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葛国桢 || 年馍飘香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葛国桢,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广播电台编辑、记者,作品散见于《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炎黄春秋》《中国散文家》《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及新媒体“豫记”“新华网”等。出版有散文集《燕子飞来》《我的乡土我的村》,长篇纪实文学《九万里风鹏正举》等,主编出版5卷本的《天下庾氏文化之根》丛书,曾获全国报告文学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全国微型文学大奖赛奖、中国乡土文学奖等。

年馍飘香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灌壶酒……”这首和过年有关的儿歌几乎妇孺皆知,儿歌里描述的过年场景让人记忆犹新。

如今物流发达,商品丰富,过年吃的喝的当然不止于鸡鸭鱼肉,更多的天南海北的过去没见过、没尝过的好东西纷至沓来:北方的腊肉、南方的年糕……让人眼花缭乱。

但吃的美味不管有多少种,很多人家还是要蒸年馍的。中原人生活中离不开面食,而“年馍”似乎是面食中的王者。

如今在超市里,各种各样的“年馍”都能看到买到,选购场景很是热闹。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若干年前的乡下,吃“年馍”可不是这样简单的。

一进腊月,乡下人就要准备磨年面,蒸年馍

蒸年馍是乡下人腊月里的一件大事,因为年馍蒸得多,所以家家户户都得提前磨年面。


腊月里尽管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但也有天晴气暖阳光灿烂的好日子,这个时候,人们会从粮囤里挖出来两口袋粮食,搬到院子里用清水淘洗一遍,摊在阳光下晾晒干净,然后拉到磨面坊,磨出又细又白的年面来。


蒸年馍的时间一般在祭灶,也就是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就开始飘出年馍的香味来。


过去乡下没有酵母粉剂,发面都是使用自制的“渣头”,俗称“酵子”。发面之前,先用一个小盆子在稠面糊里搅进去准备好的“渣头”,俗称搅“渣面”,然后让它先行发酵。


一般来说,温度相对高一点的地方发酵速度快一点,但那时候乡下没有空调、暖气之类的设施,为了提高发面的速度,人们就在锅台边放些麦秸豆秸一类的穰柴禾,把面盆放在里面,再在面盆上覆盖棉被,把面盆周边弄得暖暖和和的。


因为第二天蒸馍用的面比平时要多,妇女们的力气太弱,所以需要家里的壮实男人下手,头天晚上就要发面。把面粉倒进洗净的光洁的红色大陶盆里,再适量倒进发好酵的“渣头”,然后倒进适量的温水用力糅和。为了让这些和好的面发好,人们会在发面的过程中把面团“盘”(糅合)几次,提高面团的韧度。


第二天天还未亮,树梢上的星星还在眨眼,一家人就起床了。男人把平时舍不得烧的棍棍棒棒拿出来,准备烧锅的柴禾。女人则洗净手挽起袖子,把已经发好的面团再盘一下,还要切菜切红薯,准备年馍里的馅料。


按照工艺来,蒸出来的年馍有好多种。过去乡下穷,白面不经常吃,蒸年馍时白面馍也不多。更多的是用红薯面、玉米面、高粱面做成的杂面馍。


那时候乡下红薯面最多,吃起来口感太差。为了改变口感,人们在红薯面里掺进去一些荞麦面等相对筋道一些的杂面,擀成皮,包进去用豆腐、粉条、白菜、萝卜做成的馅,捏成与饺子形状相似,但比饺子大很多倍的“菜角”,乡下俗称“角子”,吃起来味道好多了。


老人们都说,菜包代表“财宝”,豆包寓意“都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不用说这些话蕴含了乡亲们心中的所思所想。


还有“花卷馍”,就是把白面、高粱面、玉米面、黄豆面等一层又一层包裹成长条型的面团,切出来叫“卷子”。通常是两个“卷子”连在一起,中间虚切一刀,红、黄、白等颜色相间,看起来很悦目,乡下俗称“花卷馍”,吃起来口感比红薯面馍好一些。


如果在这种“花卷”里再撒上一些油、盐、辣椒面、葱花什么的,就叫做“油卷”了,不过“油卷”一般只在平时蒸,过年的时候很少吃。


白面馍,就是馒头,有大有小,团成光洁的半圆形,有的里面没有馅料,有的里面包馅料,如切碎了的红薯、红枣、葡萄干等,乡下俗称“白面蒸馍”。

准确地说,“枣花馍”是造型不同维妙维肖的艺术品

除了菜包、豆包、花卷、白面蒸馍这些常见的年馍外,蒸年馍最主要的是要蒸枣花馍,也就是用白面和红枣做成的各种造型的面食,乡下俗称“枣山”。


一团柔软的面,一双简单的筷子,一把再普通不过的菜刀,一大把红得发亮的甜枣,几粒花花绿绿的豆粒,几乎就在眨眼之间,各种形态逼真的的枣花馍就呈现在人们面前。准确地说,那不叫馍,那是实实在在的民间艺术品。


