,称为皖河。

皖河穿越石牌、江镇、洪镇,在河口流入长江。古往今来,奔腾不息,承载着多少历史传奇?演绎过多少爱恨情仇的佳话?且不说那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也不表那庐州郡吴、汉两军对垒厮杀。还有那京剧故里、黄梅飘香的千年古镇石牌的戏剧。所有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有着它的历史渊源——悠久而又带着神秘色彩的古皖国。

早在商、周时代,中原大地连年征战,导致农耕歉收,民不聊生。人们为避战乱,纷纷逃离家园,发现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更适合生存,于是大批人群南迁。

以区域性、种族性为特征的大迁徙在江淮之间产生“群舒方国”。像六安的六国、桐城的桐国、舒城的舒国、巢湖的巢国、潜山的皖国等等,都是这次大迁徙的产物。

古皖国最初的中心地带在天柱山脚下的龙潭。这是一个信奉晨光,以太阳为图腾的部落。“皖”由“白”和“完”组成:指日出的天色,“完”指“完好”、“完美”,意思是说“屋里尚有黑色,屋外已见白光”,也指完美无瑕,赞美语。

在潜山市东郊,有一座高大雄伟的塑雕矗立在人们的面前,他就是古皖国的方伯。所谓方伯,周初,“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及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多为王室功臣,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方伯偃姓,皋陶之后。其持政期间,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深得民众爱戴,称为“皖公”。山为皖山,水为皖水,城为皖城。

说到皖城,人们常常把潜山的梅城当做皖城。其实不然。

春秋时期,楚灵王(?--公元前529年)大约于公元前550年灭了古皖国。由于古皖国处于吴楚之间,素有“雨浓吴头,风淡楚尾”之说。山水相依是兵家必争之地,楚灵王为巩固边防,特在今潜山梅城建城防守。所以梅城是在古皖国灭亡之后才建造的。《潜山县志》载:“......有故城,于今县不相涉......”这故城指的就是古皖国都城。

三十年前,乌以凤教授曾说过:“现在的人把梅城看作第一个皖城,这就错了,潜山县城只能是第二个皖城,安庆是第三个皖城......。”那古皖国都城遗址在哪儿呢?

有潜山的学者称古皖城在皖潜村、薛家岗村、河湾村一带较大的范围里 。有怀宁的学者认为古皖城在山口镇一带。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山口称“皖口”。

从三国至民国,安庆城西千年古城镇,一直是政治、军事、文化重镇。2017年出土的古城墙基脚,全部都是唐宋时期的城墙砖。而乌以凤教授曾指出,在潜山县东门三合村的对面——怀宁县小市镇良湖村一个叫古城的地方,据其地理位置看,很像古皖城。

一些学者在文章中也认为,古皖国都城遗址在怀宁良湖。上世纪八十年代,怀宁县文物部门曾经到良湖古城勘察,挖掘了很多古瓦片、古陶器,其中有独角鼎。

据考古人员勘测,古城遗址长有1050米,宽有530米。根据这些文物推算,早在商代,这里就有人居住。它是否皖国都城遗址?——关于这个问题,我曾拜访原怀宁县文物局金晓春局长时咨询过。

金局长用严谨的态度说:对于确定一个历史年代久远的遗址,既要专家实地考察挖掘,又需借助科学仪器鉴定、分析、研究、考证。言下之意,不能简单地对其加以断定。

良湖古城是皖国都城遗址所在地吗?作为一个对皖文化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对遗址问题密切关注,一直念念不忘去古城探访。金局长告诉我,春夏不宜去,只有深秋或冬季水枯草衰的季节去最好,并说有机会他也想去。那天我和李智海老师去时,不巧他到外地开会,甚为遗憾。

良湖村的王维中书记接待了我们,由于他也要开会,便安排人陪我们同行。

 二、古城墩的传说

这是一个临河的村子。错落有致的楼房前是院落,高大的树冠伸出墙外,不时有几只鸡在车前拍着翅膀,惊慌而过。

串村拐弯时见到多年不见的熟人——退休老师夏登任。短暂停留,夏老师欣然当起向导,带我们在一处堤坝前停下车。

皖水河床曾经很宽阔,千百年来从大山上冲下来的沙石堵塞了河流。河沙在夏日的阳光下十分耀眼,赤脚走在上面很是烫脚。涓涓细流在沙滩中蜿蜒穿行。河水清澈见底,只见那一串串小鱼儿在浅水处逆流而上。

六月梅雨季节,连续几天的大雨、暴雨下个不停。浑浊的山洪犹如困兽爆发,奔腾咆哮,滚滚激流中裹挟着木料、柴草、瓜藤,还有那连着根须的树在浪中翻滚。人们在风雨中奔跑,紧张、忙碌着与洪水抗衡。常常有堤坝被暴虐的洪流撕裂,轰然崩塌的泥土变成浊流,打着漩涡吞噬那即将成熟的庄稼。

天亮了,雨停了,沿岸的人们站在堤坝上,眼睁睁地看着这汹涌奔腾的河流,显出一脸的无奈。

上世纪与本世纪的交替之际,人们过度采挖河沙,河床低下去了,河道弯弯曲曲,变窄变深了。大片的河床裸露着形状各异的卵石。我们走在上面,在一片隆起的砂石中发现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残缺青砖,俯首皆拾,这在其它河床上很少见。我想起了“秦砖汉瓦”这个词,它们是秦砖吗?

走过这片堆积卵石的沙丘,前面是一片树林。有一道干涸的沟把一片庄稼地隔开。下方的庄稼地里有位妇女在劳作。那女人见到夏老师打着招呼,夏老师问道:“听说这河下面有桥墩?”

“有哇。”那女人答道,“那些年河里抽沙子,我亲眼见到,还不止一道,上方、下方都有。桥墩很深。”接着,她又告诉我们,“上半年南京还来了一些人,说是考古。”

我觉得当地人应该知道流传下来的故事,忙问:“你知道这地方为什么叫古城吗?”

她说:“听上辈人讲,很久很久以前,那年山里‘起蛟’(方言:特大的山洪),从山里漂来一间茅屋,一张床卡在一头的木柱里,床上一对夫妻抱着孩子。说来也怪,茅屋在洪水中打旋,就是不沉,漂到这里落在土墩上。小夫妻就在这里安了家,后来从山里到这里落户的人家多了,就叫古城,也叫古城墩。”

当地人流传下来的传说,虽然没有史料佐证,但其中蕴含着历史的痕迹,值得推断。

从地理位置来看,皖水上游的龙潭与下游的古城处于一条水平线上。龙潭在天柱山麓,洪水暴发首当其中。而古时危害人类的生存当属水患。生活在天柱山麓的古皖国人居所遭受灭顶之灾是不可避免的。历经灾难后,摆在人们面前的最佳选择就是迁徙,寻找适合居住的地方。而小市镇又属于丘陵地带,有山山水水,更适合人群生存。

从周边的人文遗迹来看,古城的中心地位同样被烘托。离古城不到一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界牌石”。这应该是一个边界标志。稍远一点,有个地名叫“烟墩”,古代以烽火传递信息。再往东有一处地名叫“马道”,古时的官道,连接高河埠至桐城、合肥方向。

可以想象,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狼烟四起,边界城门紧闭,严阵以待。所有这些历史遗迹,应该都与皖国都城有内在的联系。

告别那个女人,夏老师把我们带到前面的树林里。由于很少有人走动,小径掩映在草丛中依稀可辨,蒿草和灌木丛生,迷漫一股腐叶的味道。不远的河沿处,一蓬野菊花开得灿然,平添一丝亮色。

在林间穿行,如同进入一个荒野的世界,我有些不解,正想问个究竟,夏老师似乎知道我的心思,便指着蒿草中隐隐露出的麻石条说:“这个石条久远了,而且很多。”

向四周细细搜寻,只见树林里,零零散散地卧着很多麻石条,每个麻石条都是巨大的,想必也极为沉重,要想搬动它,估计没有十个人是奈何不了它的。

在一处水旁,由几十个麻石条垒成一坨石墙,尽管有些歪斜,却依然不倒。不禁令人百感交集!

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方式将这些重物运过来的,又作什么用途?