从题材上说,“枣山”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类型:

小动物造型,比如马、羊、鸡、猪等各种动物造型,都是乡下人平时最熟悉的、最看重的那些动物,以牲畜、生肖类动物为主,很少见凶猛的野生动物,有单一的,也有组合在一起的,造型千姿百态,维妙维肖,看了让人忍俊不禁,爱不释手。

庄稼果实造型,比如玉米棒、高粱穗、麦子穗等各种庄稼果实造型,有单一的,也有组合在一起的。庄稼人热爱田野里的每一株庄稼,各种各样庄稼果实的形态早已深深铭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几乎是随手拈来。

花卉造型,比如说牡丹花、月季花、茉莉花等各种花卉造型,有单一的,也有图案组合在一起的,用红豆、蜜枣、龙眼儿等进行点缀,案子上像极了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

 乡下有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传说故事,更多的“枣山”作品则融入了美丽的民间故事,比如“鲤鱼跳龙门”,比如“二龙戏珠”,比如“莲(连)年有余(鱼)”,比如“寿桃拜寿”,还有龙凤虎狮、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等,每一组作品都是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

年馍虽小,却蕴含着多姿多彩的乡风民俗

“馍”是中原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面食,广义地说,应该包括蒸馍、烙馍、烤馍等,狭义的馍,也称馒头。据说汉代以前,中国是没有馒头或者馍的。那时候把面食统称为“饼”。面条叫汤饼,馍馍叫炊饼。


真正意义上的馒头,本来是包着肉的,叫做“馒首”,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发明的。

《三国演义》第91回里说:

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就说是“馒头”祭奠泸水。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蜀军顺利渡河。

蒸“年馍”(馒头)为什么一定要用发面呢?寓意来年发家发财呗。另外乡下还有一句老话,叫做“不蒸馒头争口气”,过年蒸馒头,大概也有鞭策大家来年都争气的意思吧。


蒸好的馍放在馍柜里,差不多要够一家人吃上一个正月。为啥过年要蒸这么多的馍?老年人都说,过去从初一到初五,家里都忌讳开火,就算开火也要避开蒸、炒,因为‘’蒸‘’与“争”、“炒”与“吵”、“烙”与“落”谐音,不吉利,所以年前一定要蒸好够全家人过年吃的馍。


年是过往岁月的小结,年是崭新生活的开始。每个人都希望过年有个好的兆头,这种愿望被写进春联里,融进祝福里,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在年馍的造型上。“枣山”造型里最常见的有花糕、枣花、鱼和刺猬,不用说花糕代表“节节高升”,鱼代表“年年有余”,刺猬则代表来年要发大财。


大年初一早上,中原不少地方的人家祭拜祖先的同时,会拿出来一公一母两只用面做成的刺猬,头朝外放到自家门口,传说这天刺猬会出去驮元宝。等到第二天大家准备出去走亲戚时,再把刺猬的头转回来,代表刺猬已经把远方的元宝驮回了家。


中国人重礼节讲礼义,不忘先祖养育之恩。蒸“年馍”的时候,几乎每一户人家都要蒸一些个头超大的“大馍”,一是走亲戚做礼品,二是祭拜时做祭品。过年时,不管是祭祖先还是拜神灵,再多的祭品里也不能少了馒头。


过去乡下穷,过年走亲戚时带的礼品大多是一竹篮“大馍”(枣山)和一块“礼条”肉,女子回娘家更是不可缺少,而且“大馍”的数量也很有讲究。


时至今日,每当男女订婚、小孩作九、动工破土等,不少地方仍然会蒸些“大馍”赠送亲友,以求吉利。


细说起来,看似简单的年馍,简直就是一本厚重的中原民俗历史的大书!

【版权声明】本篇图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几种花馒头的做法
河南人过年蒸馍的花样可真多,绝对养眼,有些你可能都没见过 | 豫记
做面食,先学发面
闫书卿:嵩南风俗录——蒸馍
换个花样做馒头,孩子们喜欢,拿把剪刀就搞定,做法超简单,零失败
五角星花卷,简单到只比馒头多一个步骤,亮白有层次,看着就好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