巨大的麻石条,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突兀;在丛林中、蒿草下沉默;在荒野中等待,等待你的到来,去研读这荒蛮的(无形)文字!
      石墙前有一处突出的泥土,显然与四周的沙泥不同,圆润、坚固、浑然一体,在久远的河水中浸泡,丝毫不见侵蚀的迹象。

沿着它往上走,又见一处瘦骨嶙峋的地面,它不同于原始的泥土,显然是经过人工合成,坚硬无比,毫不逊色于现代高标号混合水泥土。在这个偏避荒野里,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异的土层?任凭潮水的冲刷历久弥坚,在岁月的轮回中守护那一片烟火,让后来人的脚步能在这久远的土地上停留。

三、衙屋

在村里,有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我们,说有一位在朝廷做官的人荣归故里,回到家乡,按衙门的规格造了一座家园,十分的豪华气派,显赫一时。四乡八邻把古城墩称作“衙屋”。可见当时此地并非偏僻之所。

还有一家农户收藏了一幅画像,因其年代久远,又没有保护好,两头破损严重,所幸画像中的三个人(像)完好,中间居上着朝服顶戴的人应是官员,两旁居下的是他的妻妾。上方有题词(字有缺损),曰:

“心静而虚,貌癯而古,眉长而扬,志大而普。不求闻达,樂口(兹)沃土,创业興家,囗(?)設屋宇,惟彼囗(?)人,瑟琴如鼓,既孝且慈,上安下撫,囗(?)外肃嚴,家庭政囗(?),倚歟休哉,鄊黨规矩,正日在辛巳歲季冬之吉。再姻晚陳陶公拜题。

这应该是外孙给外公的题词,正好与“衙屋”相吻合。在那个年代,能请画师为自己和妻妾画像,定是显赫之人。从他的衣着来看,是朝廷命官。而且是辞官归隐,从“不求闻达,乐兹沃土,创业兴家” 中可以看出,大概还是一个上孝下慈之人。

他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身份呢?有着怎样的背景?——带着这些疑问,第二次我到古城,好友夏显胜老师带我到离古城一公里处去看一座古墓碑。

这是一个圆形墓碑,顶端雕有祥云图案,上刻“光绪三十二年,五品顶戴,修职郎,附塟(同“葬“)姪,顕考;国学生”。光绪32年为1906年,立碑。应于同治、光绪年间为官。五品顶戴、修职郎为文职京官,通政司参议、翰林院侍读。

从这些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家学深厚、知识渊博的人。而这样的人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是非常的优越,且重教育。同样也多少能反映出此地在当时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的地方。

古城,在跨度一公里内就曾建有三座大桥。另外在离古城两公里,也就是车轴寺高速路口处,有一个村子叫大茅屋,听老人传下来说,此地古时有九十九口窑井烧窑货。这些同样佐证它曾是市场繁荣的重镇。

可不可以这样猜测:楚灵王灭了古皖国,在梅城重建皖城。古城作为古皖国都城遗址,虽然政权被消灭了,但其固有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会消失,将会在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产生深远影响。

古城,在它的历史时空弥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偶尔于风轻云淡中露出一些端倪,惹得你想一睹其真容;它却又云遮雾罩,令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

古城,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无往昔的踪影。我在这经久不息的皖水前凝视,在垒起的石墙前沉思,在荒野的丛林里徘徊,在这厚重的土地上寻找,寻找那久远的繁华和烟火……
      古城,真的是古皖国都城遗址么?若不是,那古皖国都城遗址又在哪里?

我希望古城村重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希望能引起史学家的关注,引起考古工作者的关注,来做一些精深的研究,还古城村一个应有的历史文化地位!

(文中配图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

丁松相关作品链接:

大研古镇

烟雨老街

街长

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

拥抱文学   认识社会  感悟人生

有温度有高度的公益平台,

 能让你我在尘世的喧嚣之外,觅得一份心灵的宁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侯国:皖国
成都不仅是一座有着4500多年城市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都城之一
1500年不倒的大夏国国都统万城遗址
科普:中山国都城到底在哪?
地下王城埋藏了几多秘密?(2)
再探鄂王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